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群数以亿计,但调查结果还是激起了一定程度上的共鸣,门厅前、街角边匆匆吃饭的年轻人从这项调查中感到了一丝暖意。有心人关照到了我们的口食,问我们一句“粥可暖”,这远比宏观的数字、抽象的概念,更令人感触良多。
由于摄入了过多的青春亮色,“空巢”或“外漂”在青年群体身上多了一层挫折教育的美意,甚至由于青年的可塑特质,徒增了一番深远的意涵:增加城市活力,促进阶层流动,催生社会变革。这些基于家国建设的广远视角消解掉了人们对于在外打拼者的人文关怀。人们难以对他们的窘迫境况进行深入的体察。有人认为,这明明是一个营养过剩的时代,年轻人营养不良分明是因为自己大大咧咧的生活方式。这种认知的形成源于“以己度人”的同感偏差。营养过剩对于一些出身贫寒的上进者来说还是一种奢望。在很多被忽视的个人故事里,更多在外拼搏的年轻人肩负着补贴家用,改善家庭生活状况的重担。当前,处于不同坐标系之中的年轻人,都能够感受到社会的多重转变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无限压力。国家30多年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尚没有转化为牢靠的民生保障和社会福利。这个兴旺的时代确实创造了丰裕的营养,但很多处于各种压力之下的年轻人却无福消受,他们要投身到拼命的工作之中,而且要省吃俭用,为高企的房价、婚价攒钱。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没时间好好吃饭,这些主因不过是生活压力的表征。在外拼搏的年轻人营养不良的背后,是其徘徊在城市边缘的现实以及一系列焦灼的个人问题:生活拮据,精神苦闷,婚恋压力,脱困无期……他们有诗、有远方;也有无奈,有苦楚,这两个方面都使得他们无暇顾及口食与健康。我们这个向好的社会应该给予他们应有的关照与帮扶,以保卫这些理想的火种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不致让它们在孤独与疲态的消磨中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