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藏象生理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前几天,我浏览后台留言,看见有读者朋友提出一个问题,就是每天早晨起来,必然咳嗽一阵,吐痰较多,白天的时候,又感觉没啥力气。他问我,这是怎么回事,应该如何应对。
看到这个问题,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脾虚湿浊上犯。
来吧,我给你说个真实的医案故事。我们再来感受一下。
话说有这么一个人,女性,当时是60多岁。
这个人,有一点慢性支气管炎,据说不算太严重。
但是,长期以来,此人就是爱咳嗽。尤其是早晨起来以后,肯定要咳嗽,咳出的痰又多又黏,色白。
不过,早晨这个劲儿一过去,她就会好不少。第二天,还是如此。
为了能改善这个毛病,患者用过不少药物。抗感染药,化痰止咳药,都尝试过,效果不好。
后来,此人就尝试投中医治疗。
刻诊,见患者舌质淡,苔白腻,脉虚弱。细问得知,患者白天的时候容易乏力、食欲不佳,少吃一点东西就可能感到胃胀。在进行剧烈的身体活动后,咳嗽咳痰现象会加重。
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医家果断书方一首,但见——
茯苓15克,党参30克,莲子15克,薏苡仁30克,砂仁6克(后下),桔梗15克,杏仁10克,白扁豆20克,炙甘草6克,白术10克,山药20克,紫苏子10克,陈皮6克,大枣20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每日一剂。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1周以后,症状逐渐有所减轻。
这时候,医家根据患者情况,稍作加减,继续调养。
大概三周以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生活恢复正常。医家嘱咐,用香砂养胃丸善后调养。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此案,当初在学习古方参苓白术散临床运用的时候,我们的老师曾经拿来和我们解析过。我在这里,不过是转述而已。
这里的道理,我想和你简要说一说。
你记住,在中医里有一句话,叫做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感觉肺子里总有白色黏痰,要考虑是不是脾虚所致。
为什么这么说啊?从中医藏象理论角度来衡量,脾是主运化的。脾虚,就运化失常。运化失常,津液得不到很好吸收和利用,就容易形成痰湿。所以中医讲,脾是生痰之源。
但是呢?生出来的痰湿浊邪,却不在脾里呆着,而是来到肺部。这就是人体的一般规律使然了。这个时候,肺就像一个痰盂儿,里面满满登登地装着痰浊。
这个时候,患者就会咳嗽、多痰。痰色多白,质地黏稠,相对容易咳出,有的甚至多泡沫。
所以,中医讲,肺为储痰之器。
这么一看,如果一个人总是痰多,爱咳嗽,同时伴随脾虚的一些症候,比如说乏力、便溏、食欲差,舌质淡,脉象细濡,或者细弱,或者细滑,舌苔白腻而厚,甚至白腻有裂纹,那就要考虑“脾虚痰浊上犯于肺”的问题了。痰,看起来源于肺,实际上却源于脾。
以上这些情形,在谁的身上多见呢?就是广大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上文医案里这个患者,就属于这个情况。
此时怎么办?健脾利湿,化散痰浊是必由之路。
我们来看看上文医案里的方子吧——
茯苓15克,党参30克,莲子15克,薏苡仁30克,砂仁6克(后下),桔梗15克,杏仁10克,白扁豆20克,炙甘草6克,白术10克,山药20克,紫苏子10克,陈皮6克,大枣20克。
这里头,党参、莲子、白扁豆、白术、炙甘草、山药、大枣,用于健脾益气,陈皮、砂仁用于行气,令补而不滞。脾气强大了,它才能恢复运化,减少痰浊的生成。
对于业已形成的痰浊,全方用茯苓、薏苡仁利水除湿,用紫苏子降气化痰。
此外,用杏仁降气、止咳、平喘。
桔梗,作为舟楫之药,将药性带入肺部,从而更快地改善患者症状。
我这么说,你懂了吧?
这里头用到的,其实是参苓白术散加减。参苓白术散,是一张中医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方子,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基本构成,就是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茯苓、人参、甘草、白术、山药、大枣和陈皮。上文医案里的配伍,基本就是原方的应用。参苓白术散治啥的?简单说,就是治疗脾虚湿盛的。它完全符合医案里患者的病因病机,所以可以拿来大胆应用。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明白了,造成早晨咳嗽痰多的因由之一了呢?
当然,这只是诸多因素之一,不可能代表所有的患者。但是我觉得,这部分患者,人数庞大,而且越来愈多。主要表现,我再说一下,就是痰特多,色白,黏稠,容易咳吐,同时便溏、大便不规律、容易乏力、腹胀,有的属于直肠子,吃完就拉,有的则干脆没啥胃口,不爱吃饭。舌苔,往往白腻,或白厚,有些人甚至在白厚腻苔的中间,来一道裂纹,舌头周边有齿痕。
这样的读者朋友,我建议你能去好好看中医,若症候符合,不妨借参苓白术散加减应对。当然,这一切,一定要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进行。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