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在那个食物困乏的年代,玉米和红薯是我们每家每户的当家粮。
改革开放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玉米和红薯这些粗粮,逐渐淡出了人们的餐桌。
随之而来的各种富贵病,又使它们重新回到我们的餐桌,并且越来越受到青睐,各种新品种,也更加深受人们的喜爱。
光玉米就有甜玉米、水果玉米、松仁玉米、黑黏玉米、黄黏玉米、白黏玉米、花黏玉米等等;
红薯有红心红薯、白心红薯、黄心红薯、紫心红薯,有的光听名字就诱人,令人唇涎欲滴,比如黄心冰糖紫蜜薯。
那你知道它们的老家在哪儿,又是什么时候来到了我们国家的吗?
先说玉米吧!
墨西哥及中美洲是玉米的发源地。
据考古发现,早在一万多年前,这里就有了野生玉米,而印第安人种植玉米已经有三千五百年历史了。
1492年,哥伦布在古巴发现玉米,1494年把玉米带回西班牙,此后传播到世界各地。
玉米是在明朝嘉靖年间从美洲传到我国的。
玉米传入中国的时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中间仅仅间隔了大概40年左右。
我国最早引入玉米种植的是广西,然后再经由广西,逐渐扩散到其它地方。
我国关于玉米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巩县志》中,当时叫玉麦。
玉米种植从广西一地扩大到明末的十多个省,期间经历了上百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玉米的称呼也一再发生变化,除玉麦之外,还有番麦、西天麦等。
玉米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在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万历年间著的《农政全书》中。
相比水稻和小麦,玉米的种植难度相对较低,对土壤和气候的要求不算太严格,而且产量较高,这也是玉米得以在我国迅速传播的重要原因。
到了1643年,玉米的种植已经传到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十余个省。
清康熙五十七年,也就是1718年之后传遍全国。
再来说说红薯。
红薯也叫番薯、甘薯、地瓜,原产于美洲的秘鲁、厄瓜多尔、墨西哥。
哥伦布把从美洲带回的红薯作为贵重礼品献给西班牙女王。十六世纪初,西班牙已经普遍种植。
后来随着西班牙殖民者传到菲律宾。
殖民当局法令森严,禁止红薯外传。
根据史料记载,明朝万历年间,福建省福州府长乐县商人陈振龙见菲律宾土著种植红薯产量非常高,且耐旱易活,极易种植,生熟都可食,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子母相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
为缓解家乡饥荒,他不顾西班牙殖民当局禁令,将薯藤绞入吸水绳中,冒着生命危险、混过重重关卡,将红薯枝条带回福建。
回到故乡,试种成功。福建巡抚金学曾得知后,振奋不已。说陈振龙的行为属于义举,引种红薯虽曰人事,实属天恩,并进行大力推广,连年获得丰收。
红薯被冠以巡抚之姓称为金薯,后来因为来自吕宋,被命名为番薯。
红薯传入中国后,就显示出其适应性强、无地不及的优良特性,很快向内地传播。
明万历年间,江南水患严重,五谷不收,饥民流离失所。
那个时候,科学家徐光启因父亲去世,正居住在上海家中。当他得知福建等地种植的红薯是救荒的好作物后,便从福建引种到上海,又向江苏传播,收成很好,很快在全国广为传种,成为我国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
在很多影视作品中,在明清以前百姓的餐桌上,便堂而皇之的摆放着红薯和玉米面饼子等食物,这是违背历史的。
还有很多农作物和植物,不是我们国家的原产物种,接下来我会慢慢给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