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刘 旸 )近日,河南省妇幼保健院(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产科研究生蒿雨静、产科主任李根霞、特聘教授陈康,联合美国西奈山医学中心、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科研与高等研究院教授安德烈娅赛鲁迪(Andrea Cerutti),在《免疫学趋势》(《Trends in Immunology》)上发表了一篇综述性文章,并被该期刊6月份封面引用。
《免疫学趋势》为中科院一区TOP期刊。河南省妇幼保健院产科团队发表的这一综述性文章,以全新角度对不同抗体介导的嗜碱性粒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新功能及其潜在的临床价值,进行了多方面论述;以期通过研究,推动嗜碱性粒细胞在免疫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嗜碱性粒细胞作为人体外周血中数量最少的免疫细胞,被认为是参与过敏反应的主要细胞之一,且只在血液中存在。嗜碱性粒细胞可以通过高亲和力Fc epsilon受体(FcεRI)结合IgE;一旦IgE结合抗原,即可激活效应分子(如组胺、白介素-4等的表达和释放),从而诱导II型免疫反应,对蠕虫感染和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如毒液和食物抗原等)作出全身或组织特异免疫防御反应。
越来越多的近期研究表明,嗜碱性粒细胞除在血液中存在,还密切参与到很多非淋巴组织的发育过程中,其功能的失调与感染、炎症、纤维化和癌症等一系列病理过程息息相关。一些以前被忽略或前所未知的信号调控通路,改变了嗜碱性粒细胞仅仅作为促进过敏反应发生发展的传统观点,让嗜碱性粒细胞成为连接特异性(抗体)免疫和先天性免疫应答的一个重要节点。
这篇综述,分别从IgE、IgG、IgA、IgD和IgM抗体介导的嗜碱性粒细胞免疫调节存在的机制及相关疾病进行科学地阐述;指出基于不同抗体的类别、特异性、亲和力和糖基化的改变,嗜碱性粒细胞可以通过复杂的信号被募集到淋巴与非淋巴组织中,启动或增强有助于遏制微生物、组织修复和恶性肿瘤监视的免疫应答;提出嗜碱性粒细胞的多方面功能与抗体之间的相互调节作用密切相关的论述。由此产生的新进展,将为嗜碱性粒细胞相关疾病,如过敏、炎症、感染及肿瘤等提供新的免疫靶向治疗思路。综述还提出一些嗜碱性粒细胞尚未解决但极具临床科研价值的问题,为今后的临床科学研究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