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张仲景流传下来的一张千古减肥名方,帮患者28天减重15斤

张仲景流传下来的一张千古减肥名方,帮患者28天减重15斤后,我想说:中医从来没有变,变的是不古的人心!

前不久我去和朋友喝茶,碰上一位之前的患者。起初我并没有认出来她,后来还是她上来打招呼,想了半天才想起来。

她一过来,就高兴地说:大夫,我吃了你一个月的药,就减了十多斤,以前我怎么都减不了肥,现在身体可算是轻松多了。

而且人到中年发福胖得厉害,难受死了,就像馒头发暄了一样,我不知道吃了多少减肥茶、减肥药、减脂餐,都没有把肥减下来,怎么一吃你的药,效果就这么好?

相信你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他们常常说自己这个身体,喝一碗水就能长二两肉。

“喝水都长肉”,在中医看来还真不是一句玩笑话,中医把这种类型的肥胖归于水胖,就是因为身体里的水湿太多了,看上去才会有点臃肿。

所以中医说减肥,并不局限于减肥,而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考虑,通过调理你体内的大环境,让身体自动恢复到平衡的状态。

《内经·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内经·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都是说胖多半情况是由于水湿造成的。

其实针对这种情况,东汉名家仲景就开了一张方子,可以专门针对水湿,但是他开这个药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减肥,而如今用在减肥上效果斐然。

它就是五苓散:由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这几位药组成。而上面这位患者,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减了三十多斤,就是用的这张方子加减。

水胖的人啊,就像一块浸过水的毛巾,沉甸甸又湿漉漉,怎么才能让毛巾变干呢?得用手把水湿拧出去,对不对?然而即便你使出浑身之力,也不可能把所有水湿都挤出去,还得怎么样?

得拿到太阳底下去晒,利用太阳的火力把水湿蒸发掉。经过这一拧一晒,很快,毛巾就变得轻飘飘了。而这拧的过程就等于是在利水,晒的过程就等于是在气化,又气化,又利水,能达到这样效果的就是五苓散。

第一步:利水——茯苓、泽泻、猪苓。

茯苓长在松树地下,又能吸附水湿,据说,凡是有茯苓生长的地方,一下过雨,地面干的就很快。茯苓就是靠着这吸附水湿的本领,牢牢的守住中焦,把上半身多余的、不需要的、乱窜之水吸走,然后集中到一起,从上往下排。

泽泻,古书上说,人服食后能行水上,形容人体水湿清走后,那种身轻如燕的感觉。泽泻和猪苓守住下焦,主要去膀胱和肾里面的水湿。

茯苓在上,把身体上半部分的水湿导入膀胱,猪苓和泽泻在下,把膀胱和肾里面的水湿,一并通过小便排出去,三味药齐心协力,从上往下把水湿导出去。

第二步:气化——桂枝、白术。

桂枝一去,等于是把人体的太阳升了起来,身体里那些多余的水分很容易就被气化掉,也叫阳化气,阴成形。

白术直入脾土,尽快恢复脾主运化的功能。身体里的水湿为什么代谢不掉?不光是阳气不够,还有脾虚。

《内经》里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祛湿不补脾等于是这边把水湿往外清,那边又源源不断的把水湿化生出来。

很多人说,我也用过,但是效果一般呀,那其实是量不对。有人说中医是经验之谈,但其实并不是,真的有那么多巧合让仲景爷把这些药物相配吗?中医不是经验之学,只是为什么这样配我们不知道而已!

多年行医发现,原方原量效果是最佳的!而我们所谓的学院派或是医经派,过用脏腑辨证,所谓的五行生克,所谓的气血辩证,以为高人几个档次,却离初衷越来越远,加上现在中药质量层次不齐,即使是原方原量都很难保证效果,更不必说是减半减量了。

当我们把中医当做没有的东西的时候,日本却发扬光大了,日本人对伤寒金匮的研究非常深入,认为康平本伤寒最接近原著。他们讲究的是遵从原方,不轻易加味加量。

就像是日本人用防己可以持续两个月,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中医从来不敢,万一把肾喝坏咋办?防己这种药只能急用,不能常用。

这就是脱离了中医思想中医经典,过分的依赖西方医学的结果,中医其实从来没有变,只是不古的是人心,变得崇洋媚外了慢慢就不相信自己的东西了,等回头的时候想去捡回来却发现已经找不到了,因为传承断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张仲景  张仲景词条  名方  名方词条  减重  减重词条  千古  千古词条  流传  流传词条  
热议

 欧洲国家国旗 世界国家国旗

1、芬兰(芬兰共和国)白底蓝十字旗2、瑞典(瑞典王国)蓝底黄十字旗3、挪威(挪威王国)白边蓝十字红旗4、冰岛(冰岛共和国)蓝底白边红十字旗5、丹麦(丹麦王国)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