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受经济大周期影响。顺周期时,发展速度会掩盖潜藏的问题,企业经营欣欣向荣;逆周期时,尤其考验企业整体的经营能力,就要步步为营。而面临同样的市场环境,企业想要「鱼跃龙门」必须练就穿越周期能者胜的硬实力。
为此, 36氪品牌主理人联合秒针营销科学院发起「穿越周期的营销范式」系列访谈,基于研究及媒体视角观察总结出5大营销范式:大渗透与把握流量机会、营销的内容化、DTC直连消费者、品牌塑造-信任背书、数字化-效率的提升。 我们认为这些范式是企业穿越周期、实现稳健经营的必备能力。
上述5大范式均有丰富的内涵及外延,同时,在时代变迁中也经历了种种演变,为了帮助营销人适时构建这些基础能力,给企业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我们特别邀请了数十位来自产、学、研领域的营销科学家参与讨论、输出观察。
本篇为该系列访谈的最后一期(点击查看过往4期访谈内容),聚焦探讨DTC,共有4位嘉宾参与了研讨。
访谈嘉宾|方军 张杏 顾华军 刘鹏
采写|张慧
编辑|阿至 王小坤
出品〡36氪品牌主理人x秒针营销科学院
写在前面
为什么要探讨DTC模式?
DTC(Direct to Consumer),指 直接触达消费者的品牌商业模式 ,它也是最热门的跨境电商模式。2005年以后,随着互联网兴起,大批借助线上渠道直销的品牌在北美诞生,包括眼镜品牌Warby Parker、男士理容品牌Dollar shave club、鞋服品牌Allbirds等。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DTC品牌凭借低价、高效的物流体验、安心售后、数据驱动的产品创新、社交裂变营销等快速崛起,蚍蜉撼树,强势威胁成熟品牌。 2016年Dollar shave club以10亿美金被收购,2021年Warby Parker、Allbirds相继上市,资本市场一片看好,首日大涨。
早期DTC品牌的名利双收,让DTC模式成为新创品牌的首选、成熟品牌寻求转型的稻草。 但2022年随着几个上市DTC品牌接连被爆亏损,DTC似乎又有跌落神坛的迹象, DTC到底是不是品牌应该学习或采纳的营销商业模式?它本质解决的是什么商业矛盾?它能带领企业穿越经济周期,基业常青吗?
带着关于DTC价值、模式、适用性及方法的诸多问题,我们发起了本期营销产学研研讨,并邀请到以下嘉宾参与:
左右滑动查看嘉宾观点合集
基于专家探讨,关于DTC模式的适用性,我们初步形成了以下判断,供营销同仁思考指正:
▪ 是否采用DTC模式由品牌定位决定,最根本的是要回答我是谁?我服务谁?
▪ 社会是明确分工合作机制的有机整体,DTC决定了它只能服务一小部分消费者,而非全部消费者;
▪ DTC更适合小而美的品牌,在自建渠道、物流成本可控的范围内,可实现穿越周期长久存在。一旦品牌要寻求更广阔的市场,DTC模式就需要让渡于全渠道模式;
▪ DTC模式的本质是渠道之争,自建渠道和全渠道发展存在不可调和的根本矛盾,抛开模式本身,企业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协调自有渠道和外部合作渠道利益的问题。
同时,也抛出问题供大家思考:
方军
DTC是否能穿越周期,取决于我们对这类品牌的发展预期,如果对它的发展规模没有全渠道层面的要求,在我看来,DTC品牌能够实现长期的生存,因为 它能很好的服务一部分消费者,而不是全部消费者。
▪ 比如2016年被10亿美金收购的Dollar shave club,它之所以能崛起,一个关键原因,在于瞄准了一群对剃须刀品质不敏感但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对消费者做了精准的分层。
此外,在渠道上,包括它在内的很多DTC品牌都会通过会员订阅或自建电商的模式,减少中间环节,实现成本的压缩,在电商、物流成本可控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盈利,但受限于用户规模,它们的发展会有天花板。此外,这种模式对组织架构的灵活性也有很高的要求。
DTC品牌一旦迅速发展,势必会受到资本或巨头追捧,从而导致投资人对其有更高的销售预期,为了追求增长或更漂亮的估值,品牌可能做出短视行为。比如某些DTC品牌被收购后,从整体来看,其对业务的贡献其实是不及预期的,但单纯看其用户忠诚度等指标,它的表现又值得肯定,这一矛盾,其实就是DTC品牌本身人群定位和发展规模上限导致的。
在一个动态变化的市场,机会总是存在,一定会有DTC品牌崛起,过程中也会有品牌倒下,经济下行时,因为没有中间商,且能拿到更低的OEM价格,DTC品牌的售价可能做到其他品牌的2/3,如果能合理管理供应链、物流和营销成本,它们可能更具优势。因此, DTC营销模式本身,是可以长期穿越周期存在的。
刘鹏
DTC除了能够压缩中间环节,实现降本,它很重要的一个优势,在于能够直接和消费者沟通,并快速的反馈到产品研发环节。
顾华军
DTC模式的优势是很明显的,对于部分品类,它是能帮助企业穿越周期的营销范式。
以我服务的汽车行业为例, 以往汽车企业普遍的经营模式是B-B-C,车企负责生产,卖给经销商,再由经销商者卖给用户,随着特斯拉、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崛起,直营、用户运营等新模式也被引入市场,并得到了验证。
面对变化的市场, 长城也明确了两大发展战略,一是全面向新能源转型,二是全面to C。 其中全面to C,直连消费者,其实就借鉴了DTC模式。就我做用户运营的体会而言,目前虽然无法肯定的说这种模式是否能穿越周期,但对于DTC本身的价值,我是认可的。原因有三:
▪一,它能提升效率: 在互联网重塑连接,信息获取和商业模式大变革的背景下,DTC能实现供需双方更极致、更高效、损耗更低的连接;
▪ 二,它能驱动组织变革: 很多传统企业其实普遍面临大公司病,具体表现在组织部门臃肿、市场感知能力弱、用户需求反馈慢、研发生产周期长等等方面,DTC其实能把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
▪三,它能降低成本: 大企业内部的沟通和决策成本都比较高,沟通成本体现为不同部门、业务线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任何一环沟通不到位就会产生问题,决策成本体现为指令层层下达的损耗,以及领导层基于个人经验判断可能导致的决策失误。DTC的过程,其实是面向消费者的统一沟通,以及将决策分权给消费者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它能降低沟通及决策成本。
以长城旗下品牌坦克的用户运营为例:
通过坦克App,用户能实现下单、追踪订单进度、和车友互动、在商城购物,以及远程的车机操作等几乎所有功能。类似信息化的透明中央厨房,从下单到提车的13个节点,有关车辆的所有信息都透明地呈现在App中。
在此之前,其实上述所有的数据都分散在物流、DMS、CMS等不同的部门、平台以及渠道中, 因为要统一面向消费者整合信息,所以需要信息的拉通和共享,这样的DTC运营,其实反向推动了公司内部多部门资源和信息的整合和共享。
张杏
DTC作为一种商业模式,是能穿越周期的,但它有一定的前提, 需要企业结合自身定位、市场前景、市场的专业程度以及自身资源的丰沛程度,综合放在战略层面考量。
从市场营销渠道管理-纵向整合的角度看,DTC其实就是 高度的纵向整合 ,即品牌承包了从生产到销售整个链条中所有的工作。市场是需要分工协作才能运转的,如果按照专业性高低划分,可以分为高度专业性和低专业性两种生产售卖模式。
其中,高度专业性,指需要高技术含量、依靠创新驱动的品类,过程中涉及大量的用户教育、持续的产品迭代及用户反馈,高度专业性的品类,如果市场前景好,完全的纵向整合(DTC)可以使企业能更好地掌控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过程、更快地取得用户反馈和产品迭代、更好地把握员工的表现,以免出现渠道的反噬。
低专业性的品类,意味着没有竞争壁垒,市场竞争者多,不建议用DTC的模式。原因有两点:
▪ 一是从成本考量, 中间商对售卖和服务更驾轻就熟,它可以同时代理多个品牌统一售卖,成本低于品牌自己单干;
▪二是出于消费者对公正需求的考量, 中间商的存在,相当于是双边交易中的第三方,站在消费者端,他会认为自己的权益能够受中间商保护。
顾华军
在我看来,应该是后者。品牌自建渠道就是一种DTC的发展模式,因为对于传统企业,短期完全DTC并不现实。
▪ 以汽车行业为例:跟造车新势力DTC的基因不同,传统车企的销售主要依赖4S店,车企很难实现对4S店的标准化掌控,包括价格、服务以及过程中留存的数据等(虽然雷克萨斯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但也是个例)。
如前文所言,数字时代,直面用户是企业必须实施的一项战略,为了长远贯彻这项战略,就需要借用DTC的模式。比如在长城内部,我们就将此定义为用户运营,或者叫用户全流程体验管理,全方位的管理用户触点、情绪以及过程中提供的服务。
当然,这一切也在探索中,目前无法武断判定DTC和传统经销商的模式孰优孰虑,但就亲身实践而言,To C转型肯定会遇到各种挑战,比如如何更好的管理合作伙伴、如何平衡和经销伙伴的利益、如何为用户提供无差别的体验等等。
刘鹏
完全采用DTC模式,看似是很多新品牌快速兴起的原因,但其实放在较长时间来看,完全DTC对企业要求其实很高。因为相比借助外部渠道,自建渠道的成本其实更高。
自建渠道虽是DTC的一大标志,但它其实更是一种结果,自建渠道能够发挥作用的背后,是强大的品牌力和产品力的支撑, 像苹果、特斯拉这样的企业,它可以不依赖渠道就获取用户,当然可以DTC,但对于大多数品牌而言,DTC自建渠道应该是后期的结果,而不是最初就应该考虑一项战略和投资。
另外,据我的观察,DTC也不适合拥有大量单品的品牌,因为大量单品在消费者端意味着更高的选择成本。
▪ 极强的品牌力+强势的单品,才能实现真正的DTC。
方军
企业应该单纯做DTC品牌,还是借用DTC模式? 我的观点是纯粹的,即要么只做DTC,要么就是做全渠道或多渠道,而且DTC不适合大多数品牌,只适合少数品牌,它也不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降本增效的万能钥匙。 因为社会有分工,没有一个品牌能够掌控触达消费者的所有渠道,如果每个品牌都自建渠道,从市场整体看,反而是最不经济的。
就品牌力越强,越适合DTC,我和刘鹏老师持不同观点。 在我看来,品牌力越强,越需要做全渠道分销,因为品牌力越强,在渠道博弈中越具优势,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实现分销,而减少对自有渠道的依赖。
▪ 例如苹果虽然开了很多自营店,但自营店承载更多的,其实是体验而非销售功能,相比之下,它的销售更多依赖于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
▪ 特斯拉相对较为特殊,在我看来它还处于发展早期,随着电动车取代燃油车成为中国消费者的唯一选择,仅靠自建的渠道,特斯拉肯定无法有效覆盖广阔的中国乃至全球市场,一旦市场扩大,企业势必会由DTC过渡为全渠道品牌。
▪ 再比如国货美妆完美日记,它从天猫兴起,比较接近于DTC的模式,社交平台和私域渠道完全自建自营,但做到一定规模遇到发展瓶颈,也需要通过线下开店寻求突破,但伴随而来的必然是高额的运营成本,坪效比肯定无法与美妆连锁渠道相比。
所以,DTC既是品牌发展的一种形式,也是品牌发展的一个阶段,过了这个阶段,就需要拥抱全渠道,而与之伴随的,就是协调自建渠道和其他渠道的关系,照顾彼此的利润空间。
品牌力强的企业,确实能自建渠道,并覆盖30%-40%的目标用户,但这也意味着会被覆盖70%目标用户的渠道伙伴抛弃,因为自建渠道和外部渠道之间,必然会存在价格差,利润差。
所以,在我看来, 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即便能做DTC,也会选择不做,而是让利给渠道伙伴,实现多赢。 但每个品牌都要从DTC模式中学习如何直接与消费者互动,从消费者处获得反馈,进行品牌关系的管理。 自建渠道可以承担消费者互动、体验、为其他渠道服务及引流的职能,具体到销售转化,建议还是全渠道布局。
顾华军
我比较认同方老师的观点,企业应该从DTC模式中学习,但 完全使用DTC模式,可能仅限于发展的某个阶段。 DTC虽然能直面消费者,如上文所说,它有其核心价值,但背后其实也隐藏不少难题,需要权衡利弊。
▪ 首先,企业需要包揽很多“脏活累活”。 DTC自建渠道,意味着企业要直面消费者提供所有服务,搭建完善的服务架构体系,尤其是销售和售后,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消费者和需求,处理的是各种各样的投诉,这对于传统依赖经销体系的企业来说,是非常实际的挑战和成本;
▪ 其次,线下开店需要投入巨额运维成本。线下体验店是DTC自建渠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汽车4S点为例,年投入一般在千万级别,如果企业自建并邀覆盖全国,这将是一项非常巨额的支出。除了开店运维成本,企业还要承担可能存在的货品积压及资金周转成本。
刘鹏
可以直接与用户互动并轻易获取用户反馈的品类,适合在品牌建立的初期,就使用DTC的模式,当然,模式需要与品牌定位和品牌建设相配合。 对于已经成立很久的品牌,因为有路径依赖的问题,没必要转向DTC,如果想使用DTC,建议通过建立新品牌践行。
顾华军
个人认为快消品类更适合做DTC,且应该在品牌初期就使用这种模式。对于其他品类及成熟品牌,则可以借鉴DTC模式,比如线下开设体验店,更多承担与用户交互、建立信任、提供体验,并赋能其他销售渠道的作用。
传统品牌完全转型为DTC品牌是个伪命题,因为全渠道营销和DTC营销对组织架构的设计、员工能力、工作流程的要求都不一样,两者在基因上存在本质差别,基因无法更改,渠道模式也是。 传统企业可以融合DTC中有价值的理念、方法为己所用,但没必要转型做DTC品牌。
方军
DTC虽然本世纪初随着一大批互联网DTC品牌崛起,成为主流的营销模式,但DTC不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互联网只不过让它变的更容易而已。
实际上,在上世界七八十年代的美国,已经有大批DTC品牌,包括大家熟悉的Sears百货专门从事邮购服务,此外还有服装品牌 J.Crew、电脑品牌Dell,以及很多家居、食品品牌,甚至家用除草机,以及拖拉机等,都可以通过邮政系统直邮消费者。
所以DTC并没有品类差异,只要渠道售卖中存在不合理性、存在机会,且能解决物流和消费者沟通问题,品牌就能DTC。 不过,还是如上面所言,这种模式无法覆盖品类的全部消费者。最终的结果,是DTC品牌和非DTC品牌共存,并服务于市场中不同需求的消费者。
企业在分析产业链整体价值时,如果发现某些环节存在效率低下或不合理的问题,就可能找到DTC的机会。从这个角度看,DTC仍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关键的问题在于,DTC品牌因为只服务于一小部分人,很容易遇到规模天花板,或者融资以及被收购后,因为要为品牌溢价买单可能导致动作变形。
方军
营销是为战略服务的,方法属于战术层,也服务与战略,整体考量,方法构建的核心,在于明确不同渠道的使命,以及它们各自在渠道组合中扮演的角色。
具体而言,DTC的应用有两种:
▪ 一种是全部均为自建的DTC渠道,另一种是渠道组合中某一个渠道是DTC形式。
如果是后者,就要考虑DTC渠道承担的功能,比如苹果体验店,更多扮演Show Room用户体验以及品牌建设的角色,基于此,就要思考店面的选址以及引流问题;如果DTC以销售或者快速获取用户反馈为目的,相关营销的布局就要围绕这一核心展开。过程中,品牌一定要处理好自有和非自有渠道之间的关系,达到步调一致。
最为忌讳的,就是DTC功能不明确,什么都要做,最终的结果,就是什么都做不好。
张杏
从研究的视角,企业在决定做DTC之前以及过程中,要对下面三种情况有充分的考虑:
▪一是清点资源。 清点自身的资源是否能支撑自己做好产业链中的所有环节;
▪二是明确目的。 还要明确自身通过DTC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目的需要进一步拆解为各项指标,用以判断或者自我诊断DTC对企业而言更具价值;
▪三是开放心态。 DTC意味着企业在渠道中完全是单打独斗的状态,过程中,除了要接收消费者的反馈,还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时刻关注市场、竞争者的反应,以免闭门造车
顾华军
从我做用户运营的经验和思考出发,框架可能更多适用于汽车行业,我们提出了从触点到数据到关系再到生态的架构体系。
▪首先,基础战术层面,是要建立触点体系。 这是品牌和用户建立直接联系的核心通道。此前,很多车企都是通过官网获客留资,相比之下,品牌APP是更直接的触点;
▪其次,建设数据平台。 目的是沉淀触点中与用户的互动行为,通过数据分析了解用户画像和需求,从而赋能产品研发及用户分层和精准营销;
▪最后,完善服务能力。 触点建立后,更为重要的其实是基于此,整合公司内多部门的能力,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真正实现DTC。
刘鹏
结合三位老师的建议,做三点补充:
▪一,用好免费触点工具。 比如edm、私域微信群,使用好这些触点工具,对于提升复购有直接、显著的效果;
▪二,建立数据归因体系。 这是互联网赋予营销人的一大武器,也是互联网时代DTC的核心优势,它能帮助企业将业务全流程的数据串联,清楚了解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基于互联网的归因和基于洞察的归因有本质区别,后者的细致度和灵活度完全不能与前者相比;
▪三,反向驱动产品创新。 在触点的设计中,加入用户反馈驱动产品创新的机制,提升企业内部的决策效率,这也是DTC品牌相比传统品牌的核心优势,它能带动产品快速迭代,从而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