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厌浣碧,理解浣碧,成为浣碧——今天我被确诊为浣碧。”
最近几天网络上最热的梗莫过于“确诊文学”。有网友用电视剧《甄嬛传》里的人物和剧情玩梗,调侃自己总是看不惯别人,所以正式被确诊为浣碧。
这个话题一出现,就引发大量“甄学家”用角色台词进行接龙:确诊为甄嬛,因为眼里见不得脏东西;确诊为安陵容,因为真的好累;确诊为沈眉庄,因为懒得出去……
▲一位西安市民表示,由于西安游客太多,自己和电视剧《甄嬛传》中的沈眉庄一样,已经不想出门了,准备窝在家里把外面让给外地游客。
随后,一系列的“确诊”反应层出不穷。“北京人被正式确诊为哪吒”,北京最近持续高温,人们仿佛哪吒脚踩了风火轮去上班;“福建人正式被确诊为孙悟空”,也是因为高温,当地人仿佛孙悟空待在炼丹炉里;“广东人正式被确诊为依萍”,因为广东最近大雨和电视剧《情深深雨濛濛》里依萍要钱那天淋的雨一样大等等。
“确诊为鲁滨逊”“确诊为懒羊羊”“确诊为水母”“确诊为舔狗”,从常看常新的宫斗剧到念念不忘的动画经典,大至文学主角小至浮游生物,“确诊式文学”呈现出无所不包的兼容性。万物皆可代入,疑难杂症皆可命名。
▲网友形容自己“被确诊为水母”,剖析自己不善社交、单纯脆弱的性格。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平台的发展,网络热梗的迭代更新让人猝不及防,常给人“一不小心就脱离了时代”之感。从用“大肠包小肠”形容人生无常,到仿照“飘飘然”组词组出“么么哒”,变化不居的网络热梗丰富了人们的表达,也带给人们会心一笑的欢乐。
仿照诊断书的格式,“被正式确诊为××”的说法,让抽象的情绪变得“有画面感”,确实能产生让人会心一笑的效果。比如说热成哪吒,好像还真是那么回事,人们完全可以脑补踩在地上脚底发烫的感觉。
▲《语言文字周报》发布年度热词榜:“栓Q”“团长”等词在列。来源:视觉中国
这些互联网热梗的出现,并非偶然,背后有其形成的原因。
梗言梗语,是人们面对生活的一种消遣。无论是面对高温或暴雨的极端天气,还是人生的种种不如意,网友们以“确诊式文学”自娱自乐,以风趣幽默的语言为辛苦的生活添加一剂调味。调侃之后,“沈眉庄”“懒羊羊”“孙悟空”们又回到自己原本的角色,元气满满迎接第二天的生活。
梗言梗语,是人们对传统表达的现在补充。例如人们都学过的“白雪纷纷何所似”,大家都知道“未若柳絮因风起”好过“撒盐空中”。可过去了这么久,在人人都知道用柳絮去形容下雪的时候,再用这个比喻,听的人就不会觉得新奇,甚至会觉得老套。如果这时候跟你说,用“路灯下的袁华”去形容雪下的大,你会不会也轻嗤一声,笑出声来?
梗言梗语,不仅丰富了人们的表达,有时也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如果是陌生人见面,当你抛出一个梗,被别人轻松接住时,立刻会与对方产出一种“ 惺惺相惜 ”之感,因为大概率两人“志趣相投”。打开话题,消解尴尬,梗的使用,使得交流氛围变得更加融洽。
语言是活的,不是死的。各种网络热梗的出现,是语言的自我丰富。或许有些“梗言梗语”存活时间不长,过段时间就没人使用,但这也是语言进化的一个正常现象。从语言的历史来看,注定只有那些经过大浪淘沙之后的新语言,可以进入我们的词汇库并流传下来。比如“正能量”“吐槽”等词语,在作为网络热词流行过后,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日常用语。
当然,在我们玩梗的同时,也要警惕那些低俗烂梗,对青少年话语体系的侵袭。
“老师,报giao”“鸡你太美”“你这个老6”……这些梗在小孩子中广泛流行,甚至出现在孩子们的作文里。
小孩子模仿能力强,接触互联网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为了不显得落伍,对网络热梗来者不拒。 而真正了解了这些梗的背景,就很容易发现,它们不仅烂,还散发恶臭气息。
▲点击阅读《“你有房吗?”“我爸有!”网络烂梗请放过未成年人吧》
还有一些网络表达,已经涉嫌侮辱他人了,比如“贝儿这个绿茶,哪有本公主漂亮?”此外,诸如“想你的腿,亲你的嘴”之类的言语,也让人不敢恭维。 长期浸淫在包括 脏话、粗话甚至性暗示的恶梗中,必然会对孩子的表达和心性产生影响。
更为隐秘的是,低俗烂梗的流行还会造成“文字失语症” ,除了“yyds”找不到其他赞美的词,万物皆可“绝绝子”。 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离开梗就不会说话,未免有些可悲。
玩梗可以,我们欢迎那些充满机趣、活泼生动的梗言梗语,但对恶俗烂梗、污秽表达必须坚决说不。
家长、学校要做好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 平台主动作为,面向青少年对低俗烂梗予以拦截,共同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但也不能简单粗暴,毕竟网络已是当今的基础设施,我们无法物理隔绝孩子与网络,只能做好网络内容的净化和筛选。要让“5G青少年”顺着网线获取成长营养,而非精神“垃圾食品”。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快乐和故事,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熟悉和喜欢的表达方式。“热梗”虽“热”,生命却短暂。所以,不要追“一阵风”,而是成为“一棵树”,真正有感染力、有生命力的表达历经时光依然能带你回溯最初的感动。
End
编辑:张菁菁、张文鹏
校对:钟 玲
审 校:刘 昊
来源:知著网、红星评论、青春浙江、浙江宣传、央广网、重庆共青团、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等
▼关注"青春深圳"微信、抖音、快手、B站、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