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无锈钵
2023年,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注定是不太平的一年。
继年初的上海车展,为新能源市场打响“高调开头”之后,全球范围内,对新能源车的“乐观态度”正在不断延续。
摩根大通的一位汽车研究主管就表示:“2023年,新能源车预计将在欧洲占比达到50%。”
而在美国和澳洲,围绕新能源市场的态度也在不断高涨,一些调研机构相信,已经有将近半数的美国人会选择新能源车作为自己的“下一台”座驾。
漫天的看多声音背后,新能源仿佛已经成为了马可波罗笔下“遍地黄金”的神秘国度,而只有身处其中的玩家,才知道具体“淘金”的艰难。
事实上,围绕新能源赛道的硝烟已经燃起,只是由于过去几年的黑天鹅,让大部分品牌都陷入了芯片短缺和供应链成本上涨的困境里,无暇他顾。
而伴随着行业整体回归正常,这场“迟来的战争”,终究还是吹响了号角。
一个月前的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公布了一个略显残酷的判断:
“未来几年,绝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品牌都会慢慢消失。”
宏观层面的行业机遇,缓解不了微观层面的品牌焦虑,对于剑指新能源赛道的品牌来说,“靠什么在未来5-10年活下去?”是一个摆在所有人面前的“必答题”。
这也是为什么,长城汽车总裁穆峰在股东大会上那篇6000余字围绕战略、技术、价值观的“干货”演讲,能够赢得行业内外各方的关注。
某种意义上,解读这篇演讲稿,其实就对这个“必答题”最好的回答。
“极客品牌”还是“传统车企”?
不同于追求稳健的传统燃油赛道品牌和“锐气十足”的新势力,解读长城汽车,其实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某种意义上,拆解一个长城,要比拆解三个新势力车企还困难。
在产品和技术侧,这一品牌的表现更像是追求变革的“极客品牌”。
一方面,长城汽车是中国车企里不折不扣的“技术狂”,其研发部门的创新速度一直为业界所称道;另一方面,许多被传统制造品牌奉为“金科玉律”的教条,又都难以对长城汽车造成束缚,比如通用电器前CEO杰克·韦尔奇的那句著名观点:
“如果你希望在产品上取得成功,那么最好集中资源攻破一点,不要让力量分散。”
30多年的品牌历史里,长城汽车为市场带来的震撼,包括但不限于销量最火爆的SUV哈弗、主打“高端智能新能源”的魏牌、硬派越野领导品牌坦克和专注女性的欧拉。
这些常规车型之外,长城皮卡在过去的整整四分之一个世纪里,也都蝉联了国内和出口销量的冠军地位。
再算上二代大狗、枭龙、枭龙MAX、新摩卡等一系列车型,如果把车企的产品品类比作“舰队”的话,那么长城汽车的产品矩阵堪称不折不扣的“航空母舰”编队,其战力可谓相当不俗。
一个直观的数据是,过去的5月,长城汽车实现了10.1万的总销量,同比增长26.18%,其中新能源车型销售约2.4万辆,同比增长104.1%。
只有深入了解上述信息,才能明白,穆峰在演讲中的总结绝不是“夸大其词”:
“过去33年,长城汽车以品类创新开辟了一个个蓝海市场,即便延伸至整个中国汽车发展史,也绝无仅有。”
有趣的是,对比产品层面接连不断的推陈出新,长城汽车在战略和价值侧,又带有难以言喻的“保守气质”。
相较于流量赋能、社交裂变、圈层营销这一类“时髦玩法”,这家车企显然更偏爱一些经典的词组,比如“可持续发展”,比如“以人为本”。
所有的车企都热衷于拥抱长期主义,然而只有那些懂得尊重用户的品牌才能获得市场的青睐。正如穆峰所说的那样:
“我们成功的理由,绝不仅仅只是踩中了时代的红利,而是在前瞻性战略布局下,一款又一款符合社会、用户需求的产品使然。”
基于这一理念,长城汽车还将在未来加速回归四个主航道: 主品类航道、主价格航道、主级别航道和主风格航道。
而回归的目标,就是依托对各个品牌定位的坚持,继续深耕细分赛道,用过硬的产品和实力延续增长之路。
“中心化”还是“去中心化”?
尽管眼前的战略标靶已经设定完毕,但在正在扣动扳机之前,长城汽车还需要足够的技术支撑,作为“弹药储备”。
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其实已经无需赘述。
参考穆峰的观点,新能源汽车变革本质上就是一场“技术革命”,其中,革命的上半场是“电动化”,内燃机、发动机被电磁、电机、电控制技术所替代;下半场则是“智能化”,“客户将变成用户,造车企业和用户将在服务中达到真正的融合。”
而在这一过程中,缺乏技术的拼装品牌,早已被市场逐步淘汰,现阶段留存下来的品牌,或多或少都是有着核心技术的品牌。
这也意味着,未来5-10年里,“有没有技术”已经不再构成品牌竞争的因素,不同的技术发展方向和技术生态架构,才是决定行业长期格局的关键。
一辆汽车从驶出车间开始,就包含着一万多个不可拆卸的独立零部件,从动力系统到电子装置,再到座椅座舱,每一个零部件都有可能孕育一场技术创新的风暴。围绕汽车的创新方向,几乎是无限的,然而具体到每个企业的研发投入,则是有限的。
品牌应该如何分配研发资源,不同技术成果又该以何种标准评判?
对此,长城汽车给出的策略是,先用“中心化”的思想来约束创新方向,再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让技术创新成果接受市场的充分检验。
这一策略对应的成果也非常直观, 今天,长城汽车已经是中国唯一、世界唯二,在能源、智能两大领域完成扁平化、网络化和去中心化布局的企业。
在新能源领域,这一品牌确立了混动、纯电、氢能三轨并行、多条技术路线并举的发展策略,同时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慧底盘等方面进行全产业链布局,在低功率大算力芯片、数据智能体系等前瞻领域进行深入研发和应用。
不仅如此,其森林生态所包含的智能科技、新能源、产研体系等业务板块中,也已经涌现了包括蜂巢能源、毫末智行、嘉峪智能、诺博科技等一系列“高科技独角兽”。
2022年,长城汽车专利公开量为6042件,蝉联中国民营车企第一;专利授权量4652件,蝉联中国民营车企第一,位居在华车企第一;新能源汽车领域专利公开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1966件、1650件,蝉联在华车企第一。
这样的“雄厚底蕴”,让长城汽车没有任何理由畏惧未来5-10年之内的竞争。
丰富的科研成果背后,统筹长城汽车森林生态的,则是“技术向善”所代表的核心思想。
什么是技术向善?具体来说, 就是依托科技创新,消除市场痛点,为消费者提供最具性价比的、最好的体验。
正如穆峰在演讲中所表达的那样:
“未来伴随着智能化的深入变革,汽车的交付只是起点,我们希望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向用户传递最大的消费价值。”
可以说,正是得益于这一理念的统筹,长城汽车才能够在技术的不断兑现中,创造“行得安稳、用得舒心、玩得个性”的极致用户体验,并不断释放大象转身后的丰沛力量。
“价格战”还是“价值战”?
今天,熬过了“产能不足大关”后,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出,头部汽车厂商的焦虑不言而喻。由特斯拉率先掀起的“价格战”再度引发了市场的新一轮洗牌,价格“内卷”之下,国产新能源汽车压力重重。
新能源汽车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向左是短期的价格激战,向右则是开辟新的竞争维度。
“‘放血’的价格战绝对不是长久之计,只有坚持长期主义,让体系具备‘造血’能力,企业才能走得更远。”
“放血”与“造血”,尽管只有一字之差,背后却是两种泾渭分明的商业价值观。“放血”只看重短期竞争,以低价博取销量。“造血”则是更看重长期经营,寻求稳健与可持续的增长。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长城汽车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曾经为市场带来过众多“物美价廉”的产品。有着“国民神车”绰号的哈弗H6,当初更是在合资SUV普遍20万+的价位中,强势官宣了9.58万起的价格区间,在保证产品力的前提下,给消费者带来了极佳的体验。
在这基础上,为什么有着“高性价比”基因的长城汽车,却不愿意参与“价格战”?
这一战略抉择的背后,蕴含着两个层面的思考:
首先,降价为用户带来的体验是暂时的,因为商品的降价空间是有限的,超出这一空间,代价还是要通过其他方式让用户买单;
与此同时,价格只是“表层因素”,是供应链管理、流程优化等诸多“深层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成果。 事实上,长城汽车一系列产品之所以能保持出众的性价比,正是得益于学习丰田的“精益生产”模式,所实现的“降本增效”。
从这个角度来说,与其滥压价格,挤兑友商,造成两败俱伤,不如追求提质增效,用长期价值为消费者带来良好体验。
纵观长城汽车过去三十多年的实践,这一品牌一直以来都“长期价值”的坚守者。
一方面,从经营指标来看,长城汽车是中国汽车企业里面财务指标最优、经营质量最好、抗风险能力最强的公司。另一方面,长城汽车的底线思维,这种克制的红线意识,也让长城汽车以“良币”的姿态带动行业持续向前。
“‘追求品质、死磕品质’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坚持‘诚信、公正、良心’的造车底线和核心价值观”、“把用户安全视作企业的生命线,用户体验感知到的质量才是王道”……
穆峰在股东大会上对长城汽车价值观的阐释,在为投资者注入信心的同时,实则也一语道出了支撑长城不断向上的“底层动能”。
短期来看,靠吃兴奋剂的品牌或许可以跑得快,但追求长期价值,修炼内功的企业才能跑的更远。
在这基础上,伴随着长城汽车大象转身的完成,这一品牌销量和经营双赢的局面已经缓缓开启。
“2024年力争销量190万辆,净利润72亿元”的宏大目标背后,尽管距离实现还需要时间的累积,但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
眺望未来,这一品牌凭借着领先的产品体系、技术生态和价值理念,所铸就的“增长主航道”,势必将为他们带来源源不断的收获期,长城汽车也终将成为中国的“新能源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