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流溪河发现了粉色海豚的消息近几日在广东人的朋友圈里面疯传,据悉有市民在广州流溪河白云段游玩的时候,突然间发现河中央似乎有动静,起初人们以为是大鱼。
但仔细一看,露出河面的动物体型显然已经超过了一般大鱼的身形,目测有200公斤左右,更重要的是它体表呈粉红色。
这一奇怪的水中生物引起了许多游客的关注,纷纷用手机记录了下来。仔细观看,与其说它是一条大鱼,倒不如说是一头海豚,嘴巴狭长而突出,在水面上翻滚嬉戏。
这一发现很快引起了相关部门和专家的注意,经过仔细辨认,确认了这是头中华白海豚,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而且非常珍贵,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不过令人费解的是,中华白海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经东南亚直到孟加拉湾的沿岸浅海区,多在咸淡水交汇水域里面出没。
广州流溪河虽然靠近入海口,但严格来说是一条内河,这头中华白海豚又是如何来到这里的呢?目前专家还未给出确切的定论,人们猜测可能是它的导航、定位或者声呐相关系统出现了问题,以至于没有分清方向,毕竟从其体色来看,这是一头年龄偏大的个体。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也迅速成立了专家小组,着手调查和救助这头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属于鲸类的海豚科,跟虎鲸是近亲,很多人以为它是一种鱼类,以至于古时候人们称其为镇江鱼。
实际上海豚和鲸鱼一样,都是哺乳动物,体温相对恒定,怀胎生子,用乳汁哺育幼儿,也用肺呼吸。
关于中华白海豚,我国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唐朝,不过大家也不要被中华二字误导了,认为它是我国特有的物种。
实际上它们的分布不至于在我国海域,在印度、孟加拉、缅甸、泰国、越南等一些东南亚国家的海域里面,也有分布。
中华白海豚一生之中,体色会经历一些变化,它们在刚出生的时候,身体呈现深灰色,长到青年阶段,体色会变成灰色,而成年之后的个体,则为粉红色。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了,明明它们在各个阶段,都没有呈现出白色,为何却要叫白海豚呢?
实际上我们看到的跟本质上的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华白海豚在成年之后,皮肤会变成纯白色,之所以看起来会呈现出粉红色,主要是因为它们皮下血管丰富,充血之后就呈现粉红色了。
所以粉色并不是它们真正的颜色,白色才是它们的本来面貌。
长了一嘴尖牙,近海的顶级捕食者
海豚给人的印象就是温驯、善良、可爱的形象,在许多故事里面,海豚素来也是以暖心的角色出现,因此人们很难将其与顶级捕食者联系在一起。
在我们的印象中,顶级捕食者应该长有尖牙利爪,像狮虎豹那样凶猛强大。中华白海豚虽然没有利爪,但是它却有尖牙,在近海领域里面,它们就是实打实的顶级捕食者。
中华白海豚的嘴巴里长有125-135枚锥形的牙齿,其排列稀疏,显然不是为咀嚼食物准备的,而是用来捕食。
中华白海豚主要以入海口的各种鱼类为食,比如狮头鱼、银鲳鱼、龙头鱼、鲻鱼、石首鱼、大黄鱼、姑鱼等等。其中它们最喜欢捕食的就是狮头鱼,其次为姑鱼和石首鱼。
中华白海豚的体型大,成年之后能长到200-250公斤,食量也巨大,一次进食能吃掉14斤的鱼。一些科学家们就曾解剖分析过,它们胃中的食物的重量能达到7公斤以上。
在进食的时候,中华白海豚也不咀嚼,而是会直接吞下,剩下的交给胃,它们的消化系统跟陆地上的哺乳动物是一样的。
中华白海豚喜欢单独或者三五成群活动,很少聚集成大群,据相关记录显示,超过10只聚集在一起的现象就非常少了。它们特别喜欢跟在渔船,尤其是双拖船后面觅食,游泳速度极快。
近海的伞护种,水中的大熊猫
大熊猫如今已经演变成一个形容词了,只要是一些珍贵稀有的动植物,都会被冠上大熊猫相关的名字。比如银杉树,被称为植物中的大熊猫;金斑喙凤蝶被誉为蝴蝶中的大熊猫;中华白海豚则被誉为是水中的大熊猫。
在生物学里,有一个概念叫作伞护种,于1984年被提了出来,大致意思就是选择一个目标物种,这个物种的生境需求能涵盖其他物种的所有生境需求,对这个物种实施保护,同时也为其他物种提供了保护伞,那么这个目标物种,就被称为伞护种。
毫无疑问,大熊猫就是最典型也是最著名的伞护种,人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保护大熊猫,保护其栖息地,使得生活在同一片栖息地里面的所有生物都受益。
中华白海豚也是一个伞护种,它们主要生活在近岸海域里面,尤其是河流入海口淡水与海咸水的交汇处,是它们最喜欢的活动地带。它们不会到水深超过25米的海域活动,几乎从来不迁徙,属于定居性动物。
所以人们大力保护中华白海豚,保护近海环境,使得同一海域里面的其他物种,也同样沾光。
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美人鱼的传说,后来许多学者认为美人鱼的原型是儒艮,不过就儒艮那个颜值,实在不敢恭维,跟传说中漂亮的美人鱼形象差异太大。
如果真有什么动物是美人鱼原型的话,我倒更愿意投中华白海豚一票,毕竟它们看起来粉红色的外表,性情活泼,在风和丽日的天气下,喜欢在水面上跳跃嬉戏,这画面看起来不比儒艮好上千百倍?
关注我,交一个懂动物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