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于真习实受 尽力于传承担当
——记北京京剧院优秀程派传人郭玮
京剧程(砚秋)派艺术深沉、委婉的独特魅力为世所重,在当今活跃于舞台上的新一代程派传人中,郭玮是一位颇具实力的佼佼者,她光彩照人的舞台形象,细腻传神的演唱一直受到观众的好评。她常演的《锁麟囊》《荒山泪》《窦娥冤》《贺后骂殿》《玉堂春》《红鬃烈马》等皆为程派的经典剧目,近两年来她又在业师李文敏老师的亲授下相继挖掘演出了全本《朱痕记》、《春闺梦》及《文姬归汉》等名剧,为程派艺术的传承和演出剧目的丰富做出了新的贡献,显示了新一代中坚力量的历史担当和传承实力。
郭玮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女孩儿,在长期不懈的艺术研习中,她更是个幸运儿,从上戏校时师长的爱护栽培、程派名师李文敏先生的悉心教导到毕业后在北京京剧院丰富的舞台实践,使她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条件,加上她本人虔诚踏实的学习态度,最终使她走出了自己坚实的成长之路。
郭玮11岁考入北京戏校预科班,两年后转为“京表90班”的一名正式生,其后又坐科七年,在校度过了九年的学习时光。戏校带给了郭玮优厚的教学环境,并让她从一进校就遇到了恩师李文敏。作为“外行子弟”的郭玮对于学戏本是一张“白纸”,开始连小嗓都不会喊,教学经验丰富的李老师独出机杼,按照自己严谨、规范的教学思路,运用程派的艺术方法,从发声、吐字的唱念基本训练入手,一字一腔,一招一式,循循善诱,务求规范,将程派艺术的科学规律与基础教学训练有机、有效地结合起来。郭玮学的第一出戏是《贺后骂殿》,这是一出传统的开蒙戏。李老师说,因为这出戏的唱腔【二黄】板式全,尤其是张口音多,对旦角儿的发声发音训练有针对性。而后又学《三击掌》,因其【西皮】的板式全,且念白多而难······如此,年复一年,李文敏的教学理念在在郭玮身上结出了显著的成果。
以“程派教学”著称的李文敏老师在为学生开蒙时要求学生不要专注于那些似是而非的所谓“程派特色”,特别忌讳闷着、憋着嗓子唱的毛病,经常强调必须学好、练好基本功,要重规范,把握好演唱的规矩。在郭玮五年级的时候,武旦名宿李金鸿先生被请到到北戏代课,为青衣花旦组的学生巩固、提升基本功。起初“程派组”的学生没有被安排上课,后经李文敏老师力争并亲自把郭玮领到了李金鸿先生的课堂上。开始,晚来的郭玮上课就站在最后一排,不久,她的踏实、认真得到了李金鸿先生的青睐和喜爱,上课不仅被调到了第一排,还成为第一个实习彩排的学生。
在1996年蓝岛杯五省戏校学生大赛中,郭玮凭借一折《荒山泪·夜织》获得了一等奖,得到了李慧芳、谭元寿、景荣庆等前辈专家的肯定。上海戏校王梦云校长诚恳地对李文敏老师说:“文敏,我不懂程派,但我就觉得这个孩子唱得好。”
传承流派艺术非同寻常,既要注重风格上的个性特征,也要重视方法上的共性规范,如此才能修得正果。随着郭玮艺术上的成长,她基础扎实、全面的基本功优势日益显现,使她在传承和实践程派高难度的艺术成果时能够从容不迫、顺理成章。同时,她极强的可塑性,也使她出任了许多新编剧目的创作演出,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程派艺术富于文化性,程砚秋先生、赵荣琛先生都是学识渊博的文化人。郭玮欲在传承上更上层楼,尚需有力的文化支撑。郭玮在舞台实践之外,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读书充电上,并认真向文化名家、博学人士讨教,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程砚秋先生在1940年代曾编演过一出允文允武的本戏《女儿心》,将程派全面的四功造诣,尤其是武打功底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剧也出自翁偶虹先生手笔,艺术成就不在《锁麟囊》之下,但因程先生一直未在北京露演,故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承。十年之前,当有建议为郭玮复排此剧时,程砚秋之子程永江先生十分慷慨地贡献出家中藏本,表示了很大的支持,后虽未能如愿,却也体现了对郭玮的重视和殷切期望。
在博大精深的程派艺术面前,郭玮一直觉得自己的所知所会还太少,认识和理解的都很不够,要走的路还很长,想做的事还很多。“有志者事竟成”,有希望就可期待。目前,正在黄金年龄段的她应该有更多更大的作为,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前贤继绝学,担负起传承、发展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