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十三(十三的宿命论)

乾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梳理乾隆的执政历史,在乾隆十三年,乾隆发动了大规模的清洗,从刀把子到封疆大吏,再到枪杆子这些权力核心层强力部门,最后又清洗了军机大臣权力最高核心层。

由此,乾隆十三年是乾隆一生政治的一大转折点。现代著名作家高阳先生在《清朝的皇帝》书中指出:“乾隆十三年,为高宗生平的第一变,由寅畏小心,一切务从宽大而一变为生杀予夺,逞情而为。”

 

乾隆这样的变化,除了政治大清洗的规律,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乾隆内心对“十三”这个数字的恐惧。

英国查尔斯·布赖特的著作《盛行的迷信》书中写道:“13是一个宿命的数字,是一个人人惧怕和逃避的数字,因为无人能探索出这个数字背后所隐藏的无边无际的未知。”

《清高宗实录》中乾隆自己说:“朕御极之初,尝意至十三年时,国家必有拂意之事,非计料所及者。”这表明乾隆登基之初,就对十三这个数字抱有不祥的预期。

 

为什么,乾隆会对十三这个数字产生很强的敏感。这也许是因为父亲雍正在位恰好13年,也许是乾隆受到西方基督文化中“13”数字忌讳的影响。

明代中后期,西方传教士陆续来华,基督教信仰开始在中国传播。到了清代,由于康熙皇帝对西方学问抱有浓厚兴趣,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十分频繁,到乾隆时代,基督文化被清朝高层统治者所接受并得到很大的发展。

 

我们今天能看到乾隆真实面容的画像,就是天主教耶稣会修士郎世宁绘制的。郎世宁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Giuseppe Castiglione,1688.7.19—1766.7.16),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画家,意大利米兰人。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来中国传教,成为宫廷画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50多年,并参加了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为清代宫廷十大画家之一。

 

《乾隆皇帝大阅图》是清朝意大利画家郎世宁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画的是乾隆皇帝于他即位后的第四年(1739年)首次去南苑检阅八旗官兵时的雄姿。乾隆全副武装,佩戴弓箭,威风凛凛,气度不凡。全图以鲜艳明丽的色泽,细密工致的笔触描绘这位29岁青年君主的形象,人物及马匹富有立体感,明显看出是采用了欧洲的明暗画法;衣服、头盔、皮毛等质感很强;背景中天空的云霭,色彩丰富多变。

 

《乾隆皇帝半身冬装像》是郎世宁在1756年到1757年之间创作。也就是乾隆二十一年到二十二年,是乾隆爷在四十六岁左右画的。现收藏于银川当代美术馆,是镇馆之宝。乾隆一生一共只有两张便装画像,一幅在这,真迹,另一幅收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馆,都是国宝无价。有意思的是根据当时西洋的写实画法,乾隆当年99%就是长这样了。

康乾盛世时期出现了基督教题材瓷器。其中以《新约马太福音》第3章第16节,即耶稣受了洗礼,随即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祂开了,他就看见神的灵彷佛鸽子降落在祂身上。为此制作的瓷器有多个版本。

 

《清红釉描金耶稣受洗图盘》大英博物馆藏。

 

《清雍正红彩描金耶稣受洗图盘》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鸽子画得如同火箭发射。

 

《清乾隆青花描金耶稣受洗图盘》英国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清乾隆青花耶稣受洗图餐盘》大英博物馆藏。

这些餐盘的图案虽为西人提供,但仍添加了中国工匠的家乡气味,画面中的树及山石;开光中的小景,间隔着锦地;边饰中的牡丹和飞鸟;在其间还藏有四个小天使。画面中心的两个人物虽小但十分醒目,高者为施洗者约翰,矮者为受洗者耶稣。同时,在青花上加绘金彩处理,视觉效果震撼。

 

《清乾隆墨彩描金神话故事纹盘》,中国园林博物馆收藏。高:2.2厘米,口径:23厘米,底径:13厘米。画面描述的是《圣经》里“耶稣诞生”的故事,耶稣诞生、受洗、受难、升天都是人们喜爱的题材。画面是以荷兰艺术家杨·卢伊肯的板画为基础,瓷器的边饰为代尔夫特纹饰。当时在中国,西方绘画样式十分流行。中国艺术家用毛笔仿制版画效果,画工精湛。

 

《圣经》的最为经典的故事画在中国瓷器之上,能感受十八世纪康乾盛世时中国的实力以及国家的襟怀。也可以断定乾隆对基督文化是十分了解的。

那么,乾隆一定知道耶稣,也知道耶稣受难和13的关系。甚至可以认为乾隆看到过类似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的画面。传说耶稣受害前和弟子们共进了一次晚餐,参加晚餐的第13个人是耶稣的弟子犹太。就是这个犹大为了30块银元,把耶稣出卖给犹太教当局,致使耶稣受尽折磨。参加最后晚餐的是13个人,晚餐的日期恰逢13日,“13”给耶稣带来苦难和不幸。

从此,“13”被认为是不幸的象征。“13”是背叛和出卖的同义词。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是以《圣经》中耶稣跟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为题材。画面中人物的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是所有以此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收藏于意大利米兰圣玛利亚感恩教堂。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巧合。“13”这个奇怪的预感,竟然丝毫不差地在乾隆这里实现了。乾隆十三年,乾隆遇到了两件“大不称心”的事,一件是金川战争进行到最困难的时候,面对小小顽敌清军骑虎难下,清朝政府面子丢尽;另一件事是年轻的孝贤皇后去世。这又让他想到他的父亲雍正是在雍正十三年时去世。这些联想,让乾隆心中留存的基督文化中“13”的魔咒涌上心头,结合专制体制的特性,一场大规模的政治清洗出现在官场,官场莫名其妙刮起了一场破坏力巨大的风暴。皇后之丧风波中受处分的官员,从军机大臣、大学士、总督、尚书、巡抚到基层官员,不下百名。

 

乾隆甚至对于自己的孩子他也看不顺眼。当他发现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在皇后的丧礼上表现得不够悲痛时,立刻大发雷霆指责说:“今遇此大事,大阿哥竟茫然无措,于孝道礼仪,未克尽处甚多。”皇三子“于人子之道毫不能尽”。为此他甚至公然宣布:“此二人断不可承继大统……伊等如此不孝,朕以父子之情,不忍杀伊等,伊等当知保全之恩,安分度日!”并请诸王、大臣共鉴,他绝不食言。

永璜与永璋因为这次事件,失去了竞争皇位的机会。对两个小孩子如此狗血喷头地痛骂,显示出皇帝正处于某种心理失常的状态。

从此,所有的官员都对皇帝刮目相看:原来在他们心目中一个温和儒雅、宽厚仁慈、自制力极强的君主,竟然还有这样喜怒无常、任性纵情、残酷冷漠的一面,看来他们对皇帝实在是太不了解了。看来这个人毕竟是雍正皇帝的儿子,雍正的残酷无情,他一丝不苟地继承下来了。

 

更重要的是,乾隆心中对“13”的恐惧,并没有消失,相反,更加强烈。现在他必须采用恐怖的方式来维持他的统治,来减轻他心中对失去权力的恐惧。

乾隆十三年的巨变,让乾隆知道恐怖使官僚机构更有效率,使底层民众更有纪律,使统治者的仁慈更容易让人们记住,因而也使统治者更安全。

马基雅弗利说,“令人畏惧比受人爱戴更安全”。一个不懂得“杀人立威”的君主,早晚会受到统治者的轻视。而仁慈和宽容,只有在恐怖和严厉的背景下才更为人们所珍惜和颂扬。所以成功的统治者必须具有两面:一面是圣人一样的仁慈,另一面是狮子一样的残暴。

(对于极端珍视权力的乾隆来说,不让人掌握他的统治定势,是极为重要的事。使人们永远处于战战兢兢不知斧头何时落下的心理状态,是他既定的统治目标。那么,乾隆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请看后续的文章。本文是“乾隆翻脸了”系列第十二篇,谢谢阅读!)

搜索建议:十三  十三词条  
热传

 那一次我明白了父爱作文

那一次我明白了父爱作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怎么写作文才能...(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