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为何有以无为用?利是什么意思?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道德经》第十一章的最后一句,也是前面部分的总结。为何有以无为用?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故有之以为利’,利,物也,利于形用。器中有物,室中有人,恐其屋破坏;腹中有神,畏其形消亡。‘无之以为用’,言虚空者乃可用盛受万物,故曰虚无能制有形。道者空也。没有说清楚有与无之间的关系。
王弼注: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与原文差不多。看现代名人的说法:
余秋雨解释:其实老子所说的‘无’,用现代哲学概念来说,并不是指‘存在与否’,而是指‘存在状态’。也就是说,这个‘无’,不是指不存在,而是指一种虚无的存在。(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37页。)无不是没有,而是一种虚无的存在。
陈鼓应今译: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并引述:这里说的‘有’就是指实物,老子说明实物只有当它和‘无’(中空的地方)配合时才能产生用处。(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17页。)有是实物,无是实物中空的地方。
刘笑敢有一段准确的论述:本章所说‘有’、‘无’是经验世界或现实世界的,而不是本体论和宇宙论中的‘有’、‘无’,因此与第四十章‘有生于无’中的‘有’、‘无’不可等同论之。……‘有之以为利’是有形的,是人所共知的。人们在使用有形之物时,往往忘记了他们实际使用的或能够受益的方面其实是无形的部份,是‘无’之用。老子哲学强调人们常常忽视的‘无’,强调‘无之以为用’,并不是要否定‘有之以为利’,而是要纠正常识的偏见,照亮认识的盲点,使人们的观察思考更深刻、更全面。(刘笑敢:《老子古今》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68页。)
《道德经》第十一章主要还是讲道的原理,进一步阐述有与无之 间的关系: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形之物能给人们带来好处和利益,是由于无形的东西在起作用。
有之以为利的利是什么意思?利,可作名词、动词、形容词。作名词有两个常用词,一是利益,二是利息;作动词用为善于,有益于,如利人利己。但与以为(动词与动词不好搭配)组合不成;作形容词用为锋利,更不符合文意。在这里利只能为名词,作好处、益处、利益解释。为何有又以无为用呢? 老子虽然只说了车轮、陶器和窑洞三个简单的例子,但其哲学原理远不如此。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在使用有形之物时,往往忽视了有形之物的无形部分,是无之用。当然,没有有形之物也就没有无形之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偏废。这里的有与无跟第二章的有无相生意思是一样的,但不同于第一章的有和无及第四十章的有生于无。老子从简单的日常生活的例子,引出高深的哲学原理就是为了纠正人们形成习惯的偏见,照亮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盲区,提高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凡事观察思考更理性、更深刻、更全面。有无利用推广而言之其意无穷,下面说三个例子: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是看得见的有形的鱼,授人以渔是看不见的无形的方法,哪个更重要更有用?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捕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馋,却不能解长久之需,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捕鱼的方法。
很久以前有一家新开张的酒坊,就在大路边。邻村有一位老者过来买酒,环顾酒坊与店家言谈并提醒防火。店家说,我这都是新建的,并无陈旧破烂之物,何须防火?老者说,你的烟囱又矮又直,烟带火星;你的灶口太宽,柴堆离灶口太近,柴草又干又细易燃,若不改变很容易发生火灾。店家不以为然。过了几个月,天干物燥,果然发生了火灾。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火是救灭了但还造成了不少财产损失,以及人员受伤。为了感谢乡亲们的救助,店家杀猪宰羊置办酒席款待大家,并请受伤最重的人坐上席。有人说,坐上席的应该是邻村老者,如果你听了他的话就不会发生火灾了,你的财产也不会损失,乡亲们也不会受伤。店家听了顿时醒悟。在这里,受伤者的行为是有形的,老者的劝说是无形的,谁更有用?
扁鹊出名以后,他的医名传遍天下。有一天,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个都从医,谁的医术最好呢?扁鹊回答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文王不解地问:为什么呢?扁鹊回答说:我大哥善于治‘未病’,即在病情发作之前就能预见,及时将病因祛除。他的医术别人无法知晓,所以名不出家。二哥善于治初病,也就是病在初发时期最容易治。一般的人都以为他只能治疗一些轻微的小毛病,所以他的名气只能在本乡本土小范围内传播。我治疗的都是大病、重病、急病,患者处于危重之时。当我治病时,在病人身上扎针放血,排毒灌药,动刀帖膏,操作过程一般人能有目共睹。反而大家都以为我的医术最高明,名气也就传遍天下了。 扁鹊治的是有病,大哥治的是无病。现代也一样,医院拿手术刀的医生出名,防疫站的医生再有水平也不出名。这就是有无之道。
还有人说,睡觉什么事也不干了,但人人离不开睡觉;人走路有两脚宽的地面就够了,但不能把多余的地方挖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