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氏集团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企业之一,拥有养猪业务中的巨头地位。以规模而言,温氏集团在养猪业中已经成为数一数二的巨头。2016年,新希望集团确定了养殖业务的350万头产量目标,而温氏集团的产量却达到了17127.33万头。即使在2018年和2019年猪瘟肆虐的情况下,温氏集团仍然销售了2000万头猪,被誉为"养猪大王"。
温氏集团的前身是一家农场,位于广东省簕竹镇。在1982年,当时的农村实行承包经营制度时,温北英和他的儿子温鹏程一起经营着这个农场,并怀揣着一个远大的梦想。于是,温北英与村里的其他六家人商议,计划组建一家股份企业。到了1986年,有一位农民想要养鸡,但资金不足,于是求助于温北英,希望能够获得一批鸡苗。温北英发现这位农民没有养鸡的技术,于是提供了鸡苗、饲料、药剂、技术等帮助,并帮他卖出了一只鸡。这种"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逐渐形成。
温氏集团在创立初期采取了股份合作的方式,即员工持股。2016年,温氏集团启动了第一个员工持股项目,项目参与者包括高管和正式员工,共计超过6800人,这也是推动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猪肉价格持续下跌的情况下,温氏集团这个曾经的"养猪之王"也不免沦为了"亏损王"。其净利润从74亿元降至亏损133亿元,温氏集团的业绩下滑令人感到悲哀。但温氏集团并非孤例,其他养猪公司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特别是由于之前大规模的投资和建设,导致市场上猪肉供应量大幅增加,进而导致猪肉价格下跌。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温氏集团在2021年有较多员工离职并遭受了巨大损失,但与该公司合作的农户数量仍保持在45400个,并没有太大变动。这说明温氏集团采取了稳健的策略,这使得公司能够保持财务稳定。
作为中国养猪行业的巨头,温氏集团在经历挫折后,有望通过优化经营策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创新产品等方式重振旗鼓。同时,政府和行业组织也应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养猪企业应对市场变化和行业挑战,推动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养猪业作为中国农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市场波动和行业挑战。温氏集团的经验教训提醒着其他企业在扩张和投资时要审慎行事,合理预估市场供需关系,灵活应对市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