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涎丹出于南宋(公元1174年)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至今已近千年。本方由十枣汤以白芥子替代羌花为丸而成。
控涎丹,顾名思义,控着,引也;涎者,痰涎也。为引导体内痰涎之液顺水道排出体外之良方,大病者多为痰涎作祟,控涎丹实为治疗大病不可或缺之良方利器。 现代名老中医朱良春年轻时便善用此方,并由此总结出诸多应用的法门和病症。 本方用药三味,甘遂、大戟、白芥子。各有所主,精专力宏,主治一切痰证。大戟味辛苦寒, 入肝脾肾三经血分,功专泻水散结;甘遂味苦、性寒能泄,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乃泻水之圣药;白芥子能散皮里膜外痰气,善用者有奇效也。
现代临床案例
(摘自上海中医药杂志)
此外,应用控涎丹治疗精神疾病在近年亦有诸多研究,疗效显著,有兴趣的同道可以进一步交流。
处 方
藥品:甘遂(去心,醋制)、制大戟(醋制)、白芥子(炒)等量
制法:共硏細末,糊丸或煉蜜为九,如梧子大,晒干。
服法:每服5—7—10九,或15—20丸,临卧时以生姜湯或热湯送下,以知为度。
(解释:医古文中的“知”是指服药后疾病大为好转,是疾病对所服药物有了积极反应。中医常说“一剂知,二剂已”,就是一剂药后好了很多,服两剂药就全好了。“以知为度”指服药到病情有一定程度的好转即可,不必等完全好在停药,这个要求是为了防治服药过量,过犹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