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世界上的中立国,可能首先会想到欧洲山地小国瑞士。的确,从1815年维也纳会议到现在200多年来,瑞士不曾卷入任何局部战争和国际战争,成为全世界名副其实的“永久中立国”。
两次世界大战中,作为战争策源地的欧洲遍地烽火,几乎所有国家都得“选边站”,就在这种情况下,“高冷”的瑞士依然傲视群雄保持中立。
瑞士是位于欧洲中南部的多山内陆国,国土面积4.1万平方公里,标准的欧洲小国。全境以高原和山地为主,素有“欧洲屋脊”之称。瑞士东界奥地利,南邻意大利,西接法国,北连德国,在欧洲历史上,这四个邻居显然都不是“善茬”。
独立之初,瑞士制定联邦宪法,规定长方形的红底白十字旗为瑞士联邦国旗。1889年,瑞士修改国旗,把原来的长方形改为正方形,以此表明国家在外交上奉行公正和中立的政策。
不过,聪明的瑞士人明白,要想在一群欧洲列强包围下做到中立,除了用“缓冲区”身份平衡各方势力以求自保,自身实力才是最根本的保障。
之后的两次世界大战,凭借全世界少有的全民皆兵体制和瑞士人的尚武善战,这个当时人口仅600万的小国均安然无恙。1914年一战爆发,瑞士在一夜之间动员25万大军开赴边境执行“武装中立”,令欧洲参战国头疼不已。
尤其在二战中,瑞士更是在几个小时内动员起50万大军,这样的效率恐怕以色列都会佩服不已吧。打败法国后,希特勒令大军陈兵法国与瑞士边境,以此恐吓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山地小国。
然而,地处“欧洲屋脊”的瑞士还真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随即从早已掏空的阿尔卑斯山山洞里调来大批武器装备,一时间数十万大军云集边境,飞机坦克布满要塞。
不仅如此,瑞士人还放出狠话:不论是谁侵入瑞士领土领空均会遭到猛烈反击,德国人胆敢打过来,我立马炸毁连接奥地利和意大利的两条隧道!全民皆兵的瑞士用强悍的实力证明了中立不代表好欺负。
众所周知,瑞士民族的复杂性与欧洲历史上人口迁移和历次战争密切相关。今天的瑞士是由瑞士籍日耳曼人、瑞士籍法兰西人、瑞士籍意大利人和少数瑞士籍列托罗马人后裔组成的多民族群体。
与作为“民族熔炉”的小国比利时没有自己的语言情况相似,瑞士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拉丁罗曼语四种语言均列为官方语言。
为此,瑞士人不无调侃道:“瑞士之所以成为瑞士,是因为有些德意志人不愿做德国人,有些法兰西人不愿做法国人,有些意大利人不愿做意大利人......于是,这些人一起成了瑞士人。”
从1815年维也纳会议被欧洲列强共同承认为“永久中立国”之后,瑞士不仅在此后的战争中恪守中立,还在救助难民与促进交战国停战等方面做出一定贡献。
二战期间,瑞士联合红十字会对数百万战俘及平民展开救助,为此花费高达2亿多瑞士法郎。战争期间,瑞士成为同盟国和轴心国进行战时谈判、交换战俘和遣返平民的最理想的“中立区”。
瑞士地域虽小,但各地气候差异很大,矿产资源也匮乏。在这样先天条件不足的情况下,瑞士独辟蹊径,大力发展钟表工业、金融银行业,依靠精湛技术、严格的保密制度和诚信服务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行业成就。
今天的瑞士经济高度发达,国民富裕,人均GDP一直居世界前列,在欧洲仅次于卢森堡。瑞士还是世界上最为稳定的经济体之一,其闻名于世的安全金融体系和银行保密体制成为各国“投资人”的天堂。
然而,在瑞士地图上有一处令人不解的地方。如上图,在与德国交界处的博登湖,一段长达66公里的“开放式”边界赫然出现在眼前。
与其他以河湖为界的国家都有明确的边界划分不同,一直以来,这处面积高达540平方公里的边界地区由瑞士、德国和奥地利三国共管,至今也未明确划分。
作为德语区最大的淡水湖,博登湖每年为当地450万居民提供1800万立方米饮用水。模糊的边界划分造成诸多“不便”,如地处湖西南岸的康斯坦茨岛屿虽属德国,却被瑞士领土包围,只有东北一隅临湖。
如果说这是因为同属德语区,那么如上图,瑞士与法国交界的日内瓦湖为何划分的如此清楚呢?也许,瑞士骨子里还是跟德国更“亲近”吧,毕竟日耳曼人在这个国家占据了近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