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郭闻 通讯员 孙一隽/文 夏珊蓉/插画
在群星灿烂的钱塘名士中,要数北宋的沈括,最为多才多艺。
许多人知道他,是因为中学语文课本里选用了他的《雁荡山》,这篇文章正是出自他的宏篇巨著《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一部奇书,它的内容囊括了天文历法、地理科学、数学生物、音乐书画、文史语言、中药医学、军事工程等30多个方面的知识,每一个模块都做了极为详尽的记载,在11世纪,它不仅是一部百科全书,更是一部人类科学发展史。
基于此书的贡献,《宋史·沈括》这么评价沈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900年后,英国著名的科学史家、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惊叹这部书是中国古代科学史的里程碑。
沈括,他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名人呢?我们且从他的家乡杭州说起吧。
懂得杂学的读书人
他是行走的百科全书
1983年,沈括墓在杭州余杭区太平山南麓被发现,墓前还留有无头的石翁仲等古物。在墓砖堆积层下,采集到北宋青瓷划花碗残片及宋代古钱币数枚。
今天走进良渚,修缮后的沈括墓已是杭州市文保单位,位于杭州市公安局安康医院内。
修缮后的坟冢为圆形,青砖垒砌,顶上陂土,墓前竖一碑,上刻宋故龙图阁直学士沈括之墓。墓道两旁,伫立着一对石羊、一对石马和一对文官俑。据杭州余杭区良渚街道规划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沈括墓附近就是杭州第三大世界遗产地良渚古城的重要组成——瑶山祭坛遗址。
浙江大学教授何忠礼说:沈括是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这在古代是不可思议、很难做到的。为什么?因为古代中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读书人只要读好四书五经就可以了,其它杂学皆为小道。所以,古代要出一位懂得杂学的读书人,是很不容易的。
沈括为什么能够做到?他一生都在博览群书。他所在的钱塘沈氏官宦家族,藏书很多。据说沈括从小早慧聪颖,14岁时几乎把家中藏书看完了。在这些书籍中,沈括尤其喜欢读天文、地理、医药、兵法方面的。
正是这些书籍,不仅让儿时的沈括勤奋好学,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还培养了他遇到问题肯动脑筋、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好品格。
沈括从小便随父亲宦游,离开家乡,但浙江的地方文化依旧对他有着深远的影响,当时的杭州科学技术较发达,建筑水利都处在北宋比较领先的水平。
他一生中曾有两次较长时间居住在杭州,并曾多次到浙江察访。
一次是他21岁那年,随父亲返归故里。是年十月,沈父病逝,他将父亲葬在祖坟龙居里(离现在沈括墓约十多里的地方),然后守孝至24岁;第二次是沈括38岁,护送母亲的灵枢回杭,与父亲葬在一起,又守孝2年多才由杭返京复职。
这两次守孝期间,是沈括宝贵的阅读时间,为他以后写作《梦溪笔谈》打下了基础。
一首诗引发的探索
那些花儿为什么开得晚
沈括的知识并不限于书本,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才是他最可贵的特质,这在中国古代读书人身上,是不多见的。流传很广的一件事就是他与《大林寺桃花》这首诗的故事。
据说沈括少年时在读到白居易这首诗时,曾批为荒谬,他觉得芳菲既然已经开尽了,怎么又说山中桃花才开呢?于是较真的沈括就在第二年四月去了深山,吃惊地发现山中桃花开得正盛,知道错怪了白居易。他发现,气温是随着山的高度而降低的。比如庐山很高(各处山峰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比平地气温低了7℃。
后来,他就在《梦溪笔谈》中写出了这一次实践得出的结论:平地三月花落,深山中则有四月花,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
这种实证特质,在沈括成年后也保留了下来。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雁荡山》,就是沈括实地考察雁荡山地质地貌的成果,他正确地推断出了雁荡山的成因。
仕途失意科学丰收
老年慰以乡井之怀
沈括是个优秀的科学家,也是个优秀的实干家,但他的仕途并不怎么如意,其间多次卷入党争和官场倾轧,遭遇打击和贬官。
晚年,沈括对仕途彻底失望,心情郁郁。但他在得知被贬为秀州(今浙江嘉兴)团练副使后,因秀州毗邻故乡杭州,沈括的心情得以从颓废中好转起来, 未填沟壑,重见乡间而慰以乡井之怀。
掩埋了作为政治家的沈括,却唤醒了作为科学家的沈括。
1089年,59岁的沈括获准举家搬到江苏镇江隐居,这里有他早年购置的宅子梦溪园。在这里,他开始创作并最终完成了《梦溪笔谈》。
1095年,沈括因病辞世,享年65岁。据《至顺镇江志》记载,沈括归葬钱塘,回到了故乡。
四大发明其三在宋代
学术界有门学派叫梦学
现代的人们,应该感谢有了沈括这样的科普作家,才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有多么发达辉煌的科学成就。
有一段时间,我们以为中国古代的人文学科才是最完善、最丰富的,可那是因为没有人记录下当时的科学成就。翻看《梦溪笔谈》,就会发现,原来早在宋代,前人就已对人类科技开拓做出了重大贡献。
真正认识到沈括及其《梦溪笔谈》的价值,是近几十年的事。在学术界,有一门梦学,指的就是专门研究《梦溪笔谈》的学问。
1979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1964年发现的小行星2027命名为沈括星,就为纪念这位中国著名科学家、改革家、政治家,沈括。
参与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浙江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何勇强在历经多年对吴越文化的研究后,对北宋士大夫家族的兴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沈括所在的家族便在两浙一带极具代表性。
何勇强在2005年曾著《科学全才:沈括传》一书,他认为:在政治方面,沈括只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官,我们甚至不能称他为一个政治家。但从科学角度看,他走上科学研究这条道路,不仅是得益于个人的天赋与兴趣,更是因为他所处的北宋也是古代科学鼎盛时期。《梦溪笔谈》记录了他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解释,同时也记录了当时的一些科学现象。四大发明其三都是在宋代,而沈括对于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的详细记载才使得后人有机会了解到。
沈括知识图卡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钱塘县(今杭州)人,他的巨著《梦溪笔谈》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水利、军事、文学、音乐等30多个方面,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他在杭州:虽然沈括在四岁以后大部分时间辗转各地,但他对故乡杭州一直心有所属,他一生中曾有两次较长时间居住在杭州。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杭州被誉为地有湖山美和东南第一州的兴盛时期。
他在同学们的课本里:《雁荡山》(九年级)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