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里有很多名词,使得自学者望而生畏,常常难以理解。这其实是古代语言习惯的问题,好比“追虚逐实”这种讲法。
因此,学习中医,我觉得不但需要一定的汉语言基础,还需要考古式的探究其出处和语境。没有特定的语境,断章取义容易误解了中医很多古朴而又十分有道理的东西。
追虚逐实,出自《伤寒论》的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的一个条文: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中医讲的虚指不足,实是过之,所谓“过尤不及”,是指虚与实本质上是正气出现问题的表现。那么“追虚逐实”是什么意思?就是明明是虚,却还要使它更虚,明明是实,却让它更实,结果就是虚者更虚,实者更实。说通俗点就是雪上加霜。
所以这个词语也是对中医师误治的一种批评。病人明明是虚了,吃了药结果更虚,这种行为无异于落井下石。
这个词语中,“追”与“逐”的表述很有意思。这是一个动词,有能量作用才会有“追逐”,而且这个能量还是很大的,有点像跑起来那么猛,否则不会用“追逐”这样的语境。在这里,张仲景用在了“灸法“这样的治法环境下,形容得十分贴切,因为灸是一种外疗,也是火疗,以灸取汗,企图解决病邪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火力的作用是很迅猛的,相信艾灸过的人应该有体会,灸完肚子暖烘烘的。但是,灸并不适用所有人,伤寒论这里就重点指出是”微数之脉“的人。为什么这种人不能灸呢?因为微就是太弱的意思,只是摸到一点点轻微的脉跳,这是虚的表现。数就是快,虽然脉只是摸到一点点,但跳得很快,这是热的表现。微数之脉就是病人虚热的体质。其实还有一些医家认为,微数之脉是一种合讲法,是指微脉的人和数脉的人,称之为微数之脉,而不单单是指又微又数这种情况,这样理解似乎也没有什么错误。
倪海厦讲:实热跟虚热不一样,实热要攻实,把去实和去热的药加在一起,就可以攻了;虚热要把去热的药加在里面,还要把补虚的药加在里面,像虚热的人吃桂附八味,虚热会更热,会嘴巴燥裂,桂附八味本来是为了补虚的,所以吃桂附八味要加些去热的药在里面,可以加黄连、黄芩在里面,如果是热在血里面,口渴阳明热的话,就加白虎在里面。虚热的病人不要灸,要寒湿或纯虚的病人才灸,因为火是邪的不是正的,会造成病人虚热而生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并不是虚热的病人灸了以后,血就离开脉了,而是血里面有热力,本来是虚热的人,血量已经不足了,肝里面很热,血的热就要往外跑,一加热津液更少了,这时候热已经离开血管,跑到旁边的经脉里面去,血还在血管里面,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结果病人更虚,骨头、筋就都会变得比较枯瘦。
倪海厦的注解看起来不好理解,其实就讲了一个意思:就是有虚或有实的人,血液里的津液都是不足的,灸了以后,在火力的作用下,加快了津液的消耗,那么就会使血更加缺少津液,所以张仲景说”血难复“,意思是血的状态很难恢复正常,结果就是虚的更虚,实的更实。
至此,我觉得,中医的很多用词用语有其具体的语境,这个语境就是一种临床经验的总结和机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