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如何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应用于常态课中 (常态课中要怎麼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加以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对历史教学的要求不仅局限于传统知识的传授,更加大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统编教材的启用背景,我们该如何将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部分稳步落地呢?

历史解释素养作为五项素养中的核心能力,自提出以来便备受关注。所谓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下面就历史解释在课堂中的有效落地提出三项对策及思考:

第一,利用史料,形成有依据有逻辑的解释能力。历史学科最大的特点是论从史出。教师通过大量史料研读和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文化、提升自身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查询相应历史资料,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充足的知识扩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客观、真实的史料才能帮助学生了解真实、准确的史实。为此,教师授课过程中必须选用有依、有据、有逻辑的史料。

某种程度上看,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可以归结为史料运用能力。史料实证能力是指学生获取真实可信历史资料的能力,并据此再现历史真相,培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言必有据的人格及有依有据有逻辑的解释能力。

第二,厘清历史概念。准确掌握历史概念是深刻理解历史现象的基础。统编教材启用至今,通过实践我们会发现:教材的难度较过往有很大提升。以中国近代史八年级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为例,5页教学内容共涉及以下8个苦涩难懂的历史概念:自然经济出超入超关税协定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为教师,若不能在基础概念上多下功夫,不能让学生真正懂得其中的含义,未来将会限制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与解释。为此,面对历史概念繁杂的课程时,教师应加大教学力度,降低讲解难度,帮助学生做到真正的概念厘清,为日后的历史解释打下基础。

第三,作历史背景下的理解。我们以统编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中谭嗣同这一历史人物为例,剖析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从纯粹的知识角度讲解谭嗣同个人史事,可以简单概括为:拒绝逃亡、从容就义。但是,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思考,历史教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这一历史知识以后,学生会自发形成怎样的历史认识?

多年来,每次讲到谭嗣同时,我们都会听到学生这样回答:当时谭嗣同应该逃跑,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学生会有这样的结论,不是没有道理,毕竟生命诚可贵,这是人性本能的反映。但是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思考,我们到底该用什么样的历史观看待人和事?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历史人物的人生阅历,我们应该进行怎样的理解和评判?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言行分析,能给予我们什么启迪?以上种种思考融合在一起,即为历史解释。

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在知识本身上过度发力,常常纠结于历史知识的容量和难度,忽略了历史学科的本质和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其实,我们可以引领学生从谭嗣同的身世角度来理解他当时的认知。谭嗣同出身官宦之家,父亲是湖北巡抚,所以他本人非常了解并痛恨官僚制度的腐败。他拒绝科考,拒绝走仕途,在潜心钻研学问的同时广交社会进步人士。在谭嗣同的理念中,中国不能再这么下去了,必须要变革。所以,谭嗣同是迎着死亡去警醒国人,去改变中国的命运。所以,他的选择叫作舍生取义,叫作大义凛然。当国家、民族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之间需要抉择的时刻,他的这一选择是一种英雄的选择,是一种英雄的气概。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历史是英雄和人民共同谱写的。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让学生依据可靠的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实,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实事求是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历史叙述。

(作者单位系天津市华明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0年05月27日第5版

作者:宋亚楠

搜索建议:
热评

 秋天的花神湖作文

秋天的花神湖作文今天,天气晴朗、气候宜人,我和朋友一起去花神湖寻找秋天的色彩。我来到湖边,看见湖旁一簇簇的芦苇矗立在水中,一阵风吹来,芦苇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展开)

热评

 【歌词】分手后才说我爱你 / 歌...

小嘟嘟 - 分手后才说我爱你太多话想要告诉你却想不起你却说拾忆也来不及那些熟悉陌生的背影在路灯下迷离只可望却遥不可及曾经的那天我们在一起我看着你脸你总想逃避别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