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回收模式被广泛应用
绿色中国6月29日电(融媒体记者耿国彪) 6月28日,在中国物资再生协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活动中,发布了《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三十周年特别版)》(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再生资源行业发展呈现出回收体系逐步完善、产业聚集初具规模、“互联网+”广泛应用、规范程度逐步提升的特点。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整合各方资源,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基本情况,组织编写发布《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三十周年特别版)》。
根据《报告》,我国回收的再生资源主要品类有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废轮胎、废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废旧纺织品、废玻璃及废电池等多个品类。
近年来,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规模快速扩张,特别是“十一五”以来,主要类别再生资源回收总量整体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十一五”时期再生资源年均回收量为12417.52万吨;“十二五”时期再生资源年均回收量为23810.62万吨,较“十一五”时期增加91.75%;“十三五”时期再生资源年均回收量达到31681.66万吨,较“十二五”时期增加33.06%,较“十一五”时期增加155.14%。回收价值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十一五”时期再生资源年均回收价值为3804.9亿元;“十二五”时期年均回收价值达到6554.22亿元,较“十一五”时期增加72.26%。“十三五”时期年均回收价值达到8248.68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加25.85%,较“十一五”时期增加116.79%。曾经我国每年需要进口大量可用作原料的再生资源,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随着政策落地实施,2018年之后再生资源进口量呈现断崖式下跌。
2022年,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及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部分品类再生资源回收量降低,回收价格下跌,带动全年回收总额同步下降。2022年十个主要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为3.71亿吨,同比下降2.6%;回收总额约为1.31万亿元,同比下降4.0%。废钢铁是回收量最大的品种,占2022年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的60%以上。
“十四五”时期,我国再生资源行业发展呈现出回收体系逐步完善、产业聚集初具规模、“互联网+”广泛应用、规范程度逐步提升等特点,但仍存在一些瓶颈问题,如行业竞争能力不足、用地得不到保障、标准缺失、税收现状制约发展等。随着国家对环保行业重视程度的提升,相信未来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将逐步走向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集聚化、绿色化、信息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作为物资再生行业发展的见证者,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副会长高延莉指出,目前最满意的环节是“互联网+”回收模式被广泛应用。早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再生资源行业开始“互联网+”回收模式的探索和实践,随着互联网思维日益渗透,智能回收、自动回收机等新型回收方式不断得到发展,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控,通过二维码等物联网技术跟踪产品以及废弃物流向,逐步整合物流资源,梳理回收渠道,优化回收网点布局,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在我个人看来,最薄弱的环节是低值再生资源的回收环节。目前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率较低,再利用途径相对局限。废玻璃、废塑料膜、废木料等低值再生资源在垃圾总量中的重量占比约为30%,然而由于低值再生资源利润低、成本高,投售者和回收者收集、交售的积极性不高。市场自身又很难对低值再生资源发挥调节作用,大多数企业仍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回收体量。因此,低值再生资源回收难仍是国内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的问题之一。”高延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