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数学天才许晨阳从北京大学任职六年后果断离职,回到美国麻省理工全职任教。
此消息一出,瞬间引爆了社会舆论,人们给他扣上了“崇洋媚外”“忘恩负义”的帽子,还说“他明明是中国科学家,非要跑去美国效力,这就是汉 女干 !”
临走前,许晨阳留下了3句话,说明了自己要去美国的原因,也揭露了中国人才流失的深层次原因!
天生的数学天才
1981年,许晨阳出生在重庆的一个高知家庭,在很小的时候,他就表现出了对数学极高的兴趣和非凡的天赋。
别的同龄的小朋友都吵吵着要玩具,但是喜欢数学的许晨阳却缠着父母买数学书,还非让父母给自己讲书里的数学知识。
在4岁的时候,许晨阳就熟练的掌握了加减乘除运算,方程式也是无师自通。
他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对教育本就非常重视,发现许晨阳在数学方面有着超凡的兴趣和天赋后,他们就决定在数学方面好好培养许晨阳,发挥出他的天赋。
虽然许父许母知道自己数学天赋很强,但他们实在没想到,许晨阳的数学能强到这么离谱。
小升初的时候,12岁的许晨阳考上了四川首批探索拔尖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的试点学校--成都树德中学。
5年后,他又入选了四川省数学代表队,同年,他在数学竞赛中斩获了省级一等奖!
因为在数学上有着超凡的天赋和成绩,许晨阳被国家数学集训队破格录取,在这里,许晨阳接触到了更高深的数知识,得到了更优质的教学资源。
1999年,北京大学注意到了这个天才,并向许晨阳抛出了橄榄枝,经过深思熟虑后,许晨阳最终决定接受北大邀请,进入北大深造。
许晨阳就像是一块没有极限的海绵,只要是给到他知识,他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吸收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而且永远不会被填满。
只用了3年的时间,许晨阳就学完了大学四年的课程,并取得北京大学的学位。大学毕业后,许晨阳并没有离校去找工作,而是决定攻读硕士,继续深造。
两年后,许晨阳结束了原本3年的硕士课程,提前一年拿到了硕士学位。
许晨阳还想在数学领域走的更远,他觉得自己现在还只是一个刚进入数学殿堂的初学者。于是,许晨阳在2006年,向美国排名第一的普林斯顿大学递交了攻读博士的申请。
认识许晨阳的每个人都觉得他的选择很正常,毕竟清华北大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出国留学,而当时留学生的归国率连百分之二十都没有,他们都留在国外发展了。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国外的月亮比国内的圆。因此,清华北大被戏称为 “西方人才的摇篮” 。
2008年,许晨阳取得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学位,一年后,他又来到麻省理工攻读博士后。
回国任教,再次返美
2013年,许晨阳觉得自己学业有成,该回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想带领中国的数学向前发展,提高中国在国际数学领域中的地位。
自始至终,他都没想过留在国外发展,因为父母从小就告诉许晨阳,身为中国人要爱国,要用自己的力量帮助祖国变得强盛,现在,到了他为国出力的时候了。
回到中国后,许晨阳来到了自己的母校北大任教,在执教期间,他也没有停下在数学方面的研究,凭借日复一日的钻研,许晨阳先后攻破了多个代数集合领域的世界级难题。
2017年,许晨阳荣获了未来科学大奖数学计算机科学奖,并获得了100万美元的奖金,凭借此项成绩,他还成为了首位被庞加莱研究所录用的中国科学家。
在国内,许晨阳也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奖励,还被北大特聘为教授。
许晨阳刚回国时,国内从事几何代数方面的人还比较少,他在北大执教6年,培养出了多位几何代数方面的研究生、博士生,组建出了一支规模庞大且年轻的几何代数研究队伍。
可以这么说,许晨阳在几何代数方面就是国内的领军人物,在他的努力下,中国的数学研究水平被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北大任教的时候,许晨阳也一直关注着国际上的数学学术交流,他很想参加一期国际数学会议。
碍于身份,他必须按照规定流程,提前四个月提交出国参会申请。
许晨阳接连提交了3次申请,前两次他直接被拒绝了,虽然最后一次通过了,但数学会议早结束了,通不通过也没有意义了。
许晨阳还先后两次申请过院士,和前面一样,他都被拒绝了。
许晨阳有些失望了,他觉得在国内很难再进一步取得学术方面的突破了,于是心灰意冷的许晨阳在2018年正式提出了离职,然后回到了美国麻省理工任教。
当初,许晨阳刚回国的时候,人们都说他是爱国的科学家。
但是,当他选择从北大辞职,回美任教这件事报道出来后,人们就一边倒的说他“崇洋媚外”“忘恩负义”。
不过,他对此也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这些话并没有给许晨阳造成了什么困扰,反而促进了他返美的进程。
回到美国一年后,许晨阳取得了重大学术突破,并因此获得了科尔代数学奖,而且他还是第一个获得这个奖项的中国科学家。
而当这个消息传回国内后,人们骂许晨阳骂的更狠了,说他是“为美国效力的汉 女干 ”!
其实在离开之前,许晨阳留下了 三句话 ,他说这就是他 离开的原因 ,同时也是 中国人才外流的原因 !
人才流失真相
第一点, 国内论资排辈现象太普遍太严重。 只要是从业时间长年纪大,发表过大量的论文,拿过一些奖项,那他就是业内的权威。
这些论文、奖项是否有含金量没人在乎,更没人知道,人们看中的是他前辈、权威的身份,真实的学术水平反而没人关注。
不是说这些权威前辈的学术水平不高,而是科学界的关注点跑偏了,不只是科学界,每个行业都应该拿真才实学来说话,而不是依仗资历。
论资排辈导致的就是一些权威前辈在业内话语权极重,他可以影响甚至决定业内的资源配置,很多年轻人得不到展露才华的机会,没有一展抱负的途径。
年轻的研究院科学家想要出头,就得熬,等年纪大了,资历老了,有话语权力了,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研究了。
但到那个时候,熬出来的科学家还能坚守初心认真做研究吗?
论资排辈催生出来的另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 人脉关系 ,年轻的科学家想要尽快出头,想要脱颖而出,就要处理好人脉关系,记住领导的喜好。
许晨阳曾经表示过,要想在某些奖项评选中得奖,那得有人脉关系才行。
大多数科学家都是纯粹的学术研究者,他们不喜欢论资排辈,讨厌为了争取科研资源去做“人脉关系”,他们也不是很在乎物质条件,要不然许晨阳也不会穿着拖鞋骑着自行车去上课了。
他们要的只是一个干净的学术研究环境,获得的奖项就是科学界对他们最大的认可和鼓励。
但国内的某些情况,让科学家无法全身心的去做研究,所以,一些科学家会选择去国外,寻找更好的研究环境。
第二点就是, 学术氛围过于浮躁。 很多人都急功近利,着急忙慌的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在研究成果还没出来之前,就着急做宣传,接受媒体采访,他们做研究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名为了利益,根本不做深入的研究。
这样一来,外界的注意力、资源有很大一部分都向善于营销的人,这就让那些潜心做研究的人寒心了。
并不是说想要名利不对,科学家也是人,也需要足够的物质条件,但一定要把主次顺序搞清楚。
研究成果出来了,要名要利没问题,但决不能披着做科研的外衣,做追名逐利的事!
第三点是, 学术造假严重。 因为高级职称能带来更高的收入,而评职称又和发表的论文数量有。
所以,很多没有真材实料的人,就会进行学术造假,写不了论文就去网上找代写,根本花不了多少钱。
职称评选和论文数量挂钩一直被很多人诟病,当初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申请院士,就因为没有留洋经历、没有博士学位、没有足够的论文数量而被拒绝。
像是把别人发表的论文改成自己的,这样的学术造假还算是比较轻。
有一些导师甚至会霸占自己研究生、博士生的论文,将其当做自己评选职称的资本。要是学生不同意,导师就威胁学生不给毕业。像这样的学术丑闻,爆出来也不止一次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高学历人才流失也就解释得通了。
近些年来,国家一直在改善学术研究氛围,打压学术霸权学术造假,为年轻的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和发展空间,提高研究人员的福利待遇,也在不断地加大科研投入。
在国家一系列的措施下,回国为国家效力的年轻科学家越来越多,许晨阳也表示,有机会一定会自再次回国,为国效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看到这儿,对于人才外流的现象,你有什么想说的呢?一起来评论区分享一下吧~
(图片及故事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