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评

中医针灸学之刺法的量学要素

时间:2022-04-22 01:03:06 热评 我要投稿

刺法的量学要素

目前刺法的含义非常广泛,但最主要的是指毫针刺法,故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毫针刺法的量学要素。刺法的量学要素,是指与刺法刺激量及效应密切相关的因素。

从广义上讲毫针刺法的量学要素包括进针方向、进针深度、手法操作的强度和时间,及留针时间的长短等;而狭义的刺法量学要素主要包括手法操作的强度和时间。

刺法强度 针刺的有效刺激强度是激发经络功能的基本条件,而针刺刺激的强度是通过手法作用力的强弱而实现的。在毫针刺法中,有效的刺激强度是以得气为标志的。

也就是说能使针下产生得气的最小刺激强度是激发经气的阈刺激量。针刺的刺激量可通过得气的强弱来判定,分为轻、中、重三种。轻者,针下感应柔和;中者,针下感应明显;重者,针下感应强烈。

刺激量的大小则以捻转、提插针体的频率、幅度和角度来决定。当捻转的角度小于90度,频率小于60次/分时,刺激量为轻度;当捻转的角度在90度~180度之间,频率在60~90次/分之间时,刺激强度为中度;当捻转的角度大于180度,频率大于90次/分以上时,刺激量为重度。

刺法时间 针刺的刺激时间是指在施行针刺手法时作用力持续的时间。一次针刺是否达到了有效的刺激治疗量,直接关系着临床疗效。古人在论述针刺时以“得气”为标志,但临床实践证明,仅仅以“得气”作为一次有效的治疗量是不够的,必须注意得气持续的时间。

如现代研究表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在风池穴用捻转手法持续1~3分钟常常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如果仅仅使局部“得气”后,不再持续行针,治疗作用较差。

还如急性胃痛、呕吐、牙痛、晕车时,针刺手法持续1~3分钟,或更长时间,才能达到有效的刺激量。尤其是当要达到气至病所时,更要持续操作足够的时间。因此,根据患者的具体病证和情况,确定作用力持续的最佳时间参数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之一。

另外,刺激强度的变化率也不可忽视。在毫针操作中,由于患者自身的敏感性不同,对刺激阈的要求也不一样,要注意针刺刺激强度的及时调整。如果持续操作时间较长,要注意捻转及提插手法的强度、频率及幅度的变化,因为长时间用固定的刺激参数,人体可能会产生耐受性,而降低针刺效应。

灸法的量学要素

所谓灸法的量学要素,是指与灸法刺激量及效应密切相关的量学因素。包括艾炷的大小和壮数、艾条施灸的距离、施灸时间的长短等。

古代将用于灸法的艾炷计数单位定为“壮”,即每燃完一个艾炷就称为“一壮”。艾炷的大小一般按枣(橄榄)、莲子、玉米粒、苍耳子、麦粒计量。一般而言,艾炷越大,刺激量就越大;艾灸壮数越多,刺激量就越大。

每个穴位一般灸3~7壮。《扁鹊心书·窦材灸法》:“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大。”

目前,艾炷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小者如黄豆,中者如莲子,大者如枣,可根据具体情况而选用。

古人对艾灸的壮数及灸治的量非常重视。《扁鹊心书》曰:“大病灸百壮,……小病不过三五七壮。”《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决》云:“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然头与四肢皮肉浅薄,若并灸之,恐肌骨难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其炷宜小,壮数宜少……。”

一般初灸时,每日1次,3次后改为2~3天1次。急性病可每日灸2~3次。根据病情灵活掌握。

小结

刺法量学要素的内容 刺法量学要素,主要是指毫针刺法手法操作的强度和时间。针刺刺激的强度是通过手法作用力的强弱而实现的。

刺激量、刺激时间 因此,根据患者的具体病证和情况,确定作用力持续的最佳时间参数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之一。

灸法量学要素的内容 灸法的量学要素,包括艾炷的大小和壮数、艾条施灸的距离、施灸时间的长短等。

刺激量、刺激时间 一般而言,艾条距离皮肤的距离越大,刺激量越小,距离越小,则刺激量越大;施灸的时间越长,刺激量就越大,反之则小。在临床中注意针对不同患者制定出灸法的量学方案可明显提高疗效。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