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张扣扣事件(“张扣扣杀人”背后的心理和人性思考)

文|袁运录

张扣扣事件已经过去了几年,但依然有网友不依不饶,为其喊冤鸣不平。

只因少年目睹自己母亲被邻居一棍子打伤致死后,落下童年的心理阴影。22年后的一个除夕,他手刃了仇人一家。

开始,我还以为仇人是十恶不赦的村霸。当越来越多的事实摆在面前,我感到无语了。

两家只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纠纷不是因为宅基地,而是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

有人曾写道:张扣扣的妈妈在村子里被誉为惹不起的强悍女人。

张家和王家是近邻,开始都是结拜异性兄弟,后来因为做生意的利益问题开始互相埋怨,产生了裂痕,

正在两家打架时,张扣扣的母亲手持铁棍把王家老二(17岁男)打伤,对方随即抄了一根木棍,击中张扣扣母亲的大阳穴,抢救无效后身亡。

因为打伤致死的凶手是一位未满18岁的少年,法院判处其7年有期徒刑。

张扣扣,幼年只是亲眼目睹母亲被害,却看不到母亲平时在村里蛮横作风,更看不到人民法院依照法律的尺度量刑判决的,也不知道中国法律对未满18周岁的犯罪人有死刑豁免。只知道杀人就得偿命。

张扣扣走上不归路,是因为童年阴影和从小奉承杀母之仇不共戴天的古训。

他的仇恨既包括对仇家的恨,也怀有对政府和社会的不满。

他活下来唯一的信念似乎就是为母亲报仇雪恨。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张扣扣等了22年。

之所以拖了这么久才下手,是因为张扣扣自己一事无成,30多岁的人混得那么差,倒是仇家:盖洋房,开洋车,城里还买房,人丁兴旺,日子过得蒸蒸日上,可是自己一家呢?破旧的老房,毫无生气的一家。

上天不公平!我过得不好,你们也休想过得逍遥!

嫉恨、仇恨,怨天尤人,一起涌上心头,按捺不住……

这才酿成了杀死一家三口的血案。

从道义上,人们对张扣扣感到惋惜,觉得这是一个好孩子,不该死,甚至被有些人拥戴为手刃仇人的英雄而不平?要求法外开恩。

从广义的人性角度,从法律和社会道德的角度,张扣扣却是一个穷凶极恶,危害他人安全的人。

道义虽如此,但现在是法治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只能按法律处置,维护法律的尊严。

我们换个角度想下:

假如王家一落千丈,家境渐渐衰败,而张家却蒸蒸日上,张扣扣还会去杀人吗?

假如张扣扣从小受过良好教育,或者长大后接受过思想洗礼,还会越过法律红线为母报仇吗?

也许张扣扣的父亲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从小就给儿子灌输了王家有杀母之仇,让本来就不知是非曲直的孩子背上了仇恨的心理包袱。

他们不知,最好的报仇,就是放下仇恨,发展壮大自己,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对手感到颤抖,而不是终日背着仇恨去报仇,最后把自己的命给搭上了。

难道童年的伤害真的一辈子都无法抚平吗?原生家庭问题真正会决定人的一辈子吗?

当然不是。

虽然犯罪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都认为是这样,但笔者不这么认为。

仇恨的种子是怎么种下去的?

首先张扣扣童年目睹母亲被伤害致死的惨状,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痛记忆,其次,他对所受伤害的认知态度。同样的伤害,有的人慢慢地释然,有的人却耿耿于怀,说明每个人对所经受的伤害的看法不一样。

换句话说,人受到精神打击后是否形成精神创伤个人的认知态度是个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从常态发展到病态,再到极端,客观刺激是外因和条件,而认知态度则是内因和根本。

精神分析学忽略了思想的导航性,恰恰这是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

就如法官审案,虽然也会伴有个人的经验和情感或信念,但最后决定其判决的不是这些,而是对法律的尊重,对控辩双方的证人证词和提供的事实证据的理性分析做出的判断。

显然这是思想认知层面,凸显了人性的光辉。

道义归道义,法律归法律,道义不能越过法律的底线,否则就会导致人心惶惶。

张扣扣事件早已过去,人们应该视其为一部反面教材,领悟到什么。

愿逝者安息。

搜索建议:张扣扣事件  张扣扣事件词条  
热议

 不一样的运动会加油稿

致:1000米运动员轻如飞燕,东风送你上青云;势如破竹,我们为你保后方。向前跑,伴着我们的呐喊和加油,将对手远远甩在身后;继续跑,带着赤子的骄傲,征服赛道。这一...(展开)

热议

 小学生风景作文400字

精选小学生风景作文400字汇编6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展开)

热议

 原阳是哪里 原阳是哪里的d

河南省,古称中原,省会郑州,简称豫,与河北省相对应,河南省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河南作为历史文化大省,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