福州是林则徐的故乡,是其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地,探究林则徐在福州的事迹、交游是林则徐研究的重要一环,其怀念父母、亲人的诗文弥足珍贵。
林则徐怀念父母及致妻儿亲人的文章、书信、诗作等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其《先考行状》《先妣事略》纡徐平淡,情致绵邈,虽然写的是平凡琐事,却抒浑厚之深情;致妻儿亲人的诗作,则渗透着忧时悯民的情怀,折射出深沉的爱国激情。
清道光四年(1824年)正月,林则徐年四十岁,以江苏按察使署布政使任。此年闰七月十七日,林则徐母亲陈帙在家乡福州逝世,享年六十五岁。此时林则徐正忙于江苏大水灾后的善后工作,得知母亲病逝的噩耗,林则徐于八月十九日赶回福州守孝,并含泪撰写《先妣事略》。
这是一篇传状题散文,作者在追述亡母生前事实时,不禁流露异常悲痛之情,语言质朴而有感染力。其叙述亡母生前的种种情景,全用客观叙述方法,而以劳苦为全篇布局的线索,因为是亲见亲闻,所以极真实;举的是寻常琐屑事,款款叙来,极亲切有味。作者能做到即事以寓情,不言情而情自显。
文中记述由于家庭经济贫寒,陈帙还需从事女红及制作手工工艺品,以换取一些收入以补助家用:先妣工针黹,又善剪采为草木之花,大者成树,其小至一茎一叶,皆濯濯有生意。岁可易钱十缗,遂资其值,以佐家计。
林则徐对母亲困苦的状况,寄以极大的同情和深切的尊敬。这种从平淡家常语中透出的一股淳朴、深厚的情韵,是每个读者在阅读时都会感受到的。作者以最朴素的文字造成感情最深刻的意境,令人不忍卒读,不禁使人想到明代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同名散文。归有光的《先妣事略》,用疏淡的笔墨追念和表彰亡母生前德行,言近旨远,充满了真挚的感情。清初散文大家黄宗羲曾说:余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林则徐此文亦可作如是观!
母亲去世后的第三年,道光七年(1827年)闰五月,林则徐擢江宁布政使后,立即派人迎父亲林宾日到江宁。八月,林宾日由则徐的弟弟霈霖随侍,从福州启程。九月二十七日,林宾日行至浙江衢州府城时不幸病逝,享年七十九岁。十月十九日,林则徐闻父讣讯,即南归奔丧,于十二月初八日抵衢州,奉灵车返原籍福州。林则徐在籍守制时,写下了《先考行状》。
林则徐父亲林宾日,原名天翰,岁贡生,一生以教读讲学为业,晚年与里中老人组真率会,探求经世致用之学。生林则徐时年三十七岁。
仅仅三年,林则徐连失双亲,悲痛欲绝。在此长文中,林则徐表达了对父亲无比沉痛的悼念之情。文中写了林氏家世。在两晋南渡时,属中原士族入闽八姓中的九牧林氏,始落籍莆田,宋代迁至福清。清初,林则徐的五世祖林学弢迁至省治福州左营司巷。文中记述了林宾日的优良品质及对自己的精心培养和谆谆教导,深切表达了林则徐对父亲的真挚和深厚的感情,可谓催人泪下。
从林则徐所撰《先考行状》《先妣事略》可知,林则徐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林宾日乃一介秀才,却是贫儒;母亲陈帙贤惠能干,相夫教子,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林则徐幼承家训,接受良好的家庭熏陶,家虽清贫,却能刻苦问学,形成俭朴、正直、勤勉、胆略超人的优秀品格。这一切都源自父母亲的精心培养与辅育。
清嘉庆九年(1804年),林则徐考中举人,旋与曾任河南永城知县的郑大漠之女郑淑卿结婚。嘉庆十六年(1811年),以二甲第四名中了进士。次年十月,二十八岁的林则徐携妻郑淑卿从福州洪山桥上船进京,开始了宦海沉浮的一生旅程。
郑淑卿与林则徐聚少离多,她一向贤惠持家,虽因林则徐清廉为官,家中子女众多,生活困苦,加之郑氏体弱多病,但却从无怨言。林则徐夫妇一生养育长大的有三子三女:子汝舟、聪彝和拱枢,女尘谭、普晴等。郑淑卿精心抚育培养子女长大成才,林则徐一生政绩,郑氏有一半的功劳。林则徐与郑淑卿伉俪情深,在他为数不多的家书与诗文中,不乏寄郑氏的书信。如道光十年(1830年)四月苏州任上的《寄内》:古驿寒宵梦不成,一灯如豆逐人行。泥翻车毂随肠转,风送驼声贴耳鸣。好月易增圆缺感,断云难绾别离情。遥知银烛金闺夜,数到燕南第几程?
此诗情真意切,述情如话,与唐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几乎同出一辙!
再读这首《辛丑三月十七日室人生日有感》:偕老刚符百十龄,相期白首影随形。无端骨肉分三地,遥比河梁隔两星。莲子房深空见薏,桃花浪急易飘萍。遥知手握牟尼串,犹念金刚般若经。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三月十七日,是郑淑卿五十三岁生日。此时林则徐因实施禁烟和抗英斗争已被革职。林则徐以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写了七律二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此年林则徐妻子五十三岁,林则徐五十七岁,两人年飧相加恰为百十龄。林则徐在诗中备注:余留滞羊城,夫人携两儿寓南雄,大儿由吴门返棹来粤,尚在途次。林则徐被革职,留广州以备查问委差。妻郑淑卿带两儿在南雄(今广东南雄市)暂避战乱。大儿汝舟原去年秋天从广州赴京,行至苏州时,听闻林则徐被革职之变局,欲回粤,被林则徐要求在苏州候信,造成一家人无端 分三地。诗中深切地表达了林则徐对妻子儿女的眷念,同时感叹自己爱国救民的苦心不能见到实效,而且在变幻莫测的政治浪潮中,自己的前途也如浮萍那样情无所寄、飘忽不定。
一年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林则徐与妻子、家人在故城西安告别,独赴新疆伊犁时,有《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之一):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林则徐在垂暮之年,因禁烟抗英而受流放之辱,其不幸不平之气自不待言。但他没有悲观、消极和绝望,仍与妻子戏谈、吟诗,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昂诗句,这是他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的真实抒发,也是他旷达人生的辉煌写照,最集中地体现了他对国家民族的一腔热忱!此诗堪称林则徐最著名的诗作。挚友林昌彝评:婉而多讽,怨而不怒,可称风雅。
令人唏嘘不已的是,郑淑卿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十月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早于林则徐三年而卒。时林则徐正在昆明云贵总督任上。
林则徐对福州亲友也充满了深亲厚谊。试举与他一样,在外宦游的叶申芗说明之。可读《西行过洛,叶小庚招入衙斋,并赠两诗,次韵奉答》:连圻曾愧领班僚,讵有涓埃答九霄。谪宦敢辞投雪窖,捷书尤冀靖天骄。他年马角谁能料,前度鸡竿已暂邀。犹喜宣房差不负,汴城昏垫幸全消。
叶小庚,即叶申芗,字维郁,号小庚。嘉庆十四年(1809年)进士,1840年为河南陕汝道,是林则徐的亲家(林则徐的八妹嫁申芗之子预昌,林的次子聪彝娶申芗的侄女),交谊深厚。作为福州同乡亲友,又都在外为官,林则徐与叶申芗相互勉励、报效国家,他们之间唱和往来的诗作不少,如林则徐作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秋的《酬叶小庚司马申芗》、1832年的《道光壬辰四月,小庚年老前辈大人过任城,出庚午雅集图重摹本见示,并属题句,灯下草草应命,不值一粲》等。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三月,林则徐在遣戍新疆伊犁途中经洛阳,受到叶小庚的热情款待,于是写诗两首奉答,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诗中叙述了林则徐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东河河工的成绩,同时表达了他渴望听到战事胜利消息的迫切心情。
林则徐在洛阳逗留时,尚有《小庚邀集千祥庵,叠僚字韵奉谢》。同月,叶申芗邀林则徐游洛阳香山寺、万佛洞等名胜古迹,林则徐撰有《同游龙门香山寺记》,文中借景抒情,不忘国事,衷心希望瀛壖荡平,寰宇靖晏,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可见,即便是在与妻儿家人、亲友的交往中,充溢在林则徐内心的,依然是其不计个人死生祸福,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奋斗拼搏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