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悬河,指的是河床不断升高,泥沙经过不断堆积从而形成新的河床,这样一来高出地面的河床就会形成巨大的落差,最终导致洪水泛滥。
而黄河的地上河主要集中在下游地区,每年这里都有超过4亿吨的泥沙堆积,造成了河床逐年上涨,时刻威胁着两岸居民安全,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泥沙挖走呢?
泥沙堆积俨然已经成了黄河最大的安全隐患,随着时间的推移河里泥沙只会越积越多,目前下游已经形成了一段800 多公里的地上河。
河内的淤泥将近达到了100亿立方米,河床也比两岸高出4~5米,甚至有些地段已经有10米之高,最重要的是每年依旧有4亿吨泥沙在这里淤积,可以说下游的百姓每天都生活在危险中。
之所以造成这样,主要是地处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当黄河中游流经这里时就会携带大量泥沙,而下游主要以平原或丘陵为主,随着水流速度放缓,大量泥沙堆积,这样一来就会不断抬高河床,使得黄河下游水位也跟着上涨。
有数据显示,黄河每年携带的泥沙量大约在16亿吨,其中有12亿吨会流向入海口,剩下的就会堆积在下游河床上,导致河床高度每年都会提高7~8厘米。
地上河危害那么大,难道我们就没想过要把它挖走吗?要知道如今我国生产的采沙船并不在少数,还自主研发了亚洲最大的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按照那么说的话,挖沙的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案,但如果真有那么简单的话国家早就出手了。
首先,我们要明白黄河河床并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如今黄河的泥沙淤积几乎可以用万亿吨来计算,如果要挖走下游淤积的泥沙,可想而知工作量有多庞大。
而且黄河全长5000多公里,有800公里属于河床范围,暂且不说目前的技术和条件无法对付这些沉积已久的沙子,就算真的挖掘出来了,这巨大的泥沙量要放在那里呢?
虽然沙子可以应用在建筑中,但黄河里的泥沙不同,无论是在农业用地还是建筑上都很难发挥实际作用。
再者就是挖沙需要大量的成本,特别是像天鲲号这样的大型重器,每次启动都要消耗一大笔资金,而且对于黄河这样的工作量来说,一台天鲲号是远远不够的,加大建设成本又将是一笔能源消耗。
另外,为了倒运沙子还要改善当地的交通,因为运载这些庞大的沙子一般的公路是很难承受的,所以就要对附近沿途公路加以稳固。
最后就是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虽然黄河的水质不像其他地方清澈,但经过这么长时间,黄河生长的动植物并不在少数,它们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生活环境,强行移走只会导致里面的生物无法生存。
还有就是如若大量河床被移走,黄河底部就会整体下降,大量的空间被腾出也意味着河道蓄水能力增加,这样一来黄河下游的大部分农田就会受到影响,这也是国家为什么不采用挖沙方法的主要原因。
因此要想解决黄河泥沙的问题,还得要从源头着手。上游地区之所以出现荒漠化主要是因为牧民的过度放牧和樵采,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控制放牧和樵采数量,继续增加植被覆盖率稳固水土。
中游地区则是加强对黄土高原的治理,虽然现在的黄土高原与过去相比尽显一片盎然,但由于人们的过度开采矿洞,黄土高原很多地方的地表裸露严重。
对此我们要严格控制当地矿类资源的开发,在坡度平缓的地区打坝淤地、修建梯形水田,积极鼓动和组织当地居民农林木牧相结合,加大植被的种植力度。
只要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解决好了,中下游地区的泥沙问题才可以进一步得到遏制,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对黄河周围增加植被覆盖率才是治理黄河泥沙最切实可行的方法。
其实自古以来人们对黄河的治理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从最早的神话传说鲧禹治水开始,人们知道了堵不如疏的基本治理方针,为战国时大量修建防洪堤坝打下基础。
到了汉代的改道措施和后来潘季训系统使用的双重堤坝,这些防洪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但它们只适用于防洪,黄河的泥沙淤积问题并没有得到实际解决,沿岸的百姓也时常因为黄河决堤的问题深受其害。
而到了现代,国家不断推进黄河防洪治沙系统工作,除了在附近地区退耕还林外,国家也修建了多个水库,比如小浪底和三门峡,这些措施与挖沙相比更加经济高效。
虽然目前黄河泥沙的淤积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治,但只要坚持植树造林、保护黄河,黄河的地上河问题将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