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评

资讯速递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报告(2022)发布!

时间:2022-10-28 12:17:19 热评 我要投稿

2022年8月31日,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三方联合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报告(2022)》(以下称“报告”)。报告对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的情况作了梳理总结,为粤港澳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相关参考。

报告分为引言、科技成果转化之“制”、科技成果转化之“源”、科技成果转化之“需”、科技成果转化之“桥”、科技成果转化之“人”、科技成果转化之“体”、科技成果转化之“合”、存在不足与问题、对策与建议10个章节。一是介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的简要背景。二是从政策制度、高校院所、科技企业、服务机构、专业人才、孵化载体、粤港澳协同等7个维度展开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三是总结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并对此提出对策建议。

一、科技成果转化之“制”

粤港澳大湾区紧跟党中央、国务院及各部委的步伐,依法制定、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及多部政策文件,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三地协同等领域创新做法,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强有力的法律和政策保障。

01

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试点激发转化活力

近年来,国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粤港澳大湾区走在改革前沿,2019年就以粤府1号文《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试点科技成果权属改革,2020年8月26日深圳通过《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在国内首次以立法形式规定“应当赋予科技成果完成人或者团队科技成果所有权或者长期使用权”,截止2022年3月,深圳市已有37家科研单位实施职务成果赋权改革,已完成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160余件。

2021年7月1日,广州市正式开始实施《广州市科技创新条例》,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围绕“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科技创新全链条,着力打通“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路径。2022年4月,广州市印发了《广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等事业单位参考纳入国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的经验,选择合适的职务科技成果将所有权或10年以上长期使用权赋予成果完成人(团队);明确科技成果转化净收入的70%以上,或者科技成果形成的股份、出资比例70%以上可以奖励给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此外,华南理工大学开创全国风气之先的“星期六工程师”举措,暨南大学“五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系,广东省农科院打造科技服务的“华南A谷”品牌等,都体现了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02

持续推进科技成果类国有资产管理改革

自《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大授权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通知》(财资〔2019〕57号)发布后,科技成果类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力度逐渐加大,2021年相继出台《关于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纳入绩效工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等政策,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动力。

03

多项改革性政策加速粤港澳创新要素流通

近年来,粤港澳三地围绕“钱过境、人往来、税平衡”等方面加快破题,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超前性、突破性的政策措施。一是全国率先实现省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允许项目资金直接拨付至港澳两地牵头或参与单位,截止2022年2月,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共牵头承担了96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其中香港高校和科研机构牵头承担86项、澳门高校和科研机构牵头承担10项 (1) 。二是加快港澳人才流动便利化,近年来,从国家到广东省市层面逐步推动落实有关人才引进、便利港澳人才发展的各项政策,逐步放宽港澳人才投资及执业限制、促进港澳人才通关往来便利化、给予人才住房和其他生活服务保障等方面的系列举措,为港澳人才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政策条件和发展环境。三是实施大湾区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2020年珠三角九市累计发放个税补贴23.9亿元,引进近9000名包括港澳人才在内的境外创新人才。

(1)  数据来源:南方都市报,《深读|建设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这份省府“1号文”影响深远》http://news.sohu.com/a/563927430_161795.

二、科技成果转化之“源”

高校院所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供给,粤港澳大湾区拥有5所全球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的高校(香港地区),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高校有100多个学科进入ESI前1%,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广东股权交易中心探索共建全国首个区域型科技成果转化板,吸引国内外科技成果来粤转化,这些都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奠定供给基础。

01

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2020年,广东省高校科研院所以技术开发、咨询、服务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为759858.97万元,位列全国第三;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为102575.47万元,位列全国第六 (2 ) 。

(2)  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1[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2年:462-465.

02

高校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不断推进

近年来,广东省越来越多高校院所专门成立了适应自身特点的技术转移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断向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发展。作为广东省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单位之一,华南理工大学积极开展专利挂牌交易、专利交易托管、专利在线交易、校企精准对接等知识产权运营新模式,促成学校近千件专利和计算机软件版权通过技术转让、许可或技术入股等方式实施转化,合同总经费超过4.08亿元 (3 ) ;针对专利作价入股创办企业事项,探索了全流程的科技金融服务机制,促成2017年以来的130件专利和软件著作版权,作价出资超过2.4亿元 (4 ) 。此外,华南理工大学是广东唯一一个在校内设立技术合同登记点。

(3)  数据来源:章文,江海,袁传思,寇灵梅.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机构运行模式探索——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J].工程技术研究.

(4)  数据来源:章文,江海,袁传思,寇灵梅.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机构运行模式探索——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J].工程技术研究.

03

港澳高校科技成果在粤加快转化

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依托港科大国际领先的科研及教育优势,举办香港科大百万奖金(国际)创业大赛,开拓科技成果转化新渠道。澳门大学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设立首个产学研示范基地——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与珠海龙头国企华发集团在珠研院内设立澳门大学-华发集团联合实验室。

04

探索全国首个区域型科技成果转化板

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联合广东省股权交易中心发起设立了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板。科技成果转化板以转化应用为导向,一方面面向国内外重点高校院所筛选一批技术成熟度高、产业化前景较好的优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及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板注册展示,一方面面向广东股交现有备案的10000多家合格投资者,借助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结合科技成果在转化中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特点,引导社会资本的力量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成果、技术、产业、资本有效配置。目 前,通过评价和筛选,已推荐注册展示科技成果270项,项目涵盖十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

三、科技成果转化之“需”

科技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市场中的主体作用日益显现,通过开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中国创新挑战赛(广东)和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专项工作。中国创新挑战赛(广东)在广州、佛山、东莞、惠州、中山、韶关、阳江、江门等八个地市共挖掘并发布企业技术需求1210项,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专项工作实现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2390家企业精准发布技术需求1763项。

01

科技企业成为专利转移转化重要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科技企业2017年-2021年5年累计专利开放许可已超2073件,占全省近9成,成为专利开放许可的重要主体 (5 ) 。其中,深圳市中兴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位列第一,五年累计开放许可351件发明专利,占全省12.71%。

表1:2017-2021年广东省发明专利实施许可专利权人TOP10(企业类) (6)

(5)  数据来源:广东省知识产权大数据业务智能系统https://bigdata.gpic.gd.cn/index.html

(6)  数据来源:广东省知识产权大数据业务智能系统https://bigdata.gpic.gd.cn/index.html

02

科技企业成果转移转化需求不断涌现

1. 2019年,中国创新挑战赛第一次走进广东,翻开了广东“揭榜”比拼的序章。广州、佛山、东莞、惠州、中山、韶关、阳江、江门等八个地市都曾先后举办过这项赛事。2021年,第六届创新挑战赛(广东)共走访275家企业,挖掘企业技术创新需求893项,公开发布581项技术需求。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158项,智能装备制造175项,新材料99项,生物医药70项,节能环保66项,现代服务13项。共举办10余场需求对接会,联动100多家科研院所,征集331个解决方案,对接成效显著。

图1:第六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广东)技术需求发布会在天河基地举办

2.自2020年广东启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专项工作以来,截止2022年8月,依托“华转网”搭建的广东省科技企业特派员官方平台已汇聚4081名全球高端科技人才为大湾区企业服务,引导2390家企业发布技术需求1763项。2021年,新增技术需求633项,其中372项成功立项,合计4086.1万元 (7 ) 。

图2: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官方平台

(7)  数据来源: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官方平台https://www.sctcc.cn/#/technology_commissioner

03

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港澳台赛吸引港澳项目来粤发展

作为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向外延伸推广的重要专业赛事,2014年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港澳台赛于广东省设立并落地。大赛举办以来汇聚了近3100项港澳台项目参与赛事,组织近1500家企业考察广东40多个产业园区、孵化器、企业等,积极整合90多家专业服务机构,200多家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服务赛事项目,拉动银行及社会投资近4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港澳台赛已经促进310余家港澳台企业在广东落地发展,其中近30家企业已经获得社会融资,取得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资质 (8 ) 。

2022年,广州市首次举办“2022年港澳台创新创业大赛”,通过优化赛事机制,简化流程,联动23家港澳台青创服务机构,启动全市首个“港澳青年就业创业之家平台”,借力全媒体流量矩阵,设计创意宣传等复合手段推广,吸引226家港澳台企业踊跃参与,开创穗港澳台融合发展新格局。

(8)  数据来源: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港澳台赛官网

http://www.cxcyds-hmt.cn/index.php?c=about

04

2022年国家级科技成果品牌活动——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首次在广州和佛山两地举办

“直通车”的驶入,对加快推进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完善大湾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在全国25个承办地区中,广州作为今年人工智能领域的唯一承办城市入选,重点围绕“造车健城”4条人工智能优势赛道,挖掘一批技术领先性强、产业化成熟度高的科技成果推动转化落地。佛山则瞄准佛山高新区发展新能源产业、打造低碳节能园区的现实需求,以“智能制造+低碳科技成果”为主题开展成果转化对接。

四、科技成果转化之“桥”

自2008年起,科技部启动国家技术转移机构申报和评选工作,分别在2008-2009年、2011-2012年、2014-2015年,分6批次评选出455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其中广东有31家,仅次于北京、江苏,居第3位 (9 ) 。2020年广东国家技术转移机构促成技术转移项目21068项,促成金额37.55亿元,成效显著 (10 ) 。2015年后,广东涌现了一批新型技术转移机构,不断探索技术转移服务模式,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9)  张宗法,周慊,陈敏等.广东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J].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21,5(4):10-15

(10)  张宗法,周慊,陈敏等.广东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J].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21,5(4):10-15

01

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国资混改标杆平台

2019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将组建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列入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建设事项。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在广州市人民政府的支持,广州市科技局的指导下,由广州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广东省创投协会、清华珠三角研究院、珠实股份(A股600684)、苏交科(A股300284)、纳斯特、呼研所等各相关机构共同参与投资组建,是首个政府主导支持,以“大湾区”字号注册的企业化运作的一站式科技企业服务平台。

大湾区中心通过建设科技金融智慧大脑,整合了近3万家企业数据。打造超20个“湾创”品牌活动,联合政府单位、金融机构、高校院所开展成果转化对接、投融资对接及上市培训等活动超过300场。受托运营园区约10万平方米,其中,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作为科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由省科技厅上报国家科技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独运匠心首创打造了“港澳人服务港澳人”的特色平台,港澳项目为156家,占比达到88.1%(全国第一)。开展2个国家级赛事和1个国家级活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工作入选科技部典型 案例;“中国创新挑战赛”挖掘了305项技术需求,达成意向签约共计9140万元;2022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广州站),广州首次承办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受托管理广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损失补偿资金池,撬动合作银行累计为广州市7538家科技企业提供贷款授信达822.49亿元。开展科技金融工作站&特派员工作,目前已认定110家工作站。

成立湾创创投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平台,建立“工具+服务”模式,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产业-资本赋能闭环,降低投资风险,提高转化成功率,实现多方共赢局面。湾创创投联合科技成果转化核心参与方,组成创新性投资孵化式投后管理,从项目遴选阶段开始,以“选、诊、投、管”路径为技术成功孵化一路保驾护航,以“专家之脑”转化重大战略需求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市场之手”调节要素配置,“资本之腿”助力跑赢成长竞争。

图3:大湾区一站式科技创新数字化平台

02

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综合型技术转移转化国有高端枢纽平台

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是由广东省政府统一部署,广东省科技厅、广州市科技局、广州南沙区管委会联合支持共建,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牵头建设的国有创新服务平台。广东省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有限公司作为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的实体运营单位,于2018年3月正式运营。

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线上总平台“华转网”搭建9大功能平台和2大广东科技政策官方平台,提供一站式科技服务。包括高校科研机构成果托管平台、高航华转IP运营平台、8分钟路演平台、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华转科技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价值分析认定平台、科研众包悬赏平台、国际技术转移平台、华转孵化器运营赋能平台,以及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广东省科技创新券官方平台。

目前,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已发展成为百度搜索“技术转移”排名第一的全国知名技术转移专业平台,依托“华转网”,打造“科技京东”服务模式,实现创新券“全国使用、广东兑付”,已吸引了华为云、天翼云、工信部电子五所、赛宝实验室等750多家优质科技服务机构入驻,成功集聚各类优质创新资源60000余项,促成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交易近2亿元,超过5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受益。同时,依托“华转网”,推出全国首个企业科技特派员精准对接平台,实施“揭榜挂帅、精准特派”的企业科技特派员新模式,企业在线发布技术需求及悬赏金额,平台开展精准对接,科技特派员驻厂帮助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问题,将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应用在企业实际研发生产中,率先打造以“人才”为核心的技术转移模式。截至目前,平台已汇聚了4081名全球高端科技人才为大湾区企业服务,引导2390家企业发布技术需求1763项,共有1172项关键技术成果对接转化,实现技术交易额超8亿元,带动企业创造经济社会效益超36亿元。

此外,打造孵化器赋能线上平台,建设华转众创空间,已成功引进氢电中科、芯聚能、华粤科技、智由汽车等31家科技型企业入驻。目前,氢电中科已和雅居乐地产集团签约,在南沙打造氢燃料电池电源系统产业园。南沙芯聚能已毕业出站,正在南沙区建设第三代半导体研发和生产基地项目,占地60亩,总投资25亿元。

图4:华南技术转移中心

03

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省教育厅与地方政府共建事业单位

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是由广东省教育厅和佛山市人民政府共建,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于2018年6月注册为事业单位法人。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通过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已培育孵化多家科技型企业,并促成科技成果校企合作52项,总金额达7829万元。

04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具备硬技术研发能力的官方技术转移机构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是香港政府于1967年成立的法定机构。生产力局积极与本地工商界及世界级研发机构合作,开发应用技术方案,为产业创优增值。透过产品创新和技术转移,成功让研发成果商品化,制造商机。2020年4月-2021年3月,生产力局共对外提供了600个综合服务项目,开展101个新研发项目,注册47项专利;为政府资助提供秘书处服务,支援中小企发展,获批申请涉及的总资助额约港币32亿元,已发放的资助额超过港币10亿元 (11 ) 。

(11)  数据来源:《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年报(2020-2021)》

五、科技成果转化之“人”

科技部火炬中心于2020年3月16日印发《国家技术转移专业人员能力等级培训大纲》,为各地开展科技管理和技术转移从业人员培训考试提供了重要依据。为贯彻落实国家推进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高技术转移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精神,广东大力支持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广东)建设,构建全省初级、中级、高级专业化复合型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启动全省技术经纪专业职称认定工作,截至2020年底,全省技术经纪人入库369人,备案初级经纪人82人 (12 ) 。

(12)  数据来源: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20211020号提案答复的函[EB].(2021-07-08) http://gdstc.gd.gov.cn/gkmlpt/content/3/3341/post_3341375.html#729.

01

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

2020年7月,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依托机构。截止2021年底,基地形成超过50名的具有国际化经验、产业背景及熟悉广东及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金融的专家师资队伍,共举行8期培训,为大湾区多个城市培训400多名技术经理人,发起主办“2020年湾区技术经理人高峰论坛”,搭建起高质量、强链接的湾区技术转移人才交流平台 (13 ) 。

(13)  数据来源: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20211020号提案答复的函[EB].(2021-07-08) http://gdstc.gd.gov.cn/gkmlpt/content/3/3341/post_3341375.html#729.”

02

建立技术转移人才培训体系

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开展初、中级技术经纪人、高级技术经理人培训,广东构建起面向大湾区的初级、中级、高级专业化复合型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华南技术转移中心联合广东省技术市场协会,开展科技成果评价(科技评估师)培训。同时,基地积极利用港澳资源,与香港大学理工学院的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ISTA)合作,开展国际注册技术转移经理人培训(RTTP)。

图5:2022年广东省首期科技成果评价(科技评估师)培训在广州举办

03

首次开展技术经纪专业职称认定

为完善科技人才职称评价体系,畅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的晋升通道,2021年6月,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和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联合印发《广东省技术经纪工程技术人才职称评价标准条件》。2022年8月,广东省科学院组织开展广东首次技术经纪专业职称评审工作,在符合申报条件的120人中,有89人评审通过,其中正高、副高、中级和初级职称分别有7人、33人、3人、46人 (14 ) 。

(14)  数据来源:广东省科学院http://www.gdas.gd.cn/mtsm/202208/t20220823_712799.html

六、科技成果转化之“体”

科技成果从小试、中试到最后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比例并不高,中间路径长、难度非常高,只有充分激发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各类主体的活力,汇聚各类科技创新资源,通过要素市场化配置,才能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2020年11月,广东省首个区域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正式投入运营,广州市天河区出台了《广州市天河区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试行办法》,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的模式,凝聚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金融机构以及行业组织等各方资源,组建全新的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联合体,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孵化服务,现已引进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东省农科院、清华珠三角研究院等高校院所的16项科技成果落地孵化,同时,以“找技术”为切入点,重点为区域内企业提供技术、资金、市场、人才、场地的“五个找”服务。

图6: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

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孵化载体对推动科技成果商业化也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广东孵化器达1111家、众创空间1076家,载体数量居全国首位 (15 ) 。

另外,粤港澳孵化载体稳步发展,与港澳创业孵化合作加快,推动更多港澳项目到广东落地孵化。2021年3月,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正式开园,作为广东省 “1+12+N” 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的 “1”号“领头雁” ,孵化基地打造了“港澳人服务港澳人”、“一对一创业助力官”等港澳特色服务,为港澳青年提供全周期创业孵化育成服务,目前,港澳项目占比达到 88.1%,居全国第一 ,已逐渐成为港澳青年湾区创业的首选地。

(15)  数据来源:广东省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发展报告(2022)

图7: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01

珠三角九市已集聚吸引超9成港澳孵化载体

广东已建设134家面向港澳创建的创业孵化载体,占全省孵化载体比例为6.12%。孵化场地总面积共167万m2,在孵港澳创业团队和企业超1046个,为超2000名港澳青年提供创业孵化服务 (16 ) 。2021年新增DAYONE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服务基地、粤澳青创国际产业加速器、深港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粤港澳(南沙城)国际青创社区等4家粤港澳科技企业孵化载体。

表2:部分粤港澳孵化载体名单 (17)

(16)  数据来源: 广东省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发展报告(2022)

(17)  数据来源: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官方网站http://gdstc.gd.gov.cn/

2019年5月2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关于加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龙头,在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个自贸片区及珠三角九市各建设至少1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辐射带动建成一批社会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载体的“1+12+N”孵化平台载体布局。目前,已建成70家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孵化场地总面积共139.03万m2。在孵港澳创业团队和企业超2800个,为超4122名港澳青年提供创业孵化服务 (18) 。

表3:部分“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名单 (19)

(18)  数据来源: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19)  数据来源: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02

一批港澳创业项目在孵化载体催化下加速孵化

截至2021年底,广东面向港澳的134家孵化载体共孵化了1046个港澳创业团队和企业,其中在孵香港创业企业和创业团队878个,澳门创业企业和创业团队168个,并为超2000位港澳青年提供孵化服务 (20) 。

(20)  数据来源:广东省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发展报告(2022)

七、科技成果转化之“合”

围绕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目标,三地开展了一系列紧密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合作。面向港澳开放共享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南沙分中心、珠海分中心、中国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东莞松山湖)等重大基础设施,推动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牵头承担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联合组建粤港澳联合实验室,联合港澳高校搭建在粤新型研发机构,共建“深港创新圈”积极探索区域协同创新。

01

粤港澳创新资助模式改革成效显著

粤港澳三地鼓励支持港澳机构牵头或参与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机构、省自然科学基金、港澳科技成果来粤转化等项目专题。截至2022年2月,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共牵头承担了96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其中香港高校和科研机构牵头承担86项、澳门高校和科研机构牵头承担了10项 (21) 。除积极吸引港澳人才“过境”参与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外,粤港澳三地也出台了粤港科技创新联合资助、粤澳科技创新联合资助、粤澳(地市联动)联合资助、港澳科技成果来粤转化、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培训交流等一系列联合创新资助项目,2021年,粤港科技创新联合资助共支持16个项目,广东资助金额1400万元 (22) ,香港资助金额1770万元港币 (23) ;粤澳联合资助共支持15个项目,广东资助金额1500万元 (24) ;粤澳(地市联动)联合资助项目639个,澳门资助金额约3.5亿澳门元 (25) 。

表4:粤港澳联合资助项目对比 (26)

(21)  数据来源:南方都市报

https://new.qq.com/rain/a/20220704A0C1GY00

(22)  数据来源: 广东省科技厅官网

http://gdstc.gd.gov.cn/

‍ (23)  数据来源:香港创新科技署https://www.itf.gov.hk/en/home/index.html

(24)  数据来源:广东省科技厅官网http://gdstc.gd.gov.cn/

(25) 数据来源: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官网https://www.fdct.gov.mo/zh_tw/index.html

(26)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02

落地建设一批高水平粤港澳创新平台

随着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深入推进,粤港澳三地合力推动一批高水平联合创新平台落地建设,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源头创新能力。一是向港澳开放共享广东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立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南沙分中心、珠海分中心,分别开通与香港科技园和澳门间的网络专线,目前服务港澳地区用户超200家。位于东莞松山湖的中国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的4台谱仪已完成包括港澳地区在内的600多项用户课题,其中港澳用户占比超过10% (27) 。二是启动建设两批共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其中6家香港单位参与其中19家联合实验室建设,2家澳门单位参与其中12家联合实验室建设,港澳单位共同参与建设的共有12家联合实验室。三是积极引进高端港澳创新资源来粤设立研发机构。截至2021年底,广东共有新型研发机构277家,其中6所港澳高校在粤参与共建新型研发机构9家。

表5: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名单 (28)

(27)  数据来源:南方都市报https://new.qq.com/rain/a/20220704A0C1GY00

(28) 数据来源:《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2019-2020年度省科技专项资金(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拟立项项目的公示》;《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2020年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项目资金的公示》

03

建设“深港创新圈”推动区域协同创新

香港、深圳双方政府支持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于2021年9月6日签订《关于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一区两园”建设的合作安排》,在便利人员、资金、货物、信息等要素流动方面制定《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创新若干支持措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支持港澳青年实习就业与创新创业资助计划》等配套支持政策。

八、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众多突破与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质量的科技成果供给不足,目前粤港澳科技成果多为实验室成果,大湾区内发明专利施引数与发明专利数比值偏低。二是粤港澳三地间科技成果转化规模偏小,从技术合同登记数据看,港澳地区流向广东的科技成果偏少,2020年香港输出广东技术28项,成交额2.40亿元,比上年增长10.85%;澳门输出广东技术3项,成交额为0.04亿元;港澳地区从广东吸纳技术503项,成交额为52.89亿元,吸纳技术数量比上年增长31.67% (29) ;另外,大湾区整体输出技术数量也高于吸纳技术数量。三是源自港澳的创新创业外溢效应尚未形成,已建的面向港澳的孵化载体大多缺乏具有港澳背景或服务经验的创业导师及运营团队,难以从技术产品、市场资源等核心维度对在孵港澳项目提供持续服务。四是制约粤港澳联合项目的瓶颈有待进一步破除,当前,粤港澳三地之间的管理机制、资助环节、资源流动仍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粤港澳联合资助计划未能发挥更大效应。五是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人才依然比较缺乏,由于技术转移机构自身运营难题,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技术转移机构仍存在“规模小、服务少、能力弱”的现象,技术转移服务人才队伍仍然较为缺乏,尤其高水平复合型技术转移专业人才。

(29)   刘启强,拓晓瑞,孙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广东科技,2021,30(11):15-17.

九、对策与建议

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是产生新产业发展方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基础,但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等要素相互交织、相互支撑。针对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遇到的问题,我们从如何配置各个关键要素,加快成果转化体系的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 强化粤港澳成果转化协同机制,进一步加强三地政府协同,优化粤港澳联合资助计划,促成更多粤港澳联合项目;依托粤港澳三地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加强三地科技服务机构间的合作;大力支持面向港澳青年的孵化载体发展,吸引更多港澳青年来珠三角创新创业。

二是 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三个转变”。一是从供给端出发转向从需求端出发,以产业或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解决企业实际技术问题,实现成果直接转化到企业车间中;二是从注重供需对接转向能力对接,企业更需要为其对接有能力帮助解决技术问题的供给方;三是从以成果为核心转向以人才为核心,企业更需要具备相关解决能力的人才供给方提供持续的“售后解决方案”。

三是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脱虚向实”,加大对现有重大平台的支持力度,加快培育建设一批重大服务平台和专业机构;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盈利难题,国内技术转移机构目前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对技术转移服务项目尚未探索出一个行之有效的运营模式与盈利模式,面临项目收益难以覆盖成本、业务拓展难、现金流压力大等现实难题,需要政府引导发展,加大扶持力度,探索出国内技术转移机构可持续运营模式。

四是 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大院大所”资源优势,探索建立以提供产业研究、技术服务支撑为主要目的,以自愿、平等为原则组建创新联合体,在联合体内部探索项目成果及知识产权分配的创新模式,最大化地推动联合体各单位的创新积极性和成果转化效率,引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地区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

五是 持续探索以“揭榜挂帅”机制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发挥技术专家作用,到企业共同挖掘技术需求,破解企业技术需求“提不出、不精准”等痛点,依托“中国创新挑战赛”等国家级成果转化赛事,持续探索以企业牵头,需求主导的“揭榜挂帅”、“赛马制”技术创新攻关机制,加大政府引导投入,着力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六是 构建科技金融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体系。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各地政府出台针对性的政策,积极引导创业投资支持转化科技成果的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积极引导银行探索针对初创期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的“投贷联动”服务模式;进一步发挥区域股权市场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本的力量参与科技成果转化。

七是 支持建设区域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在高校院所集聚、科教资源丰富的区域,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的模式继续建设区域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通过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共享机制,强化内生动力,激发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各类主体的活力。

八是 培养高水平技术转移人才队伍。推动大湾区高校设立技术转移专业学位,系统培养技术转移专业人才。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专业平台,培养一批具备专业技术经纪能力的人才团队。进一步推广技术经纪人职称评审,健全完善科技人才职称评价体系。

来源:大湾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