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的4月,在广袤的海垦南繁育种基地里,玉米、水稻、棉花苗长势喜人,丰收在望。田野间一片繁忙的景象,科研工作者们弓着背,悉心地查看记录着作物的生长情况。目光移至另一侧,一座座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黄白相间的房屋整齐划一,给南繁基地增添了一派生机。
2023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海垦南繁产业集团正按照海垦集团的部署,加快建设种业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推进种业创新研究院、种子进出口加工贸易园区、国家南繁生物育种专区、南繁育制种基地建设等12个重点项目建设,多措并举强化种业“育繁推服”全产业链资源优势和运营能力,牢牢把握自贸港建设机遇,牢记嘱托扛起粮食安全责任大旗,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精准强链
增强科技铸造“农业芯”
如今,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作为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搭建的公共科研平台,告别了曾经各个科研机构、高校的“各自为战”,而南繁育种科研在这里实现了联合攻关,南繁产业集群发展的效应逐渐凸显。如何通过项目牵引、开展联合攻关等方式,突破种子创新“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是海垦南繁产业集团下一步发展的重点方向。
专家查看棉花生长情况。黄薇 摄
“想要做到种源自主可控,就必须下功夫,研制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种子。”结合国内外南繁产业发展现状,海垦南繁产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智全分析,近年来,我国现在依然有相当一部分种源依靠外国进口,如何把“洋种子”变为属于南繁的“金种子”?答案就是要立足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以种业产业链为主攻方向,把握住种业源头发展控制权。
谋定而后动。海垦南繁产业集团计划将科研成果进行高效转化,从种源保护做起,稳固农业发展的基础。
“我们正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进行机械化、智能化、规模化的制种,真正将科研成果惠及老百姓,端稳中国饭碗。”该集团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今年将加快推进育制种基地建设,强化育制种资源和能力,对种源进行收集保护,并结合育种基地美化、亮化工程,实现规范化育制种。同时公司聘请了大量周边农户,实时进行基地管护,培育“专业化+社会化”的科研队伍,实现产业的强链补链,相辅相成。
工人正在进行豆角作物种植。黄薇 摄
走进海垦南繁产业集团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只见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中心的水稻、辣椒、哈密瓜等1876种新品种种苗正在田间地头展示。海垦南繁产业集团正积极参与“南繁硅谷”建设,与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形成实验室+基地联动效应,不断促进南繁成果转化和落地,并带动农户参与其中。
创新延链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产业科技创新的突破往往会带来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出现,如何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和实现高质量的有效供给,成为海垦南繁产业集团亟需解决的难题。
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一处。黄薇 摄
过去海垦南繁产业集团的营收中耕地开垦与地租占比较大,“育、繁、推、服”产业链发展不健全,南繁专家科研成果转化和落地推动缓慢。为了突破这一发展瓶颈,海垦南繁产业集团加快整合提升土地资源,主动转换思路,由资源拥有向资源控制转变,致力于提供育制种全过程、成果转化、后勤保障等多种服务,正积极探索“耕、种、管、收、储、运、销”全产业链南繁服务CRO模式。同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用好用活土地资源,携手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和各大科研院所打造种业创新联合体,提升科研实力,发挥组织化程度高的优势,做好科研成果产业化工作,建设“育繁推服”一体化种业集团。
现在,走进南繁育种专区的综合服务区,科研实验楼、碳化车间、综合监控平台、综合服务楼等设施建筑已经投入使用。其中综合服务楼主要承接各科研企业单位的日常生活服务,内设69间宽敞明亮的豪华标准房间。据了解,去年已有31家科研单位,46个入驻单,300多家科研团队正在实验田中进行育制种研发工作。
育制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多代的繁殖、选育,才能最终育成一个新的品种。
“我们利用89亩土地,自主研发培育新型玉米品种,马上就可以采摘第一期成果了。”海垦南繁产业集团育种专区负责人邓贵明告诉记者,这几个月以来,公司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和中国农科院共同推进优良种子资源科研成果转化,加快品种选育步伐,让种业创新走上“快车道”,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聚焦种业,做大做强南繁产业。”李智全表示,公司今年将扩展新业务,投建加工贸易园,完善生产链条,将进出口种子进行系统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筛选、分级、打包,优化种源产业供应链管理,让一粒粒“金种子”走向世界。
来源:海南农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