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金错刀频道
前两天,科学家颜宁宣布: 离美归国 ,消息一出直冲热搜第一。
她放弃了普林斯顿大学的铁饭碗,回到深圳,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这背后是全球科技人才的竞争。
风口之下,科创行业高速增长,不止是深圳,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座城市,科创型职位需求量激增。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目光投向科创型企业。智联招聘的报告显示,智能制造、芯片、生物医药等新兴风口,成为炙手可热的求职方向。
人才的到来为科创型小微企业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巨变之下,谁还在为角落里的创业者创造机会?
大湾区创业者,干出“世界第一”
很多大企业都是从小企业干出来的。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最初是以科研人员的身份创业,自主研发交换机;马化腾重回华强北二次创业,腾讯QQ横空出世;王传福坚定地选择自研“电芯”,比亚迪成为全球最大的充电电池供应商。
在成为大企业家之前,他们有个共同点, 来自大湾区。
大湾区不仅捧出了诸多大企业家,而且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经济价值,它以不到1%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1/7的GDP,超越了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
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批敢闯敢拼的小微企业家。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进口芯片占据中国市场的90%,华强北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最低端,只能靠代理赚取微薄的贸易差价。
2001年,刚刚大学毕业的赖泽联,向父母借了8000块,就在华强北租了半米长的柜台,卖起了国外生产的电源芯片。
在当时,中国还没有自己的芯片品牌,只能被国外压着打。 “所有的人都说华强北是没有芯片开发的能力的,我们想去证明,证明中国芯是可以的”, 在“半米柜台”打拼了几年,赖泽联决定转型。
2008年,赖泽联成立了华芯邦,专攻AMOLED显示屏和电源储能的芯片技术,半导体加工是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也就是按丝计算,想要自研,难度可想而知。现在,华芯邦的移动储能芯片,销量位居全球第一。
小微企业在创造巨大商业价值的同时,还实现了社会价值。 为了让“让天下人少吸碳”,2013年,罗兴怀投身新能源领域,历经8年奋斗,研发出钠离子电池。
华芯邦和源驰科技,是无数个大湾区小微企业的奋斗缩影。
创新不仅仅是技术提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新更是一种信仰。
大湾区创业者在积累了原始财富后,转而追求价值感,他们身上有一种“敢为人先”劲头,重塑了大湾区的创新精神,不遗余力地续写商业新格局。
除了这些企业,还有更多的小微企业亟需被看见。
直面280万企业的需求,挖掘冰山下的价值
全球抗疫进入第3个年头,外部环境在变,用户需求也在变,数字化转型变成了“生存”必选项。
过去,线下的小微企业在人工、房租、税收等成本方面压力较大,尤其是科创型小微企业的研发成本高,投入风险大,在技术转化过程中缺少订单来源,诸多小微企业还没有充分数字化。
与大企业相比,小微企业对人才、资源、市场极度渴求,但他们体量小、资金有限、品牌薄弱,发声路径有限,导致他们的需求难以被听见。
小微企业渴望以更高效、更低成本的方式被更多的人听见和认可。
在深圳高达128米的“大湾区之光”摩天轮上,微众银行办了一场《高度对话》。
这个节目请来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唐杰、微众银行行长助理公立、深圳市华芯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赖泽联、中国人像摄影师肖全,还有主持人武汉大学青年学者,奇葩说BBKING陈铭,这些不同行业的大咖,有大湾区政策参与者、小微企业的陪伴者、城市建设者,还有时代记录者。
他们的角色不同、观点不同,但都在干一件事: 为小微企业发声。
128米不是噱头,而是他们为企业发声的决心和态度。
1、要让更多“宝藏企业”的价值被看见。
肖全被称为“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 他曾与微众银行一起,花了18天时间,走访了43家科创型小微企业, 跟企业家们聊项目、谈创新,用镜头纪录了企业家的真实图景。除此之外,微众银行背靠300万小微企业用户,花了5年时间,用数据构建了一幅创业图景。
透过镜头和数据,我们发现: 大湾区企业的特质,一是数量多,二是高精尖, 在微众银行的客户中,广东在营企业有650万,比江苏省高一倍,其中有三成是深圳新能源、软件、SASS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些创造价值的企业,都可以叫做“宝藏企业”,他们是真正的时代弄潮儿。
但是,创新是一场艰难的跋涉,在科创领域,中国不想“任人摆布”,就要干第一,这需要更多的小微企业自我革新、自我成长。作为大湾区的建设者,赖泽联说: “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思考如何奔跑,跑到那些没人敢去或者没人去过的地方”, 正是这股力量让众多小微企业成长为大企业。
这也是《高度对话》挖掘宝藏企业,让他们被看见的意义——对于科创型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本地化服务,让这些能够代表每个细分行业最高水平的宝藏企业,能在大湾区扎根、发芽、开花,长出新的创新力。
2、要把“干第一的中国小微企业”送到台前。
在大湾区的商业版图中,既有华为这样的大企业,也有小而美的科创型企业,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280万小微企业的大智慧, 在巨大的集群网络下,他们能够找准各自分工的位置, 在相互竞争中,悄然成长为隐形冠军,做到细分领域的第一名。
如果把企业间的竞争力比作冰山,海平面上看到的是规模,之下则是资源整合的能力,能够突破企业现有边界,获取成长所需的稀缺资源。
针对小微企业的诉求,微众银行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为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大众之间搭建一座桥,把两端连接起来。
为企业发声,背后意味着什么?
《高度对话》的目的,不是造个节目,而是创造一个相互了解的窗口。
后疫情时代,如何让小微企业没有后顾之忧,创造更多的价值?
1、要变被动为主动,让融资不再靠运气
融资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头道关卡”。
相较于大企业,小微企业没有殷实的家底、抗风险能力弱,在扩大生产和提高效率方面会受到极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小微企业融资路径较为单一,对资金需求“短小频急”,传统银行的融资门槛高、手续繁、流程长、条件严苛,很难满足小微企业的需求。
在金融上,微众银行作为国内首家数字银行,在2020年年初疫情爆发之后,微众银行主动发挥线上无接触服务的优势,通过微业贷等产品为小微企业的复工复产提供了极大的支持。有针对性地推出宽松措施和优惠政策,比如部分省份的专项贴现降息等。
2、要去“曝光”,让企业被看见
钱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融资之外的“发声”需求也应被满足。
没有技术的企小业不可能做大,小微企业缺少技术的支撑,也缺少合作伙伴和资源,数字化赋能下,挖掘出潜力股“宝藏企业”,链接越多,沟通渠道越通畅,就越可能帮助企业进行升级。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小微企业, 微众银行开创性地打造“助力企业100%公益行动”, 为小微企业主拍摄广告片、开摄影展、登上杂志封面,以此为桥梁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他们。
3、要建立新联系,让人才更精确
资金之外,发声之余,还能从哪些角度服务小微企业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挖潜过程中,微众银行也关注到中小微企业日渐严峻的“缺人才”问题。
在企业客群中,科创型中小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强势崛起,“缺人才”尤其突出。数据显示,人才需求的上涨幅度达92.7%,供需之间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微众银行联合推出“惠蓝种子计划”,解决科创型小微企业人才难题。
截至目前,平台已吸引近500家科创型中小微企业入驻,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了超1200个招聘岗位,毕业生投递简历数近20万次,促成不少高校毕业生与企业实现“双向奔赴”。
至此, 金融不再仅是冷冰冰的,微众银行以科技的力量,传递金融的暖意。
结语:
今年大湾区创立五周年,科创企业正奋力打造全球科创新高地。
《高度对话》中,可以看到正因为有良好的政商环境,有新科技、人才的汇集,有众多的小微企业敢为人先,才能迸发出无限的能量。 微众银行发挥金融科技优势,最大程度地实现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服务, 帮助更多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与他们共同成长。
企业家们只管一往无前,他们的身后有更多像微众银行这样的坚实后盾,持续为他们发声,让中国乃至世界听到和关注他们。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篇作者 | 金错刀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