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好文:2022寒衣节买的寒衣可以往家带吗

今天是农历的十月初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的寒衣节。和大名鼎鼎、众所周知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相比,寒衣节绝对是一个不太为现代人熟知的传统节日了。

在中国古代,寒衣节虽然不是与春节、中秋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但也是与清明节、中元节(阴历七月十五日)并称的三大鬼节之一。不过,因为寒衣节的起源比较扑朔迷离,加之节日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又是与鬼神相关的节日,所以对多数人来说,这个节日就显得比较神秘了。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跟大家介绍一下这寒衣节的起源和习俗吧。

有人认为,寒衣节起源于周代,因为《诗经·豳风·七月》明确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汉代儒者毛亨诠释此句句义说: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冷了,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另外,《礼记·月令》记载农历十月立冬时,周代有迎冬之礼。天子率三公九卿等高官权贵到北郊行礼。礼毕返宫,奖赏为国捐躯者,抚恤其妻子儿女。有人推测,《礼记》所载周天子对逝者的赏赐,就是送寒衣。上行下效,相沿成习。

今日还原的古代祭祀礼仪

有人则认为,寒衣节起源于秦朝孟姜女为给被抓去修长城的丈夫送寒衣,千里寻夫,到后发现丈夫已死,尸骨被砌进长城城墙,遂恸哭不已,哭倒长城的故事。自此,长城内外民众,便将农历十月初一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给逝去的亲人烧送寒衣,成为北方民众凭吊已故亲人的重要节俗。宋朝诗人刘克庄曾写《读秦纪七绝》诗感慨道:

黔首死于城者众,杞梁身直一微尘。

不知当日征入妇,亲送寒衣有几人。

也有人认为,寒衣节起源于东汉时。这种说法源于一则目前尚无法考证是否属实的民间传说。在这则民间传说中,有一位名叫慧娘的女子,她的丈夫叫蔡莫。夫妻二人的名字,虽同样在正史文献中,无可稽考。不过,这则民间传说的作者,却将二人与一位真实的历史名人挂上了钩。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造纸术发明者蔡伦。

民间传说的作者,将蔡莫设定为蔡伦的哥哥。蔡伦发明造纸术后,蔡莫夫妇见有利可图,于是向蔡伦学习造纸术。却因学艺不精,造出了一屋子废纸,卖不出去。慧娘想出了一个办法,她躺进棺材里诈死。蔡莫则喊来邻居们,帮忙处理后事。蔡莫将自己造的废纸折成钱状,在棺前焚烧。这时,慧娘苏醒过来,告诉众人说:阳间钱路通四海,纸在阴间是钱财,不是丈夫把钱烧,谁肯放我回家来!蔡莫故意说道:我只给你烧纸,啥时候给你烧钱来?慧娘说道:在阴间,用你造的纸折成的钱,就是钱财。我用你烧给我的钱贿赂阎王、小鬼,所以才被放回来。夫妻二人合演的双簧,令众人信以为真。蔡莫造的纸,很快就脱销且供不应求了。由于这事发生在十月初一,人们便都赶这天,上坟烧纸,祭奠逝者。

还有人认为,寒衣节起源于明朝。《礼记·月令》记载,农历十月,稻谷已收获进仓,用新谷制作的各种吃食,首先要祭奠祖先,谓之荐新。天子也开始穿皮裘衣,昭告天下:冬天来临,改穿冬装。朱元璋遵循古礼,十月初一早朝时,行授衣之礼;并将新收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间流传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

朱元璋剧照

综观上述四种寒衣节起源的说法,孟姜女哭长城、蔡莫夫妇烧纸钱,均为民间传说,于史无稽,不足为据;周代迎冬礼,却又无授寒衣这一重要的节俗;朱元璋授衣,却又与宋代已有许多寒衣节风俗记述、诗词描画不符,时间偏晚。鉴于宋代以前文献,罕有提及寒衣节现象,可以推测,寒衣节作为节日,大概在宋代时正式形成。

当然,这一判断,并不表明,寒衣节诸节日元素也是在宋朝形成的。比较合理的说法,应是自周代起,人们在冬季即将来临之际,已有迎冬、祭祖、荐新等一系列的礼俗活动。经过长期的演变,到宋朝时,人们在传承古代礼俗的同时,又增添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亲友送冬衣,给逝去的亲人送寒衣(多为纸制)等节俗,寒衣节正式形成。

二、寒衣节节俗的时代演变

相较于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异彩纷呈的节俗而言,寒衣节的节俗比较简单,主要有祭祖、授衣。《诗经》、《礼记》记载的相关周代礼仪,成为秦汉以后历代实施相关礼俗的权威依据。由于时代变迁,上述节俗也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长安十二时辰》唐玄宗剧照

风流天子唐玄宗于天宝二年(743年)八月下诏: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或许直接促成了民间拜墓送衣节俗的形成。 由于阴历九月,天气尚暖,送寒衣稍嫌早,因此,宋代人将此节俗推移到十月朔(初一)日。

宋代十月朔的节俗,主要有授衣、祭祀、开炉。吕希哲记载:十月初一日,皇帝对守卫京师的禁军将校,及边防军中的大帅、都漕(都漕运使司的主官,职掌运输事务)、正任侯等将帅,并赐锦袍。以往,不赏赐河北、陕西、河东转运使副等职官锦袍。后来,有人上奏,认为此制不允,上述职官才获得皇帝赐予的衣袄。诸军将校皆获赐锦袍。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则记载,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自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故也。十月初一日,士庶皆出城飨坟。

南宋吴自牧撰写的《梦粱录》也记载,南宋京师临安(今浙江杭州),也是士庶以十月节出郊扫松,祭祀坟茔。也是从两宋时起,民间逐渐兴起了在十月朔日扫墓,并焚烧衣物的风俗。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十月朔,都人出郊拜墓,用棉裘褚衣之类。

元代,正式将十月一日祭祖上坟,称为送寒衣节。熊梦祥《析津志》记载道:是月,都城自一日之后,时令谓之送寒衣节。祭先上坟,为之扫黄叶。

明代,北京一带已出现用五色(一般为红、黄、蓝、白、黑色)纸,专门裁制、售卖寒衣的纸肆。寒衣分男衣、女衣,长一尺多,衣服上印有文字、印章,然后封缄,写明逝者的籍贯、姓氏、字号等,如同人间邮寄信件一样。十月初一晚上,家家准备祭品,进行祭奠;同时呼喊逝者的名字,在门口(或到坟上),将纸衣烧掉。人们认为这样做,逝者就能接收到亲人寄来的寒衣。如果逝者去世不久,要用白纸做寒衣。原因是新鬼不敢穿彩衣。若家境贫穷,无钱购买,可自行制作。

清代,寒衣节与前代大致相同,皆是在十月朔日,士民祭祖、扫墓;傍晚,缄书冥楮,用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在门外祭奠后焚烧。

三、寒衣节节俗地域差异与演变

自秦朝统一,至满清覆灭,帝制终结,古代中国,常为大一统、多民族的国家。文明历史悠久,国土面积广袤,地域文化众多,导致同一节日的节俗,往往因时代、地域差异,而有所不同。如寒衣节为逝者焚送纸制寒衣的节俗,在不同的地域,在主要节俗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又呈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观念和特色。

今北京一带,人们大多在十月初一日前,去纸店买冥衣铺糊烧活的彩色(粉红色、黄色等)蜡花纸,印上不同颜色(粉红色纸印白色图案,白色纸印青莲色图案,黄色纸印红色图案)的牡丹、菊花、蝴蝶等图案。可以将其剪成衣裤状,也可以不剪,装在包有纸钱、冥钞的包裹里。祭奠时,焚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次序,行四叩首礼。祭毕,将包裹或送到坟地,或在门口焚烧掉。

今山西南部地区,在用五色纸裁制的寒衣中,要夹裹一些棉花。当地人认为,只有这样,逝者穿着才会暖和;山西北部地区,不仅要用五色纸做成衣、帽、鞋、被,还要用纸制作一套房舍,与纸衣一并焚烧给逝者。晋中平遥、临县等地,是在凌晨时焚烧寒衣。同时,妇女们要在门外放声大哭。当地人曾写诗描绘这一场景说: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

今河南洛阳一带,有十月一,油唧唧的民谚。这天,家家户户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饺子,作为祭祖的祭品,祭品以油腻为佳;洛阳市区、偃师等县,人们不在坟上,而是在家门口及十字路口焚烧寒衣。具体做法是:傍晚,人们抓把土灰,在自家门前撒一个灰圈;然后在圈内,焚香上供,燃烧纸衣、纸锭,祭奠先人。洛阳一带方言叫做十月一儿,烧寒衣儿。也有人在离家不远的十字路口焚烧些纸衣、纸锭,为游魂路鬼送寒衣,贿赂他们不为祸祟,且能与自家的亡人和平共处。为所谓孤魂野鬼烧寒衣的风俗,在今山东中部地区,也比较流行。洛阳新安县一带,则流行新婚女子,流行十月初一去为丈夫家去世不久的老人坟上添土;若在家庙中祭祖,还要请乐队奏乐助兴等节俗。

今山东西南部地区,寒衣节除要为逝者准备寒衣外,还要以逝者生前喜爱的戏曲或神话故事为题材,制作纸扎,与寒衣一并焚烧给逝者,供其在阴间娱乐。

有些地方,不仅流传十月初一为逝者送寒衣过冬的风俗,即便健在的人,也要做一些象征过冬的事情。妇女们要拿出做好的棉衣,让丈夫、儿女换季。如果此时天气暖和,不适宜穿棉衣,也要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子则多在此日整理火炉,疏通烟囱。,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

文史君说

在传承周代以来的若干礼俗的基础上,以在每年阴历十月初一日,给逝去的亲人焚烧寒衣(多为纸制)、祭奠逝者为主要节俗的寒衣节,大概在宋朝时正式形成。元、明、清历代大致传承,流传至今日。由于时代变迁、地域文化差异,不同时代、地域的寒衣节俗,又多有演变和差异。在科技昌明的现代,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虽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但人们还是愿意通过传承传统的焚烧寒衣等节俗,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和牵挂。鉴于在马路上大量焚烧纸张,确实有污染空气、损害健康,甚至酿成一些危险事故,有些地方政府对此节俗,采取了相应的限制、取缔等措施。对此文史君觉得,环保的考虑当然是必要的,不过为此一刀切地禁止也并不合适。像有些地方采用在市内划定区域的办法,文史君觉得是比较合适的。您觉得呢?

参考文献

1.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华书局,2006年。

2. (宋)吴自牧:《梦粱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3. (元)熊梦祥:《析津志》,北京出版社,2015年。

4. (明)刘侗:《帝京景物略》,北京出版社,2018年。

5.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北京出版社,2015年。

6.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搜索建议:
热评

 小学开学第一周的周记

小学开学第一周的周记(通用3篇)时间过得真快,一周又过去了,我们一定有印象深刻的事情,让我们通过周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吧。那么好的周记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