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大约的确死了”,初读觉得是病句,再读才知鲁迅先生的用心良苦

说起近代的“民族魂”,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恐怕就要算他那一篇篇脍炙人口,且又处处锋芒毕露,将旧社会批得体无完肤的犀利文章了。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第一个倡导写白话文的领军人物,鲁迅自然会受到来自旧文化顽固分子的各种诋毁,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那一病句“事件”:

......大约的确死了——

甚至在当时,有些所谓大咖们,还义正言辞的站出来指证道:

“难道名家的病句就不是病句了吗?”

那么,这“大约的确死了”,果真是病句吗?

且听我细细道来。

“大约的确死了”,到底是不是病句

“大约的确死了”这句话来自鲁迅先生的经典短篇小说《孔乙己》:

说旧社会的鲁镇上有许多格局与众不同的酒店,就拿小说里仅十二岁的男二号“我”所在的咸亨酒店来说吧:当街放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台里面通常都会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用来温酒。

一般来说,做杂工的人中午或者傍晚散了工后,基本上都会花上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而后靠在柜台外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若有“阔绰”的一般都会点上一碟茴香豆,或者盐煮笋,当做下酒小菜,如果能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享受一样荤菜,但这些做杂工的,多半都是短衣帮 (旧时劳动人民都穿短衣,所以那时候的短衣帮就是劳动人民的代称) ,没有那么阔错,而能出到这个价码的,通常都是长衫客 (旧时有钱有身份的人) ,他们一般都会坐到隔壁的房间里,慢慢的坐喝。

而我们的男一号孔乙己,则是个另类,因为他是咸亨酒店中唯一一个穿长衫,站着喝酒的人。

孔乙己其实并不是他的本名,他姓孔,因为与人交谈时经常会用一些“之乎者也”之类的文化词,显得很有学问的样子,故有好事者便就在一张描红字帖“上大人孔乙己”中,为其“截取”了孔乙己这个大名。

据说孔乙己这个人是念过书,还是有一定学问的,不然他也不会靠帮人家抄书来赚取微薄的生活费,但那也只是曾经,后来他便因好吃懒做,经常误时,而断送了这份虽然没什么前途,但却能糊口的工作。

因为断了生活来源,迫于生计,孔乙己“逼不得已”之下便就干上了鸡鸣狗盗之事,只不过到底只是个业余的,根本没什么“经验”他,似乎总是失手,而失手的代价,就是被人狂扁一顿。

正是因为经常“失手”被打,孔乙己虽然是咸亨酒店内为数不多,不怎么欠钱的常客,但却经常会被别人嘲笑......因为他的脸上总是带着伤,旧伤才好,便又添新伤,且几乎从没间断过。

只不过,每当人们嘲笑孔乙己是不是因为偷东西才会挨揍之时,他总是会秉承着“文化人”与生俱来的倔强: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那是窃......”

人都是有自尊的,更何况孔乙己好歹也算是个有学问的人,于是在短衣帮中找不到共同语言的他,便就与酒店中专门负责在后台温酒的我拉起了近乎:

“茴香豆的茴你会写吗?”

我漠然回道:

“不就是草头底下加一个来回的回吗,有甚稀奇的!”

“对对对!”

孔乙己很高兴,像是找到了知音,正准备继续向我介绍起茴其实有四种写法之时,却被我以不耐烦的口吻支开了:

“行了,行了,我还有事呢!”

说完便匆匆别过了脸。

“可惜了——”

孔乙己面如死灰,显得非常失落。

后来,孔乙己因偷了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于是在蹒跚着用手“走”到咸亨酒店,喝完最后一碗酒,过完最后一次酒瘾之后,孔乙己便自此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看着墙上记账板上孔乙己欠下的,十九钱的烂账,作者借男二号“我”之口结束了这场或许早就该结束的“闹剧”:

到中秋可是没有说

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

大约的确死了,这句“病句”自此便诞生了。

那么,这“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真的算是病句吗?

看起来,好像是,因为:大约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而的确又是一个很笃定的认为。

如此既模糊又笃定,不是很矛盾吗?“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不是病句又是什么?

可是,如果您站在《孔乙己》男二号“我”的角度上,再去仔细想一想,他如果在没有确切的途径知道孔乙己的结局,却又能猜到十之八九时,又该怎么去描述?

打个比方:如果没有活水注入的死水潭,在太阳的暴晒下必然会在一天内蒸发殆尽,但在不确定究竟会不会有活水注入的情况下,若问你潭水哪一天会干涸?

你应该怎么回答?

说潭水肯定会在一天内干涸,不准确......因为说不定接连着下雨,潭水就不一定会在一天内干涸,所以正确的回答是:大概潭水一天后肯定能干涸吧——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其实也是这个意思,一方面从情理上推测,毕竟总是来酒店的常客不见了,一个不欠钱的人,开始欠钱了,且欠着钱很久都没有来还......最后一次见他,境遇又那么的糟糕......很难让“我”不往“的确是死了”上面去推测。

而若从事实层面上来讲:“我”又没有确切得知孔乙己已经死亡的消息......

综合而言,只能以“大约”“的确”来代替。

所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并不是病句,而是人物在复杂情景下的真实内心写照。

总结:

我觉得鲁迅这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还有一层更深内涵:

“的确”代表了无数个像孔乙己一样的人,与封建教条主义牢牢捆绑在一起的他们,早已被八股科举制禁锢了思想,侵染了灵魂;而精神上麻木不仁的他们,早已丧失了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变成了整天无所事事“行尸走肉”。

他们无法从痛苦的生活当中挣脱,最后的结局,的确就像孔乙己一样......生不如死......

其实我们现在很多人,也已不知不觉滑落到了孔乙己的,“大约的确死了”的“边缘”,他们或许自己可能会觉得自己有很多本领,有多了不起,但现实工作上却似乎并不太需要他们这些所谓本领与“了不起”,于是,他们便会经常感慨:英雄无用武之地......理想跟现实之间的落差太大......

继而开始抱怨,仇视社会,走极端......

所以说,“大约的确死了”这句看似很模糊又十分肯定的病句,说的其实并不是孔乙己这个人,而是一种孔乙己化的惰性与迂腐的生存观念......作为我们每一个看过《孔乙己》的人,应该如何去消除与杜绝这种观念的产生,才是鲁迅先生的深意之所在......您觉得呢?

谢谢观赏!

关注我,总会给您带来不一样的精彩!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鲁迅  鲁迅词条  病句  病句词条  用心良苦  用心良苦词条  大约  大约词条  的确  的确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