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议

12.88万的小魔驼2.0量产交付,末端物流自动配送从概念走向现实

时间:2022-10-11 01:15:23 热议 我要投稿

9月13日,第六届HAOMO AI DAY如约而至。

和往期有所不同的是,外界对自动驾驶商业化的争议越来越激烈,一派认为应该走渐进式路线,逐步实现L2、L2+及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一派选择了跨越式路线,直接从L4级切入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

刚刚走过1000天的毫末智行,恰恰是渐进式路线的代表,同时“1000天”通常被视为创业公司能否穿越生死线的标志。

基于时间上的巧合,第六届HAOMO AI DAY就像是一场自动驾驶路线的摸底考试。作为渐进式路线的优等生,毫末智行到底交出了一份什么样的答卷?其中最重要的参考答案,正是进入到规模之战的末端物流自动配送。

01 “破局者”毫末抢先交卷

刚刚结束的HAOMO AI DAY上,毫末智行抢先晒出了成绩:截至2022年9月,毫末小魔驼已在北京顺义为物美多点配送订单超过9万单。

面对这样一组数字,外界的第一反应就是震惊。毕竟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还是实验室的产物,只是偶尔在公开道路上看到过,新闻报道中还经常出现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辆“翻车”的消息,规模化的普及不过是一种“未来时”。

为何毫末智行小魔驼仅在北京顺义为物美多点配送订单就超过9万单?问题的答案似乎并不复杂。

2020年的《中国人力资本报告》中就向外界公布了一个事实:如果将劳动力人口的年龄定义在16—59岁的话,国内的适龄劳动力人口在过去7年中减少了近3000万。而2019年国内即时配送的订单量已经达到182.80亿单,餐饮外卖产业的年度增长仍高达39.3%,想要弥补物流配送的人力缺口,末端物流自动配送可以说是唯一的选项。

可单台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的成本普遍在20—25万元左右,再加上软硬件成本、运营成本、运营效率等制约因素,一台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的整体投入远高于“外卖小哥”。即使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被给予了路权,大大小小的科技企业纷纷扎堆,需求方依旧在“用脚投票”, 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辆依旧跑不出实验室。

一面是物流配送行业日渐增长的运力缺口,一面是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辆居高不下的成本,毫末智行扮演了“破局者”的角色。

2022年4月的HAOMO AI DAY上,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在演讲中官宣了单车售价12.88万元的小魔驼2.0,面向商用市场的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产品首次进入到10万元级别。只过了5个月的时间,小魔驼2.0就已下线交付,预计年产量将达到1万台,并且在场景上覆盖了园区和城市开放道路。

一旦打破了配送车落地的阈值,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赛道随即进入到规模之战。因为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有着典型的边际效应,运营成本会随着配送单量和运营效率的提升不断下降,有望形成落地规模越大、边际成本越低的“正循环”。当车辆的数量超过临界值后,落地的门槛也就不复存在。

需要的回答的另一个问题在于:末端物流自动配送不缺少巨头的身影,也不缺少善于讲故事的明星创业者,可为何抢先交卷的是毫末智行?

02 悄悄驶过落地“无人区”

毫末智行CEO顾维灏的观点给出了解题思路:既要遵循最起码的商业逻辑,也要在技术路线上脚踏实地。

末端物流自动配送终归是自动驾驶的细分赛道,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技术问题。倘若把注意力聚焦到10万元级别的小魔驼2.0身上,毫末智行的脱颖而出几乎是一种必然。再确切一些的话,可以归结为三个核心命题。

首先,消除了自动配送的技术阻碍。

回顾自动驾驶近10年的演变轨迹,可以清晰地分为硬件驱动、软件驱动和数据驱动,即数据正在成为自动驾驶3.0时代的核心。渐进式路线本就是数据积累的最佳路径,而毫末智行打造了国内首个自动驾驶数据智能体系MANA,将感知、认知、标注、仿真、计算等多个环节融于一体。对应的小魔驼2.0上,L4级的自动驾驶,针对混行、拥堵等复杂交通场景的性能调优,保证了行驶的安全可靠。

其次,压缩了自动配送的综合成本。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辆的成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单车的成本,二是日常运营成本。10万元级别的小魔驼2.0,证实了毫末智行在低成本部署上的竞争力,却忽略了运营上的软实力。小魔驼2.0夜以继日地配送工作,离不开毫末智行在车辆管理平台、远程监控平台上的硬实力,避免了车辆在末端物流配送中的不确定性,进而帮助用户节省不必要的运维、运营等综合成本。

最后,降低了自动配送的商业门槛。

传统物流配送的商业模式已经相当成熟,以至于外卖小哥的线路都会根据算法计算出最省时的一条。末端物流自动配送则方兴未艾,想要使用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进行配送,需要开发一整套的订单管理系统。毫末智行同样意识到了这一点,和小魔驼2.0一同交付的还有订单管理平台和微信小程序,客户只需要简单的配置就能进行配送,极大地降低了自动配送在商业落地中的复杂性。

也就是说,经过两代小魔驼的持续迭代,目前小魔驼 2.0 已兼具了自动驾驶与平行驾驶的能力,为全程无人接管提供完备的方案,同时通过车辆管理平台、远程监控平台、订单管理平台、微信小程序平台的有效配合,确保了小魔驼 2.0 的 低成本部署以及订单配送的高效执行。

其实被习惯性忽略的,还有毫末智行的工厂优势及严格的测试标准。小魔驼2.0的生产制造来自毫末智行的“星环工厂”,名字源自《三体》中人类创造的第一艘光速飞船“星环号”,承载了毫末智行对技术、产品、速度的无限追求。特别是工厂采用了“柔性化+定制化”理念设计的新生产线,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定制化,满足了客户差异化与快速规模化落地的双重诉求。

简单做个总结的话,在技术上脚踏实地的毫末智行,已经悄悄驶过落地“无人区”,成为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规模之战的撞线选手。

03 探秘“能力迭代铁三角”

和那些2013年前后入局的自动驾驶企业相比,走过1000天的毫末智行还是个新面孔,技术能力无疑超出了外界普遍的预期。

被提及最多的是顾维灏提出的三个定律,即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要遵循“从低速到高速、从载物到载人、从商用到民用”的规则,末端物流自动配送恰恰同时具备了低速、载物、商用三个特征,几乎是毫末智行的应许之地。

可深究毫末智行技术上的“弯道超车”,单单从商业路线上找答案确有不妥,还需要进一步探寻毫末智行的产品方法论。

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在第六届HAOMO AI DAY上的演讲中,直言毫末智行是中国最早且唯一一个进入产品快速迭代阶段的智能驾驶方案提供商,而创造这一行业奇迹的底层密码,正是“智能驾驶产品能力迭代铁三角”。

其一是场景化用户体验设计。基于多款车型的量产经验,毫末智行总结出了一套用户交互体验和产品开发的一体化设计方法,并让毫末智行成为国内首个根据用户真实数据驱动产品迭代的企业,其中智能驾驶产品在两年中进行了6次OTA升级,有效提升了用户活跃度、用户接管里程等多项指标。

其二是人工智能技术。2021年6月,毫末智行启动了对 Transformer 的研究和落地尝试,一年时间内完成了训练平台的改造升级;2021年12月,毫末智行推出国内首个自动驾驶数据智能体系MANA……目前已经完成数十万全要素、多模态 CLIPS 的标注,以及300万小时的中国道路驾驶认知场景库。

其三是技术工程化能力。毫末智行在两年时间里开发了三代智能驾驶系统,并落地了10余款不同平台的车型,成为国内智能驾驶技术落地经验最丰富的公司。凭借过硬的技术工程化能力,毫末智行智能产品的鲁棒性测试实现了100%的一次性过线率,也是国内唯一有并行30个项目异步开发能力的企业。

按照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的话说:“场景化用户体验设计是入口,人工智能技术是灵魂,技术工程化能力是保障,只有同时有入口、有灵魂、有保障,智能驾驶的产品能力才能够快速迭代。”

这大抵就是毫末智行在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赛道领跑的内在原因,智能驾驶产品的“能力迭代铁三角”赋予了小魔驼2.0敏锐的需求判断、产品研发和交付速度,最终摘到了自动驾驶赛道最容易摘的果实。

04 写在最后

五个月前小魔驼2.0时,我们就曾给出判断:末端物流自动配送市场势必会由量变引发质变,彼时自动配送车在大街小巷中穿行的场景,将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画面,而是现实生活的一隅。

当毫末智行的小魔驼默默送出9万多个订单,我们进一步笃定了这样的看法。被行业内外讨论了两年多的末端物流自动配送场景,正在被一款现象级的产品变成现实,并在以远超预期的速度进入到规模之战的阶段。

末端物流自动配送市场的商业化落地,绝非资本催熟的产物,而属于需求撬动的场景变革,同时也是自动驾驶加速商业化的注脚,被验证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运营、产品和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