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好文:结婚三金要一个系列吗

中国彩礼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礼记》中就有详细的记载:古代结婚要严格遵循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其中纳征一听就知道和钱有关。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经此仪礼婚约则完全成立。

不过,提倡效率的现代人,把六礼直接删繁就简合并成了——彩礼,一步到位。

原本古代互换聘礼的初心,是为了建立两家人的信任,而到了现代,彩礼却变成了一种对婚姻进行人为设阻的形式。

中国正式兴起彩礼制度应该始于周朝,在原始社会,人类生产力低下,那时候娶媳妇男方只需要送一些生产力工具,比如锄头或者石镰,和一些食物、鸟兽给女方就可以了。

而周朝以礼治国,那时候结一次婚就非常麻烦,各道繁琐的程序也提高了结婚的成本。所以也有人说,周朝是中国古代最难娶到媳妇儿的一个朝代。

到了春秋时期,天下大乱,战事频仍,这时候结婚就一切从简了。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里抱的布,便是彩礼。只要互相看对了眼,就可以带你回去,宜家宜室。

汉朝独尊儒术,提倡克己复礼,所以汉朝的彩礼钱也不便宜,鸡鸭牛羊一样都不能少。

最开始,远古时代的聘礼主要以全鹿为主,后来逐渐被鹿皮和鸟兽所替代,到了周朝和春秋时期,布帛就成了聘礼的主角。从战国开始,聘礼使用金钱,汉朝更是一时风行以黄金为聘礼。

而在包容的唐代,聘礼的重要性就被大大地降低了。《唐律》里面甚至还对以聘财为信的彩礼制度作了严格的规定,不同阶层的人对应不同等级的聘礼,不得随便逾越。所以就算是某个暴发户想要送出天价彩礼撑一撑门面,法律也是不允许的。

如果你是李白那样的撩妹高手,什么彩礼都不用,直接写一首诗,就能抱得美人归了。

据《唐史》记载,李白满怀抱负入仕长安,却被玄宗赐金放还。离开京都后,李白携高适、杜甫两位好友游于梁园,并在墙壁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园吟》。诗成后,三人相视大笑而去。其后恰巧已故宰相的孙女宗姑娘游园,看到这首诗时一见倾心,便花了一千两银子买下了这面墙壁,留下了千金买壁的佳话。

后来在好友的串掇下,李白就以这首《梁园吟》作聘礼,宗姑娘用粉墙为嫁妆,佳偶天成!看来,能写出一手好文好诗对找对象也是很有帮助的。

从宋代以后,随着茶文化的普及,聘礼里面的茶礼又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纳征叫下茶,结婚叫定茶,洞房叫合茶。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富家子弟娶妻,都会以花茶果物为聘,不过富家嫁娶会添上三金(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这种习俗一直承袭到清末民初。

不过,宋明开始,随着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浮夸攀比的嫁娶之风。据明朝徐渭记载:浙东一带嫁娶奢侈之风盛行,有女虽在襁褓,则受富家子聘,多至五七百金。(女孩还在襁褓里面,就有富家子弟下聘礼,折合现在的人民币两百多万元)

这也间接助长了一股不好的风气,越是贫困的家庭,越想通过攀附高枝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到了明初,法律提倡门当户对,严令禁止良贱通婚和不问门第,只看彩礼的现象。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还专门就此下了一道诏书:古之婚礼,结两姓之好,以重人伦。近代以来,专论聘财,习染奢侈。宜令中书省集议,定制颁行遵守,务在崇尚节俭,以厚风俗。违者,论罪如律。啥意思?就是谁要搞什么天价彩礼,直接法办!而且,贵贱不能通婚、贫富不能通婚。

但是,这个接地气的法规,在明朝中期以后,就逐渐沦为了一纸空文。各种霸道总裁爱上农家女、天上掉下个白富美的戏码,不断上演。而且,在有些地区,彩礼甚至沦为了一种炫耀家势的形式,助长着攀比之风。

不过,在古代,天价彩礼毕竟还是少数。大部分小老百姓结婚其实还是很简单的,互送一些食物和生活用品,宴请一下亲友四邻,两家便结为秦晋之好。

《清·婚事杂登》里面有这样一段记载:礼银六十四两,迎送彩银八钱,叩门彩银四钱,净增彩银六钱,掌翰礼壹两,迎书彩银八钱,物品若干。

这里提到,清代一个普通家庭娶妻大概需要花费纹银不到七十两,以谷物通用谷物折算法对比,一两纹银大约值现在人民币200元。也就是说,在清代,大约花费人民币14000元左右就能娶到一房媳妇。

说了这么多,大家对古代娶媳妇儿的成本大致也有了一定了解。

其实最后小编想说的是,相爱不易,且行且珍惜。谈恋爱的时候,多走点心,不要被世俗过多影响,毕竟还是要过一辈子,彼此相爱才是最重要的。

搜索建议:好文:结婚三金要一个系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