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何时有过“人民公敌”的外号?他在世的时候连“人民”这个词都还没有出现呢。
宋庆是毅军的创始人,毅军从太平天国战争创建开始,历经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个皇帝;满清灭亡后,毅军却并未就此消亡,又经过了北洋政府的袁世凯时代、皖系时代、直系时代,直到奉系当政才被收编。算下来岂止历经三朝,完全是七朝元老了。
宋庆,山东蓬莱人。他镇压过捻军和回民军,但他这种情况在清末将领中极为常见,他也从来没有搞什么屠杀、屠城之类的,根本够不上什么人民公敌
第一代——宋庆时代。宋庆年轻时候读了点书,但是科举失败;后来又经商,老本赔光;只得到北京一做京官的同乡处做随从谋生。这个京官后来外放到安徽亳州做官,就把宋庆也带到亳州,并让他办团练。结果初战即告失败,招募的新兵一触即溃,京官也被免职。
好在京官还算对得起同乡,把他推荐到另一名官员手下。这时收编了一部分投降的捻军,官员将其编成一营,让宋庆做管带。有了这些从小练武的捻子兵,宋庆就开始走好运了,再加上其本人身躯魁梧,臂力过人,所以开始不断打胜仗。
咸丰十一年(1861),宋庆作战有功,被清廷赏以“毅勇巴图鲁”的称号,于是其部队此后称为“毅军”。平定捻军后,毅军又参加了平定回民军的战役,然后一直屯军西北。对此毅军颇有怨言,因为西北苦寒,而毅军又以安徽、河南人为主,不适应当地的环境和气候。1880年,宋庆找到了老上司、袁世凯叔祖父袁甲三,经袁奏请,将毅军调至正在创建海军基地的旅顺口,此后毅军即长期在旅顺驻军。
甲午战争时期,四千毅军全部开往前线,先后参加了平壤、鸭绿江两次大战,毅军损失较大。但正好帝党借败仗打击压制淮军,宋庆作为非淮军勇营受到重视,虽然后来宋庆在反击金州、感王寨、大平山、田庄台等战斗中都有保存实力的行为,但其部队却越来越多。先收编了淮军主力之一的铭军,又得到朝廷允许,招募新毅军三十营。所以到甲午战争结束后,毅军成为清王朝新建的中央军——武卫军四大主力之一。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毅军(此时叫武卫左军)与聂士成部淮军(此时叫武卫前军)同为天津之战的清军两大主力。因为聂士成阵亡,其部众归宋庆统领,虽然战争失败,但毅军的实力却越来越大。
马玉昆,安徽蒙城县人
第二代——马玉昆时代。1902年,宋庆去世,其手下头号悍将马玉昆接统毅军,这时为毅军极盛时期,共有兵力二万人,而且备受清廷信赖。但马玉昆只想发财享受,既无争雄之心,也不想改革毅军。北洋军已经是从头到脚完全西化的时候,毅军仍保持着宋庆时代的勇营制度,就连制服也是依然用青布包头、用布带缠腰等,注定其会被时代淘汰。
姜桂题,安徽亳州人。虽然是文盲,但由于情商高,为毅军建立了一张覆盖整个北洋军阀的关系网,受益匪浅
第三代——姜桂题时代。1908年,马玉昆去世,姜桂题接统毅军。姜与马是一代人,当年同为毅军四大将(另外二人是宋得胜、程允和,此时都已经去世),但两人风格完全相反。
马玉昆治军严苛,动辄杀人,现在流传的毅军从背后攻击义和团,实际上就是马玉昆的督战队对于溃退的义和团一律军法从事(说起来公敌是马玉昆才对)。姜桂题则对人宽厚,部下犯了错,只责备军官,不加罪士兵,因此被士兵拥戴敬爱。有一次姜桂题在大街上随处小便,被警察罚款,姜桂题也是老老实实交罚款了事。
毅军长期依然保持着脱离时代的旧式军队面貌,是与其历代领导人都不思进取密切相关的
姜桂题和袁世凯有金兰之交,袁世凯当了总统后,按照官场规矩,姜桂题把金兰谱退了回去。但袁仍然当他是自己人,故而毅军颇受优待信任。姜桂题在新建陆军(北洋军的前身)中干过,因此袁世凯死后,后来的北洋政府大佬段祺瑞、冯国璋、徐世昌、曹锟等人,均是姜桂题的袍泽,都给他面子,靠老关系毅军日子过得也颇滋润。
米振标,陕西清涧县人
第四代——米振标时代。1921年,姜桂题病逝,由于他太长寿,别说和他同一代的毅军将校,就是下一代也都死光了,只好矬子里面拔将军,由镇压过山西革命军(阎锡山)、平定过蒙古独立、击毙过蒙军头目巴布扎布、战功最多的米振标接统。
米振标资历很浅,从士兵一直靠敢打敢拼提拔起来,辛亥革命时才是个管带(营长),和北洋大佬们没有什么交情。所以米时代的毅军一直老老实实窝在密云不惹事,在军阀混战中小心谨慎,不开罪于任何一方,以求自保。
先后投靠俄国、日本,分裂蒙古的巴布扎布,就是死于米振标之手
就这么一直混到了1925年, 毅军移驻河南。米振标的但儿子米国贤欲图扩充军力,乘奉军在河南作战失利时,抢夺了奉军几百条枪。其实奉军与毅军渊源颇深,张作霖年轻时代在毅军干过,对毅军一直很客气,所以米国贤这是自取其祸。不久奉军卷土重来,扬言要解决掉毅军,米振标为了保住儿子,只好表示愿意缴械,只要保证人身和财产安全即可。奉军答应了米振标的请求。还派专车一路将米振标和其属下送到北京,丝毫没有为难。
毅军之所以能够维持六十年,并非多么能打,靠得就是关系网上佳,可以左右逢源,所以当米国贤违背了这个原则后,毅军就只能宣告终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