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考研英语一二区别是什么(考研英语一二有什么区别)

羊城晚报记者 孙唯 实习生 郭伊珞

近日,教育部宣布,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将于10月5日开始报名。这也标志着一年一度的考研大幕即将拉开。近年来,考研竞争日趋激烈。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达到了457万人,相比去年增长了80万人。记者留意到,近年逆向考研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一些本科毕业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生,在考研时不再局限于报名双一流建设高校,普通院校也逐渐成为他们的选择。

逆向考研的出现也在网上引发了一些讨论,不少人认为,名校生到比本科层次稍低的院校读研,也许是出于不想被淘汰的心理,但总显得不太上进。那么,那些从双一流到双非读研的学生,后来发展如何?考生报考院校时该追求什么?

故事:从双一流到双非,他们后悔了吗?

回想起收到录取信息的那一天,周同学还是非常开心。本科就读于北京某双一流院校的他,读研主要是为了跨考到计算机专业,最初的志愿则是一所名牌院校。虽然最终被迫调剂,但他并没有感到很失落:我很不想再准备一年,读总比不读好。最终,他在武汉的一所普通的一本院校上岸。

不过,他也承认,刚到学校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心理落差。这种心态在研一后期发生了转变——他遇到了一个不错的导师,且恰好是从他本科学校调来的老师。如今的他已经研三了,在他看来在资源和师资方面,双非与双一流院校的差距并不是很明显:只能说找工作时还是有差距的,学校的‘牌子’毕竟很重要。

与周同学不同,杨俊娴是主动选择到双非读研的。放弃两个‘双一流’院校,我来到了广外。本科就读于南昌大学的她曾被四川大学和南京大学预录取,但最终她选择保研到广外。

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布,近年来,在广外接收的推免生中,来自双一流的高校生源每年占比基本在30%-40%。杨俊娴认为,双一流和双非最大的差别在于基础设施:这是最现实的问题,‘双非’的资金相对不太充足。

如今,杨俊娴在中国法国工商会(CCIFC)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她发现比起毕业院校,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更受关注。身边同龄人普遍更追求‘双一流’,在这种潮流下,个人判断难免受影响。选‘名牌’没有错,追求梦想更没有错。但是,没有哪条路是完美的,知道每条路上的利弊,再根据自身倾向选择,最终结果一定不会差。杨俊娴说道。

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小马目前正在备考,她曾考虑过一些双一流院校,但综合比较后,她最终选择把目标定在广外。据我了解,广外对考生比较友好,‘压分数’‘不保第一志愿’等情况都比较少。虽然本科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但她觉得逆向考研也可以是往上走的,某些‘双非’院校,也许在综合实力上比不上‘双一流’,但在强势专业上,并不比这些名校差。

然而对某些学子而言,逆向考研确实是无奈的选择。小李是今年考研的四百多万考生之一。我其实很不甘心,她考研成绩很好,但出于学校地理位置不合适等种种原因,她最终选择了一所普通一本院校,虽然这所‘双非’可以满足我的基本需求,但如果重来一次,我不会放弃心中真正想去的那所‘双一流’,‘逆向考研’的人,不会真正和‘双非’这个词和解,不过是各有各的理由或苦衷。

困惑:双一流流向双非,双非又流向哪?

据教育部公布,截至2022年5月,广东共有60多所本科院校,除1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外,其余学校占比近85%。与双一流高校相比,显然就读于双非院校的学生数量更多。

出于多种原因,越来越多双一流学生正在流向双非院校。有人说,这些学生蚕食了原本属于双非的名额。那么对于这些双非学生,考研是不是变得更难了?

唐同学在佛山市一所普通院校就读大三,考研目标是省内有名的双一流院校暨南大学。她给自己制定了严密的学习计划。每天,她需要背诵100个英语单词,刷真题,总结模板。她曾经听班上老师炫耀过,今年考研成绩公布,学校招到了很多超高分,其中不乏来自知名双一流高校的学生。

我其实有点不理解,像‘双一流’的学生,本来内部已经有很多保研名额了,还要再去考比自己低一个‘等级’的研究生。小唐选择考研,主要是出于就业考虑。疫情下,她未来想从事的经济管理行业发展并不算好,企业招人少,学历贬值的趋势还越发严重。一心不想出省的她觉得在家附近读个‘双一流’就挺好。

但对于那些‘双一流’的学生,我觉得考一个普通一本的研究生,意义并不大,对就业也不一定有很大帮助。她认为,这种逆流的现象反映了一个问题:大家对于研究生的需求太大,但研究生名额就那么多,‘双一流’流向‘双非’,‘双非’又流向哪?有点像一个恶性循环。

不过,秦同学对此有不一样的回答:既然‘双一流’都考‘双非’了,那‘双非’也可以考去‘双一流’。他也是今年考研的双非学生之一,考研目标是华南农业大学,是今年新晋的双一流高校。对他来说,考华农并不算一个能触手可及的目标。面对水涨船高的考研分数,他只能付出加倍的努力。学校图书馆只开放一层,附近又没有适合学习的地方,家就成了他备考的主战场。每天睡醒就学,学累就躺。秦同学说。

对这些来自双非院校的学生来说,与毕业后直接就业相比,选择考研的学生还是占少数。对他们来说,考研就像大浪淘沙,不管出于主动还是被动,总有人要在别处上岸。中途放弃的人很多,有很多人过了一个暑假又不想考了,可能最终坚持到最后的就那几个,秦同学对此也曾有过动摇,但他不想放弃,上岸的人那么多,为什么不能是自己呢?

专家:从追求名校到关注专业,逆向考研需要正向引导

在知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看来,社会上所谓逆向考研的说法本身就是一种学历歧视。‘逆向考研’把学校分为三六九等,‘双一流’学校的学生考研去‘双非’,被认为是‘逆向’选择,是‘人往低处走’,这实际上是一种不正确的判断。

他认为,如果学生考研仅为获得名校身份,考研就变成了第二次高考。考研高考化,造成社会‘考研热’盛行,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要注意的是,为了获得一纸学历去考研是一种错误想法。在他看来,从专业角度看,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强,不代表所有专业都实力强。如果学校在某学科领域实力强劲,学生选择考研到该学校的这一专业领域,其实是理性的选择。

面对‘逆向考研’就是挤占普通一本学生的机会的质疑。熊丙奇表示,考研是一种双向选择:‘双一流’大学的考研名额一定会给‘双一流’学生,‘双非’学校的研究生招生只能面向‘双非’学生,这些都是错误的理解。

他建议,未来推进高等教育发展,首先要破除学校等级。不应该给学校贴标签,‘双一流’不应成为学校的身份,我们更应关注学校的专业。国家应倡导学生理性规划考研,遏制盲目的考研热;学校应聚焦学科和专业建设,遏制盲目追求学历的导向;学生考研应理性规划,更关注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和专业特色。

他表示,理性的考研规划包括两个方面:在本科阶段,学生应接受完整的本科教育,而不是仅以考研为目标,只学考研课程。在考研阶段,应明确读研后的学业和职业发展规划,结合兴趣能力和未来发展,选择适合的学校和专业。基于合理追求的考研更加理性。学生考研如果只为考进名校,获得名校学历,保障更好就业,将难以发展自己真正的专业和学科兴趣。在考研时,追求的应该是读研期间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而非为了一张名校文凭,盲目追求所谓的热门。熊丙奇说。

来源: 羊城晚报

搜索建议:考研英语一二区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