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闻

上海白蚁大爆发,为何扎堆往居民家里飞?天气或要大变了?

时间:2022-06-09 00:51:11 热闻 我要投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插画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上海白蚁大爆发的话题也突然冲上了“热搜”,成群的白蚁扎堆在路灯下、广告牌灯箱前、电梯轿厢内飞来飞去,就连有的居民家中也“沦陷”了,比如刘畊宏的直播间里也有白蚁“闯入”。

上海白蚁大爆发的“场景”,不禁让人联想起2021年夏秋之际河南邓州汲滩镇大桥附近惊现大量“飞蛾”的情况,只见路灯下面全是漫天飞舞的“飞蛾”,就连桥面上也几乎被这种“飞蛾”覆盖,场面甚为“壮观”。

一时间,邓州大量“飞蛾”的聚集引起了不少人的质疑,就连附近居民也表示“未见到过这种现象”,那么这种现象有没有可能是一种不好的征兆,比如会不会是极端性恶劣天气来临前的征兆,或者说地震即将来临等等。

就在大家“热议”之时,邓州市农业农村局植保专家很快就给出了鉴定结果,这种漫天飞舞的其实不是“飞蛾”,而是一种古老而又原始的“蜉蝣”有翅昆虫,与蜻蜓目可同分为古翅次纲,距今至少已有2亿年的进化生活史。

事实上,在诗词《赤壁赋》中有这样一段:“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北宋文学大家苏轼对蜉蝣这种生物“渺小”和“朝生暮死”短暂的生命特征进行了很透彻的描述。

而按照植保专家的“解读”,蜉蝣这种生物一生要经历历卵、稚虫、亚成虫和成虫4个时期,其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花在由卵到亚成虫阶段,并且均生活在水中,只有成虫之后才飞出水面婚飞交配完成繁殖后代的使命,最后凄然死亡,这就意味着当我们看到蜉蝣成虫的时候,它已经是处于“生命的末期”了。

不过,我们要知道的是,蜉蝣成虫与其它动物成虫不一样,成虫后的蜉蝣不吃不喝,因此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也不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反倒是蜉蝣对水质环境要求很高,缺氧和酸性水质都会影响蜉蝣幼虫的存活率,所以蜉蝣的分布也是判断一个地区生态环境好坏的“标尺”。

邓州是河南省直管、南阳市代管的县级市,也是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而作为丹江口水库水源发源地之一,且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渠的必经之地,邓州大量蜉蝣的出现,恰恰也从侧面证明邓州一带的水质比较好。

那么,上海白蚁大爆发,其影响与蜉蝣大爆发又有怎样的不同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从白蚁这种动物的基本特性来进行分析。

白蚁虽然也带有一个“蚁”字,并且与“蚂蚁”同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有翅亚纲下的动物,在有的地方还将白蚁称为“白蚂蚁”,但白蚁和蚂蚁不属于“同一科室”,白蚁属于蜚蠊目白蚁科,而蚂蚁属于膜翅目蚁科。

实际上,白蚁与“四大害虫”之一的蟑螂(蜚蠊)是近缘关系,都是等翅目昆虫,并且进化系统上都较为原始,属于地球上现存的最为古老的半变态完全社会性昆虫之一。

白蚁具有“社会性”的特点,这就意味着所有的个体都生活在同一个巢穴中,别看单个个体只有几毫米到十几毫米长,但有时一个成型的白蚁巢穴,里面大约生存有上百万个个体或者更多,我们都知道“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所以白蚁群的危害有多大就不言而喻了。

在白蚁的世界里,等级非常分明,通常情况下白蚁巢穴内包含有蚁王蚁后(繁殖蚁)、工蚁、兵蚁以及若蚁,并且分工也很明确。

繁殖蚁又分为原始型繁殖蚁和补充型繁殖蚁,虽然它们的“根本职责”是进行繁殖保持巢穴稳定,但是也存在区别。

原始型繁殖蚁是从母巢中分飞出来的长翅型繁殖蚁,婚飞配对后才脱翅,然后钻入地下或朽木中下建立巢穴繁衍生息,而这对配对成功并“安营扎寨”的原始繁殖蚁就成为巢穴中的“蚁王蚁后”了。

不过白蚁的寿命虽然长达30-50年,但是受自然因素和天敌的破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蚁王蚁后”的生命也随时会受到威胁,当原始的“蚁王蚁后”衰老或死亡后,补充型繁殖蚁就会“上位”代替“蚁王蚁后”繁衍生息。

工蚁在白蚁巢穴中的数量最多,约占80%以上,它们的作用从一个“工”字就能略知一二,主要“从事”的是修建蚁路,建造巢穴,采集食物,清洁卫生,服侍或饲育兵蚁、蚁后和幼蚁等“工作”。

兵蚁的数量约占群体的5%左右,主要承担的是巢穴内外的“安保工作”,由于兵蚁的头部长而高度骨化,上颚则特别发达,完全丧失了取食的功能,所以这个类型的白蚁的饮食需要工蚁饲喂。

而兵蚁特别发达的上颚也就成为了护卫巢穴的武器,一旦发现有危险就会立即堵住洞口或“王宫要道”,从而抵御外敌“入侵”或为其它成员“转移”争取时间。

若蚁则指的是从白蚁卵孵出后至3龄分化为工蚁或兵蚁之前的所有幼蚁,在有的巢穴中缺少工蚁时,若蚁就会扛起筑巢修路的“大旗”。

由于白蚁属于喜温昆虫,主要分布在以赤道为中心的南北纬度45°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高温高湿”的环境中,而我国大部分位于中纬度,每年4-6月气温快速回升,是白蚁分飞的主要时期。

并且由于春夏雨前往往比较闷热,空气湿度也很高,非常适合白蚁交配繁殖,因此这个时候往往是长翅繁殖蚁分飞的高峰期,然后配对建立新群,它们会以唾液和排泄物混以泥土在合适的地方筑巢,上海等地出现大量分飞的白蚁就属于长翅繁殖蚁,不过上海网络辟谣称:“蚁量和往年持平,目前尚处可控范围”。

所以,发现有白蚁分飞,这有可能是降雨前的一种征兆,因此要赶紧关好门窗或纱窗,防止室内进水和白蚁的闯入。

但是并非所有分飞的长翅繁殖蚁都能成功配对并建立新巢穴,比如在白蚁分飞的季节,也是各种鸟类(夜鹰、红脚隼、家燕等)、捕食性昆虫(蜘蛛、蜻蜓等)或其它动物(蛙类、穿山甲、鼩鼱等)比较活跃的时候,所以会被大量捕食掉,特别是分飞的白蚁具有趋光性,通常会聚集在灯光之下,很容易引起天敌的注意。

加上如今城镇化率越来越高,人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既有纱窗的阻挡,又有电蚊拍、杀虫剂等驱虫工具,进入室内的许多白蚁无异于“飞蛾扑火”有来无回。

不过即便如此,由于分飞的白蚁数量庞大,仍然有少量“漏网之鱼”能够幸存下来并维持其种族繁衍。

白蚁是能够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的一种昆虫,并且它分泌出的一种高浓度“蚁酸”,甚至会腐蚀水泥,而白蚁巢穴内“道路四通八达”,往往会严重威胁建筑物或堤坝的结构安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如果发现家里有白蚁飞进来,一定要尽快斩草除根,必要的时候还要请专业人员进行清除,如果不及早处理,带来的不仅仅是家具或地板等木制品的损毁,严重时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广东佛山顺德就有一栋三层民房遭80多万只白蚁筑巢啃食的情况,专家预估巢穴或超过10年。

根据报告显示,这栋民房由于遭遇白蚁入侵,室内的门窗、衣柜、楼梯扶手等木质材料几乎被侵蚀,只要用手指轻轻一按就会凹下去,撬开表面就能看到成群的白蚁在“蚁道”内穿行。

白蚁防治专家在这栋民房内找到不止一个白蚁巢穴,其中一个还建在电视柜旁边的储物柜里,最终专家根据现场数据预测,白蚁规模至少在80万只以上。

如今,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的地表气温也在继续上升,并且有研究表明我国北方增温要比南方快,降水线也在向北推移,因此北方年均气温的升高和湿度的增加,这就为白蚁提供了生存下去的环境。

加之我国交通物流业发达,南方木料等制品被大量运往北方,如果在“防蚁”这个环境把控不严,木材中就有可能将白蚁夹带到北方,因此使得白蚁的生命线继续向北推移。

目前,我国除了纬度较高的新疆、青海、内蒙古、宁夏、吉利、黑龙江尚未发现白蚁活动的踪迹外,其余各省区均有分布,尤其是长江流域、江南、华南、西南等地白蚁危害较重。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白蚁危害房屋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20至25亿元,而白蚁对农林作物、园林植被、电力通信设施、水利工程、文物古迹等的破坏则不计其数,几乎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所以白蚁防治也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

当然,白蚁既是害虫,同时也是一种益虫,因为尽管白蚁在繁衍生息的时候会对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造成破坏。但是白蚁的“社会性”活动,不仅会加速朽木的分解、改变土壤物理性质,有利于植物、蚯蚓等地下动物更好地生长。

并且白蚁作为生物链中的一员(环),它也是穿山甲、蛙类、鸟类以及其它动物捕食的对象,如果将白蚁完全当作“害虫”全部消灭,这既不现实,而且也会引起更大的生态失衡。

所以,白蚁防治过犹不及,关键是要找到“平衡点”,一是在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要通过正确的方法进行防治,二是要通过天敌这种生物防治法来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