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大漠,人和骆驼都堵起来了,敦煌鸣沙山月牙泉畔,浩浩荡荡的骆驼长队一眼望不到头。因为拥堵严重,当地专门做了个骆驼红绿灯。可惜在汹涌人潮面前,它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以前只有在小长假期间才出现的“堵骆驼”,近期变成常态,场面看起来十分壮观。以至于有人调侃:“知道的是我来旅游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我去攻打匈奴了。”“敦煌上一次这么多人,还是在汉朝。” 在沙漠上骑骆驼,是很多人心心念念的旅游打卡项目。不过去的人实在太多,骆驼们精疲力竭,甚至传出罢工和体力不支的消息。虽然官方很快辟谣,还是足以看出今年的敦煌有多热门。 “骑完骆驼,我后悔了” 为了骑骆驼,王钰和朋友顶着高温排了1个小时队。 她们上午8点过去,本以为已经很早了,没想到前面队伍有100多米长。那天,她穿着长袖长裤,依旧觉得双腿滚烫,“早上紫外线就很强烈,体感温度感觉快40摄氏度,我真的快被烤熟了。” 作为一个南方姑娘,她在网上刷到沙漠大片后很新奇,也很心动。于是,趁着休假和朋友一起来到敦煌,计划跟风骑一次骆驼。 朋友本来有点犹豫,她还劝道:“来沙漠怎么能不骑骆驼呢?” 何况,价格也不贵,成人价100元,一大一小一起骑120元,感觉挺值的。 等排到她们时,高大的骆驼跪着匍匐在地上,驼峰缩成可以跨坐的丘陵,一动不动,等着她们坐上去。 王钰真正上去后,很不习惯。骆驼大部分时间都在爬坡和下坡,颠得腿疼。粪便气味也比较冲,几乎全程捂着鼻子。 骆驼一路走走停停,前面每隔不到5米,就会有另一组驼队,目之所及全是人。有一小段路堵得厉害,10分钟移动的路程还不如走路快。 给她们牵骆驼的大叔瘦瘦高高的,裹得严严实实的,只是低着头往前走。等骑到中途后,他突然问大家:“你们要拍照吗?一人20块。” 王钰之前做过攻略,知道这是他们在拉私活。但本着来都来了的想法,还是把手机递给对方。刚开始,她有些腼腆,不知道怎么摆pose,没想到大叔倒很专业,让她们摘下帽子和外套,教她们比手势。 等拍完照后,大叔对她们稍微热络了些,絮絮叨叨地说,自己是给驼农打工的,没有底薪,收入就是拍照小费。 听到这,王钰有些惊讶,也有些心酸。等她们体验结束后,大叔都没休息,就去拉下一趟了。 回家没几天,她就看到“骆驼过劳”的新闻,心里过意不去,“很懊悔,以后再也不骑了。” 疲惫的牵驼人日行50公里 “踩好脚蹬,扶住鞍子!”这短短8个字,何涛每天至少要说100次。他既是驼农,也是牵驼人,每天全凭双脚从早走到晚,带领游客们穿梭在茫茫沙山。 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实则不易。上岗前要经过3个月的训练,学习怎么放鞍子、拉缰绳,以及万一骆驼不听话怎么办。每天凌晨5点前,他就得把骆驼赶到上客位置。一整天连轴转,等忙完都快晚上10点了,有时连饭都来不及吃,第二天周而复始。暑假还没过半,他的脚上已经磨出不少水泡,脸也晒得黑黢黢的,看上去老了不止10岁。晚上躺在床上,身体像散架了一样酸痛。 他告诉记者,冬天骆驼是没有收入的,年后三四月稍微好一点,一个月一两千,现在正是高峰期,多劳多得。虽然收入会和景区分成,但还是相对可观,当地甚至有“拉上两年骆驼,可以在敦煌买一套房”的说法。 这话虽然有些夸大,但不可否认的是,骆驼已经成为当地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景区附近的月牙泉村,几乎每家都会养四五峰骆驼。 这段时间骆驼工作累,农户们普遍会给它们补充营养,晚上一到下班时间就麻溜拉回家。用何涛的话说,“养大一只骆驼好几万,金贵着呢,要是累坏就太亏了。”最忙的时候,何涛要牵着6峰骆驼,在热乎乎的沙子上走十几个来回,一趟45-50分钟。具体距离他没测过,但估摸着得有50公里,经常是一圈刚结束,另一圈客人就在等了。 有数据显示,今年景区的客流量比2019年同期还高30%,每天3万人次,而骆驼只有1000多峰,明显供不应求。 目前,骆驼是两峰叫号轮班,这一轮是A骆驼上去,下一轮B骆驼接班,轮不到号就休息。但人是没有停的机会的,只能忙里偷闲喝口茶水润润嗓,疲惫不堪继续走上沙丘。尤其是中午,沙子本身会吸热,走在上面很烫脚。 何涛现在很矛盾,既希望有空好好歇一天,又期待旅游热度保持得长一点,久一点。 沙漠上除了堵骆驼“西域公主”扎堆 在沙漠上,忙碌的不只骆驼,其他景区也人山人海,评分高的酒店根本订不到房间。 莫高窟的门票要提前一个月抢,难度堪比春运。就在7月初,莫高窟还发布温馨提示:当前正值旅游高峰期,每日接待游客量已达到承载上限。 就连曾经没那么热门的鸣沙山,也遍地都是“西域公主”和“飞天女”,现场衣袂飘飘,仙气十足,宛如神仙开会。置身其中,你可能会恍惚自己是不是穿越了。 想拍到一张背景干净的照片可不容易,一不小心就会穿帮。可能你正认真摆拍唯美的飞天造型,旁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涌现出一群人,举起双臂,踮起脚尖,模仿起东方“公主”或“王子”。 把没有精修过的原片放大看,几乎每个角落都能看到华丽的裙子和亮眼的头饰。 周围照相馆全部爆满,有的档期甚至排到了年底。人们千里迢迢来一趟,总想留下点不一样的纪念。 其实,敦煌不是第一次这么游客如云。几乎每个暑假,它都会成为诗和远方的代名词。 这两年,敦煌IP和各大品牌频繁合作,带火了敦煌风妆造和周边。前段时间东方甄选的5天甘肃行,更是为其带来了千万流量。 大漠风情和戈壁石窟的魅力,引无数人神往。不过,要是时间允许,错峰出行或许是更明智的选择。听当地的朋友说,敦煌冬天也很美,人少,很安静,运气好还会遇到下雪的沙漠。 ■话题延伸 近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甘肃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的骆驼由于“劳累过度被人骑死”。对此,景区回应表示,所谓的“骆驼累死”并不存在,视频中骆驼哀号也并非因受虐或劳累,而是受鼻牵影响所致。视频中骆驼发出哀号,是因为在上山过程中,拉着骆驼走的鼻牵掉了,需要再次给它穿上鼻牵。旅游业是当地百姓的主要经营收入,他们都把骆驼当成自家成员,凉棚下面有专门的骆驼圈,不存在虐待等情况。 景区骆驼真能被累死?胡闹!没点实力怎么成为“沙漠之舟” 敦煌从7月中旬开始,每天迎来30000多游客,而骆驼只有1000多峰。高温盛夏,骆驼大军在沙漠中“堵车”的画面让人印象深刻,对于骆驼来说,这个工作量吃得消吗?为什么骆驼要用鼻牵而马不用?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张劲硕表示,一峰骆驼负重四五百斤没有任何问题,过去丝绸之路和近现代利用骆驼进行各种考察也是从早到晚拉着驼队出行,到晚上才找一个休息点,因此新闻事件中的骆驼累死应该不太可能。 此外,景区回应网上流传视频中的骆驼哀号,也并非因受虐或劳累,而是受鼻牵影响所致。张劲硕解释说,骆驼和牛一样,个头大、力量大,而鼻子属于相对较为脆弱的部位,因此牵住这个地方便于人类控制。 而控制马活动的工具则是马嚼子——连着缰绳套在马嘴巴上的金属部分。这是因为马的鼻孔没有牛和骆驼的鼻孔粗大,如果用鼻牵会对马的鼻子造成较大的伤害。另一方面,马在历史文化中扮演的角色较为特殊,过去长时间用马进行征战以及各种运动,才让历史上产生了这样一种特殊的工具。 俗语里讲“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给人的感觉是骆驼能堪重负,事实上骆驼也的确能扛数百斤的重物,但负重能力相对而言甚至不如驴和马。一匹马能够负担自身体重的10%,而一峰骆驼一般只能负担自身体重的4%-5%。 与驴和马不同,骆驼的耐旱能力让其成为名副其实的“沙漠之舟”。张劲硕介绍,骆驼无论是单峰还是双峰,驼峰里面都储存着大量的脂肪,使其能够在极为干旱的环境下转化为水和能量。其次,骆驼厚厚的嘴唇和宽大的舌头,便于吃沙漠当中带刺的植物。它的双层眼睑,能在风沙较大的环境中保护眼睛。而骆驼的鼻孔还可以闭合,在风沙中可以暂时憋气。 此外,由于生活在沙漠地区,骆驼需要将耐盐碱和干旱的植物作为食物,甚至喝的水的盐碱度也很高,因此骆驼需要通过自身的循环系统和反刍,将一些盐碱有效地排出体内。除此之外,骆驼也不会大量排尿,而是不断重复利用,将水浓缩。本版文图综合外滩TheBund、央广网、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