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这句话出现在影片的末尾,也是本片的主题——真实。
整部影片看下来,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从1940年代到2010年代,导演的四条线穿插了四个故事,构成了一个丰满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主题,循循善诱,把故事和人物情感引向高潮。
吴岭澜的回答
尽管影片表面上看起来四个故事结构有些混乱,其实在影片进行到二分之一时就已然知晓。有些人说这部影片没有叙事结构,大概只是没有看懂吧。相比于其他充满视觉刺激的商业大片,这种具有直视人心的东西,才吸引人从头到尾的咀嚼。
影片中,梅教授对吴岭澜在办公室说的一句话很好地诠释了真实是什么的问题。
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地平和与喜悦。
当梅校长问吴岭澜,为什么不选择学文科
时,他回答道,那些成绩好的同学都选择了学实业。所以自然他随波逐流,尽管他非常喜欢文科,并且在文科学科上优秀异常。
但后来他听了泰戈尔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后,豁然开朗,或许是他看见了泰戈尔身上的从容与自信,让他坚定信心,遵从真实的自己。
沈光耀的选择
沈光耀的这个故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其实不是他坚定初心,保家卫国当飞行员,即使是在父母的恳求下,他也不改当初。
而是沈母的一番谆谆教导。她没有摆出一般父母的严威之态,尽管她一见到儿子就让他背家训。我想这是为了让儿子不忘其本的一种表现吧。
而后她对沈光耀说,家里只有你一个独子,万一你发生什么事,我和你爹怎么办,这样的话。而是以一颗平常的心和孩子交流。
她对沈光耀说,母亲只希望你能够快乐幸福地过自己喜欢的一生,不是传宗接代,不为光宗耀祖,而是听从真实的自己。
这样的观念其实在那个时代是很超前的。即使是在现在看来,也有很多父母只是一味地让孩子过我是为你好,你要有出息的生活,而从不考虑孩子自己的感受和喜好。
我想,这也是影片中一个打动人的细节吧。沈母也许在沈光耀出生起就希望他自由发展。在沈母的最后一个镜头可以看出,沈母站在自家正厅堂前,一个拉镜头将正厅上的牌匾三代五将四个字显现出来。
而沈光耀之所以取名为光耀这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族希望他光宗耀祖,但沈母的做法却很伟大。这也可以称之为是一种真实: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母性。
陈鹏的真心
四个故事中,我认为第三个故事是最能表现导演意图的。李芳芳导演在拍完这部电影时说,我想拍的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和大学生们的青春。
那个年代的青春,既是深深隐藏,又是热情满怀的。陈鹏对王敏佳的喜欢从故事一开始就展现出来了,最令人感动的是后来,在所有人都骂她,打她,就连平日里的好朋友李想也背叛她时,陈鹏却不顾一切的坐上车来找王敏佳,甚至一度以为王敏佳去世了,他依旧送她生命的最后一程。
无论她被人唾弃还是被人嘲笑,陈鹏始终不离不弃,他从未在世俗和自己的内心之间犹豫过。
而在这个故事中,那个中学老师因为恩情选择了与自己不爱的人结婚造成一生的悲剧,可以说是反面教材。但后来,当她回到家,看到丈夫依旧冷漠的眼神,也因被冤枉的王敏佳而跳井自杀了,确实反真实的血淋淋的例子。
为中学老师和他的妻子感到可悲。恩将仇报,但如果是娶自己不爱的女人,这又何尝不是违背自己的真心?这里的矛盾对比显而易见。
张果果的愧疚
影片一开始就是以张果果为主角讲这个离我们时代最近的故事。
张果果一开始只是想救助四胞胎一家,但是后来他真的从头到尾去救助了他们一家,而不是担心自己被他们拖累,被她们讹上自己。
后来当四胞胎的母亲把四根用胎毛做成的毛笔送给张果果时,张果果的表情是既愧疚又庆幸。愧疚的是他当初把这一家人想象成讹诈纠缠他的人,庆幸的是自己一直以来始终不曾离开,帮助他们。
故事的结尾是之前背叛过王敏佳的李想在边疆救了张果果的父母,这也是对他过去行为的自我救赎吧。我想他毅然决然地去寻找救援,大概是想起了陈鹏的那句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吧!
影片彩蛋
世界很美好,世道很艰难。真心即本心,本心即珍贵。
片中我很喜欢的一个段落是,在学校,沈光耀和同学们在教室上课,忽然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老教师讲的话同学们听不见,于是老教师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大字:静坐听雨。
大家想想这和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类似呢?道家,无为。这是属于中国人的哲学。
尽管我对《无问西东》所传递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很赞同,但是影片中在台词上的欠缺还是要说的。不知道各位看官觉得怎样。
比如说,陈鹏和李想在王敏佳墓前说得那句:你懂他没有对你真实,你给她对你真实的力量了吗?显得很突兀。
在日常生活对话中,我们可能很少使用真实这个词作为口头语,反而我觉得如果换成他没有对你说实话,你给她对你说实话的力量了吗?可能听起来就不会那么跳戏。
其实影片中还有很多细节值得推敲和揣摩,我一直认为,电影不仅是结构的艺术更是细节的艺术。而作为著名导演李安的师妹,很期待李芳芳导演的下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