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消化系统名医名方

名方】活瘀消积汤 (巴坤杰) 【组成】荆三棱(炒)10克,蓬莪术(炒)10克,青皮(炒)10克,枳壳(炒)10克,柴胡8克,郁金10克,当归10克,赤芍12克,鳖甲(醋制)15克,牡蛎(生用先煎)20克。 【功能】养血活瘀,疏肝止痛,软化肝脾。 【主治】痞积癥块,肝脾肿大或肝缩脾大,多种病因引起的肝硬变。证见:脘腹胀满,两胁胀痛,腹大青筋,或有少量腹水,面色黧黑,或见蜘蛛痣、肝掌,唇青舌瘀或舌质暗红,脉细涩。 【用法】将生牡蛎先煎20分钟后,投入全方药物,加水至淹覆药面,置火上煎煮,沸后20分钟,滤滓取汁,早晚各服1次,每日1剂。 【加减】腹水甚者加四苓汤(白术、泽泻、猪苓、茯苓)。腹胀甚者加广木香、槟榔。衄血者加蒲黄炭、阿胶、茜草、茅根。胁痛甚者加金铃子散(金铃子、延胡索)。 【名方】清肝化滞汤(陈伯咸) 【组成】柴胡10克,白芍15克,金钱草10克,浙贝10克,鸡内金10克,茯苓10克,枳实10克,郁金10克,莱菔子10克,香附10克,丹参15克,黄芪30克,山楂10克,陈皮10克。 【功能】疏利肝胆,悦脾化滞。 【主治】肝郁胆热,脾虚失运,痰浊滞留而致的脂肪肝。证见胁肋胀痛,口苦纳少,脘胀体倦,便秘或便溏,苔腻,脉弦细滑等。 【用法】清水浸泡1小时许,中火煎两遍,共熬汁500毫升,分早晚服,忌食辛辣油腻。 【加减】气虚疲乏益甚加党参;肾虚腰酸胫软加菟丝子、杜仲;阴虚心烦不寐加炒枣仁;转氨酶升高加茵陈;便秘加槟榔;血脂高加荷叶。 【名方】柴桂汤(陈庚吉) 【组成】柴胡8~12克,桂枝6~9克,半夏9~12克,白芍15~60克,甘草3克,生姜三片为引。 【功能】舒肝和胃镇痛。 【主治】胃脘痛。 【用法】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1)胃脘隐痛,喜热喜按,呕吐清水,大便稀薄等脾胃虚寒症状明显者,加良姜、香附、熟附子、云苓、煨姜以温中散寒;如兼呕吐剧烈不能进食者,加吴茱萸、生姜汁、灶心土泡水煎药,少量频饮;痛连少腹,喜温喜按者,加小茴香、沉香、连须葱白三寸为引。(2)全身乏力,脘腹隐痛,精神倦怠,少气懒言,脉缓弱等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云苓、陈皮、砂仁、大枣;伴有胃下垂者,重用黄芪、党参、白术、泽兰叶、枳壳。(3)肝郁气滞,胃脘胀痛牵及两胁,嗳气则舒,脉弦者,加佛手、青皮、槟榔等,胸痛者加全栝楼、薤白;胃脘刺痛,固定不移,或见呕血便黑,舌质紫暗者,加香附、五灵脂、黄连、蒲黄炭;便血重者,合黄土汤。(4)胃脘痛甚不止,重用白芍,量可达60克,加白芷、木香;兼有嘈杂泛酸,口苦苔黄者,另加左金丸、乌贼骨;食滞嗳腐,胃脘胀满者,加莱菔子、炒麦芽、枳壳。(5)湿热郁滞,脘腹胀满,胃中灼痛,口干不欲饮,舌苔黄腻者加苍术、川朴、藿香、龙胆草;苔白如积粉者,此为湿浊内蕴,加草果、蔻仁、川朴、佩兰等药物,取行气化湿的作用。 (6)胃脘疼痛,口干唇燥,舌红苔少,纳食不香,采取标本兼顾之法,本方去桂枝加沙参、石斛、玉竹、鸡内金、大豆黄卷等,俟痛止后再以治本为主。 【名方】益气活血利水汤(陈昆山) 【组成】黄芪20~30克,白术30克,连皮茯苓30克,当归10克,三七粉3克,赤芍15克,柴胡10克,郁金12克,车前子20克,陈葫芦壳30克。 【功能】健脾疏肝,活血利水。 【主治】各种肝硬化中晚期,因肝脾失调,日久气血水互结体内形成积聚水臌者。 【用法】成人每日1剂水煎2次,分2至3次口服。 【加减】气滞腹胀者,加枳壳、广木香、青皮;阳虚寒湿明显,加熟附、干姜、苍术、草豆蔻、厚朴;水臌甚、尿少体质尚实者,加甘遂末1克,胶囊装晨起吞服,见效则减量或停服;湿热中阻者,加大黄、牵牛子、虎杖、茅根;阴虚明显,加白芍、旱莲草、枸杞子、鳖甲;瘀血明显者,加桃红、姜黄、地鳖虫。水臌属疑难病症之一,其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虚实错杂。其治应当标本兼顾,攻补兼施,即治本补虚不碍邪,治标攻邪勿伤正,特别要忌急求近功,不图远利的措施,否则必变症丛生,不可收拾。 【名方】疏肝暖土汤(陈乔林) 【组成】白术10克,苍术10克,炮姜10克,吴萸6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防风15克,羌活10克,藁木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 【功能】疏肝暖土,顺气解郁。 【主治】老年结肠功能紊乱,表现为脾土虚寒、肝气郁滞者。临床见症为脘痞纳呆,左下腹痛,或腹部不适,腹胀,肠鸣,大便不爽,或泻或结,甚或少腹胀痛即欲如厕势极窘迫。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多弦缓乏力。有的还伴有情绪不安、失眠、心烦。腹胀痛作泻易在餐后,受寒后及情绪受刺激时诱发。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日3次分服。 【加减】阳虚肢冷、腹冷、脉沉加川附片30克(开水先煎2小时);湿郁化热口苦、苔黄加黄连10克;化热伤阴舌质红去羌活、藁本加乌梅10克、白芍加为15克;泄泻次数增多,加车前子30克(淡盐水炒)、木瓜10克;若为湿郁化热泻次增多加臭椿皮15~20克;夹滞腹胀多加槟榔10克、鸡内金10克;便结加火麻仁30克(打)、肉苁蓉15克。 【名方】三黄胃炎汤(陈士奎) 【组成】黄芪18~30克,黄精12~15克,黄连3~6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神曲30克,生姜3片,大枣6枚。 【功能】健脾益气,温中和胃。 【主治】慢性胃炎等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15剂为1疗程。 【加减】临床上,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以脾胃虚弱及脾胃虚寒者居多,此种类型者在北京地区约占70%以上,又中焦脾胃喜温喜暖为其特性,故本方可谓治疗慢性胃炎的基础方和常用方。若脾胃虚寒较重,胃脘寒凉怕冷,加高良姜;若以脘胀痞满为主证,脉见弦象,证属肝气犯脾、肝脾不调、肝强脾虚者,则配以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实、甘草)以疏肝理脾;三黄胃炎汤配四逆散名曰“三黄四逆胃炎汤”,乃治肝脾不调型慢性胃炎之良方也。若以呃逆、嗳气为主证,证属肝气犯胃,肝胃不和,胃气上逆,则用三黄四逆胃炎汤加竹茹、制半夏、丁香、代赭石等;若以胃脘痛或胀痛为主证者,加元胡、甘松、佛手等;若似痛非痛,或嘈杂难忍,或莫可名状,加吴茱萸,视其寒热配原方黄连决定二药之用量比例,成左金丸、颠倒左金丸或加木香成加味左金丸;若便溏者加党参、木香、诃子、肉豆蔻等;食少纳呆加炒谷麦芽、焦楂等;若口干咽干证属胃阴虚者加麦冬、玉竹、生地等。若经检查明显有HP感染者,再加蒲公英并酌加高良姜佐制其苦寒伤胃,等等。随证加减,疗效更佳 【名方】两和镇痛饮(陈枢燮) 【组成】竹柴胡12克,生白芍15克,枳壳12克,厚朴12克,炒香附15克,佛手12克,炒建曲15克,甘草4克。 【功能】疏肝和胃,行滞镇痛。 【主治】肝胃不和所致胃脘疼痛,包括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胆囊炎、胃肠功能紊乱所引起的上腹疼痛。 【用法】上药每剂煎3次,每日早、中、晚分服,日1剂。 【加减】脘腹胀满或胀痛、呃气者加广木香10克,青皮、陈皮各12克加强行气之功;痛如针刺或疼痛较剧者加赤芍、延胡索各12克活血化瘀止痛;疼痛有灼热感或口苦咽干者加炒川楝子、焦栀各12克清泄肝火;口干口苦、苔黄者加黄芩15克、黄连6克清泄郁热;食后痛甚或嗳腐者加鸡内金15克、炒二芽各30克增强消食导滞之力;泛酸时加煅瓦楞子30克、海螵蛸15克和胃制酸;腹痛有冷感者加砂仁、白蔻仁各9克以温散行滞 【名方】扶土抑木定痛方(陈枢燮) 【组成】南、北沙参各30克,白术15克,茯苓30克,陈皮12克,厚朴12克,炒香附15克,佛手12克,白芍15克,炒建曲15克,甘草4克。 【功能】扶土抑木、行滞定痛。 【主治】脾胃虚损、肝郁气滞所致胃脘痛。 【用法】上药每剂煎3次,每日早、中、晚分服,日1剂。 【加减】若肝胃不和诸症突出,可用肝胃两和镇痛饮治疗以从其变;标实势衰,即用本方。气虚甚者可加党参、山药各30克,甚则加人参6克以增强益气之力;若气短、头昏者加黄芪30克、荷叶15克以益脾升清;失眠多梦者加枣仁、合欢皮各20克、夜交藤30克以养心安神。 【名方】开肺宣郁汤(陈亦人) 【组成】秋桔梗6克,炙紫菀12克,川郁金9克,炒枳壳9克,炙杷叶(包)12克,粉甘草3克。 【功能】开宣肺气,利气疏郁。 【主治】食道炎,食道痉挛,慢性胃炎,习惯性便秘,胃肠神经官能症等属肺失宣降,气机郁滞者。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若肺郁化火者,佐用泻火开郁之品,如栀子、豆豉、丹皮之类;肺郁扰神伍入远志、夜交藤;肺郁痰阻加入菖蒲、陈皮、桔梗;肺郁而肠痹者佐用栝楼、麻仁,或用适量硝、黄,取小承气意;肺郁阴血不足者,当兼以养阴益血,可伍以白芍、当归、鸡血藤之类;肺郁兼气虚则又当配用参、芪之类以助其推行之力。 【名方】复元养肝汤(陈增潭) 【组成】白芍15克,何首乌15克,山萸肉12克,百合15克,白茅根15克,炒酸枣仁15克,生黄芪15克,丹参15克,丹皮12克,鸡血藤15克,水红花子15克,生炒苡米各12克,金银花20克,蒲公英15克。 【功能】凉血解毒,养血柔肝,滋肾扶脾。 【主治】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面色晦暗,头昏目涩,手心灼热,两胁隐痛,腰腿酸软或见齿鼻衄血。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煎取400毫升,早晚2次分服。 【加减】胁痛加金钱草15克、小蓟10克;血脂高加决明子15克、山楂12克;纳呆腹胀加炒莱菔子15克、炒麦芽15克;便溏腹泻加炒白术12克、太子参12克;苔厚舌红加茵陈15克、白花蛇舌草20克。 【名方】清幽养胃汤 (单兆伟) 【组成】党参15克,白术15克,白芍20克,佛手片10克,丹参15克,红花10克,黄芩10克,仙鹤草15克,山楂12克,神曲12克,甘草5克。 【功能】益气活血,清幽养胃。 【主治】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十二指肠炎症、溃疡病辨属中虚气滞血瘀证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2个月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1周。 【名方】软肝煎(邓铁涛) 【组成】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楮实子12克,川萆薢10克,云苓15克,菟丝子12克,土鳖虫8克,甘草6克,丹参18克,鳖甲(醋炙)30克。 【功能】健脾护肝,化癥软坚。 【主治】肝硬化。 【用法】土鳖虫烘干研成细末。水3碗,入鳖甲先煎半小时,纳诸药煎至1碗,冲服土鳖虫末,渣再煎服。 【加减】酒精性肝硬化,加葛花12克;肝炎后肝硬化,加黄皮树叶30克;门脉性肝硬化,若硬化较甚加炒山甲10克;牙龈出血者加紫珠草30克,或仙鹤草30克;阴虚者去川萆薢,加淮山药16克、石斛12克。 【名方】首乌汤(翟明义) 【组成】生首乌15克,连翘15克,丹皮15克,大青叶15克,板蓝根15克,半枝莲15克。 茜草15克,丹参15克,柴胡12克,茵陈30克,白茅根30克,甘草6克。 【功能】清热解毒,清肝利胆,祛湿热,退黄疸。 【主治】湿热蕴结型黄疸(阳黄)。对急性乙型黄疸型肝炎乙肝血清标志物抗原三项阳性及转氨酶、总胆红质、黄疸指数升高者有效。以发热或不发热、身黄、目黄、尿黄三大主症为特征。 【用法】冷水浸泡连煎2次,加水高出药面1~2寸。用砂锅煎煮沸后约30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煮。两次药液加在一起,1日分3次服完。每日1剂,连服50~60剂。 【加减】大便干加大黄10克;关节痛加忍冬藤30克;皮肤瘙痒加荆芥15克;阴黄去连翘、大青叶、板蓝根、半枝莲,加黄芪30克、仙灵脾15克、焦白术10克,生首乌改为蒸首乌,丹参加至30克;热重者加黄连10克;湿重者加苍术15克、佩兰15克。 【名方】升降汤 (丁光迪) 【组成】柴胡5克,炒枳壳7克,炙甘草4克,广郁金10克,丹皮10克,黑山栀10克,枇杷叶(去毛包)10克。 【功能】升降气机。 【主治】胁痛及肝胆道病证。 【用法】水煎服,1日1剂,每周服5剂。 【加减】(1)痛在右胁,加旋复花、制香附各10克,辛通下气;(2)痛在左胁,加川楝子、炒延胡各10克,疏肝和络;(3)痛时偏侧为剧,有掣引感,加独活10克、苡仁15克,解痉缓急;(4)胁痛时反复,每随情绪刺激而发作,加佛手花或佛手片、青桔叶各10克,疏气解郁;(5)若见焦虑不安,加小麦、炒枣仁(杵)各10克,宁心安神;(6)胁痛反复,并见口燥便坚,胸腹痞滞,加杏仁泥、桃仁泥各10克,理气润降;(7)胁痛兼见血虚证,加当归、白芍或与柏子仁、细生地各lO克,养血柔肝;(8)病为胆囊炎症胁痛,大便溏泄,去丹皮、枇杷叶,加川芎7克,焦神曲、黄芩各10克,胆胃同治,清化湿热;如果舌红苔白腻,湿郁生热,改用黄连4克、黄芩10克、炮姜4克,辛苦宣泄;(9)病为慢性肝炎,或肝炎后遗症,胁痛,纳呆,大便时溏,原方加砂仁末(后入)4克,炒白术、茯苓各10克,醒胃健脾;(10)如肝炎尚有活动,乙肝,加虎杖30克、茵陈10克;或与土茯苓30克、秦艽10克交替用,清热利湿;(11)肝胆失于疏降,而见恶心干呕、纳呆化迟的,加姜半夏、焦枳实各lO克,炒竹茹5克。 【名方】榆槐脏连丸(丁泽民) 【组成】黄连37.5克,黄芩225克,槐角150克,炒槐米112.5克,地榆炭112.5克,生地112.5克,当归75克,荆芥75克,阿胶75克,猪大肠80克,防风75克,赤芍80克。 【功能】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主治】肠热便血、脏毒下血、肛门水肿、灼热坠痛者。 【用法】将猪大肠煮烂,余药共研细末,诸药混合加炼白蜜为丸。 临床运用于:(1)脏毒下血污浊者。(2)湿热下注肛门所致的大便带血、肛门水肿、疼痛坠胀者。 (3)也可用于肠下血。 【名方】加味香苏饮(董建华) 【组成】苏梗6克,香附10克,陈皮6克,毕澄茄6克,枳壳10克,大腹皮10克,香橼皮10克,佛手6克。 【功能】理气、和胃、通降。 【主治】胃胀、胃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肝郁胁胀加柴胡、青皮、郁金;食滞加鸡内金、焦三仙;兼痛者加金铃子、元胡;吞酸者加左金丸、乌贼骨、瓦楞子。 【名方】滋阴养肝汤(杜健民) 【组成】南沙参30克,全当归10克,杭麦冬10克,甘枸杞10克,熟地黄10克,杭白芍10克,制鳖甲10克,鸡内金10克,霍山石斛10克,北五味5克,广郁金10克,青陈皮各10克。 【功能】滋阴养肝。 【主治】慢性肝炎,肝肾亏虚型,证见两胁隐痛,口苦咽干,手足心热,头昏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质红,少苔或苔薄黄,脉弦细。 【加减】口苦甚者加酒炒黄连以清热;失眠者加酸枣仁、琥珀以安神定志;腹胀纳差者加炒三仙以助运化;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者加桃仁、红花、三七以活血通络。禁忌:肝胆湿热及脾胃虚寒者忌服。 【名方】加减参赭培气汤(段凤舞) 【组成】生赭石15克,太子参10克,生怀山药15克,天花粉10克,天冬10克,鳖甲15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夏枯草15克,生黄芪30克,枸杞子30克,焦山楂30克,泽泻15克,猪苓15克,龙葵15克,白英15克,白芍10克,焦六曲30克,三七粉3克(分冲)。 【功能】调气、化瘀、利水。 【主治】肝癌。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加减】有黄疸者加茵陈30克;有腹水者加商陆10克、牛膝10克、大腹皮10克;局部疼痛剧者加郁金10克、元胡10克、凌霄花15克、八月札10克;腹胀甚者加大腹皮6克、厚朴10克、木香6克;呃逆者加旋覆花10克、柿蒂10克;口干渴甚者加沙参10克、麦冬10克;大便干燥,数日不便者加栝楼20克、郁李仁12克。 【名方】苍牛防己汤(方药中) 【组成】苍、白术各30克,川、怀牛膝各30克,汉防己30克,大腹皮30克。 【功能】健脾、活血、行水。 【主治】水臌(肝性腹水)。 【用法】上方先用冷水浸泡2小时,浸透后煎煮。煎时水量以水淹没全药为度,细火煎煮2次,首煎50分钟,二煎30分钟,煎成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一般分两次,饭后2小时服用。如腹胀甚不能多进饮食、服药后腹满加重者,可少量多次分服,分4、5次服用亦可,但须在1日之内服完1剂。服药期间饮食应绝对忌盐忌碱。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名方】针刺治疗急性菌痢方(高国巡) 【功能】升清降浊、清热化湿、调理肠腑、活血止痢。 【用法】取穴:足三里、天枢、中脘。进针后待患者有酸、麻、胀感时,给予强刺激,留针30~120分钟,每天1次。 【加减】里急后重者,加太冲穴;体温38.5℃以上者,加曲池穴;发热而体温在38.5℃以下者,加合谷穴。 【名方】活胃饮 (高钦颖) 【组成】白术12克、苍术12克、厚朴12克、香附10克、木香10克、佛手10克、白芨20克、乌贼骨20克、甘草10克。 【功能】健脾燥湿,行气开胃,收敛止痛 【用法】每日1剂 ,水煎两次,取汁500毫升左右,分2-3次服用。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症见胃脘疼痛,痞满胀闷,呕哕噫气,嘈杂泛酸,食欲不振,倦怠无力,口中粘腻不爽,大便不调,脉象弦滑或沉细,舌淡苔白厚腻等。 【加减】临床可根据症情变化,灵活加减应用。若寒象明显者加良姜、干姜、附片等以温中散寒;若热象明显者合黄连泻心汤用之以清泻胃中燥热;若气虚为著者加入黄芪、党参、山药、茯苓等以增强补气健脾作用;若兼食滞不化者可加入山楂、麦芽、鸡内金、神曲、莱服子等以消食和胃;若兼肝郁气滞者可加入柴胡、川楝子、郁金等以疏肝解郁;兼血瘀者合失笑散或加入苏木、乳香等以活血化瘀;若阴虚为著者可加入百合、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等以养阴和胃。禁忌:注意调理情志,保持心境愉悦,避免劳累,生活有规律,忌食生冷肥厚、辛辣煎炸之品,以利病情康复。 【名方】柴胡利胆汤 (高上林) 【组成】柴胡10克,半夏10克,党参15克,甘草lO克,郁金10克,金钱草50克,丹皮15克,芍药15克,薏仁30克。 【功能】利胆和胃,清热渗湿。 【主治】慢性胆囊炎是胆囊慢性炎症性病变,为胆囊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本病有时为急性胆囊炎的遗患,但大多数病例,既往没有急性发作病史,发现时即为慢性。症见:右胁下隐痛,或右肩胛区疼痛,上腹或右上腹不适,胃脘胀满或灼热,口苦,嗳气,恶心,进油煎或脂肪类食物后,上述症状加重,小便时黄,大便时干时稀,脉弦,舌苔厚腻。 【用法】浸泡20分钟,水煎两次,每次煎25分钟,两煎混合,早、晚空腹各温服一半,每日1剂。 【加减】因胆附于肝,经脉相通、相互络属,如肝胆气郁,横克脾土,引起胃脘胀满者,加厚朴10克,以利气消胀;君相二火,一气相通,故心与胆通,胆病既久,引起胆心综合征之心悸怔忡者,加丹参30克,以行血养心;脾虚失运,大便溏薄者,加山药30克,以健脾益气。 【名方】肝郁得效方 (高省身) 【组成】全当归15克,赤白芍各9克,醋青皮12克,郁金9克,醋香附12克,广木香9克,炒枳壳9克,陈皮12克,焦白术12克,云茯苓12克,醋柴胡6克,甘草6克。 【功能】疏肝理气,和血散瘀,健脾和中。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煎2~3次均可。早、中、晚餐后1~2小时温服。 【主治】胁痛脘胀,嗳气频作,纳谷减少,身倦乏力,精神郁闷等,并治慢性肝炎、肝硬变等病。 【加减】气偏虚者,加黄芪、党参;血亏者归芍加量,亦可加用丹参;肝瘀甚而致硬变者,加鳖甲、蒲黄、姜黄、元胡等;纳谷甚差者,加鸡内金、山楂、神曲、砂仁等;脾虚甚者,加山药、扁豆,术苓加量;大便不利者,偏热加熟军,偏虚加郁李仁。禁忌:如外感发热此方则不宜用;服药期间应忌辛辣肥腻物,并禁烟酒及郁怒过劳等。 【名方】增液承气汤(高锡章) 【组成】大黄8克,厚朴10克,枳实8克,芒硝6克,麻仁30克,麦冬30克,元参30克。 【功能】通导大便,滋阴增液,排除肠胃积滞。 【主治】大便不通,上下之气升降失常,腹满胀痛,舌黄苔燥,脉实。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加减】对体质虚弱、血压偏低或津液素亏者,减大黄、芒硝,加沙参、天冬、当归、肉苁蓉,辅用开塞露或蜜煎导法。失眠者加枣仁。纳差者酌加谷芽、麦芽、焦山楂、神曲。气胀梗阻腹痛甚者加桃仁、赤芍、红藤、败酱草。对血压偏高、胆囊炎等实证,可适当增加大黄、芒硝用量,再加生地、丹皮、番泻叶,同时辅用开塞露或蜜煎导法。若配合针刺大肠俞、合谷、足三里等穴,疗效更好。禁忌:体质素虚或久病津亏、血压偏低者,禁用大黄、芒硝。可以加大元参、麦冬用量。泻下之剂,大都易于损耗胃气,宜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名方】消胃痞方(龚琼模) 【组成】黄芪20~30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甘草3克,丹参15~30克,檀香8克(后下),枳壳10克,白芍15~30克,薏苡仁30克,蛇舌草20克,猪苓15克,乌梅15克,黄连5克,山慈菇10克。 【功能】健脾益气,养胃生津,活血化瘀。 【主治】中医胃痞证,西医慢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表现为胃脘痞满疼痛,纳呆,嗳气,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消瘦乏力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3个月为1疗程。 【加减】脾胃虚弱者,加山药、山楂、鸡内金、砂仁;虚寒者再加干姜;肝胃不和者,加柴胡、佛手片、玫瑰花;脾胃湿热者,加厚朴、蒲公英、白蔻仁、佩兰;胃阴不足者,加北沙参、麦冬、百合、天花粉;胃络瘀血者,加郁金、川草、玄胡、三七粉。 【名方】慢肝宁三号汤(谷济生) 【组成】党参30克,沙参30克,生熟地各15克,白芍10克,川楝子10克,枸杞子15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首乌10克,醋柴胡10克,丹参30克,鸡骨草30克,垂盆草30克。 【功能】补肝益肾,舒郁降酶。 【主治】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肝肾阴虚型(病程迁延,右胁隐痛,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目涩咽干,五心烦热,面色黎黑,失眠多梦,齿衄,鼻衄,舌红多裂,花剥苔或少苔,甚则光红无苔,脉细或沉)。 【用法】每日1剂,两煎共取250毫升,早晚分服,30剂1疗程。 【加减】气虚明显者加人参、茯苓,减沙参、麦冬;腹胀酌加大腹皮、川厚朴;纳呆加生谷麦芽;便秘加玄参、肉苁蓉,重用当归;便溏去生地、沙参、麦冬,加生白术、山药、扁豆壳、砂仁;腹水者加茯苓、泽泻、肉桂;黄疸者加茵陈、炒山栀;厌油腻加竹茹、姜半夏;肝区胀痛重加香附、元胡,刺痛加赤芍、五灵脂、蒲黄等。 【名方】理肝汤 (关汝耀) 【组成】旱莲草12克,柴胡9克,台乌药10克,白芍12克,丹参15克,党参15克,云苓15克,麦芽18克,甘草6克。 【功能】疏肝行气,清肝平肝,养肝益阴,益气健脾。 【主治】精神抑郁症,肝胆疾病及胃肠功能紊乱。 【用法】每日1剂,水3碗煎取2碗,顿服。药渣复煎,用水2碗,煎取1碗,6小时后再服。 【加减】肝火盛者,去党参,加夏枯草15克、川楝子12克、黄芩10克。肝阴虚者,改党参为沙参或太子参,加干地黄15克。腹部胀痛严重者,加枳壳10克、川厚朴10克。有肝胆结石者,加酸梅树根15克、威灵仙20克、生苡仁15克、绵茵陈20克。有黄疸者,加虎杖15克、田基黄15克。 【名方】沙姜汤 (郭朝广) 【组成】沙姜(又名山柰)30克,威灵仙30克,桔梗15克,甘草9克,乌梅15克,春砂仁5克,山楂15克。 【主治】食道各种骨鲠。 【用法】水800毫升,煎取约400毫升,徐徐含服,同时含嚼橄榄5~6枚(冬春季可用咸橄榄代),隔4~5小时后药渣复煎,再服1次。 【名方】行气香苏散(郭国兴) 【组成】紫苏10克,香附12克,陈皮10克,枳实10克,台乌药10克,木香10克,元胡10克,小茴香10克,草豆蔻10克,六神曲12克,白芷10克,甘草5克,生姜3片。 【功能】温通行气,和胃止痛。 【主治】气滞中寒,饮食生冷,外感寒邪,胃胀胃痛,寒疝腹痛,妇女痛经等。 【用法】水煎服。 【加减】兼恶心呕吐加藿香10克、半夏10克;并腹泻苔白腻加苍术10克、茯苓15克;寒热错杂加黄连6克、吴茱萸1克;伤食嗳腐苔浊厚腻加莱菔子15克、鸡内金15克、焦山楂15克、连翘10克;并胸胁胀痛加柴胡10克、郁金12克。 【名方】久泻断下汤(郭谦亨) 【组成】炙椿皮9克,土茯苓9克,川黄连6克,炒干姜6克,石榴皮4~6克,防风4克,广木香4克,炙粟壳9克,元胡4克。 【功能】燥湿开结,寒热并调,理气涩肠。 【主治】久泻久痢之湿热郁肠,虚实交错证(过敏性结肠炎、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适应症:长期溏便中杂有脓液,或形似痢疾,先粘液脓血,后继下粪便,左下腹痛,或兼见里急后重时轻时重。 【用法】一般常法煎服,也可加大剂量改作散剂或丸剂。丸剂每服9克,散剂每服6克,日服2次,勿在铜铁器中煎、捣。 【加减】便下粘滞量少而后重甚者,去粟壳加槟榔6克以降泄肠中气滞;大便溏而频,量多有热感,加薏苡仁15~20克以利湿健脾止泻;日久气虚肢倦乏力加党参12克。 【名方】紫芝救治毒蘑菇中毒方 (何介元) 【组成】紫芝 【功能】解救各类毒蘑菇中毒。 【主治】各类毒蘑菇中毒。 【用法】取无虫蛀干品磨粉紫芝50克,按常法加水煎2次,并将2次煎液合并浓缩成150毫升(含原生药33.3%),备用。每天3次,每次口服50毫升,昏迷患者鼻饲给药。 【名方】二甲调肝汤 (何炎焱) 【组成】炒山甲15克,鳖甲24克,三七6克,丹参15克,茵陈30克,田基黄30克,太子参18克,茯苓18克,黄芪18克,白芍15克,女贞子15克,糯稻根须24克。 【功能】消癥、活血、清热、益气、养阴。 【主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加减】内热盛,口苦便秘者,去黄芪,加虎杖、栀子各12克。里湿盛,便溏,腹满痛者,去女贞子,加苍术9克、厚朴6克。胁痛隐隐,痞闷不舒者,加柴胡12克、郁金9克。胁痛阵发如刺者,加川楝子、元胡各9克。气分偏虚,面黄、倦怠、短气、纳差者,加白术12克、淮山24克。阴分偏虚,口干、舌燥、虚烦、火升者,加玉竹24克、麦冬12克。有腹水者,茯苓增至30克,用皮肉各半,加车前子15克、砂仁6克、茅根30克。 【名方】通便润肠汤 (贺执茂) 【组成】生地20克,归尾15克,白芍10克,火麻仁(打碎)30克,郁李仁15克,枳壳10克,厚朴8克,大黄10克,黄芩10克。 【功能】润肠通便,清热养血。 【主治】痔等肛肠疾病所致的便秘及习惯性便秘。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伴口干舌燥者,加玄参20克、麦冬10克、花粉10克;便时滴血者,加地榆20克、槐花10克;脘腹胀满者,加莱菔子15克;年老体弱或肾阳亏损者,去黄芩、大黄,加黄芪20克、生首乌20克、肉苁蓉20克。 【名方】姜莲养肠汤(胡翘武) 【组成】干姜3克,毛姜10克,阿胶10克,旱莲草20克,当归10克,黄连6克,白术10克,木香6克,防风6克,炙甘草6克。 【功能】燮理阴阳,祛邪厚肠止泻。 【主治】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等),证见腹泻经久反复不已,大便溏薄,日2、3次,或挟赤白粘液,腹痛隐绵,按之不减,形体消瘦,四末不温,神疲倦怠,纳谷不馨,脘腹不适,口干粘或苦,不甚喜饮,舌质淡红或暗红,多细裂纹,苔薄白微腻,脉虚濡或细弦略数。 【用法】每日1剂,头煎二煎药液合并约400毫升,早晚两次空腹分服。其中阿胶应另炖烊化,分2次兑入药液中。症状缓解取得疗效后,可以上方剂量比例研末(阿胶烊化)为丸,每服10克,日两次空腹吞服,以资巩固,以2~6个月为宜。 【加减】湿热偏盛者,加马齿苋30克;便血或赤冻多者,加地榆10克、鸦胆子(每服15粒,去壳吞服,日2次);阴虚偏甚,泻下量多者,加乌梅20克。 【名方】温脏理中方穴 (黄修武) 【组成】中脘、梁门、水分、天枢、气海、足三里。 【功能】温补中州,调理脾胃。 【主治】慢性腹泻、腹中虚寒之脘腹胀满、神倦乏力、不思饮食、或四肢不温、身体消瘦、面色不华、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或无力。 【用法】针刺用补法,留针30分钟,加悬灸或用艾炷灸,每穴5壮。 【加减】若患者偏于脾胃虚寒者,症见肠鸣腹痛腹泻,腹中喜温喜按,则先用隔姜灸,再行针刺,以加强温中祛寒之功。若患者症见腹泻日久,时轻时重,发作时便稀次数增多,又见有神倦乏力,腹胀,苔白腻,此为兼有湿困脾土之证,方中加关元灸五壮,用以添薪壮命门之火,以助脾阳运湿。若兼有肾阳虚者,症见五更泄,加灸命门、关元穴各五壮,以益命火,壮肾阳,起到温养脾肾、熟腐水谷之功。若见肝木克脾土,症见腹胀肠鸣,水谷不化者,加刺期门、行间,针用泻法,以泻肝木之旺盛。 【名方】健脾胜湿汤(蒋文照) 【组成】 炒白术9克,制川朴4.5克,白蔻仁3克,广藿香9克,新会皮6克,石菖蒲6克,广木香6克,炒枳壳6克,神曲9克,炒苡仁20克,白茯苓12克,车前草9克。 【功能】健脾助运,分化湿浊。 【主治】胃脘胀,食欲不振,泛恶欲吐,身倦困重或头身重痛、面浮肢肿、小便短少、大便溏泻、脉濡缓或濡数,舌质淡或红,苔白腻或黄腻。 【用法】1日1剂,清水煎成2服,上下午各服1次。 【加减】脾虚气弱,湿伤中阳者加党参、干姜;苔腻而黄,口苦溲赤者加黄芩、黄连;身肿腹胀较为严重者加大腹皮、茯苓皮。 【名方】小芩连汤 (康良石) 【组成】录子芩10克,川黄连3克,蒲公英12克,绵茵陈12克,广郁金10克,威灵仙10克,菜豆壳10克,北柴胡5克,生甘草3克。 【功能】清热利湿,理气解郁,通络止痛,利胆退黄。 【主治】胁痛(慢性胆囊炎及急性发作)。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遍,15剂为1疗程。禁饮酒、忌油腻、羊肉、狗肉、辣椒、胡椒、蒜、葱等大辛大热食物。并发病毒性肝炎者,当视具体证候综合辨治。 【加减】若胁痛较剧,加川楝子10克、延胡10克;伴有黄疸者,加金钱草30克、栀子根30克;脘腹痞满者,加山马蹄金10克。 【名方】乙肝解毒汤 (来春茂) 【组成】方1:黄芪30克,虎杖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露蜂房15克,半枝莲15克,仙鹤草15克,土茯苓15克,仙灵脾15克,鹿衔草15克,柴胡12克,郁金12克,当归12克,生鸡内金12克,桂枝9克,甘草3克。方2:雄黄30克(色赤如鸡冠者为上品,效高毒性小),生白矾(即酸矾)15克,五灵脂60克,共研细末装胶囊。 【功能】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健脾疏肝,益气温肾。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用法】方1:水煎服,先将诸药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沸后再煎5分钟即可。方2:胶囊用汤药或温开水送服均可,每次吞服0.3克(2粒),每日2次汤药、胶囊均6日1个疗程。服完1个疗程停药1天,再服第2个疗程。 【名方】清浊安中汤(劳绍贤) 【组成】白蔻仁12克,川厚朴12克,法半夏12克,滑石30克,生苡米30克,郁金12克,珍珠母30克,炙甘草5克。 【功能】清利湿热,理气安中。 【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见有湿热内盛者。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疼痛明显者,加元胡12克、佛手12克;热甚加黄芩12克;湿甚加绵茵陈30克。 【名方】升降和中汤 (雷新源) 【组成】藿香10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薏仁30克,柴胡10克,杭芍30克,枳壳10克,佛手10克,葛根30克,降香10克,厚朴10克,麦芽20克,鸡内金10克,甘草5克。 【功能】健脾和胃,舒肝理气,除湿化瘀。 【主治】胃脘痛(胃溃疡病、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不良)。 【用法】凉水煎服,每日1剂,水开后煮20分钟,煎2次,混合后分2次,每早晚温服。 【加减】小儿消化不良按实际年龄减药量,亦可加太子参、胡黄连;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加乌贼骨、白芨、川贝、甘草;腹胀矢气多加苍术、防风;萎缩性胃炎加石斛、白芨、川断;寒加良姜、吴萸;大便秘结加栝楼、薤白;腹泻加赤石脂、诃子肉。 【名方】臌胀消水丹 (李昌源) 【组成】甘遂粉10克,琥珀10克,枳实15克,沉香10克,麝香0.15克。 【功能】行气逐水。 【主治】肝硬化腹水。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装入胶囊,每次4粒,于空腹时用大枣煎汤送服,间日1次。 【名方】肝复宁 (李成纲) 【组成】茵陈30 克,板蓝根20克,白花蛇舌草30克,露蜂房10克,白矾3克, 山豆根3克,紫草10克,大黄6克,生芪30克,鹿衔草30克。 【功能】清热利湿,解毒活血。 【主治】病毒性肝炎。 【用法】先将药物用水浸泡30分钟,先武火后文火煎20~30分钟,煎3次,共取汁400毫升,每日1剂,早晚各1次分服。 【加减】肝复宁是专为治疗病毒性肝炎而设的自拟基础方,临床尚须加减变通。本病急性活动期,邪实正实阶段,以肝复宁为主,加大清热利湿、解毒化瘀药物,如虎杖、蚤休、白花蛇舌草、白矾、蜂房的用量;如热邪重于湿邪者,加黄柏、黄连、山栀;湿邪重于热邪者,加薏仁、茯苓、苍术、滑石;食少纳呆者,加九香虫、焦三仙、鸡内金;有出血倾向者,加生地、丹皮、水牛角、女贞子、旱莲草等。本病迁延期,正虚邪恋阶段,病情持续六个月以上,肝功能反复异常,烦躁易怒,心情不畅者,加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逍遥散辈。因疏肝理气药多系香燥之品,过用有伤阴之弊,故用量不宜过大。可重用郁金,因此味既可疏肝脾之郁,又可行血中之气,经临床观察,大量应用不但能保护肝细胞,增加血浆蛋白,缩小肿大之肝脾,而且可迅速改善肝功能,促使肝病康复。恢复期,正虚邪退。根据肝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特性,治疗时,在谨守病机的前提下,遵照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明训,减轻原方清热解毒之剂用量,辅以健脾补肾、益气和营之法调服,一则可提高机体免疫应答,二则可增强免疫功能,促进气血充盈,正胜邪祛,始能获效。 【名方】通胆汤 (李浚川) 【组成】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实10克,黄连6克,吴茱萸3克,木香6克,砂仁6克,甘遂3克,大戟3克,白芥子10克,虎杖12克,银花15克。 【功能】疏肝利胆,通络止痛。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 【用法】水煎服,1日1剂,分2~3次口服。禁忌:消化道出血者及孕妇忌服。 【加减】发热加连翘、蒲公英;痛甚加延胡索;小便短赤加白茅根、茵陈草、金钱草;发黄加茵陈、黄柏;大便秘结加大黄、玄明粉;呕恶加陈皮、白术。 【名方】舒肝安胃汤 (李鸣皋) 【组成】丹参30克,百合20克,台片15克,木香6克,大贝15克,锻瓦楞20克,白芍30克,黑栀子6克,甘草12克,黑黄芩12克。 【功能】理气化瘀,养阴清热,解痉止痛。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 【用法】空腹服,1日1剂。病程较长者,可将上药共为细面,调服或装胶囊吞服,每服生药粉6克,1日3次饭前服。 【加减】胃阴虚极者加寸冬、石斛;胃火炽胜者加黄连;脾胃气虚者合入小建中汤;胃气上逆者加赭石、半夏;痛甚者加元胡;出血者加白芨、青黛。 【名方】疏肝利胆汤 (李培生) 【组成】柴胡10克,黄芩8克,海金砂15克,金钱草15克,鸡内金10克,川郁金8克,炒金铃子10克,白芍10克,炒枳实10克,赤茯苓15克,车前子10克。 【功能】疏肝利胆,清热除湿,理气和营,止痛散结。 【主治】肝胆湿热蕴结之证(包括胆系感染疾病,如胆囊炎、胆结石、急性黄疸以及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等)都有较好的疗效。本方加味,对肝癌晚期病人出现黄疸者,亦有缓解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服3次。 【加减】黄疸色深加茵陈;泛恶欲呕加炒川连、法半夏、橘红;腹胀加川厚朴、大腹皮;大便秘结加酒洗川大黄;胁肋胀甚加青皮;胁肋痛甚加玄胡索;小便不利加滑石、猪苓、泽泻。先生曾试用本方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30克,治疗肝癌晚期病人出现黄疸者数例,亦有暂时缓解作用。 【名方】健脾理气汤 (李乾构) 【组成】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炙甘草10克,陈皮10克,姜半夏10克,炒枳实15克,厚朴15克,炒莱菔子30克,熟军3克。 【功能】补气健脾,理气消胀。 【主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属脾虚气滞证者。症见:胃部胀满,食欲不振,餐后饱胀加重,恶心,嗳气,大便溏干不定,疲乏无力,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弦。 【用法】每日1剂,煎煮2次,取药液300毫升,分3次于餐后半小时服。我院用上方制成冲剂,取名胃胀冲剂,每袋6克,餐后半小时用开水冲服两袋(12克)。 【加减】兼见湿热者加茵陈、藿香、虎杖以清化湿热;兼有食积者加焦三仙、鸡内金以消食导滞;兼有瘀血者加丹参、三七粉以活血化瘀;兼有肝郁者加香附、郁金以舒肝解郁;兼有烧心反酸者加乌贼骨、煅瓦楞以和胃制酸。 【名方】健中调胃汤(李寿山) 【组成】党参15克,白术10克,姜半夏6克,陈皮6克,降香10克,公丁香6克,海螵蛸15克,炙甘草6克。 【功能】益气健中,调胃止痛,敛疡制酸。 【主治】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症见胃痛、嘈杂、泛酸、空腹尤甚、得食稍缓、喜暖喜按、嗳气矢气、大便或溏或燥、舌质淡红、苔白滑、脉象沉细或弦。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偏阳虚寒盛者,冷痛较重加良姜、毕澄茄;兼气郁不畅者,脘腹胀满、嗳气矢气多加佛手、香椽皮;兼停饮者,泛吐清水或胃有振水音加茯苓、生姜;兼脾不统血,大便色黑或呕血,倍党参,加炮姜、三七粉。 【名方】理脾愈疡汤 (李振华) 【组成】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桂枝6克,白芍12克,砂仁8克,厚朴10克,甘松10克,刘寄奴15克,元胡10克,乌贼骨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3枚。 【功能】健脾温中,理气活血。 【主治】胃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用法】每日1剂,文火水煎两次,早晚各服1次。 【加减】如溃疡出血,大便色黑者,加白芨10克、田七粉3克(分2次冲服)、黑地榆12克;如语言无力,形寒畏冷,四肢欠温者,加黄芪15~30克,甚者加附子10~15克;如嗳气频作者加丁香5克、柿蒂15克;如食少胀满者加焦山楂、神曲、麦芽各12克。 【名方】新加胃苓汤 (李正芳) 【组成】藿香6克,茯苓30克,猪苓10克,制苍术10克,泽泻10克,制香附10克,砂仁10克,小茴香10克,高良姜10克,陈皮10克,姜半夏10克,建神曲10克,生姜10克。 【功能】温中理气,燥湿健脾。 【主治】平素脾胃虚寒,胃纳不健,消瘦虚弱,困倦乏力。或因饮食生冷,致脾胃虚寒,胃痛腹泻,或上吐下泻。诊得舌苔白薄、白腻,脉沉、沉弱、沉迟者,为脾胃虚寒之见证。 【用法】先用水浸泡2~3小时,以浸透为度,药物浸透后,用文火煎煮,水开后煮20分钟,煎成一中碗,头二煎分2次服,每日早晚饭后2小时,各服1中碗。服药后休息。 【加减】胃胀痛吐酸者,加海螵蛸20克;胃腹胀剧者,加炒枳壳10克;胃胀痛及两胁下痛,表现为肝胃不和者,加佛手10克;胃痛腹泻四、五次,或七、八次者,加炒白术10克、白蔻10克,砂仁加为15克。 【名方】平胃汤 (李正之) 【组成】苍术6克,佛手15克,陈皮12克,甘草5克,车前子12克,徐长卿30克,黄芪12克,蒲公英30克。 【功能】除湿平胃,理气止痛。 【主治】胃脘痛(慢性胃炎、溃疡病)。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脘腹胀痛嗳气频作加香附10克、川芎10克、半夏10克;胃脘灼痛或嘈杂不适加黄连9克、黄芩10克;吐酸加左金丸;寒盛加桂枝10克、干姜10克,去蒲公英;阴虚去苍术,加麦冬15克、石斛15克;便秘加栝楼30克、决明子10克;溃疡病各型均可加莪术10克,甘草用量加倍;慢性胃炎加水蛭5~10克,以活血化瘀。 【名方】金佛止痛丸 (梁乃津) 【组成】郁金、佛手、白芍、延胡、姜黄、三七。 【功能】行气活血,柔肝止痛。 【主治】胃脘痛。 【用法】本方由广州中药一厂生产,制成丸剂,市面有售,按说明书服用。 【加减】疲倦乏力,少气懒言,腹胀便溏,舌淡脉弱者为气虚,加黄芪、党参、白术;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或数者为阴虚,加沙参、麦冬、花粉;口苦口臭,舌红苔黄,脉弦滑数者为肝胃郁热,加蒲公英、黄芩、柴胡;面色晦暗,胃痛如钻,舌有瘀点或舌质暗者为血瘀严重,加桃仁、川红花、五灵脂;恶心呕吐者为胃气上逆,加法夏、橘红、竹茹;脘痞腹胀,胃纳不佳,舌苔厚浊者为胃中积滞,加厚朴、枳壳、谷麦二芽;精神紧张,惊惕不安,难寐梦多者为肝郁失神,加合欢皮、苏梗、珍珠母、石菖蒲;嗳气泛酸、饥饿易痛者为胃酸增高,偏寒者加乌贼骨,偏热者加珍珠层粉、浙贝。 【名方】三姐妹汤 (梁申) 【组成】三姐妹15克,山芝麻10克。 【功能】清热解毒、化湿。 【主治】湿温时疫。 【用法】用清水600毫升浸药15分钟后煎成200毫升药液,倾出用杯装好,药渣再加清水500毫升煎取150毫升药液,去渣后将2次煎取的药液混合后再煎煮浓缩成200毫升,分3次服。 【名方】茵郁芪芍汤 (廖孔禹) 【组成】茵陈15克,郁金15克,丹参15克,夏枯草15克,板蓝根30克,黄芪15克,白芍12克,薏苡仁15克,甘草5克。 【功能】清热解毒,利胆除湿,舒肝理气,健脾和胃,活血化瘀,益气养阴。 【主治】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 【用法】上方药物水煎,每日1剂,早中晚3次分服。亦可精制成冲剂,病员不但服用方便,而且疗效更明显。 【加减】用药方面可根据湿热之轻重、正邪之盛衰、病证之虚实而有所偏重。如气阴两虚者尚可加入党参、五味子各12克;脾虚湿重者加白术12克、茯苓20克;肝郁血热者加牡丹皮15克;肝热重者加龙胆草12克。 【名方】开锁散(凌耀星) 【组成】硇砂1克,硼砂1克,天龙1.5克,冰片0.5克。 【功能】散结消癥,抗癌启膈。 【主治】食管癌。 【用法】上药研细末,分3次于饭后1小时,和米粥半匙吞服,不饮水,每次可配10天量,为1疗程。【加减】为了使病人乐于接受,可去冰片,以10天药量加入适量巧克力溶化后搅匀拌和,俟凝固,切成30块,每天3块,于食后1小时取一块入口含化。以上两种服法,目的在于使药末久留于癌灶。 【名方】舒肝利胆汤(刘大功) 【组成】金钱草30克,茵陈15克,龙胆草12克,柴胡12克,郁金12克,木香12克,川朴12克,枳实12克,大黄12克。 【功能】舒肝利胆、通便排石。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肝胆管结石、泥沙样结石等。 【用法】水煎服,1日1剂,每次煎服300毫升,1日2次,早晚饭后10分钟服用。连服2~3疗程,每10剂为1疗程。禁忌:油腻、辛辣食物。 【加减】本方为治疗胆囊炎、胆石症的基本方剂,临床可根据病情随证加减药物。胁痛较重者加川楝子12克、元胡索6克;绞痛反复发作者可加白芍30克、没药6克,以解痉止痛;纳呆食少者加炒麦芽30克、白术12克,以健脾护胃;大便干燥或需久服药者,减大黄改用熟军12克以缓解通腑排便之力。 【名方】柴胡解毒汤(刘渡舟) 【组成】柴胡10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茵陈18克,土茯苓15克,凤尾草15克,草河车15克。 【功能】清热解毒,疏肝利肝,利尿渗湿。 【主治】胁肋(肝区)疼痛、厌油喜素、多呕、体疲少力、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肝功化验则以单项转氨酶增高为特征。 【名方】厚朴八味汤(刘茂甫) 【组成】厚朴15克,苍术12克,炒枳壳12克,炒莱菔子15克,陈皮12克,连翘9克,生山楂15克,甘草6克。 【功能】和胃理气,水煎早晚服。 【主治】慢性胃炎、慢性肝炎和慢性胆囊炎所致之呃逆反胃、胃中嘈杂、脘腹胀满、食纳不佳、气滞疼痛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肝胆疾病加柴胡、黄芩、金钱草;胃脘疼痛加炒白芍、元胡。 【名方】乌梅败酱方(路志正) 【组成】乌梅12~15克,败酱草12克,黄连4.5~6克,木香(后下)9克,当归10克,炒白芍12~15克,炒枳实10克,太子参12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葛根12克,炙甘草6克。 【功能】清热化湿,调气行血,健脾抑肝。 【主治】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长期腹泻、大便粘滞或带脓血、腹痛坠胀或里急后重、脘腹痞闷、纳少乏力、面色黄白、舌质淡暗、苔腻、脉弦缓滑。 【用法】(1)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2)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打烂,和余药按原方比例配匀,烘干研末装入胶囊。每服生药1.5克,每日2~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 【加减】(1)大便脓血、口苦急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热盛邪实者,减健脾益气药,加泻肝清热导滞之品,如白头翁、秦皮、大黄炭、炒榔片等。(2)胃脘痞闷、舌苔白腻、湿阻气滞者,酌加藿荷梗、佩兰、半夏、厚朴、苡米等化湿理气之品。(3)腹泻便溏、面黄乏力,重用“四君”健脾益气。(4)脘腹冷痛、畏寒肢冷,酌加淡附片、干姜、细辛等温阳散寒药。(5)大便滑脱,重用乌梅,加煨诃子收涩固脱。(6)并发肠息肉加莪术、僵蚕消瘀散结。 【名方】蒲连复胃汤(陆长清) 【组成】蒲公英15克,黄连9克,太子参15克,法半夏12克,干姜3克,苏梗10克,乌梅9克,甘草6克。 【功能】益胃清热,和胃降逆,理气止痛。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肝胃不和等病证。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遍,早晚服用。 【加减】泛酸者去乌梅加乌贼骨15克、大贝母10克;持续痛者加元胡15克、川楝子9克;有出血者加白芨15克、蒲黄6克;腹胀便干者加槟榔6克、莪术6克;舌红少苔、胃阴亏伤者减黄连3克,加沙参15克、麦冬10克。 【名方】蒲连护胃汤(陆长清) 【组成】蒲公英10克,黄连6克,党参10克,干姜3克,大贝母10克,白芨12克,延胡索12克,川楝子6克,法半夏10克,甘草6克。 【功能】清热消瘀,降逆和胃,益脾护胃,激活化生之源,理气止痛。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胃肠功能紊乱等。 【用法】凉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两次服。将上药共研细末为散,每服5克,1日3次饭后服,效果更佳。 【加减】脾虚气弱加黄芪、升麻;嗳气频作加炒枳壳、陈皮;气滞腹胀加川朴花、大腹皮;呕恶打呃,加丁香、柿蒂;胁胀隐痛加香附、青皮;食积嗳腐加山楂、莪术;胃肠挛急痛加炒白芍;嘈杂泛酸加吴萸、煅牡蛎;脘腹坠胀加槟榔、木香;腹胀少酸加乌梅、黄芪。 【名方】温肾健脾止泻方(陆永昌) 【组成】台党参18克,炒白术15克,茯苓15克,白扁豆(花尤佳)18克,焦山楂18克,炒故纸12克,炒神曲12克,炒泽泻12克,炒吴茱萸9克,五味子9克,炒白芍15克,煨诃子肉9克,煨肉豆蔻6~9克,广木香6克,砂仁9克,炙甘草6克。 【功能】温肾健脾,固肠止泻。 【主治】肾阳虚衰、命门火微,脾失温煦、健运无权,以致胃之关门不固,大肠传导失司,而泄泻经久不愈者。 【加减】如患者素体虚弱,形寒肢冷,服上方12~15剂后,泄泻虽减,而腹痛甚者,加醋炒粟壳、炒干姜、川附子各6~9克,并酌情加重党参、炒白术、炒白芍、炙甘草之用量,以增其温肾暖脾、固肠止泻、缓解腹痛之功。刘惠民先生尝谓:“粟壳醋炒,不仅能增加固肠止泻之效,且能避其成瘾之弊。”屡经运用,信哉斯言! 【名方】温中止痛汤(吕景山) 【组成】制附片10克,炒白术10克,高良姜10克,香附末10克,炒枳壳10克,干姜炭10克,醋煅大黄炭6克。 【功能】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用法】水煎,头、二煎混合均匀,早、午、晚饭后分服。 【名方】加味半夏泻心汤(吕靖中) 【组成】党参15克,半夏15克,黄芩10克,黄连9克,干姜9克,枳壳9克,甘草6克,瓦楞子20克,海螵蛸20克,大枣5枚。 【功能】和胃降逆、开结除痞、调和阴阳。 【主治】中虚寒热错杂、脾胃升降失调,症见心下痞满、疼痛、干呕或呕吐泛酸、嘈杂,或肠鸣下利、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用法】水煎服,1日1剂。 【名方】加减下气汤 (麻瑞亭) 【组成】云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何首乌30克,广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 【功能】健脾和胃,舒肝理气,清肺降逆。 【主治】脘腹胀闷,胸胁滞痛,头目昏晕。 【用法】水煎温服。 【加减】胃脘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乌贼骨9克、炒干姜4克、缩砂仁6克、罂粟壳3克、三七粉3克等。胆胃病(胆囊炎及胆结石等),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川楝子9克、广木香4克、白蔻仁6克、软柴胡9克、罂粟壳3克等。黄疸(急性黄疸型肝炎等),增首乌为40~60克,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净连翘9克、茵陈蒿15克、赤小豆12克、焦山栀6克、滑石粉15克等。肝胃病(慢性肝炎及肝硬化腹水等),改粉甘草为泽泻9克,加广郁金9克、苏泽兰20~40克、赤丹参20克、半枝莲9克、白花蛇舌草12克、砂仁9克,腹水另加木防己9克、滑石粉12克。心悸(冠心病等),改粉丹皮为生地炭12克,改炒杏仁为全栝楼9克,加广郁金9克、延胡索9克、柏子仁9克、北沙参20克、白蔻仁6克、赤丹参15克。眩晕(高血压等),改粉甘草为炒白术9克,加炒杜仲12克、明天麻9克、夏枯草12克、决明子20克、茺蔚子12克、牡蛎粉15克等。水气病(急慢性肾炎等),改云茯苓为猪苓片9克,改粉甘草为泽泻9克,加炒杜仲12克、苏泽兰20克、车前草12克、冬葵子12克、砂仁6克、炒蒲黄15克、白茅根15克,急性者另加青浮萍9克、北沙参15克;慢性者另加木防己9克、芡实15克、川萆薢15克,改何首乌为上肉桂4克。血虚(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改炒杭芍为炒赤芍15克,改粉丹皮为生地炭12克,改何首乌为上肉桂4克,改广橘红为红人参9克,加炒杜仲12克、鹿角胶9克、北沙参20克、鸡内金9克、锻磁石9克、补骨脂12克、山萸肉15克、刺海参30克(另炖烂,分3次服)。 【名方】醒胃汤(马骏) 【组成】炒苍术12克,厚朴10克,石菖蒲10克,陈皮10克,姜半夏10克,炒吴萸7克,炒川连10克,茯苓15克,炙甘草10克,酒大黄2克。 【功能】健脾醒胃,和中化湿。 【主治】暴饮暴食,寒热不均所致功能性消化不良、浅表性胃炎等。症见:脘腹饱胀,食欲不振,呕吐恶心,嘈杂胀满,嗳气吞酸,口苦口粘,肢体倦怠,大便溏干不定,脉象弦滑,舌淡苔白厚腻。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煎煮两次,取汁300毫升,早晚各服150毫升。 【加减】治疗中应根据病情轻重及兼证酌情加减。兼见食积者加焦三仙、鸡内金、莱菔子以消食导滞;兼见瘀血者加五灵脂、红花、檀香以活血化瘀;兼见肝气郁结者加柴胡、白芍、郁金以舒肝解郁;兼见嘈杂、吞酸者加煅瓦楞、乌贼骨以和胃制酸;兼见脾胃虚弱明显者加党参、白术以益气健脾;兼见气滞明显者,加广木香、砂仁和胃行气消滞;兼见湿热较重者酌加茵陈,栀子、藿香、黄芩、蒲公英以清化湿热。 【名方】肝达舒方(毛德西) 【组成】人工牛黄2克(冲服),黑米30克(包煎),郁金10克,生黄芪15克,三七5克,生山楂15克。 【功能】清肝解毒,舒肝达郁,益气养阴。 【主治】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凡表现为面色少华,胁痛腹胀,身倦气乏,纳呆泛呕,或见黄疸,或有腹水,或肝脾肿大,舌暗脉弦,证属肝脏气阴亏损、热毒内蕴、痰瘀互结者,可选用本方治疗。 【用法】水煎服,1日1剂,分两次煎服。现已制成胶囊剂在临床作用。 【加减】腹胀纳差者,加生炒麦芽、炒莱菔子以健脾开胃;胁痛绵绵者,加金铃子、炒白芥子以通络止痛;黄疸者,加茵陈、生大黄以清化退黄;舌红苔少者,加北沙参、柏子仁以养阴柔肝;舌苔白腻者,加生苡仁、冬瓜皮以利湿解毒;舌苔黄腻者,加龙胆草、山栀子以清解内毒;便秘者,加全栝楼、草决明以宽腑活瘀;肝积硬变者,加鳖甲、龟版以软坚化积;有神昏或出血倾向者,加服犀黄丸或牛黄清心丸以清肝凉血醒神。 【名方】豢龙汤 (施奠邦) 【组成】羚羊角4克,牡蛎12克,石斛10克,麦冬(青黛少许拌)5克,南沙参12克,川贝(去心)6克,夏枯草5克,丹皮5克,黑荆芥3克,薄荷炭3克,茜草根6克,牛膝6克,茅根15克,藕片五大片。 【功能】清热养阴,降火止血。 【主治】肝炎、肝硬化早期肝肺邪热上冲,以致鼻衄、血色鲜红、心烦口渴、目红目赤、舌苔黄、脉数,并对澳抗阳性者有较好的转阴效果。 【用法】水煎沸后,再用文火煎半小时左右,取汁服下。1日1剂,水煎2次。 在临床使用时,方中藕片可改用藕节炭,以加强止血之功。白茅根宜用鲜品,如无茅根,亦可改用茅花,止血之功亦佳。 【名方】砂半理中汤(宋孝志) 【组成】清半夏9克,制香附9克,高良姜9克,炒枳壳9克(或炒枳实),砂仁9克(打碎)。 【功能】理气散寒,和胃止痛。 【主治】胃脘近心窝处疼痛,泛酸嗳气,或吐涎沫,脘腹胀满,痛引胁背或胸中。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沉弦或弦紧。 【用法】用砂锅加水至浸没药材,水面超出药材5分。砂仁打碎后下,每剂煎2次,日服1剂,分2次服。 服本方痛止后,可用5~10剂共研细末,每服6克,温开水调服,日1~2次,以巩固疗效。 【加减】本方为治疗胃痛的基本方剂,临床可根据病情辨证酌加药物。(1)肝胃痛症:见胃痛连胁,攻撑作痛,呃逆嗳气,苔多薄白,脉弦紧。治疗将香附加至12克为主药,余4味药量仍为9克。若口苦吐酸,为胆火较盛,可加生栀子6~9克;胁痛较重者,可加川楝子9克。(2)心胃痛症:见痛引胸中,心悸气短,舌红苔薄白,脉寸尺俱微,动见于关。治疗将高良姜加至12克为主药,余4味药仍用9克。若大便色黑即与小肠火有关,可加焦栀仁3克。(3)脾胃痛症:见胃脘疼痛,脘腹胀满,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舌苔白腻,脉缓或大,治疗将炒枳壳(或炒枳实)加至12克为主药,余4味药仍用9克。(4)肺胃痛症:见胃脘疼痛,肩背拘急,痰多咳嗽,动则气少,舌苔白腻,脉寸微关紧尺沉,治疗将清半夏加至12克为主药,余4味仍用9克。若兼大便干燥或不通,为大肠有热,可加大黄2~3克。(5)肾胃痛症:见脘痛及腰,腰酸小腹胀满,行则佝偻,舌苔薄白,脉沉弦或伏。治疗将砂仁加至12克为主药,余4味仍用9克。若腰酸小腹胀甚,可加沉香末(分冲)2克;同时有小便不利者,可加肉桂末(分冲)2克。若中焦痞满,上下不通,这是兼有三焦症状,可加黄连2~3克,肉桂末(分冲)2克。 【名方】止泻汤 (宋祚民) 【组成】藿香10克,苍术6克,茯苓10克,防风6克,乌梅3克,焦山楂1.5克,黄连1.5克,炒白芍6克,甘草3克。 【功能】健脾止泻。 【主治】大便泄泻,一日数行,泻下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或形如蛋花,或为黄绿色泡沫便,或作呕吐,不思饮食,腹胀尿少,舌红或淡红,苔白或腻,脉濡滑。 【用法】水煎,每剂煎两次,每次煎15~20分钟,两次共煎取120毫升,混匀,分3次空腹温服。 【加减】患儿若有表邪低热者可加苏叶3克。呕吐者加苏梗6克。咳嗽者加苦梗6克。尿少者加滑石块10克。泻不止加伏龙肝15克,炒扁豆10克,炒苡米10克,或诃子10克,甚者加米壳1.5克(不满半岁小儿不可用)。治疗小儿病应注意护养胃气,保存津液防止液脱。如泻止,而二、三日内无大便,切不可使用通下药,以免重伤胃气,遗患无穷。应待其胃气复元,则大便自通。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硬物,或强行给食。宜多饮稠米汤,代替饮食,以养胃生津。 【名方】清上温下调中汤(孙洽熙) 【组成】云茯苓10克,炒白术10克,炒杭芍10克,黄芩炭10克,制首乌10克,广橘红10克,炒杏仁10克,法半夏10克,生龙骨10克,炒杜仲10克,白蔻仁10克。 【功能】健脾和胃,理气降逆,疏肝升陷,清上温下。 【主治】纳差运迟,脘腹胀满,胸闷痰嗽,眠差口苦,腰痛体倦。 【用法】每日1剂,水煎3次,共取汁500毫升,早晚分服。 【加减】胃病,改黄芩为粉丹皮10克,改杜仲为川郁金10克,加炒元胡12克。烧心泛酸,加乌贼骨15克。溃疡便血,加三七粉3克(冲服)。大便稀软,改首乌为上肉桂4克。萎缩性胃炎,加桉树叶10克。胃痛不止,加炒山药30克。眩晕,加明天麻10克、煅牡蛎15克、焦山栀5克。头痛,加双钩藤15克。高压偏高,加夏枯草10克。低压偏高,加茺蔚子15克。血压偏低,加广藿香10克。大便稀软,改首乌为上肉桂3克,加炒干姜4克。胆结石,改橘红为炒枳壳10克,改杏仁为全栝楼10克,改杜仲为川郁金10克,改龙骨为炒元胡15克,加川楝子10克、北沙参30克、焦山栀6克、赤丹参20克。合并胆囊炎,加半枝莲12克、广木香4克。贫血,改黄芩为当归身10克,改首乌为上肉桂4克,改橘红为广陈皮10克,改龙骨为柏子仁15克,加红人参10克(另煎)、鹿角胶10克(烊化)、山萸肉20克、鸡内金10克、补骨脂12克。肺热口干,加北沙参20克,畏寒肢冷,加生黄芪30克。紫癜,加紫浮萍10克、赤丹参15克,改杭芍为炒赤芍10克。经漏经多,加炒蒲黄20克。白带清稀,加炒芡实30克。肾炎,改白术为建泽泻10克,改黄芩为粉丹皮10克,改龙骨为苏泽兰20克,加车前草15克、冬葵子15克、炒芡实30克。尿闭肿剧,加木防己10克。发热口干,改冬子为北沙参30克,加青浮萍10克。咽夹性肾炎,改冬葵子为焦山栀6克,加山豆根10克。紫癜性肾炎,改冬葵子为赤丹参20克,加紫浮萍10克。心悸,改白术为粉甘草10克,改黄芩为生地炭15克,改龙骨为川郁金10克,加炒元胡10克、柏子仁15克、北沙参30克、赤丹参20克、白茅根10克。胸痛胸闷,改杏仁为全栝楼10克。尿黄腿胀,改茅根为车前草15克,加焦山栀4克。肺心痛,改橘红为广陈皮10克,加川贝母10克、山萸肉20克。风湿性心脏病,改茅根为车前草15克,加鸡血藤15克。心肌炎,改元胡为桂元肉15克,加西洋参10克(另煎)。月经不调,改黄芩炭为全当归10克,改龙骨为炒元胡10克,加赤丹参15克、棕榈炭15克、车前草15克。月经前错,加炒蒲黄20克、炒莲房20克。月经后错,加川郁金10克、焦山栀5克。少腹冷痛,加炒 【名方】益中活血汤(孙咸茂) 【组成】黄芪20克,肉桂6克,吴萸10克,丹参15克,乳香6克,没药6克,川芎6克,三棱6克,莪术6克,生蒲黄15克,乌药10克,百合12克,甘草6克。 【功能】补气温中,活血散瘀,消肿生肌护膜。具有消除胃粘膜的肠上皮化生、防止组织细胞癌变、促进萎缩的固有腺体再生等作用。 【主治】萎缩性胃炎。 【用法】将上药用水煎两次,每次30分钟,每日1剂,早晚各1次分服。 【加减】若胃阴亏虚,内热耗津伤络者,宜养胃阴,酌加沙参10克、麦冬10克、石斛10克、玉竹12克,去肉桂、吴萸;若肝郁气滞,宜加疏肝理气之柴胡10克、白芍10克、香附10克;气虚偏重者加党参20克、山药10克;纳呆者加焦三仙各10克。 【名方】疏肝和胃饮(谭日强) 【组成】当归10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枳实6克,栝楼10克,薤白10克,法半夏10克,陈皮5克,甘草3克,蒲公英15克,煅瓦楞10克。 【功能】疏肝和胃,制酸止痛。 【主治】消化性溃疡。 【用法】上药每剂煎两次,第1次用清水250毫升浸药,先用武火煎沸,再用文火煎成100毫升,取汁温服;第2次用水200毫升,文火煎成100毫升,去渣温服。 【加减】嗳气打呃者,去柴胡加旋覆花10克、代赭石10克(布包煎);流涎吐酸者,加左金丸3克(吞服);胃内灼热者,加炒栀仁10克、淡豆豉10克;痛引胁肋者,加玄胡索10克、川楝子10克;疼痛剧烈者,加炒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呕血便血者,加炒茜根10克、乌贼骨10克。 【名方】镇痛健胃汤(唐成德) 【组成】乌贼骨12克,尖贝母8克,黄连8克,广木香9克,高良姜8克,甘松12克,沉香5克,香附12克,陈皮12克,金铃子9克,延胡索9克,半夏12克,五灵脂9克,乳香9克,没药9克,建曲15克,谷芽15克,麦芽15克,甘草3克。 【功能】镇痛健胃,活血行瘀。 【主治】慢性胃炎、溃疡,十二指肠炎、溃疡所致胃脘疼痛。症见痛引胸胁,呃逆反胃,泛酸嗳气,脘腹胀满,胃中嘈杂,食欲不振,舌淡红或紫,苔薄白或滑腻,脉沉弦。 【用法】上方药物中乌贼骨、尖贝母、沉香研为细末分次与汤剂兑服,余下药物水煎,每剂煎3次,每次煎15~20分钟,煎取药汁混合匀,分3次空腹时口服。 【加减】本方是唐氏数十年临床中用于治疗胃肠病的自拟方,应用时随病情辨证酌予增减药物,收效甚好。如大便干燥难解者加槟榔12克、栝楼仁15克,理气润肠通便;大便稀溏、腹部痞满不适者,加吴萸8克健胃镇痛;胃酸多者,加瓦楞子20克制酸解痉止痛;脘部痛甚加白芍15克缓急止痛;胃热盛呕吐者,去良姜、甘松,加代赭石15克、石斛15克降逆清热,使其胃气下行,胃热散解为和。 【名方】养胃理气汤(田玉美) 【组成】丹参15克,沙参15克,炒白术12克,白茯苓12克,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炒枣仁12克,厚朴12克,鹿角霜10克,砂仁3克,山楂12克,建曲12克,延胡索2克。 【功能】扶脾、理气、活络。 【主治】身体羸瘦,食少体倦,脘腹胀痛,或呕或痢,胸胁不适,舌质暗淡、苔白。如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部分胆道、胰腺等疾病。 【用法】每日煎服3次,空腹温服。 【加减】胃病呃逆、噫气不除者,加煅赭石30克、沉香3~6克;痛连胁者加白芍15克、郁金10克;泛酸者去沙参,加煅瓦楞子15克。禁忌:忌生冷、油腻、辛辣之物。 【名方】虎蛇疗肝汤(万文谟) 【组成】虎杖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贯众15克,太子参15克,白术10克,桑寄生15克,秦艽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藿香10克,茯苓10克,益母草10克,郁金10克。 【功能】解毒利湿,调肝理脾。 【主治】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或其他肝脏疾患,凡有湿热蕴遏,肝脾功能失调的证候,均可选用本方。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以上为成人1日量,应用时可随年龄及证候变化有所增换。如正气不足,可选加黄芪、淫羊藿、沙菀子等;阴伤者可选加首乌、女贞子、枸杞子等;腹胀者可选加广木香、枳壳、腹皮等;齿衄、鼻衄者选加茅根、小蓟、旱莲草等;瘀血较甚者可选加桃仁、土鳖虫、五灵脂等;脾虚便溏者可选加炮姜等。在解毒药中还有龙葵、垂盆草、败酱草等,亦可选用。 【名方】凉血活血降黄汤(汪承柏) 【组成】赤芍80~100克,葛根30克,丹参30克,茜草30克,丹皮15克,生地15克。 【功能】用于急性肝炎病程超过1个月及慢性肝炎、肝硬化之重度黄疸(血清胆红素>171)。临床见症:口咽干燥,小便深黄而自利,便干,皮肤瘙痒抓后有出血点,鼻衄,齿衄,肝掌,蜘蛛痣,舌质紫暗,舌下脉增粗延长,肝脾肿大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儿童酌情减量。 【加减】血瘀血热虽为主证,但因这类病人病机复杂,证型多变,故宜加减运用。有心下停饮(胃脘振水声)加桂枝15克、茯苓30克;有中焦虚寒者加干姜15克;有阳明腑实者加生大黄(后下)10~15克,元明粉(冲服)2~4克;有皮肤瘙痒者选加牛蒡子、浮萍、连翘、薄荷各10~15克;有汗闭者加麻黄6~9克;有呕吐者加生姜10片或姜半夏15克;有夹湿热者加黄芩15克、茅根15克;有出血倾向或血浆白蛋白降低者加三七粉(冲服)3~4克,水牛角粉(冲服)3~4克;有冷球蛋白三联征(瘀斑、关节痛、疲劳)者重用茜草、豨莶(各30~45克)。 【名方】八珍益胃汤 (王乐善) 【组成】党参15克,焦术15克,茯苓20克,甘草15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熟地20克,白芍1.5克,黄芪50克,苡米2O克。 【功能】补气养血,生肌益胃。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用法】水煎服。早晚各1次。 【加减】凡遇呕血或便血者要重用白芍;年老体弱者要重用党参,呕吐较重者加竹茹;胃脘剧痛者加川楝子、延胡索。 【名方】健脾益气养肝方(王翘楚) 【组成】黄芪15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甘草6克,黄精15克,沙参15克,麦冬10克,枸杞子15克,白芍15克。 【功能】健脾、益气、生津、养肝。 【主治】急性病毒性肝炎恢复期、慢性病毒性肝炎,由于肝病日久,脾虚失运,肝阴受损,缠绵不易恢复者。 【用法】上药共煎,每次煎得药汁100~150毫升。早、晚各服1次。 【加减】黄疸尚未退净,谷丙转氨酶仍不正常,湿热余邪未清者,加金钱草、车前草、大黄以清泄湿热、利胆退黄;有肝郁气滞证候者,加柴胡、郁金、枳壳,以舒肝理气;肝区疼痛甚者,加金铃子、延胡索以止痛;有肝阳扰心者,心情急躁易怒,夜寐不安,心慌,梦多,则加龙骨、牡蛎、珍珠母、五味子、酸枣仁、夜交藤等,以平肝、宁心、安神。 【名方】解毒清热汤(王旭) 【组成】金钱草30克,柴胡10克,黄芩15克,葛根15克,白头翁20克,金银花25克,秦皮10克,黄柏15克,黄连6克,甘草6克。 【功能】解毒、清热、祛湿。 【主治】溃疡性结肠炎、急性胆囊炎、胃十二指肠炎、急性胃肠炎,属热毒挟湿者。 【用法】水煎早晚(或饭后半小时)各服1次,或频服。亦可用30~50毫升保留灌肠。 【加减】舒肝利胆加栀子、川军;化石和胃加鸡内金、神曲、麦芽;脘腹疼痛加白芍、木香;热毒盛加公英、连翘,重用双花;发热口渴加生石膏、天花粉、知母;湿热内盛加薏苡仁、车前子、云苓;腹胀加厚朴、枳壳、大腹皮;恶心、呕吐加半夏、竹茹;脾胃虚弱加党参、白术、山药;大便脓血加仙鹤草、石榴皮、马齿苋;里急后重加炒山楂、大黄、槟榔。注意事项:解毒清热汤适用于热毒挟湿诸证,药多苦寒,用量以中病即可,不可过量久服,应随其变而加减用之。如因毒热内盛胃气上逆,症见干呕或吐者,可先以小量频服,待不呕吐时服如常法。如系溃疡性结肠炎多见于急性发作,毒热内盛期肠粘膜呈急性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出血,采用保留灌肠时,药量宜小,可每次10毫升逐渐增至30~50毫升。若开始即用量大,不利于减轻症状,这是与其它证型的慢性结肠炎不同之处,必须注意 【名方】健脾和胃汤(王祖雄) 【组成】太子参10克,苍、白术各9克,茯苓15克,炙甘草3克,法夏9克,陈皮9克,木香6克,砂仁6克,蔻仁6克,厚朴6克,佛手片9克,香橼皮9克,川芎6克,丹参15克。 【功能】健脾和胃,兼理气除湿化瘀。 【主治】现代医学所称的浅表性胃炎,而症见食纳减少,食后胸脘胀闷或疼痛,兼见呃逆,脉缓弱,舌淡苔白腻者。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如患者见舌红、口干、便结者去苍术加玉竹、石斛、生白芍、火麻仁;见苔厚腻、口粘、便溏者,加藿香、佩兰、苡仁、煨诃子;兼食滞嗳气、腹胀者加神曲、山楂,麦芽、大腹皮。 【名方】康胃除幽汤(危北海) 【组成】党参15克,黄芪12克,白术12克,吴茱萸4克,黄连12克,黄柏12克,大黄6克,厚朴12克,白芨9克,三七粉3克。 【功能】健脾和胃,行气降逆,清热利湿。 【主治】脾虚气滞,兼挟湿热蕴结之证,症见胃脘痞满,灼热疼痛,呕吐嗳气,泛酸烧心,恶心欲吐,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红苔白,脉弦而滑或数等,临床多见于慢性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发作期或消化性溃疡之活动期病人。 【用法】每日1剂,头煎二煎药液合并约300毫升,每天3次,饭后1小时服,其中三七粉不入煎,而随煎液冲服。以3个月为1疗程。 【名方】溃疡愈合散(巫君玉) 【组成】党参10克,生黄芪10克,川贝10克,三七2克,白芍10克,乌贼骨10克,生甘草10克,元胡8克,川楝子10克。 【主治】上消化道溃疡。当患者脘痛、吞酸等症伏严重而妨碍饮食时,应先加用汤剂控制,待痛感基本稳定后服用本方,以省汤药煎煮的麻烦,连服2个月为1个疗程。禁忌:服药期禁忌酒、辣、生、冷、硬性食品,溃疡愈合亦需饮食调理,心情愉快,以免溃疡复发。 【用法】上药同研细粉,以两指研擦时应无粒感(过90目筛)。每日3次,每次4~6克。 【加减】血虚患者可加丹参15克;患者有热可加黄连6克;胃阴虚者可用北沙参30克,石斛15克煎汤送服,此两药量少则效差,若打粉则效果不理想。 【名方】溃疡止血方(粉) (谢昌仁) 【组成】溃疡止血方:黄芪15克,太子参12克,白术6克,炙甘草5克,当归6克,白芍10克,阿胶珠10克,地榆炭10克,侧柏炭10克,乌贼骨12克,煅龙牡各15克。溃疡止血粉:乌贼骨三份,白芨二份,参三七粉一份。 【功能】健脾益气,养血止血,和营定痛。溃疡止血粉:收敛止血,活血化瘀,制酸止痛,生肌护膜。 【主治】上消化道出血,不论便血与吐血,尤以溃疡出血疗效最佳。 【用法】溃疡止血方以水二碗,约1000毫升左右,煎煮滤液约350~400毫升,每日一剂,每煎二次,早晚频服。溃疡止血粉以乌贼骨、白芨、参三七粉按比例合制共研极细末,每次5~10克,每天2~3次,温水服下。 【加减】若肝郁气滞,暴怒伤肝动血,则宜加疏肝和血之郁金6克、焦栀6克、当归6克、赤芍10克、丹皮6克、牛膝12克,去益气生血之品如生芪、太子参等;热郁气滞和降失调、久病伤络者可清中止血,加炒川连3克、橘皮6克、姜夏10克、炒竹茹6克、茯苓12克、甘草4克;胃阴亏虚、内热耗津伤络者宜养胃阴,酌加沙参12克、麦冬10克、川石斛12克、玉竹12克等,去生芪、白术。 【名方】散瘀消癥汤 (谢兆丰) 【组成】鳖甲30克,穿山甲10克,牡蛎30克,丹参20克,红花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木香10克,玄胡10克,蟅虫10克,柴胡8克,赤白芍各10克,陈皮10克。 【功能】行气活血,散瘀消癥。 【主治】慢性肝炎迁延不愈而引起的早期肝硬化,肝脾肿大,质地变硬,两胁刺痛,拒按,胸腹胀满不欲食,面色暗黑而滞,皮肤出现蜘蛛痣,舌有瘀斑,脉沉弦等。 【用法】每日一剂,每剂煎两次,早晚分服。 【名方】消化复宁汤 (徐世纪) 【组成】竹茹10克,苍术15克,柴胡10克,黄芩9克,枳壳12克,郁金10克,延胡索12克,白芍20克,山楂15克,蒲公英20克,车前草15克,谷麦芽各15克。 【功能】宽中理气,调和肝胆,健脾和胃,平衡升降。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胆心综合征,胆汁返流性胃炎等消化系病证。证见脘胁痛胀,不思饮食,嗳气吞酸,大便干稀不一,小溲偏黄,口苦,苔薄或滑腻或质红少苔,脉细弦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共取汁400毫升左右,分3~4次服下。 【加减】湿浊不化,阻滞中焦,脘闷纳呆,去白芍、黄芩,加川朴花10克、绿梅花20克、建曲12克;湿邪热化,胃脘饱闷,大便不通,去白芍、山楂,加生军6克、蒲公英30克以清热导滞、通腑畅中;见有头昏、心悸等症,去柴胡,加葛根15~30克、合欢皮30克、枣仁20克以益胃升清,调和心脉,改善供血,宁心安神;胆汁返流而致口泛苦水,去柴胡、黄芩、山楂,加葛根15克、代赭石12克、川连3克以镇逆和胃,顺应其气。所用葛根、赭石旨在降中有升,升中有降,使胆胃之气顺行其道,转为常态;出现黄疸,加茵陈15克以淡渗利湿、利胆退黄;舌红少苔,重用石斛30克以益胃养阴,护救化源。至于其他消化系病证,只要分析准确,辨明寒热虚实,主方加减亦可起到药投病瘥之功。禁忌:禁食油腻肥厚之品,少进辛辣煎炸生冷之食,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以利病情早日解除。 【名方】健脾疏肝饮 (颜亦鲁) 【组成】苍白术(各)9克,桂枝3克,茯苓9克,厚朴6克 郁金6克,木瓜6克,谷麦芽(各)12克,姜半夏9克,甘草3克,青陈皮(各)6克。 【功能】健脾燥湿,疏肝理气 【主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用法】每日煎服2次,空腹温服。 【加减】黄疸加茵陈30克、山栀6克;右胁胀痛加姜黄5克、白芍9克;尿少加猪茯苓(各)15克。预防肝病复发,每月服药七帖,或原方制丸常服,可巩固疗效。 【名方】养胃和中汤(杨少山) 【组成】太子参15克,川楝子10克,吴萸1克,鸡内金10克,杭白芍15克,元胡10克,川石斛15克,绿梅花10克,生草5克,炒川连3克,蒲公英20克,佩兰10克。 【功能】养阴清热,和胃止痛。 【主治】胃阴不足挟有郁热之慢性萎缩性胃炎。症见:胃脘灼热隐痛日久,缠绵难愈,嗜杂似饥而不多食,或呕恶泛酸,口干或口苦,大便秘结,脉弦细,舌质偏红少苔。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取汁约300毫升,早中餐后两小时分服。 【加减】胃炎表现复杂多样,临证应注意随症加减。如胃脘胀闷痛甚者加柴胡、炒枳壳加强理气止痛;嗳气频繁者加八月札、九香虫降气和胃;泛酸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制酸和中;舌红少苦、口干明显者加北沙参、麦冬、玉竹生津养阴;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全栝楼或制军清润通便;胃镜检查提示HP阳性者加红藤清热解毒。服药同时注意饮食调理,忌生冷、辛辣厚腻之品。 【名方】胃舒汤(杨泽民) 【组成】黄芪2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良姜3克,黄连3克,陈皮10克,元胡10克,姜半夏10克,煅瓦楞30克,甘草3克。 【功能】益气温中,和胃泻火,活血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证属寒热夹杂,且有胃脘疼痛、嘈杂、胀满、嗳气、恶心、呕吐的患者。 【用法】每剂煎两次,头煎一碗(约300毫升),分别于上下午二餐之间(上午九点、下午三点左右)各服半碗(约150毫升);二煎半碗(150毫升),晚八点左右服下。 【加减】寒偏重者,加良姜5克;热偏重者,良姜减量或去良姜;便秘加生大黄3克。十月内曾有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去桂枝,良姜改炮姜,加生地榆30克。 【名方】养阴建中汤(姚奇蔚) 【组成】北沙参30克,桑寄生20克,玉竹20克,青黛10克,淮山药30克,白芍10克,石斛30克,焦山楂30克,浙贝母10克。 【功能】养阴建中。 【主治】胃痛、胃胀、嘈杂、灼热、口干苦、舌质淡红、无苔或少苔、脉细软,表现为肺虚肝热、胃阴受伤、胃阴不足型之患者。 【名方】益气建中汤 (姚奇蔚) 【组成】桂枝10克,白芍10克,甘草3克,大枣3枚,黄芪50克,太子参30克,淮山药30克,黄精20克。 【功能】益气建中。 【主治】胃痛、胃胀、喜暖喜按、遇寒加重、口淡不干、四肢欠温、舌质淡、苔薄白、脉迟或缓,表现为中阳不振、肝升无力、胃阳不足型之患者。 【名方】竹茹清胃饮(姚子扬) 【组成】竹茹12克,芦根30克,公英15克,枳壳10克,金石斛10克,煅石膏15克,寸冬15克,薄荷6克,白芍12克,甘草6克。 【功能】轻清凉润,理气止痛。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偏热者,胃脘轻痛,咽干口苦,舌红,胃无大热,服清胃散(汤)太过者。 【用法】水煎300毫升,早晚分两次饭前口服。每周服5剂。 【加减】胃脘痛甚者,重用芍药、甘草,加玄胡15克;胃及十二脂肠溃疡者,加儿茶10克、瓦楞子粉15克,去石斛。 【名方】培土理气汤(于尔辛) 【组成】党参15克,焦白术9克,茯苓30克,神曲15克,炒谷芽10克,炒麦芽10克,焦山楂10克,车前子10克,地枯箩30克,八月札30克,乌药9克,降香15克,鳖甲30克。 【功能】健脾、理气、兼能理水。 【主治】肝癌中期,不能手术、放射治疗者,尤宜于癌灶小而弥散、肝硬化严重、肝功能不佳者。 【用法】本方煎后,一般应1日4服,甚或可代茶,经常啜用。 【加减】肝癌上腹胀特甚可加枳实、川朴;腹水可加重理水诸药;黄疸可加入清化湿热药;肝痛甚可加入延胡、青皮之类。腹部癌块明显时,可以本方与其他治法,如放射治疗、动脉栓塞治疗等综合应用。古人说,轻可去实,岂可因本方之轻而忽之耶! 【名方】健脾益肾汤(余桂清) 【组成】潞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补骨脂l0克,菟丝子10克,女贞子15克,枸杞子15克。 【功能】健脾益气,补肾培本,抗癌。 【主治】胃肠等消化道恶性肿瘤及各种中晚期癌症有脾肾不足见证者。由于患者术后接受化疗及因手术损伤、药物毒性造成全身与消化道的反应,造血与免疫功能的抑制,更加重脾肾虚亏。本方可控制术后癌瘤的复发和转移,增强患者抗病能力,提高生存质量与延长生存期。 【用法】水煎服(或制成冲剂冲服)。 【加减】恶心呕吐剧者加清半夏10克、竹茹10克、橘皮5克;便溏腹泻者加焦苡仁15克、诃子肉10克;血虚加当归10克、鸡血藤15克;气虚严重者加白人参6克;脾肾阳虚明显者加吴萸10克、仙灵脾10克;同时进行放化疗者可加用丹参10克、红花10克、川芎10克、石斛10克、花粉10克。 【名方】加味五金汤(俞慎初) 【组成】金钱草30克,海金沙15克,鸡内金10克,金铃子10克,川郁金10克,玉米须15克。 【功能】清利湿热,化结排石。 【主治】肝胆结石、尿路结石,以及肝炎、胆囊炎、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用法】水煎服。 【加减】胆石症应加枳壳6克、朴根6克、元明粉12克(后入)。尿路结石症应加石苇12克、猫须草12克。大便通者减去元明粉 。【名方】三九胃泰冲剂(喻方亭) 【组成】三丫苦、九里香、两面针、广木香、云苓、白芍、生地、丹参等。 【功能】清热祛湿,消炎止痛,理气除胀,养胃益肠。 【主治】肝郁脾虚、湿热中阻、气滞血瘀所致的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食道炎、十二指肠炎等。 【用法】每次1~2包,每日2~3次,温开水冲服。15日为1个疗程,一般连服2~3个疗程。 【名方】加味乌贝芨甘散(袁家玑) 【组成】三七粉30克,乌贼骨30克,川贝30克,白芨30克,黄连30克,甘草30克,砂仁15克,延胡索30克,川楝肉30克,佛手30克,广木香18克,生白芍45克。 【功能】柔肝和胃,调气活血,制酸止痛,止血生肌。 【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病(肝胃不和)、胃脘痛、泛酸、呕吐、黑便、呕血等症。 【名方】安胃煎(袁正刚) 【组成】蒲公英30克,生白芍10克,生甘草6克,红花8克,徐长卿12克,陈皮8克,大贝母12克。 【功能】安胃、宁痛、散结。 【主治】胃脘痛、滞胀纳呆属气滞络阻者(慢性胃炎、胃窦炎)。 【用法】共研为极细末,每日早、中、晚饭后各吞3克,连续服用3个月至半年。 【加减】口干、舌苔黄、脉弦滑者加制川军5克;口淡、舌苔白或滑、脉平或缓者加高良姜4克。 【名方】疏肝利胆汤(章真如) 【组成】 柴胡10克,枳壳10克,赤芍10克,甘草8克,木香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熟军8克,内金10克,郁金10克,川朴10克,山楂10克。 【功能】疏肝理气、利胆通便。 【主治】肝胆湿热导致之胁痛、脘胀、口苦、口干、食纳呆滞、恶闻油腻、时作呕吐或嗳气不止、大便秘结,甚则恶寒发热、出现黄疸、脉弦、舌暗红、苔黄腻。 【用法】一日服一剂,水煎二次,分服。 【加减】胁痛较甚者可加玄胡、川楝子;大便秘结甚者,熟军改用生军;个别患者大便稀溏去熟军加藿香;呕恶嗳气甚者加法半夏;消化不良加炒二芽;苔黄厚腻加金钱草;恶寒发热加银花、连翘;黄疸出现加茵陈、山栀。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宜清淡饮食,勿吃过分油腻食物,即高蛋白、高脂肪类食物以及不易消化食物等。 【名方】温阳健胃汤(张继泽) 【组成】潞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白芍10克,炒枳壳10克,高良姜5克,陈皮6克,法半夏lO克,川桂枝3克,木香5克,炙甘草3克。 【功能】温运脾阳,健胃和中。 【主治】胃脘痛属于中虚气滞型的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球炎。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加减】食欲不振去党参,加炒山楂、鸡内金;大便稀溏木香改煨木香,加炒神曲;睡眠欠佳加熟枣仁、夜交藤。 【名方】消食散(张介安) 【组成】厚朴200克,内金、陈皮各60克,建曲、槟榔、二芽、茯苓各100克。 【功能】行气消积,导滞和胃。适应症:纳呆,嗳腐吞酸,腹胀肠鸣,口渴喜饮,手足心热,头顶汗多,夜寐不宁,大便干结或便溏不爽,舌苔白厚腻。 【用法】以上群药,按质分炒,共研细末,瓶装备用,开水泡服,1岁以内,每次5克;1~3岁,每次10克;4~7岁,每次15克;7岁以上每次20克。每日2~3次。或以上诸药,取常量煎服,每日1剂。 【加减】兼有风寒咳嗽者,加苏叶、姜夏;兼风热者,加银花、连翘;兼暑湿者,加藿香、佩兰;兼发热者,加地骨皮;口干甚者,加石斛;口臭,加生石膏。 【名方】安中汤(张镜人) 【组成】柴胡6克,炒黄芩9克,炒白术9克,香扁豆9克,炒白芍9克,水炙甘草3克,苏梗6克,制香附9克,炙延胡9克,八月札15克,炒六曲6克,焦谷芽12克。 【功能】调肝和胃,健脾安中。 【主治】脘部胀满、疼痛、口苦、食欲减退,或伴嗳气泛酸、脉弦、细弦或濡细、舌苔薄黄腻或薄白腻、质偏红。 【用法】水煎,分2次,饭后1小时温服。 【加减】疼痛较甚,加九香虫6克;胀满不已,加炒枳壳9克;胃脘灼热,加连翘9克,或炒知母9克;嗳气,加旋覆花9克(包),代赭石15克;泛酸,加煅瓦楞15克,海螵蛸15克;嘈杂,加炒山药9克;苔腻较厚,加陈佩梗9克;舌红苔剥,去苏梗,加川石斛9克;便溏,加焦楂炭9克;伴腹痛,再加炮姜炭5克、煨木香9克;便结,加全栝楼15克,望江南9克;腹胀,加大腹皮9克;X 线示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加凤凰衣6克,芙蓉叶9克;胃粘膜活检病理示肠上皮化生,加白花蛇舌草30克;腺体萎缩,加丹参。 【名方】人参鳖甲汤(张林) 【组成】白参20克,当归、川芎、茵陈各25克,姜黄、郁金、丹皮、赤芍、茯苓、鸡内金各15克,鳖甲、土鳖虫、柴胡、青皮、白术各10克,甘草5克。 【功能】活血柔肝,健脾益气,软坚消痞。 【主治】肝硬化,以肝血瘀阻为主。 【用法】将鳖甲、内金捣碎先煎半小时,再兑入其它药,慢火两煎,取药液300毫升,分两次空腹温服。 临床应用:此方虽然长于肝血瘀阻之臌胀,但因肝硬化病因、各期病机症状各有不同。所以临床应审因辨证,加减用药,他还主张内外合治,药食并用,综合治疗。如症见湿热偏盛,黄疸,便秘者:重用茵陈,加板蓝根、大黄、枳实、垂盆草、桃仁。寒湿困脾,腹泻肢冷者:加肉蔻、附子、炮姜。肝脾肿大者:加黄精、神曲、山药、甲珠。脘胁胀痛,痞硬拒按者:加元胡、木香、砂仁、川楝子;也可用以大黄、龙爪菊、垂盆草、红花捣制的“大龙垂红膏”敷患处。体壮水盛者:酌用以甘遂、大戟、芫花、木香、黑白丑研制的“逐水散”枣汤服;或用“吹鼻散”(苦丁香、冰片)。脾肾阳虚,腹水及周身水肿重者:酌减姜黄、郁金、土虫等,重用白术,加泽泻、蝼蛄、猪苓、大毛、桂枝。肝肾阴虚,气血失和,血小板减少,热伤脉络而致吐、衄、便血者:酌减姜黄、郁金、丹皮、土虫,加广角、仙鹤草、茜草、三七、生地。失血过多者:加黄芪、伏龙肝。转氨酶高而不降者:加莱菔子、丹参、五味子等。大三阳久不转阴者:重用白术、白芍;加双花、大青叶、白花蛇舌草。腹水不尽,血浆蛋白低、球白倒置,贫血,肝功能异常者:加用“升蛋白散”(黄芪、黄精、白术、琥珀、白参、三七);配用药膳食疗“鲤鱼红豆冬瓜汤”(鲤鱼、赤小豆、冬瓜)。肝硬化早期、恢复期水消体虚者:配用“肝药”(紫河车、藏红花、红参、茵陈、土虫、姜黄、内金、郁金、三七制蜜丸)调之。 【名方】针灸治痢方(张涛清) 【组成】天枢(双),下脘,关元,足三里(双),神阙。 【功能】通肠导滞,清热利湿 【主治】大便脓血,量少次多,腹痛,里急后重,或下痢时发时止,日久不愈,苔腻,脉沉数。 【用法】前四穴进针得气后,施以捻转提插平补平泻手法。腹部穴位针感向四周扩散,下肢穴针感向上下传导,留针30分钟,在留针期间每隔10分钟行针1次。神阙穴隔盐大艾炷(每艾炷用艾2克)灸2壮。一般每日1次,若大便次数在五次以上者,每日上、下午各针灸1次,连续治疗5~9天。慢性痢疾以艾灸为主,即下脘、神阙、关元穴隔盐艾灸3壮,天枢、足三里针刺,施以补法,每日1次连续7~14日。 【加减】发热加大椎、曲池;腹痛剧烈、小便短赤者加三阴交针刺。 【名方】肠结汤 (张天侨)【组成】炒莱菔子30克,紫苏9克,川芎2克,当归9克。 【功能】行气活血,通肠导滞。 【主治】肠中有结,梗阻不通,便秘腹胀,不得矢气,或伴呕吐。 【用法】水煎服。 【加减】可先用莱菔、葱头炒热外敷脐腹;呕吐加玉枢丹1克,妊娠呕吐用生姜、半夏、桑寄生;痛甚加苏合香丸1粒;舌苔厚加枳壳、厚朴;生冷积滞发病者加公丁香、干姜;有腹部手术史肠粘连病史者加徐长卿、黄柏;疝气加柴胡、乌药;蛔虫加乌梅、花椒兼香油灌服;感染中毒加牛黄至宝丹1粒;气虚加党参、升麻;津亏加石斛。 【名方】参苓赤白止泻汤(张学增) 【组成】党参10克,茯苓10克,赤石脂15克,白术10克,补骨脂10克,肉蔻10克,莲肉10克,椿根皮15克。 【功能】健脾补肾,涩肠止泻。 【主治】肾阳虚衰,脾失健运,大肠不固致泄泻经久不愈者(肾脾两虚之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 【用法】浸泡20分钟,文火煎30分钟,取头煎二煎合并,日分早晚两次服。 临床应用:本方对虚寒型急、慢性腹泻标本兼治,平稳有效,如进3剂不能显效加诃子12克、石榴皮15克;泄泻缓解腹痛仍著者加炒粟壳10克;纳呆恶心者加砂仁10克、草蔻10克;泄泻向愈仍面色苍白、怕冷、四肢不温者加制附子6克、炒干姜10克;泄泻虽愈而见口、鼻、咽干燥、目涩者加麦冬12克、枸杞子10克。本方用于小儿患者药量酌减。 【名方】降脂理肝汤(张云鹏) 【组成】泽泻30克,决明子30克,丹参10克,郁金10克,海藻30克,荷叶10克。 【功能】化痰活血,降脂理肝。 【主治】脂肪肝,高脂血症。 【用法】浸泡半小时后,水煎半小时,日2次温服。 临床应用:经CT、B超或肝穿刺证实为脂肪肝或血化验为高脂血症但无临床症状者,可用本方。如胁痛加延胡索15克。腹胀加八月札20克。善太息加佛手10克,玫瑰花3克。心悸加灵芝10克,莲芯6克。脾大加地鳖虫10克。大便不畅加生大黄6~18克(后下)。舌尖红加连翘20克。舌质暗红加水蛭10克。苔腻加佩兰20克。甘油三脂高加莱菔子20克,皂荚3克。谷丙转氨酶升高加垂盆草30克,六月雪30克,或龙胆草10克。胆红素升高加田基黄30克,赤芍15克。γ球蛋白升高加当归10克,黄精10克。此外要提倡合理膳食,适度活动。忌酒,低脂饮食。 【名方】新加建中汤(张志雄) 【组成】桂枝9克,白芍18克,炮姜6克,炙甘草6克,大枣7枚,生苡仁15克,红藤15克,败酱草15克。 【功能】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主治】胃脘痛,悠悠不适,喜暖喜按,腹胀,嗳气,纳呆,嘈杂等症(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 【用法】(1)水煎服,日服2次,每次150毫升。(2)按方剂组成的比例,依法制成冲剂,每袋9克,日服3次,每次1袋,冲服。 【加减】脘痛连及两肋加香附9克,舌苔厚腻加苍术9克、川朴6克,便干苔黄加制大黄6克,口干舌红加生地10克,便溏加炒怀山药15克,神疲乏力加党参10克、黄芪10克,泛酸加煅瓦楞15克。 【名方】香姜红糖散(张志远) 【组成】广木香50克,干姜350克,红糖120克。制法:先把木香、干姜碾为粉末,然后和红糖调在一起,混合均匀。 【功能】温中健脾,理气止痛。 【主治】脾阳虚弱,腹中隐隐作痛,每日泻下3~5次,呈半水样便,久而不止,服附子理中丸或痛泻要方巩固不住者。 【用法】此为1个疗程之量,每次口服10克,白水送下,3小时1次,日用4次,连服13天。如嫌辣味过浓,可改为每次5克,1个半小时1次,日服8次。【加减】本方十分平妥,无任何毒性,一般不予增减,可根据病情需要加入随证药。如食欲不振用砂仁5~9克,气虚无力用人参粉3~8克(冲),大气下陷用炙黄芪15~21克,阳虚较重用熟附子9~15克,心悸不宁用桂枝7~12克、茯苓9~12克、炙甘草10~18克,小便短少用泽泻8~16克、猪苓9~15克,精神易惹、怒则腹痛用炒白芍12~20克,每日以水煎汤分四至八次送服此散。 【名方】中和汤(张子维) 【组成】山栀子10克,胡黄连10克,生牡蛎15克,槟榔10克,焦三仙各12克,生甘草6克,白扁豆12克。 【功能】清热平酸、消食理气。 【主治】嘈杂吞酸、脘腹痛胀(近世所称之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均有良效。 【用法】上药水浸透,水3碗,煎取3碗,分两次服,日进1剂。 【加减】中气不足、气短无力者入党参15克、白术12克;大便色黑,胃及十二指肠有溃疡形成者加入鸡内金10克、海螵蛸15克;腹胀者加入枳壳13克、青皮13克。 【名方】老人便秘方(赵恩俭) 【组成】黄芪30克,银花20克,当归20克,白芍20克,麻仁20克,肉苁蓉20克,厚朴3~10克,酒大黄3~10克,威灵仙10~15克(以上用量可根据症状稍事增减)。 【功能】益气养液、润肠导滞。 【用法】水煎服日1剂,酒大黄不后下,此方可连服一段时间,待大便调顺再停药。 【加减】(1)大便连日得畅,可减免酒大黄。(2)便燥严重加玄明粉3~5克冲入。(3)气虚重加党参20克。(4)腹胀重加木香10克。(5)腰腿酸软加杜仲10克、牛膝10~15克。 【名方】健运麦谷芽汤(赵芬) 【组成】麦芽30克,谷芽30克,鸡内金15克,山药15克,党参15克,甘草5克。 【功能】健脾和胃,复元益气。 【主治】凡内伤、外感而有健运不及、脏腑功能低下者,均可配伍对症之药应用,单用能 增进食欲。 【用法】加清水超过药面1寸(指一般药罐)浸泡1小时,然后置火上煎熬,沸后继沸5分钟即可,不宜久煎。 【加减】如伤风感冒加香苏饮合用;伤风咳嗽加三拗汤合用;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加平胃散合用,如此类推。 【名方】化滞益胃汤(赵国岑) 【组成】大黄12克,白术10克,牵牛子10克,枳实10克,厚朴10克,木香10克,砂仁10克,槟榔10克,甘草5克。 【功能】化滞益胃。 【主治】胃脘痛(脾虚胃滞型),脘腹胀满,胃脘不舒或隐痛,嗳气纳差,大便不畅。舌苔薄腻,舌质淡或略暗或有瘀斑。 【用法】上药加水500毫升,浸泡20分钟,文火煎至300毫升药液,饭前温服。1剂如法煎服3次,1日1剂。 临床应用:若胃痛甚可加甘松、元胡;胃酸灼热加煅瓦楞子、吴萸、黄连,甘草量加倍;兼有两胁胀满或疼痛者加柴胡、川楝子、元胡;大便溏加炒山药减槟榔;恶心重者加姜半夏、姜竹茹;食欲不振加鸡内金、炒麦芽。急性肠炎、水泻、腹痛及老年脾胃虚弱者不宜服用。 【名方】软肝缩脾方(赵绍琴) 【组成】柴胡6克,黄芩10克,蝉衣6克,白僵蚕10克,片姜黄6克,水红花子10克,炙鳖甲20克,生牡蛎20克,生大黄1克,焦三仙各10克。 【功能】行气开郁,活血化瘀,软肝缩脾。 【主治】早期肝硬化,肝硬、脾大。 【用法】上方每周五剂,每剂煎取500毫升左右,分2~4次温服,服3个月后改为每周3剂分服维持。禁忌:忌食辛辣、油腻诸物,要求以清淡素食为主。附注:坚持每日早晚散步各1小时,使肢体微劳,精神放松。 【加减】胸胁满闷,喜叹息,脉沉而滞,气郁显著,加佛手10克、香附10克;厌食呕恶,胁胀不舒,舌苔白腻,湿郁为甚,加藿香10克、佩兰10克、姜半夏10克;心烦失眠,急躁易怒,舌红起刺,火郁之象,加川黄连6克、丹皮10克、龙胆草3克;嗳气频作,食后脘堵,积滞明显,加保和丸10克,冲服;腹壁青筋暴露,肝掌、蜘蛛痣等特征明显,舌有瘀斑,血瘀之征,重用鳖甲、牡蛎各30克,加莪术6克、三棱6克;或配服鳖甲煎丸1丸/日;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脉象沉细软弱,虚象为主,当区别气血阴阳之偏重,酌加补益之品;气虚者,舌淡,脉虚,加白术10克、太子参6克;血虚者,唇脸色淡,脉细,加阿胶10克;舌淡苔滑,脉象濡缓,中阳不足,加干姜3克、吴茱萸3克;舌尖红绛,少苔且干,下焦阴亏,加生地20克、枸杞子10克、女贞子10克。 【名方】升提举陷方(郑魁山) 【功能】(1)穴位:中脘,梁门(双侧),足三里。补中益气,升提举陷。(2)穴位:中脘,天枢(双侧),气海,足三里。培元固本,升阳举陷。 【主治】(1)穴位:中脘,梁门(双侧),足三里。治胃下垂,胃小弯位置在髂骨嵴联线1.5厘米以下。(2)穴位:中脘,天枢(双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胃小弯位置在髂骨嵴联线4厘米以下。 【用法】(1)穴位:中脘,梁门(双侧),足三里。用1.5寸28号毫针,用压手进针法进针后,中脘向下斜刺透下脘,梁门向下斜刺透关门,足三里用补法,留针10~20分钟。(2)穴位:中脘,天枢(双侧),气海,足三里。用1.5寸28号毫针,压手进针后用补法,天枢向下斜刺透外陵,气海向下斜刺透关元,留针10~20分钟。 【名方】育阴养肝汤(钟一棠) 【组成】生地15克,白芍20克,枸杞子20克,女贞子20克,制首乌20克,丹皮15克,丹参20克,茜草15克,炙鳖甲或龟版20克。 【功能】育阴养肝,化瘀消症。 【主治】早、中期肝硬化。症见胁肋隐痛或不舒,脘腹胀满,头晕神疲,纳少咽干,面色晦滞少华,舌嫩红,苔少,脉弦细。 【用法】每剂煎二汁。头汁用冷水2碗约1000毫升先浸泡20分钟,再煎至大半碗约300毫升;二汁加水600毫升左右煎至300毫升,下午2~3时、7~8时分服。 【加减】兼肝郁不舒者加郁金10克、苏梗10克;兼有腹水、苔腻者去生地,加苡仁30克、茯苓20克、泽泻20克;有牙宣鼻衄者加地榆30克、槐花15克;尿赤口干加青蒿10克、石斛15克、麦冬15克;大便不实者去首乌加葛根15克、荷叶6克、山药20克;便秘则加栝楼仁15克;精神萎顿、血三系偏低加黄芪30克、当归25克;乙肝三系不正常者加大青叶30克、晚蚕砂(包煎)15克;腹胀甚则加枳壳6克、槟榔20克。 【名方】溃疡散(周建龙) 【组成】炙黄芪20克,乌贼骨10克,延胡索10克,炒白芍10克,煅牡蛎15克,炒白芨10克,广木香10克,炒白术10克,五灵脂10克,炙甘草10克。 【功能】健脾调中,止血活血散瘀,制酸和胃。 【主治】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 【用法】(1)上药加水400毫升,煎50分钟,取汁200毫升。二煎加水300毫升,煎取汁100毫升。两煎混合后分两份,早、晚饭前温服150毫升,每日服1剂。此法用于疾病早期。(2)上药按用药比例加倍。打粉,早中晚饭前温水送服,每次5克。或装胶囊,每次5克,每日3次。 【加减】应根据不同的患者临床随证加减。气滞甚加川楝、香附、陈皮;虚寒甚加桂枝、炮干姜;血瘀甚加丹参、乳没;郁热者加黄连、丹皮;嘈杂甚可加百合、石斛。 【名方】温肾固肠汤(周夕林) 【组成】补骨脂20克,葫芦巴20克,炮姜炭10克,姜川连4克,煨木香10克,上肉桂4克(研末冲服),赤石脂30克(布包),炒粟壳6克,川军炭5克。 【主治】久泻久痢,久治不愈,包括慢性结肠炎、直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等。 【用法】水煎服。 【加减】肛门灼热,加白头翁20克、槐花10克;形寒肢冷,加熟附片10克,先煎;肛门坠甚,加升麻20克;粘液挟血较多,加三七粉6克、乌贼骨30克。 【名方】舒肝化癥汤 (周信有) 【组成】柴胡9克,茵陈20克,板蓝根15克,当归9克,丹参20克,莪术9克,党参9克,炒白术9克,黄芪20克,女贞子20克,五味子15克,茯苓9克。 【功能】舒肝解郁,活血化症,清解祛邪,培补脾肾。 【主治】各种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头煎二煎药液相混,早、中、晚分3次服,亦可共碾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日服3丸。 【加减】有湿热征候或瘀胆现象的,方中茵陈可重用40~60克,以利于清利湿热,再加赤芍、栀子,是出于祛瘀利胆的目的。虚羸不足严重的,偏于阳虚酌加淫羊藿、仙茅、肉桂以温补肾阳,偏于阴虚酌加生地、枸杞等以滋补肾阴。对于肝硬化代偿失调,血脉瘀滞,阳虚不化所出现的腹水,根据“去菀陈莝”、温阳利水的治则,在重用补益脾肾和活血祛瘀之品的基础上,尚须酌加理气利水之品,如大腹皮、茯苓皮、泽泻、白茅根等,如此标本兼治,有利于腹水消除,恢复肝脏代偿功能 【名方】滋胃饮 (周仲瑛) 【组成】乌梅肉6克,炒白芍10克,炙甘草3克,北沙参10克,大麦冬10克,金钗石斛10克,丹参10克,炙鸡内金5克,生麦芽10克,玫瑰花3克。 【功能】滋养胃阴。 【主治】阴虚胃痛。

【用法】将上药放入容器内,加冷水浸过药面,15分钟后即行煎煮,煮沸后改用微火,再煎20分钟。滤取药液约300毫升服之。

【加减】口渴较著,阴虚甚者加大生地10克;伴有郁火,脘中烧灼热辣疼痛,痛势急迫,口苦而燥,渴而多饮,加黑山栀6克、黄连3克;舌苔厚腻而黄,呕恶频作,湿热留滞在胃者加黄连3克、厚朴花3克、佛手3克;津虚不能化气或气虚不能生津,津气两虚,兼见神疲、气短、头昏、肢软、大便不畅或便溏者,加太子参10克、山药10克。 反流性食道炎丁香6克,麦冬30克,猪肚1个。洗净猪肚,纳上二药于肚内,缝合后煮至猪肚烂熟,喝汤吃猪肚,分次吃完。每周1~2次。有健胃降逆,减轻反酸烧心的作用。

上消化道出血大黄100克,车前子30克,地榆20克。水煎3次后合并药液,分4~6次服完,每日1剂。一般服药3~4剂即可治愈。

胆囊炎芦根160克,水煎代茶饮。一般服药3剂后症状明显减轻,继服7日,症状消失而愈。

消化不良吴茱萸30克,丁香6克,胡椒30粒。共研为极细末,储瓶内备用。使用时,每次用药粉1.5克,调入凡士林适量敷脐部,每日换药1次。一般敷药1~2次后可痊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消化系统名医名方  名方  名方词条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词条  名医  名医词条  消化系统名医名方词条  
热传

 欠条没有手印有效吗?

问:欠条没有手印有效吗?律师解答:借据没有指纹不影响借据的效力。只要借据是借款人本人写的,金额、日期等内容没有涂改,借条就有效。债权人可以向债务人主张债权。在诉...(展开)

热传

 好文:泡茶豆的方法

最近看到好多喜欢养花的人都在说用黄豆泡水养花非常的好,用来养花植物长得好,开花多,这个说法对不对呢?其实养花用黄豆水是可以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能用,而且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