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茯神的功效与作用(茯苓(茯神))

本 期 导 读

关于「湿邪」,这是一篇满满的透彻的干货。对于折磨大多数人的「湿邪」,一文带你认清它。

湿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1

◆ 湿为阴邪 ◆

湿性类水,水性是偏冷的,这是湿为阴邪的原因之一。湿为阴邪,容易阻滞气机,简单讲就是容易妨碍人体气的流动。

人体里面的水液跟气是什么关系?气行则水行,但千万不要理解为一股气推着一股水走,没有那么直观。人体中水分或是水液跟气的关系,《黄帝内经》表达说有一点像是雾露状,就是半气态半液态。

这样我们就可以想象,所谓湿,按照现代人的观念,有一点像体内的水分子多了呈离散状态。当这个雾露状的东西,水分子的比重大了,假如真的有气这回事,气的运行的流畅度一定是减慢的,即气滞,气滞的表现——一个字:胀。

哪里气憋住了,那么憋住的位置气就相对多了。气多了,就像自行车的轮胎,没有气,我们就泵气直至饱满,就会发胀,所以局部有胀感,是气滞的表现。

也可以这么说,凡是湿停留的地方,除了湿本来的症状之外,也很容易出现局部的胀闷感,这就是湿邪易阻滞气机。

这也反过来提醒我们,治疗湿病的时候,要加行气药。但加行气药,不用加得那么笨,不需要几味袪湿药加几味行气药,因为有的行气药本来就能袪湿,有的袪湿药本来就能行气。像陈皮、白豆蔻、砂仁这些药物是袪湿跟行气都兼备的。

问:寒邪容易伤阳,湿邪也容易伤阳,两者有什么区别?

可以这样理解:寒邪伤阳,伤得比较厉害,同时不太分部位,什么地方都可以伤。湿邪伤阳,一般是选择性的,最容易伤的脏腑是脾。

脾喜燥恶湿,换一种表达就是脾对湿特别敏感,特别害怕,所以湿容易伤脾阳。阳气代表功能,脾阳一受损,脾的功能就下降,就容易出现腹胀、不想吃饭、大便烂(黏)。

2

◆ 湿性重浊 ◆

重:意思是沉重。只要人体出现了全身或是局部的沉重感,中医都算湿。因为湿性类水,水的比重比较大。比如关节痛,假如是游走性的,我们叫作风痹;假如有的人关节痛不是游走性的,而是有沉重感,于雨天加重,我们一般叫作湿痹。

有时候病人的主述模棱两可,比如他说医生我很疲倦,很多人可能会误会,直接把疲倦当作了气虚。这不一定对,因为疲倦感其实有两种,一种是无力感,一种是沉重感。

假如疲倦是无力感,一般是偏气虚;假如疲倦是偏沉重感,一般就偏湿。可能有人说,我分不清楚,好像有一点无力感,又有一点沉重感,那算什么?其实很简单,可以判断为气虚夹湿。

里急后重:就是排便的时候排到最后,有一点拉不干净的感觉,拉完又想拉,肛门有重坠感。肛门有重坠感还是符合「重」字,所以也算是湿。

浊:指分泌物、排泄物浑浊。

3

◆ 湿性黏滞 ◆

黏:黏腻,是指症状的黏腻性。妇女的带下量多,这个带下通常是具有黏腻性,也有浑浊性,符合浊和黏。男子的慢性前列腺炎,小便到了最后,会带一点黏液,这种黏液的黏也是湿。大便擦不干净,很废纸的黏算湿。更严重的,就是里急后重,拉完又想拉,拉不干净。早上起来眼屎很多,眼屎是黏性的,这是湿。面部有油垢感,油垢的感觉是黏的,是湿。头发是油性,属湿。

我们可以自己对照一下,凡是分泌物、排泄物是浑浊的,通通都可以用湿来命名,或是用湿来概括。

滞:是指病程的长绵性。只要病带了湿滞,这个病的周期就比较长。病的周期比较长,跟黏滞也有关联,就是黏乎乎的,不只是指症状黏乎乎,连整个病程也是黏乎乎的,这是湿的特征。

4

◆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

易袭阴位:简单理解就是水往低处流。上面列举的很多症状,要么是小便,要么是大便,要么就是外生殖器,要么就是一些隐蔽的部位,所以湿为阴邪,易袭阴位。

湿性趋下:指的是致病有往下走的特征,这可以跟风邪相鉴别。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因为风邪易袭阳位;而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因为湿邪易袭阴位。

*注意,以上讲的湿是外感六淫的外湿,人体还有一种湿叫作内湿——脾虚。

脾的一个功能是运行水湿,当脾虚,脾的功能下降的时候,一样可以产生内在的水湿痰饮。

只要是内湿,就是脾虚生湿,它的表现就是脾虚的表现+重浊黏滞趋下,且这个湿是从内而生的,而不是从外而感的。

湿邪致病的证候

1

◆ 伤 湿 ◆

证候:头身困重、发热、苔腻、脉滑。

头身困重是湿性重浊的表现。另外伤湿的表现还有可能是发热,因为湿邪容易阻滞气机,气属阳,气一憋住,在局部就产热,所以容易发热。舌苔腻一般是痰湿的表现,脉滑也是痰湿的表现。

2

◆ 湿 痹 ◆

证候:关节酸痛重着、屈伸不利。

湿痹,痹的意思是指痹阻不通,表现于关节的症状,以关节酸痛重着、屈伸不利为特征。注意关键字——重。刚刚提到,假如有沉重感,在中医算湿。

游走性关节疼痛是风痹,关节酸痛重着叫湿痹。

假如一个人的关节痛,又游走,又沉重,这种情况叫风湿痹,因为两个特征都有,诊断就是两个。

假如在刚才两个特征基础上再加上一个遇寒加重,那么就有三个要素了,风、寒、湿都有,就叫作风寒湿痹。中医的治疗是对应疾病特征的,风寒湿痹三个要素都有,治疗就要驱风、散寒、祛湿同时来。

3

◆ 湿热浸淫肌肤 ◆

证候:湿疹、癣等渗液性皮肤病。

湿热浸淫肌肤,表现出来就是湿疹、癣等渗液性皮肤病。这与湿性黏滞和湿性重浊的浊特性一致。只要人体分泌物、排泄物表现出黏黏腻腻,或者浑浊感,都算是湿。

4

◆ 寒湿困脾 ◆

证候:脘腹胀闷、口腻纳呆,腹痛便溏而黏,或夹黏液,头身困重,或肢体肿胀,妇女白带量多,舌淡胖,苔白膩或滑,脉滑。

脘腹胀闷、口腻、纳呆:脘腹定位在脾胃,胀闷是气滞的表现。湿为阴邪,容易阻滞气机,所以会有胀闷感。口腻是口腔有黏腻感,黏腻是湿的特征;纳呆是湿主脾胃,湿为阴邪,容易损伤阳,因此损伤脾阳。脾喜燥恶湿,特别怕湿。

腹痛、便溏而黏:一般是以胀痛气滞为主;便溏而黏是指大便烂得像烂泥一样,擦不干净。有时候湿得比较严重还会夹有黏液,黏液也是黏。

头身困重:湿性重浊,湿在人体的肌肤或者是经络,就会出现头身困重,或肢体肿胀。肢体肿胀不单是湿,可能还有点水。

妇女白带量多:白带也是黏糊糊的、液态状的,所以算湿。

舌体淡胖、苔白膩或滑、脉滑:舌胖是因为体内水多了,把舌头「泡」大了;舌淡是偏寒;舌苔白偏寒;舌苔腻或者滑偏湿,此时脉滑也是湿。

5

◆ 湿热蕴脾 ◆

证候:身热不扬午后加重,汗出热不解,脘腹胀闷、口腻纳呆,腹痛便溏黄臭而黏,或夹黏液,头身困重,小便黄短,或肢体肿胀,妇女带下色黄,舌红,苔黄膩或滑,脉滑数。

身热不扬午后加重:身热不扬的意思是身体发热,但用手捂在肌肤上,一开始不觉得很热,而越按越热,叫作身热不扬。身热不扬关键是湿热并存,湿把热裹在了体内,这个热很难一下透出来,裹在体内的热只能慢慢地从内向外,慢慢透发。

问:为什么是午后加重?

我们按太极图来推算,早上是阳气旺,傍晚是阴气旺。湿热,热属阳,湿属阴,中午之后是阴邪慢慢加重,也就是湿的比重慢慢加大,湿的比重一加大,憋在体内的热就憋得越来越厉害,中医叫作郁而化热。

也就是说早上的热气是容易外透的,中午之后的热,由于湿的比重大了,湿又在外围把热裹在里面,所以很难外透,所以一般是午后加重。同时即便用发汗药,由于外围的是湿,所以只能发出湿,裹在体内的热,一般出不来。

*特别提示:孩子发热父母莫着急。小孩发热,尤其是在南方,接近40摄氏度的热是湿热的热。如果未将湿热的热辨准,只用清热的药,效果并不好。必须是清热跟祛湿同时用,热才能退得了。其实在中医诊断上何时发热很重要。

脘腹胀闷、口腻纳呆:见寒湿困脾。

腹痛便溏黄臭而黏,黄臭定性为热,而黏是湿。或夹黏液也是湿。头身困重是湿,小便黄短是热。肢体肿胀是湿,妇女带下色黄是热。同样舌红是热,苔黄是热,苔腻是湿,脉滑是湿,脉数是热。

小结

湿热蘊脾第一个要素是有热的特征,比如身热不扬午后加重,同时又大便黄臭,小便黄短,舌质红,苔黄,脉数。第二个要素是湿,比如口腻,大便黏夹黏液,头身困重,妇女带下,还有苔腻、脉滑。第三个要素就是定位在脾,脘腹胀闷、纳呆、便溏。

所以中医的诊断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讲白了就是定性加定位。

6

◆ 脾虚生湿 ◆

证候: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脘腹胀闷、口腻纳呆,腹痛便溏而黏,或夹黏液,头身困重,或肢体肿胀,妇女白带量多,舌淡胖,苔白膩或滑,脉缓或弱,病程长。

这个症状与寒湿困脾很像,只是前面多了两句: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这实际上是气虚的表现。所以气虚表现加上湿困脾表现,诊断就变了,变成脾虚生湿。

问:脾虚生湿与寒湿困脾的区别在哪里?

寒湿困脾主要是寒湿妨碍了脾的运化,是实证。而脾虚生湿的因果关系就是,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产生的内湿。

认真辨别,脾虚生湿除了比寒湿困脾多了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这组症状,脾虚生湿的脉除了滑还可能比较弱。另外鉴别点是时间比较长。

*再次强调:中医的脏腑辨证或者其他辨证的程序是定性加定位。

7

◆ 肝胆湿热 ◆

证候:胁肋胀痛,或发热,身目发黄,色鲜明,厌食油腻,口苦,纳呆,小便黄短。或阴部湿疹、瘙痒,带下黄稠臭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胁肋胀痛:胁肋是肝经循行所过,由于湿为阴邪,容易阻滞气机,气机受阻,就容易出现胁肋部胀痛。

发热:这个发热跟湿热蕴脾差不多。假如有发热,应该也是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午后加重。

身目发黄,色鲜明:指黄疸。因为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到肌肤,肌肤就发黄了。

厌食油腻:还是跟胆汁有关。胆汁的作用是消化脂肪类食物,既然胆汁外溢到肌肤,进入小肠的胆汁就少了,所以厌食油腻。

口苦是热的表现。纳呆是湿热妨碍脾的功能,小便黄短是热。带下黄臭也是湿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都是湿热的表现。

肝胆湿热还有另外一组症状,不是表现在肝胆这个脏腑本身,而是表现在肝经,如阴部湿疹瘙痒,或带下黄臭,实际上这就是湿热下注肝经。阴部是肝经循行部位,瘙痒是有风的特征,湿疹是湿热的表现。

肝胆湿热的代表方龙胆泻肝汤或者是龙胆泻肝丸。

8

◆ 膀胱湿热 ◆

西医表达为尿频、尿急、尿痛、尿黄短。为什么说是膀胱湿热?尿频就是感觉每次小便完又想小便,尿不干净。但是每次都尿得不多,这种感觉就是黏滞感,同时小便的痛还带有点涩滞感,尿得不流畅、涩滞感也是湿,而小便黄短的黄是热,加起来就是湿热。

9

◆ 大肠湿热 ◆

主要表现在大便上。排便时也有拉不干净的感觉。拉完又想拉,拉不干净,肛门有重坠感,即里急后重。同时肛门也有灼热感。

● 湿邪致病总结 ●

湿证,不管是寒湿困脾也好,脾虚生湿也好,湿热蕴脾、肝胆湿热、膀胱湿热、大肠湿热,其实它们都有一个特征就是具有湿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符合了,我们就认为它们具有湿。另外如兼有寒象,那就是寒湿;如兼有热象,那就是湿热。同时要加上定位症状。

祛湿的中药

祛湿药我们讲苍术、白术和茯苓,其中苍术和白术是对比着来讲。

1

◆比较:苍术和白术◆

苍术:辛、苦、温。燥湿健脾,祛风除湿,发汗解表 。

白术:甘、苦、温。补脾健胃,燥湿利水,固表止汗。

苍术的性味:辛、苦、温。刚才讲过辛能发散,那么苦味有什么作用呢?苦味在这里主要是燥湿,而温能散寒。

苍术的功效:燥湿健脾,祛风除湿,发汗解表。

燥湿健脾注意,这里没说补脾,很多人对健脾这个概念有误解。其实健脾的概念大于补脾,补脾一般是用在脾虚,但健脾的意思是让脾气健运。方法可以很多:脾虚补脾,脾胃气滞则行气,湿阻脾胃则祛湿,都可以达到健脾的目的。燥湿健脾,意思是通过祛湿来达到让脾气健运的作用,所以苍术本身没有补的作用。

发汗解表苍术有辛味,辛能发散,温能散寒。所以苍术能够治疗表湿或者是表寒。

祛风除湿一般是用在风痹和湿痹。当然是因为苍术祛湿力强,所以一般多用于湿痹,之前讲过的关节沉重的那种用苍术。

白术的性味:甘、苦、温。跟苍术不同,苍术是辛味,白术是甘味,甘能补益,苦能燥湿。

白术的功效:补脾健胃,燥湿利水,固表止汗。也就是说,苍术和白术都能燥湿,但白术是通过补脾而燥湿,脾功能强了,把水湿运走而完成的。所以脾虚有湿是用白术,而湿阻脾胃的实证则适用苍术。

白术为什么还能固表呢?

所谓固表止汗是用在那些平时气虚容易自汗的人。我们注意一下颜色,苍术又叫赤术(红色),红色属火,火性发散,所以它发汗;白术是白色的,白色入肺,肺主肃降,肺在五行属金,金气主敛,所以它能固表止汗。

术之用,补中益气,就用白术;除湿化气,一般用苍术。甚至可以很细:一般说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那么两个相兼而用,想补多运少,那么就白术多而苍术少;想运多而补少,那么就苍术多而白术少。

2

◆茯苓◆

茯苓:甘、淡、平。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

性味:甘、淡、平。平就是不寒不热,淡味有什么作用呢?——渗利,讲得白一点就是利尿。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

利水渗湿注意这里的表达跟刚才的苍术、白术不同,苍术、白术是燥湿,或者有时叫化湿,燥湿的意思有点是在内部把湿、把水气干燥掉了、蒸发了、挥发了。而茯苓的功用是更直接一点,让水湿直接从小便出。

健脾和中等于有补脾气的作用。但茯苓的补脾力并不强。跟利水作用相比较,个人感觉茯苓大概是三分补,七分利。

宁心安神宁心安神一般是用在失眠、多梦这一类病证中,但宁心安神功效比较好的不是茯苓而是茯神。

◆ 比较:茯苓和茯神 ◆

茯苓是长在松树根部附近的菌核,而茯神则是抱住松树根来生的。当你把茯神取出来,中间是空的,假如学过八卦的人就知道,中空是离卦,离卦入心,所以茯神的安神效果就优于茯苓。

◆ 比较:白茯苓和赤茯苓 ◆

把茯苓的皮去掉,茯苓皮下面一层淡红色的就是赤茯苓,赤茯苓包住的再往里面走,比较白色的部分才是白茯苓。

赤茯苓(红色,五行属火)主要走心与小肠,学过中基的人都知道,小肠跟水液代谢有关。所以赤茯苓跟白茯苓比起来,它的利水功用强于白茯苓,但是补力就相对弱一点了。

白茯苓则比较平均,虽然刚才讲它是三分补,七分利,但毕竟它的补力是强于赤茯苓的。

买茯苓最好不要买切成块状的,要买那种是卷起来的、薄薄的,效果好。为什么呢?切成块状的那些茯苓,你试一下,煮半小时,或煮40分钟,你把茯苓捞起来,切开看看,里面还没煮透,还是干的。所以卷起来的片效果更好。

还有茯苓皮。茯苓皮以皮走皮,所以一般是治疗水肿的。生姜皮有利水作用,治皮肤水肿,茯苓皮一样有消肿作用,一样是治皮肤水肿。中医有个方叫作五皮饮,五皮饮就是治水肿,里面刚好就有生姜皮跟茯苓皮。

祛湿之方

祛湿之方有很多,最出名的藿香正气丸即是其中之一,但是它所含的药物太多,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熟悉里面的每一味药,所以我挑的是药物比较少的方。

1

◆ 平胃散 ◆

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

主治:寒湿困脾之证。

寒湿困脾有时也可以叫作湿阻脾胃。脾的特性是喜燥恶湿,所以当湿阻脾胃的时候,应该是燥湿健脾为主,兼以行气和胃。平胃散中的苍术是君药,首先它辛、苦、温,辛能发散、苦能燥湿、温能散寒。所以它可以燥湿健脾。那么就能「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

另外,湿邪容易阻滞气机,气行则湿化,所以这个方以厚朴为臣药。厚朴的作用,也是化湿,它行气力量很强,能祛除气滞导致的胀满,且它是树皮,质地比较厚,比较沉重,沉重就下行。之前讲过,湿性趋下,用厚朴,就能因势利导往下排湿。

陈皮为佐药,陈皮理气和胃,燥湿醒脾,增强苍术、厚朴的力量。使药是甘草,调和诸药,同时略略有点健脾的作用。

在煮药的时候,古代一般会加上生姜、大枣。为什么要加生姜、大枣?原因是以生姜温散水湿,而且「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呕」,大枣帮助甘草补脾益气。脾属土,土气一厚就能制水。但是要注意,枣是有点黏的,所以生姜配大枣,大枣的量不能太多。

平胃散也是可以加减的。比如说湿热的,一般加上黄连、黄芩就能够清热燥湿。因为黄连、黄芩苦寒,它们的寒性能够压得住苍术跟厚朴的温性,所以整个方加起来其实还是偏凉的。假如属于寒湿,我们可以加干姜,加白豆蔻来温化寒湿。

2

◆ 五苓散 ◆

五苓散: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桂枝

之前讲过,祛湿除了可以在内部化湿,还可以通过利水渗湿。利水渗湿的代表方是五苓散。

方中的茯苓、猪苓都是甘淡的,入肺,可以通膀胱、利水,其中茯苓略有点补力,而猪苓纯粹是利水渗湿,没有补脾作用;而泽泻甘咸,入肾与膀胱,利水渗湿的力比较强,甚至可以消水肿。白术的作用是补脾而燥湿,等于说跟苍术不一样,苍术是以燥湿来醒脾,白术是以补脾来燥湿。

桂枝在五苓散里有一个功用是解表,因为五苓散证是有一点表证的,但我们撇开这个解表不说,之前讲过桂枝有一个作用叫作温阳化气,所谓温阳化气就是增加人体的气化功能,尤其对于水液代谢的功能,五苓散里面的桂枝功效是不错的。

3

◆ 平胃散+五苓散=胃苓汤 ◆

胃苓汤即是平胃散和五苓散合的简单相加。别看只是简单做了加法,这一加,它们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一个以燥湿行气为主,一个以利水渗湿为主,同时兼有增加气化的作用。一合方(胃苓汤)的功效就比刚才单独的平胃散跟五苓散强。

学过伤寒的人就会发现,胃苓汤里面除了两个方,还隐藏着第三个方——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它是治疗痰饮的。这样看,实际上胃苓汤是三个方组合起来的,不但能祛除水湿,还能祛痰。

假如再加一个人参,那么里面又可以出现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如果在这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再加一个半夏,那么陈夏六君又在里面了(原方已有陈皮)。所以其实你没有加很多药物,但是里面已经包含了四五个了,所以熟悉一些基本方,临床的思路就很活,或者是有时你加了一两味药,实际上不只是一两味,几个方的功用都在里面了。

4

◆ 四妙散 ◆

四妙散:苍术、黄柏、牛膝、薏仁

主治:湿热下注的痹病,也就是说关节炎。

由于它是治湿热下注的一个名方,所以实际上现在外延到几乎所有湿热下注的病,都用它作为基础方来治疗,比如像湿疹、丹毒,还有慢性渗出性有渗出液的一些皮肤病。

四妙散中黄柏为君药,黄柏寒以胜热,苦以燥湿。善于除下焦的湿热。苍术苦温,健脾燥湿。两个药加起来,祛湿作用就很强,而且在黄柏的引导下是走下焦的。再来一个牛膝,活血、通经络、补肝肾、强筋骨,而牛膝有一个很好的作用——引药下行。而且牛膝长得像牛的膝盖,所以也能强腰膝。

搜索建议:茯神的功效与作用)  
热文

 升旗仪式现在开始观后感

2020升旗仪式现在开始观后感导语:疫情的寒冬终将散去,明媚的春光一定会普照大地。请老师们放心,我们一定会好好把握这难得的学习时机,静下心来,苦练本领,为不久的...(展开)

热文

 拒绝隐患 在Windows 10...

由于播放视频、游戏等方面的需求,很多朋友安装了Flash这款插件,该插件经常曝出各种漏洞,而这些漏洞可能会给系统带来一些隐患。更糟糕的是,它的开发公司——Ado...(展开)

热文

 追究合同违约责任的规定是什么?

一、追究合同违约责任的规定是什么?追究合同违约责任的规定是合伙人违约不履行合同义务可以要求其承担一定的违约责任,当合同未约定违约责任而一方违约时,违约一方仍承担...(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