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中医诊断最常用的是八纲、脏腑、气血三大辨证方法。首先,要分清阴阳、虚实、寒热;其次,要确定病位,即属哪一脏腑,再者要辨证在气、在血。
第一节 病性诊断
一、阴阳
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也是辨证的大纲。只有掌握了阴阳,才能推及表里、虚实和寒热的运用。中医通常把肿瘤列入外科范畴,古代外科文献中有关阴阳的论述很多。《外科集验方》说:“发于阳者为痈,为热、为实;发于阴者为疽,为冷、为虚。”又说:“阳中之阴,似热而非热,虽肿而实虚,……;阴中之阳,似冷而非冷,不肿而实,……。”还说:“阳中之阴,其人多肥,肉紧而内虚;阴中之阳,其人多瘦,肉缓而内实。”
中医认为毒邪“在脏在骨者多阴毒,在腑在肤者多阳毒”。“痈者热壅于外,阳毒之气也。其肿高,其色赤,其痛甚,其皮薄而泽,其脓易化,其口易敛,其来速也,其愈亦速。疽者结陷于内,阴毒之气也。其肿不高,其痛不甚,其色沉黑,或如牛领之皮,其来不骤,其愈最难,或全不知痛痒,甚有疮未形而精神先困,七恶迭见者,此其毒将发而内先敛。”据以上所述,热、实、表为阳,寒、虚、里为阴。总括分为阴证与阳证两大类。
1.阴证精神萎靡,语声低微,面色晦暗,目光无神,动作迟缓,身冷畏寒,近衣喜暖,口不渴,尿清白,大便溏,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等。外证阴证为疽,毒热陷内,肿不高,色如常,痛不甚或全不知痛痒,形平塌,脓水清稀或臭败,神色萎惫,病在脏在骨。预后其来不骤,其愈最难,有的疮毒未形成而精神先困,七恶渐次出现,成为不治的败症,这与恶性肿瘤描述极其相似,故恶性肿瘤应视为阴毒之证,因肿瘤初起漫肿,不红不痛,经久不消,消瘦神疲,均为阴证。
2.阳证精神兴奋、发热口渴,语声粗壮,面赤气粗,身热喜凉,便秘尿黄,甚则烦躁谵语,舌红,苔黄燥,脉浮、滑、数而有力等,其外证则热壅于外,其肿高赤,痛甚,皮薄而泽,脓水黏稠,神清气朗,易化脓,口易收,其来速,愈亦速。肿瘤一般来说是阴毒之证,如合并感染或肿瘤迅速恶化,则亦可出现阳证症候。人体内阴阳二者互为依存,平时,反映体质强弱的情况,在病时,直接影响疾病发展变化的趋向。当疾病发展至严重阶段时,可引起亡阴、亡阳,甚至阴阳离绝而死亡。
二、虚买
主要辨清病邪的盛衰与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因此虚实是八纲中的一个重点,特别是对肿瘤等慢性疾病关系极大。虚常指正气而言,实常指邪气存在。恶性肿瘤疾病过程的特点就是正虚邪实。
1.虚证即正气不足的见证,凡生理功能减退,久病耗损过多,少气懒言,食少自汗,乏力消瘦,精神萎靡不振,气短心悸,目视不正,手足并冷,二便失禁,舌光无苔,舌质胖嫩色淡,脉细弱无力或疮口久不愈合,疮面色暗肉苍,脓水清稀等均属虚证。虚证还要结合四诊,具体辨别气虚、血虚及阴虚、阳虚、各脏腑之虚等。
2.实证即病邪过盛的见证;凡声高气粗,胸腹胀满拒按;大便干结,小便不利,高热,烦躁谵语,肢节疼痛,口苦咽干,苔厚,舌质坚敛,脉实有力等属实证。肿瘤局部肿掀疼痛,积日不溃,或坚硬如石,亦为邪实。寒湿阻滞,气滞血瘀,顽痰症积,肿瘤包块亦为邪实的表现。
在肿瘤的辨证论治中,辨明虚实情况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八纲辨证结合气血、脏腑、经络的辨证,使对癌症患者有个全面的了解,针对邪实与正虚的情况,分别或结合使用攻邪和扶正的治疗措施,有关这方面经验将在其他章节中加以论述。
三、寒热
主要辨别疾病的性质。凡有寒邪引起,或由阳气不足所产生的机能衰退,阴气偏胜的症状,称为寒证;凡由热邪引起,或因其他病理变化(如湿郁化热、气郁化火、五志化火等),所产生的机能亢奋,阳气过盛的症状,称为热证。
1.寒证恶寒,手足冷,面色苍白,口不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苔白,脉迟。
2.热证发热,恶热,面赤烦躁,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黄黏胶臭,肛门灼热或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数。
肿瘤患者,邪毒郁滞,常表现为热证;寒痰凝结,常表现为寒证,晚期患者病情复杂,常常寒热夹杂,虚实相兼,须要详为辨别。
四、气血
中医认为,气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人体各种机能活动,均依赖于气血的运行而维持。血液的再生是由食物经过气的作用(消化、吸收)转化而成,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都有赖于血的濡养。气和血一阴一阳,互相化生,互相依存,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之说。在病理上,气病可伤血,血病也可伤气,如气滞则血瘀,血虚则气少。气血以循环运行不息为常。气在正常情况下,升降出入,流畅无阻,循行全身各部。如因某些原因引起气的运行失调,可出现气郁、气滞、气聚,日久成积。血随气行,“气滞则血瘀”“气塞不通、血壅不流”,气滞日久必有血瘀,气滞血瘀积久成块。历代文献指出,乳癌发病与肝脾两伤、气郁凝结有关,故乳腺肿瘤初期多从舒肝理气法为治。血随气行,它的阻滞凝结多由气行不畅引起,故血瘀多伴气滞,滞凝久之则成肿块。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中就指出:“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说明腹内有形的包块肿物,多由血瘀所致,故活血化瘀法是治疗癌瘤的主要法则之一。不同的肿瘤与气血有不同的关系,有的偏重于气的功能紊乱,有的则偏重于血瘀的形成,但据我们的研究观察,恶性肿瘤患者绝大多数都有气血失调,其中具有血瘀证的更多。气血失调主要包括气滞、气虚、血瘀、血虚证。
1.气滞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清以及痰饮、湿浊、宿食、瘀毒等原因均可影响人体的气的运行失常,引起气滞、气郁、气逆等病症,因部位不同而异,肿瘤患者常见的气滞有:
(1)肝郁气滞:肝喜条达,肝气以疏为顺,如因情志不遂,郁怒忧思都可引起肝气郁滞,产生易怒,易激动,两胁胀痛,少腹气痛,乳房作痛结块,脉弦等症状。治以舒肝解郁,方以逍遥散加减,常用药为柴胡、香附、郁金、当归、青陈皮、橘叶、夏枯草、八月札、川楝子等,适于乳癌初起、肝癌早期和其他肿瘤患者有上述症状者。
(2)肺气壅滞:当外感风寒,遏于肺脏,或肺气失于宣降,壅滞于内,或因痰涎壅盛,阻塞气道,均可引起肺气壅滞。证见喘咳上气,胸闷发憋,气短气促,呼吸不畅,脉细涩或滑弦,常见于肺癌或肺转移癌,或合并有肺气肿、支气管及肺部感染的其他肿瘤患者,治宜通宣肺气,常用药物有紫苏子、紫苏叶、麻黄、桔梗、射干、牛蒡子、旋覆花、葶苈子等。
(3)胃气不降:胃气以降为顺,如胃气不降而上逆,则产生嗳气、恶心、呕吐、呃逆、反胃、胃脘作胀、不思饮食等证,常见于食管癌、胃癌、贲门癌、肝癌等患者,亦可见于放疗、化疗后的不良反应以及其他恶性肿瘤引起的胃肠道证候,治宜理气宽中,和胃降逆,常用降气汤;旋覆花、代赭石、枳壳、木香、半夏、厚朴、佛手、香橼皮、绿萼梅、沉香、柿蒂、檀香、刀豆、甘松、梭罗子等。
(4)腑气不通:腑气以通为顺,食积停滞,肠道受压,部分梗阻及胃肠功能紊乱引起,胃肠腑气不通则出现腹胀、腹痛,肠形包块,大便秘结,甚则呕吐,腹中绞痛,脉来弦紧或弦数,治宜通腑化滞,通里攻下,常用承气汤加减,常用药物有莱菔子、山楂、枳壳、槟榔、大腹皮、厚朴、大黄、芒硝、火麻仁、郁李仁、番泻叶等。
2.气虚主要表现为气短,自汗,肢体倦怠,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无力。主要包括如下几种证型:
(1)肺气虚:喘咳,气短为主,痰多清稀,易感冒。常用药物有人参、黄芪、党参、甘草、冬虫夏草、沙参、五味子等。
(2)脾气虚:食少,腹胀,便溏为主,甚则内脏下垂,常用药有人参、黄芪、党参、白术、山药、扁豆、甘草、升麻、葛根、莲子、薏苡仁等。
(3)心气虚:心悸,气短为主,脉结代或细弱,胸闷或胸痛。常用药有人参、黄芪、党参、茯神、五味子、麦冬、远志、炙甘草等。
(4)肝气虚:疲乏无力,不能耐劳,胆怯,头身麻木为主。常用药有人参、首乌、白术、党参、山茱萸、酸枣仁、五味子等。
(5)肾气虚:腰酸腿软,小便清长,二便失禁等。常用药有菟丝子、枸杞子、金樱子、桑螵蛸、仙灵脾、五味子、益智仁等。
3.血瘀血行脉中,循环不已。血行障碍则形成淤血。由过劳跌扑损伤、寒热失调、气滞、气虚等原因都可产生血瘀。临床常见胸胁刺痛、癥积肿块,以及经闭、痛经及血肿,瘀斑瘀点等。肿瘤患者常有下列几种血瘀表现:
(1)气滞血瘀: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滞日久必致血瘀,气血凝滞不散,积瘀而成肿块,所以可以把肿瘤肿块的形成认为是血瘀,特别是合并有疼痛的肿块,疼痛大多有固定部位,可扪及肿物包块,舌质暗红,有瘀点瘀斑等症,治疗常用理气活血法。常用药物有枳壳、枳实、乌药、木香、降香、八月札、川芎、丹参、桃仁、红花、三棱、莪术、泽兰、鸡血藤、牛膝、王不留行、白屈菜、土鳖虫、干漆、急性子、水红花子、刘寄奴、马鞭草、苏木、虎杖等。还有乳香、没药、石见穿、喜树、五灵脂、毛冬青等。
(2)气虚血瘀:气滞可致血瘀,气虚不能帅血而行亦可致血瘀,这在肿瘤患者中更为常见,有的患者在肿瘤手术后,气虚而引起血瘀,有的是因肿瘤消耗而致气虚血瘀者,此时不但有淤血,而且兼有气虚表现,呈现疲乏无力,食纳减退,腿软,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细涩无力,同时有瘀点瘀斑,肚腹结块疼痛或痛有定处,刺痛等,治宜益气活血,常用药物有生黄芪、人参、太子参、丹参、赤芍、鸡血藤、红花、益母草、泽兰、莪术、郁金、延胡索、三七等。这时因有气虚,故破气伤气行气药少用或不用,破血攻坚药亦少用,以免进一步耗气伤血。近年来,我们还发现一些患者在放疗、化疗过程中,逐渐出现舌上瘀点、瘀斑及面部黑斑加重,临床表现有气虚血瘀或加重了原有的气虚血瘀证,这是因为放疗及化疗药物伤气耗阴,致使气虚而血瘀的结果,治疗和预防这种气虚血瘀,就要在放疗、化疗的同时给予益气活血的中药治疗。
(3)血瘀经络:经络是内连脏腑,外达四肢百骸、肌肤筋骨的重要组织,许多肿瘤患者血不循经,溢于经络,形成皮下瘀斑瘀点,皮下肿物青紫肿痛,面色黧黑,口唇有黑斑块,爪甲有暗黑色素沉着,有的患者在化疗输液后,沿静脉血管有色素沉着,或有血栓性静脉炎,此为血瘀经络,治宜通经活络、祛瘀活血。常用药物有归尾、赤芍、桃仁、红花、水蛭、鸡血藤、刘寄奴、鬼箭羽、乳香、没药、牛膝、桂枝、三棱、莪术、延胡索、丝瓜络、川芎、玄参等。
4.血虚主要表现为面色无华,唇舌指甲色淡,毛发干枯无光泽,舌淡脉沉细。主要包括心血虚和肝血虚。
(1)心血虚:心悸烦躁为主,健忘,失眠多梦,脉细或结代。常用药物有柏子仁、生地黄、丹参、玄参、当归、白芍、龟板、百合、首乌藤、浮小麦等。
(2)肝血虚:惊惕头晕,易怒为主,肢麻,震颤,经少经闭,脉细弱。常用药有当归、白芍、首乌、枸杞子、熟地黄、牛膝、鸡血藤、大枣、木瓜、丹参、阿胶等。
第二节 病位诊断
一、脏腑
脏腑即人体内脏的总称。脏腑的内容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五脏之外还有心包络,因此实际上是六脏六腑,但因心包络是心之外围,有保护心肌的作用,其病理变化大体与心一致,所以习惯上仍称为五脏。此外,还有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即子宫),称为奇恒之腑,这是从它的功能特点而单独提出来的。五脏六腑的功能,虽然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但五脏和六腑的功能,又各有其共同之处,即五脏是储藏精气的,六腑是主管消化、吸收、排泄的。脏是“藏”的意思,腑有“府舍”即有人有出的意思,奇恒之腑是因为形状同腑而功能同于脏。中医学说中,每一脏腑各有它的功能系统,代表了一系列作用,有的还概括了现代生理学中两个以上不同的生理系统功能在内,如:
“心”不仅包括解剖学所指的心脏功能,而且还包括着大脑的中枢皮层活动在内。
“肝”除藏血主管帮助脾胃消化吸收和输送营养、有耐受疲劳和抵御外邪的能力外,也包含有管理人的精神郁怒等表现在内,同时,经现代医学研究指出,它的功能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活动密切相关。
“肺”中医认为,肺的主要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为体内气体交换的通道。朝百脉,辅助心脏维持血液的正常循环。还主气之肃降,与脾肾共同完成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通调水道)。
“脾”主要功能是帮助胃肠消化水谷饮食,吸收和输布营养精微,并认为是血液产生变化之源泉,脏腑肢体各部的营养物质也都来源于脾的运化,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
“肾”是人体生命的根源,所以称之为“先天之本”。它的主要功能:一是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推动这一作用的动力叫做“命门”,又叫“肾阳”,或“元阳”,而这一动力的物质基础叫做“精”,又叫“肾阴”或“元阴”,因此有“肾主命门火”和“肾藏精”的说法;二是主水液,即对体内水液代谢平衡起着主要作用。据现代医学研究,中医的“肾”不仅与泌尿、生殖功能有关,而其本质与体内下视丘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这一神经内分泌轴有密切关系,中医肾阳虚的表现即垂体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结果,而应用温补肾阳的中药就能增强其功能。
在正常情况下,五脏之间的功能有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六腑之间有着承接合作的关系,脏腑之间有表与里的相合关系,五脏与肢体五官之间有所主与归属及外部器官的开窍关系等,这样就构成了人体内外各部功能互相联系的整体。
历代许多中医文献指出,肿瘤发病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脏腑功能失调,以脾肾虚损为主。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虚损则正气虚弱,以致卫外之气无从以生,引致癌瘤产生。
肿瘤病灶生长的部位与脏腑经络有关,除本脏本腑本经外,常常还可能波及其他脏腑经络引起失调,除各内脏癌症属所生脏腑外,根据中医理论,某些部位与某些脏腑经络相关。如乳癌归属肝胃二经,因为肝经与足阳明胃经均与乳腺相连;子宫癌属冲任二脉;口腔癌属心脾二经病变;舌为心之苗,舌癌亦常为心火过盛所致;眼部肿瘤属肝,耳前后颈部肿瘤属肝胆,阴茎癌属肾;脑瘤亦归属于肾。对于血液病的骨髓病变亦常归之于肾,这些都是根据中医理论,脏腑经络及各组织器官等的相属关系、表里关系等来辨别疾病部位,以指导治疗。
二、表里
表是指肌肤体表,里是指脏腑,它能辨别疾病所在部位和病情的深浅。表证一般是指感受外邪,病变较浅易于治愈的;里证是指邪毒深入脏腑,难以治疗;或因七情、饮食、劳倦所伤,病自内发而伤及脏腑的,也属里证。《外科正宗》记载:“痈者壅也,毒胜于外,其发暴,而患浮浅;疽者沮也,毒攻于内,其发缓,而所患深沉。”一般来说,表证是邪气有余,里证是正气不足,而且表里辨证还必须与虚实、寒热结合起来,具体分析它是表寒、表热、表虚、表实;以及里虚、里实、里寒、里热等,辨证论治。
肿瘤患者一般起病缓慢,均属里证,作为肿物侵犯各脏腑组织,是邪实存在,但久病耗气伤血等必然导致体内虚亏,形成里虚证,只是当癌症患者有感染时,有发热、恶寒时才认为有表证存在,而里证发热,不恶寒反发热,发热多有定时,如午后发热等。癌症患者发热常表现为里热证。
三、经络
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沟通体表与体内,上部与下部,联络脏腑组织与气血运行的一个独特的系统。经络包括经脉与络脉两部分,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纵行的干线;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如罗网维络,无处不至。在经脉之中又分为正经十二条及奇经八条。正经与脏腑直接相通,统称十二经脉,分别循行与体表的一定部位,又与一定的内脏密切联系,各条经脉之间,又通过络脉互相沟通,从而使机体的各个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奇经八脉的特点是不与脏腑直接相通,不受十二经脉循行次序制约,其中任脉、督脉与正经相连,并各有其本身的腧穴,所以在针灸学中,常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
经络在生理上,具有运行营卫气血、沟通表里,抵御病邪、保卫机体的功能。奇经八脉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当十二经脉运行的气血盈满时,就溢流到奇经八脉中储存起来。当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奇经八脉再把气血还流到十二经中,所以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是维系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由于奇经八脉也各有其循行路线,因此它们所涵蓄的气血,同样起着营养体内组织、外濡腠理的作用,奇经八脉运行障碍,也会产生不同的病变,如任脉不和的女子可导致带下病及癥瘕病等。在病理变化时,经络既可由于外感风寒、湿邪等的侵袭留止而受损,又可被痰、食、毒、血瘀、气滞等瘀阻而不通;若内脏的生理功能失常,也能导致经气郁滞或经气不足。前述肿瘤的病因与致病作用均能引起有关经络的病理变化。使病邪淤毒在体表或体内蕴结,日久成积、成肿,形成肿瘤。而这些肿瘤病变又可以在经脉循行的路径上反映出来,同样,脏腑发病也可以影响到经脉,而在其所属经脉循行路径上发生异常变化,如肝病则两胁下痛引少腹就是因为两胁与少腹是肝经所循行的部位。在治疗上除了应用穴位治疗以外,肿瘤的治疗还必须注意疏通经络。理气化滞、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等法则都有疏通经络的作用。
第三节 癌症患者舌脉证候表现
一、舌诊
通过观察患者舌质和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病情的一种方法,是祖国医学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舌诊可以判断人体脏腑气血的盛衰、区别病邪性质、分辨病位的深浅,推断病邪转归与愈后。主要分为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舌质的变化主要反映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而舌苔主要是观察病邪的深浅和寒热湿燥的变化,以及消化功能的病变,但舌质和舌苔不是截然分开的,应互相结合来观察。
(一)舌质可分为舌色与舌态两部分
1.舌色 正常舌质颜色应为淡红色,深浅适中,鲜泽红润。病态的舌色有下列几种:
(1)红舌:比正常舌色更红,为热证、实证表现。红而干是胃津已伤,红而干又无舌苔,是伤津更甚。平时嗜饮白酒的人往往色质干红。著者曾见一贲门癌患者,嗜酒多年,在贲门癌切除术后仍每日饮酒,约每三日饮一瓶(500毫升)大曲酒,结果舌质干红如杨梅,上被褐苔,数年不退,结果在术后第七年,又因胃出血经胃镜检查证实为残胃癌(二重癌),再次作全胃切除术,术后约两年半终因肺心病加重,做气管切开以人工呼吸器及鼻饲管维持生命,但此时却发现舌质由暗红紫色逐渐转为深红,再变为淡红色,其上黑褐苔亦消失,这可能与忌酒及规律的鼻饲营养改变了消化道功能有关,后死于肺功能衰竭。舌色比正常淡的是寒证、虚证。色淡红而无苔的是气血素虚,如光而无苔,舌质淡红是气虚和阴虚的表现。舌质鲜红是体内有热或阴虚生内热。鲜红无苔是阴虚火旺,舌红起刺是营分热盛;按部位说舌尖红为心肺热盛;舌边红为肝胆热盛;舌心干红为胃热阴伤,舌光红嫩无苔(镜面舌)为津液大伤之象,这种舌在鼻咽癌、腮腺癌以及头颈部肿瘤做局部放射治疗时常见。在胃肠道手术后,有瘘管形成,大量消化液丢失时,亦可见到镜面舌,说明它与消化道消化液的分泌有关。如果舌红而紫,有紫色斑块或紫点,是血热兼瘀的表现。
(2)绛舌:深红而艳即为绛色,表示热在营血。舌绛而光,中心发干为心、胃被邪火燔灼,大伤津液;舌绛不润,干枯而萎为肾阴干涸。晚期肿瘤患者,邪热瘀毒入血分,常见绛舌,有时肝癌患者亦见此舌。舌绛而见紫斑,表示将出现瘀斑及皮下出血。
(3)紫舌:舌紫而肿大为酒毒攻心;紫而晦暗,多属瘀血蓄积,常见于肝癌。舌紫粗焦而干,多是热毒;紫而暗淡滑润,多是虚寒见证,曾见一例食管癌术后及一例鼻咽癌放疗后均见到舌上紫蓝瘀条瘀斑,经久不退。
(4)蓝舌:蓝舌是疾病危重证候,舌蓝有苔的,脏腑损伤未甚,若舌蓝无苔,则属气血大亏的危病证象。
2.舌态指舌的形态
(1)胖大:舌胀大,舌胖而色淡多为脾、肾气虚;舌胖大青紫色暗者多有瘀毒。
(2)瘦小:舌体薄而瘦小,色淡红的是心、脾气血两亏;色嫩红的多为阴亏热盛;若色绛而干的是热极津涸,多见于肿瘤久病邪热耗阴之时。
(3)裂纹:舌红绛见裂纹多是血分热盛;舌绛光干而显裂纹的是阴液大伤;舌质淡红、体嫩而有裂纹的属气血两亏。
(4)齿痕:即舌边出现的齿印,不论舌体胖瘦或见何种舌色,凡有齿痕,皆属虚证。如舌体胖色淡有齿痕的是脾气不足;体瘦舌红有齿痕的属气血两虚。
(5)芒刺:舌体上有软刺是正常的。但如舌生芒刺,是邪热内结的现象,芒刺越大越多,热邪结实越重。多见于胃肠实热结滞等证。
(6)舌体强硬:如舌色红绛、高热神昏,是温病邪人心包,热毒壅盛;舌体抖颤、难言而色淡,是心脾气虚;如舌颤而质红,则是肝风内动;如舌卷兼见阴囊内缩,叫做“舌卷囊缩”,是肝经之气欲绝的先兆,是临危证候之一。
(二)舌苔
舌苔的生成是由三方面所致,一是由于胃气所生;二是由邪浊上升而生;三是由饮食积滞所成。舌苔主要是反映胃肠道消化功能的状态和邪浊深浅。正常舌苔是由胃气形成,其状薄白而清净,不干不湿,不满舌,是正常情况。
1.苔形的变化一般观察舌苔的厚薄,可知邪气的深浅;苔的润燥,可知津液的存亡;苔的腐腻,可知肠胃之湿浊;舌苔之偏全可以诊知病变所在,舌苔满布是邪气散漫;舌外边有苔内无苔是病邪不深,而胃气已伤;内有苔而外无苔是邪虽减轻,但胃肠仍有积滞;舌苔偏于一边是表示病在这一边,舌心无苔是阴虚、血虚或胃气伤所致。有的肿瘤患者,我们看到半边有苔,而且常在患侧。如果放疗后舌心光剥无苔,说明胃阴损伤。
2.苔色与疾病病苔有白、黄、灰、褐、黑苔及兼色等。
(1)白苔:正常时,舌的中部和根部微白而薄,边尖淡红,光润鲜泽。主病白苔可由于干湿厚薄不同分为白薄滑苔(外感风寒)、白厚滑苔(寒痰内蓄)、白腻苔(湿浊内蕴)、白薄干苔(肺胃津伤)、白厚干苔(热伤津液,湿浊不化)。
(2)黄苔:表示有热。薄黄滑苔多见于外感化热人里,尚未伤津。黄腻苔是温热互结于气分。黄厚腻苔是湿热较重的表现;黄薄干苔,表示里热津伤,多见于大便干燥,小便短赤。黄厚燥苔多是肠胃津伤燥结,如邪热已极则出现老黄燥裂之苔,这时就要急用下法。
(3)灰褐苔:多由白、黄苔转化而来,苔灰黑而干,舌质深红,多属邪热灼伤津液;灰滑苔、舌质淡、苔浅黑而滑润,为阴寒过盛的表现。
(4)黑苔:多由灰苔或黄苔转化而来。黑苔干燥是津枯火盛;如黑苔燥裂,芒刺高起,津液干焦,是心肾精血将涸,病势危重,急需养阴生津润燥增液法;黑苔滑润而舌质暗淡,是为阳虚寒极或痰饮内伏;黑苔生刺,望之虽燥,但渴不多饮,舌边或有白苔,舌质淡润的,是为真寒假热的表现,治疗就应用温阳以驱寒。著者曾治一例鼻咽癌放疗后患者,舌苔黑滑而腻,因系放疗后引起,先按热伤阴津治疗,给以养阴生津润燥之剂,如生地黄、玄参、麦冬、石斛、沙参等药,黑苔如故;后辨证发现患者腹中觉凉,舌黑苔而腻,改用温阳法,投以附子、干姜之类,服药一周,黑苔退净,后另一医生又复用养阴生津法,黑苔又重新出现,再次改用温阳法之后,黑苔又退,症状亦改善,说明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三)舌诊在肿瘤诊疗中的意义
近年来,国内有些单位研究了舌象与癌症的关系,认为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医诊断协作组组织全国30余个医疗、研究单位,于1965年、1990年进行两次大协作,调查癌症患者16865例、非癌症患者4049例、健康人8845例的舌象。舌象研究共有舌质、舌体、舌苔、舌脉4项。舌质中淡红舌为正常舌质,健康人组高达55.64%,癌症组为19.95%,非癌症组为36.08%,但青紫舌健康人组最低为20.74%,癌症组最高达57.35%,非癌症组居中,占35.59%;正常舌体健康人组最高达79.71%,而胖大、齿痕、裂纹等病理性舌体,以癌症组为最严重,占38.96%;正常薄白苔亦以健康人组最高,占75.42%,病理性腻苔(白腻或黄腻、黄腻)、剥脱苔仍以癌症组最高,达52.61%;舌脉(舌下静脉)正常者健康人组为84.12%,而癌症组异常舌脉则高达38.11%。可见癌症组病理性舌象较为严重,如青紫舌癌症组为健康人组2.8倍,病理性舌体为1.9倍,病理性舌苔为2.2倍,异常舌脉为2.4倍。不同癌症病种均有其突出的病理舌象,如青紫舌以在食管贲门癌、肺癌、肝癌等最严重;腻苔以在膀胱癌、胃癌等较多;异常舌脉则以在肺癌、肝癌等多见。中晚期癌症与早期相比,青紫舌、腻苔、异常舌脉要严重得多。中医辨证为虚证者的胖舌、裂纹舌较多,虚实夹杂证和实证者的青紫舌、腻苔、异常舌脉居多。手术后胖舌较多,化疗后腻苔、胖舌较多。放疗后红舌、青紫舌、剥苔多见,放疗后青紫舌若能消失,预后较好;反之,表示有转移、复发可能。癌症青紫舌与血沉有密切正相关表现。癌症淡白舌、青紫舌与血清溶菌酶活力有关。通过胃镜检查胃癌与各种胃炎的舌象均有所差异,特别在青紫舌、腻苔、剥苔和异常舌脉上,均以胃癌为突出。癌症患者青紫舌、舌瘀斑、异常舌脉等,其在甲皱微循环障碍均特别严重。癌症舌象可能与免疫功能有关,如肺癌、食管癌通过治疗,其细胞免疫功能上升,同时青紫舌亦有所减少。癌症患者舌苔厚腻、腻燥、黄白等差别,其角化细胞多少均有所不同。癌症患者不同舌质,在光镜和电镜观察下,均有不同形态学表现。[1]
舌诊在肿瘤防治中,可应用于粗筛、辅助诊断、判断预后、辨证分型及指导治疗等方面。
1.用于粗筛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等地曾报告在食管癌普查中,应用舌诊作为粗筛有一定的意义。除舌诊异常外,还结合可疑症状及家族史进行粗筛拉网。如河北省涉县,对30岁以上的98778人进行粗筛,阳性者15434人,经食管拉网细胞学涂片检查诊为食管癌者353人,其中舌诊阳性者311人,占88.1%,舌诊阴性而因症状可疑检出者42人,占11.9%。实践证明用舌诊问诊初筛普查食管癌的方法是可行的。
2.用于辅助诊断童国泉等[2]在1962年首先报道了原发性肝癌的舌诊特征——肝瘿线。即舌的左右两侧边缘呈现紫或青色,成条纹或不规则形状的斑块、黑点。76例中有此线者59例,占77.69%。为了证实肝瘿线是原发性肝癌所独有的舌象特征,童氏又对208例其他疾病患者的舌象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仅有11例患者有肝瘿线,因此认为肝瘿线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重要特征。江苏省启东县合丰公社医院肿瘤防治组[3]也发现舌两侧青紫色斑块与肝癌有关。徐飞等[4]对50例慢性肝病、30例食管贲门癌及44例肝癌患者的舌质进行观察,发现有39例肝癌患者的舌质有肝瘿线,而慢性肝病及食管贲门癌患者则无此表现。并发现当肝癌合并感染或病情加重时肝瘿线明显,而合并消化道出血时肝瘿线消失。王榕平[5]通过血液流变学测定研究原发性肝癌舌象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认为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液处于浓、黏、聚、凝状态是形成肝瘿线的病理基础,肝瘿线可能是原发性肝癌长期瘀血后的继发性改变,是全身微循环障碍的局部表现。
3.用于判断预后苏氏[6]通过对38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舌象进行观察分析,发现舌象对肺癌分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舌质淡红、舌苔薄而质润,多为病之早期;舌质红或紫、青苔厚而腐腻,多为肺癌中晚期。本组病例紫舌213例,占56.05%。冯月娟等[7]对112例肺癌中医证型、舌象与病理分型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I、Ⅱ期肺癌20例,淡红舌13例(65%),薄白苔14例(70%);Ⅲ期以上肺癌92例,淡红舌10例(10.87%),薄白苔18例(19.7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且Ⅲ期以上肺癌紫暗舌、胖大舌、齿痕舌、裂纹舌、腻苔、光剥苔及舌下络脉曲张也明显增加。另外,舌象的变化对判断疾病的预后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舌质由紫转淡红或晦暗转明润,舌苔由厚变薄,由无苔变薄苔,说明病情好转,反之为逆;舌红绛少苔或无苔表示胃气已绝,预后差。
4.用于辨证分型通过对舌质、舌苔的观察,可以帮助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地进行临床辨证。正如《临症验舌法》所云:“核诸经络,考手足阳明,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苔可验,即凡内外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苔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证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病位之深浅,病邪之性质,正气之盛衰,主要是从表、里、寒、热、虚、实几个方面来辨证的,而我们通过察舌便可分辨表证和里证、寒证和热证、虚证和实证。同时,舌诊还可帮助我们判断某些特殊的致病因素。
5.用于指导治疗有人报道,鼻咽癌放疗后,病灶虽已消失,如果舌质变紫或舌边瘀斑不消,则易转移和复发。对有紫舌及青紫舌、瘀斑等癌症患者,以活血化瘀法治疗,紫舌可部分消失或减轻,微循环障碍等血瘀症表现亦明显改善。总之,中医认为,病的表现与舌的表现有关,如舌质娇嫩而薄或淡红、或微白,都可用补法,但若见黄腻苔,则是余邪未清,不可用补;如系阴虚舌,则用养阴生津法治疗
二、切诊
中医对切诊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切诊是用手直接检查身体各部和脉象的一种诊断方法。它包括触诊和切脉两大部分,一般触诊检查方法和意义及脉诊的方法、诊断意义,已有中医诊断学方面专著,此处不再赘述,现只就肿瘤临床诊疗中体会到与切诊有关的作一简单介绍。
(一)脉诊在肿瘤患者辨证上的意义
癌症属于全身性疾病,它的病理变化必然反映到脉象上来,中医传统脉象有28种之多,但肿瘤临床患者常见的还是沉、细、弱、弦、浮、滑、数、涩、促、结(代)脉等。
1.浮脉轻取即得,按之稍减但不空虚。多主表证,浮而有力是表实证,多见于左手;如果阴亏于内,阳气浮越于外,或阳气虚损,也可出现浮而无力的脉,且多偏于右手,是为里虚证。肿瘤患者外感可出现浮脉。
2.弦脉端直而长如按琴弦,多见于气滞、疼痛、痰饮等证。肿瘤患者多有气滞疼痛或痰饮内蓄,故可见弦脉;如老年患者素有肝阳上亢高血压动脉硬化症,虽有肿瘤亦多见弦脉。
3.滑脉往来流利,如珠应指。多见于痰湿凝聚、蓄血、停食、温热内蕴等证。肿瘤患者多有痰湿,脉常见滑脉。 4.数脉一呼一吸超过五至(每分钟90次以上),主要为热象表现,有力的为实热,无力的为虚热;弦数有力为病邪壅盛,细数无力是阴虚血亏。
5.沉脉轻取、中取都不及,重按始得,称沉脉。多主里证,有力为里实证,无力为里虚证。邪气郁结在里,气血阻滞或正气与邪气相搏于内,所以脉见沉而有力。若气血亏虚,阳气无力升举,则往往出现沉而无力的脉象。
6.细脉脉细如线,是气虚血少,诸虚劳损,以致血脉不充,故见细脉。在肿瘤患者术后多见。浮而细软的又叫濡脉。沉细无力的叫弱脉,都是虚损的表现,肿瘤患者术后或治疗后脉见沉细弱的是脉证相符,表示无邪盛复发之象。
7.涩脉与滑脉相反,往来艰涩而不流利,古人把它形容如轻刀刮竹,像病蚕食叶。涩而无力是血少精伤;涩而有力是气滞血瘀或痰湿内阻(瘕积痞块)。
8.促脉脉数而时有一止,止后复来无定数。脉数是有热有火,内挟瘀血、气滞、痰湿阻滞,故偶见间歇,常见于疮疡痛肿。如果促而无力,脉细则可能是虚脱之象,应予鉴别。
9.结(代)脉脉来缓慢而时有一止,止后复来而无定数为结脉。多见于气痰壅阻,气滞血瘀,瘕积痞块,心力衰竭。若脉来缓而时有一止,不能复还而有定数(即五至一止或三至一止,止有常数),叫做代脉,是脏气衰微心气不足的表现。
以上诸脉中,浮、弦、滑、数均属阳脉,是病有实邪的表现,沉、细、涩、促、结(代)等均多属正虚表现,由于癌症是比较复杂的,脉象也往往是数种脉象并见,因而反映的是一个综合病证,如沉细弱脉说明病在里,有气虚血亏的正虚,但却无邪实见证,这对一个肿瘤患者来说是好的,说明病情稳定,但如肿瘤患者见到弦滑数或弦数脉时,则常常表示病邪猖獗,病情正在发展恶化的表现。有时在一些手术后,根治性放疗后的患者,原发病灶已经切除或消失,邪毒已去,理应脉来平和或只显气血亏虚的沉细脉,但这时患者如有滑数、弦数、细数等脉时,就要高度警惕,是否有余邪未净,根据我们的经验,此时如果患者有低热、血沉快等现象时,即有肿瘤复发转移之可能,这时肿瘤可能已复发和转移至内脏。脏属阴,人脏之病,愈后不佳,如果患者再度出现弦大滑数等诸阳脉时,是“阴病见阳脉”,脉与病情不符,所以是病势恶化之象征,这时预后是很差的,这一点是著者临证的深切体验。
循经切穴诊断法:国内有的单位通过探测耳穴来诊断肝癌、胃癌、肺癌。主要根据肝癌等患者耳壳相应穴位电阻降低的原理,设计简易的肿瘤探测仪来进行探测。经探查可疑肝癌636例,发现与目前肝癌常用检查方法(甲种胎儿球蛋白,放射性核素肝扫描,超声波检查等)对照,诊断符合率为70%。并发现肝癌患者有几个耳穴敏感点(正特异区,背特异区,左肝大区,右肝大区,肾上腺,皮质下,松肌点)。可疑胃癌的25例与胃镜对照,符合率为46.4%,疑似肺癌的110例,与临床诊断符合率为67.3%,在早期肝癌的定位研究中,把耳穴探测与超声波检查作双盲对照,然后经手术探查证实,有60%~70%患者的肝痛部位与耳穴探视部位符合。另外,曾有人报道循经取穴,发现肿瘤有特异性敏感点,据此可以推测诊断哪个部位或脏器有肿瘤存在。这些方法均有待进一步验证和研究,因其简便易行,故可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