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三孩妈妈是怎样的体验?
在接受“送一百位女孩回家”栏目组采访时,蔡少芬哈哈一笑,略显无奈地回答:“我不骗你,真的很辛苦,但是也很享受”。
五点多就起来给孩子们安排衣食住行,更是十年如一日的早起晚睡,还落下了肩周疼痛的毛病。
甚至,被问到放松的时候会干嘛时,她疯狂地思考,哽了半天,大脑一片空白。
原来,当妈妈的这十来年,她竟没有放松过。
有没有说中你的心声?
无甚经济压力的明星妈妈尚且如此,普通女性们要面临的压力和窘境只会更多。
那么,都知道妈妈的辛苦,有多少人会主动聆听妈妈的声音,关心妈妈的感受?
去年TVB推出的“妈妈”脱口秀综艺《日日妈妈声》正好戳中了这个痛点。
01
《日日妈妈声》由三位TVB“妈妈”主持人:
有一个女儿的罗敏庄、二孩妈妈的陈凯琳、两位女儿都已经长大成人的妈妈余安安,坐镇主持,抛出问题,召集妈妈们与专家一起互动讨论。
每个问题都是妈妈们生活和情感经历中最常碰到的,既能引起共鸣,又百无禁忌。
单单是第一期节目的尺度就非常惊人。
第一期请来的是“靓靓”袁咏仪。
一上场,她就从自己的备孕经验聊起:
当时为了怀孕,她做了很多准备。
还戒掉了多年抽烟的坏习惯。
努力了几个月都没结果,直到自己快要放弃的时候,发现自己怀孕了。
袁咏仪说,那可是她掐准了时间,计算体温、计算日子的结果。
包括性行为的姿势她都研究过。
为了提高受孕几率,她甚至让自己尽可能呈现倒立的状态。
靓靓的话音刚落,主持人陈凯琳和罗敏庄表示感同身受。
直言自己曾把枕头垫在臀部,传说这样可以让精子在体内能够留存时间久一点。
有了袁咏仪和其他几位妈妈的大方分享,现场的妈妈们也都打开了话匣子。
有一位妈妈分享了怀孕期间的趣事,引起了妈妈们的共鸣:
她说第一胎怀女儿的时候,肤质超级好,容光焕发。
怀儿子的时候,整个人的状态就特别差,不敢照镜子。
另一位妈妈也是如此。
她怀孕的时候,可能是荷尔蒙分泌过于旺盛的原因,体毛特别多,样子仿佛一个奇异果,细细短短,整个肚子都是黑黢黢的。
说罢,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还有一位妈妈说,聊着聊着竟然忘记自己接下来自己要说什么,只能无奈自嘲“一孕傻三年”。
感叹完孕期身体负担,聊到孕后的身体恢复,妈妈们都炸了。
被问及产后对身体哪里最不满意,妈妈梁靖琪大方地说:
“上围”。
涨奶之后,胸部就像泄了气的气球。
还总是担心剖腹产的疤痕愈合不好,会出现肉芽。
节目请来的妇产科专家陈亿仕医生解释说:大部分长肉芽的人都不是因为发炎等愈合性问题,而是肤质问题。
事实上,临床上,最让医生担忧的,是因生产导致的肛门爆裂,为伤口缝针,既让医生头疼,产后女性也非常痛苦。
接着,聊天的尺度就越来越大:
妈妈吴若希说,自己在怀孕的时候,莫名喜欢看小电影。
平时反倒不沾染。
她一直困惑自己是不是不正常。
现场有妈妈也坦然承认,孕期她不会拒绝进行性行为。
幸好,现场陈医生做出了科学的解释:有六成女性,在孕期性欲会明显降低,一成多的孕期女性性欲会提升。
有一位妈妈立刻也分享了一个自己听来的段子:
孕期发生性行为,如果没有做安全措施,孩子出生就会有头泥~~
这位妈妈的玩笑话恰好把话题引向了大家都关心平时却羞于启齿的疑问——
怀孕期间的性行为是否存在风险?
陈医生说,通常来说,姿势对胎儿没什么影响,比较需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压到肚子。
但如果胎盘前置,那就要谨慎了。
而且孕后期,胎儿头部的位置比较低,那么过于用力就可能顶到胎儿头部。
现场的妈妈们听得惊掉了下巴,没想到自己脑海里的臆想和担心竟然是真的!
至于孕期性行为有助于顺产的说法,医生给出的解释是:
精液本身有前列腺素,如果前列腺素过高,会刺激宫缩。
前提是要达到特定浓度。
以上,只是《日日妈妈声》一小部分的对话内容。
诸如此类的话题还有:
造人的时候,用什么姿势能提高成功率?
传言的“早晨行房事,受孕几率更高”,有没有科学依据?
孕期发生性行为,是有助于顺产,还是更具危险性?
乳房大小和母乳的产量有关系吗?
什么情况下,精子的质量好且活跃度高?是该养精蓄锐,还是要适度练习呢?
……
看得我直呼“好家伙!”
但无论谈什么,现场气氛都一片轻松欢乐,妈妈们毫无顾忌地交流,也没有人对她们品头论足,指指点点。
估计说到这里,很多人会说:
这是可以在公众面前谈论的话题吗?
但,为什么不可以呢?
这些所谓的“禁忌”,难道不是妈妈们的日常?
存在于我们意识里的大尺度,无非是因为:
在普遍观念里,什么问题都能够应对,不假手于人,做到默默承受,毫无怨言,就是“合格妈妈”的标准。
因而,这些问题不是不存在,而是被刻意忽视。
妈妈们因此可以敞亮沟通和求助的机会就太少了。
节目现场的妈妈们提到个人困惑时,最爱说的就是“老人家是这么说”、“传说”、“听说”这样的字眼。
面临生活困境、情绪和自我感受崩溃时,妈妈们最常用的解决办法也是“独自应对”、“自我消解”。
《日日妈妈声》就是一个让妈妈们畅所欲言的路径,把日常疑惑却无以明说的事用一种更亲近、更公开的方式来谈。
台上台下,不论身份、职业、年岁,在这里,你只是一位生育了子女的女性,而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
02
当然,作为妈妈们生活的“拍档”,爸爸这个角色也至关重要。
节目就设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爸爸体验馆”。
每期会请来几位男嘉宾。
他们年岁各异,形貌不同,来自各行各业,有的是TVB艺人,有的是网红,还有富豪花花公子……
但共同的身份就只有一个——爸爸。
现实中,女性为孩子与家庭的付出似乎是“必然”。
孩子没人带,就应该是妈妈放弃事业。家务没人干,就得妈妈出手解决。
妈妈能完成这些任务,才能称得上“达标”。
那么,这份“工作”有那么容易做吗?
那就不如让爸爸们亲自感受,看他们能否胜任。
第一位爸爸,游茛维。
他瞒着医生,在网上公开直播妻子分娩的过程,引起了轩然大波。
他自己也坦承,当时是为了完成公司交代的直播任务,并且直播之前也得到了太太的许可。
所以在一番冠冕堂皇的解释后,他对现场妈妈们的否定和嘘声不以为意。
直到现场拿来一台分娩阵痛体验机,让他亲身体验分娩疼痛的滋味。
阵痛体验机的疼痛等级分为0~100。
0~30是轻微痛楚,也就是一般表皮疼痛的程度;
40~60是中度痛处,比如痛经;
70-100就是分娩的痛楚。
一开始,疼痛级别先加到30。
这位爸爸感到肚皮被拉扯,表情显得有点痛苦。
等级加到40时,他的注意力已经无法集中了。
疼痛等级调到55时,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就是,自己越用力越疼。
疼到自己大吼了一句:
“女人生孩子真的很伟大。”
当疼痛等级调到60时,他的双腿已经开始抽筋。
最后,主持人建议他挑战一下70级别的分娩疼痛,他还是放弃了。
没开机之前,他大言不惭,说自己可以挑战70等级的痛楚。
因为当初看妻子生产时,他并不觉得怎样。
体验之后,他才意识到,他那时轻松自在地端着摄像机拍摄正在经历“鬼门关”的妻子,妻子是在承受怎样的疼痛和心理压力。
第二位爸爸林盛斌Bob,是来体验孕妇的产后恢复的。
首先是传统的孕后古法扎肚。
这么做的目的,是把下垂的子宫恢复到原位。
这位爸爸一开始还不明就里。
结果,绑完之后,瞬间苗条许多,可他要完成简单的坐立和弯腰的动作,已非常吃力了。
要达到效果,妈妈们一天要扎8个小时。
其次是体验母乳喂养。
通常奶泵需要不停息吸乳30分钟。
可刚戴上,这位爸爸就大喊不舒服。
有的妈妈产后有漏尿的情况,需要长时间穿戴纸尿裤。
还有模拟伤口,让他双腿间夹一个球。
一整套操作下来,正常行走已经十分困难了。
他的妻子生过4胎,其痛苦程度可想而知。
这位爸爸曾问过妻子,为什么每次生完小孩走路都不正常。
现在他自己终于体会到了:
“我应该早一点明白的,对不起。”
下面这位新手爸爸,体验亲自带小婴儿。
结果他每一步都做错。
首先,喂奶前没有先用手腕试温度。
直接把奶嘴塞进宝宝的嘴里。
这时舌头在奶嘴上面,宝宝是喝不到奶的。
在给孩子扫风时,翘着二郎腿抱着孩子,这么做有一定危险性。
而且,也不应该捏着孩子的下巴,而是应该轻微拖住孩子的下颌骨,把头部拉直。
换尿片的时候,不应该把新尿片直接垫在下面,这样又把新尿片弄脏了。
最后,给小宝宝洗澡时,手势也不对。
手要圈住宝宝的腋下,另一只手扶住宝宝的背部,不能直接拖着脖子。
几件小事做下来,这位爸爸紧张得满头大汗。
最有说服力的,是爸爸Patrick。
许多人对于全职妈妈的态度都比较暧昧:
全职妈妈多轻松啊,无需面临复杂的职场人际关系和竞争压力,每天就是带带孩子,逛逛菜市场,花花钱而已。
Patrick就是一位全职爸爸。
在做全职爸爸之前,他发现一天24小时,也不能和两个儿子见几面。
于是,他和妻子商量,最好能有一人留在家里照顾小朋友。
太太二话不说,就把这项重任交到了他的手里。
他因此放弃了银行的高薪工作。
而他之所以这么果决,一是因为相比于妻子,他更有耐性;
二是因为两个孩子都是男孩,父亲照顾起来更合拍。
他还为自己制定了一份全职爸爸的工作表。
从买菜到煮饭,从家务到儿子的功课,一手包办。
当然,做全职奶爸,也要过心理关。
他被朋友当面挖苦:“你真好,有老婆养。”
楼下的保安员每次见到他,也会拿他开玩笑:“梁先生,你又放假!”委婉地嘲笑他不用工作。
但其中的酸楚,只有这位爸爸知道。
以前下班回家,放下公事包就躺下来休息,而今是24小时全天轮轴转。
再加上脱离了工作环境,就意味着未来的不确定性,丧失了一定的社会认可,心理压力比工作时更沉重。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他收获了孩子们的认可。
这是工作和金钱无法衡量的。
性别换一换,也是同样的逻辑:
如果不做全职妈妈,要为自己没有履行好母亲职责而自责苦恼;
成为全职妈妈,又要为经济不够独立、缺少社会价值而感到压抑。
所以,任何人选择成为全职爸爸或全职妈妈,都不是天经地义的。
03
除此之外,节目也能落脚于妈妈们共同的面临的具体的问题,乐得去倾听“特殊”妈妈的故事。
比如,有些妈妈执着于长年母乳喂养。
陈医生就特别提醒:选择母乳喂养的母亲,因奶水积压,有两成的几率患有乳腺炎。
香港地区的普遍情况是,9成母亲会在孩子出生后选择母乳喂养。
喂到6个月大的时候,数量就减少一半。
完全没必要过长时间喂养母乳。
还有的妈妈一听见宝宝哭,就会漏奶。
医生也给出了科学的解释:
负责控制的催乳激素是又脑下垂体分泌的。
大脑的反应,会刺激乳汁的分泌。
又比如,高龄产妇的问题。
陈丽丽是一位又酷又飒的泰拳教练。
52岁那年,她的女儿出生了。
事实上,高龄产子对丽丽而言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令她烦闷的,是那些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怀孕之初,她就遭遇各种歧视,甚至有人诅咒这位母亲:
“希望你生下一个不健全的、唐氏综合征的孩子。”
种种此语,异常刻薄恶毒。
现场还有一位高龄妈妈,生子时是42岁。
两年前自然怀孕时,胎死腹中。
由于她的实际情况非常复杂,因此再次备孕时,就要频繁打针。
而且,是自己往自己的肚皮上打。
受这份苦,就是为了自己能怀上宝宝。
还有,离异带孩子的单亲妈妈们。
一直以为,单亲妈妈要面临的首要困境是经济压力。
但相比之下,妈妈们都坦言,离婚本身造成的心理压力更大一些。
而且,要让孩子接受父母离异这件事并不容易。
何婉盈的感受更直观些:
她八岁时,父母离异。在父母离异前,每晚睡觉,她都能听到爸妈在隔壁房间吵架。
所以,在与丈夫的关系恶化之初,孩子还在两三岁的时候,她就果断选择离异,结束让她痛苦的婚姻,避免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影响。
当女儿问起爸爸的问题时,何婉盈也坦诚地告诉女儿:
“因为爸爸与我在生活上或思想上都不配合,就选择分开生活。”
这并不妨碍父母对ta们的爱。更不会在孩子面前说爸爸的坏话。
离异后,她们照常让孩子与爸爸的家庭往来,维持良好的关系。
更可贵的是,她们仍旧相信爱情,憧憬婚姻。
可现实是,大部分的单亲妈妈没有这两位妈妈的经济基础和心理素质。
节目因此也请来了香港单亲协会总干事,余秀珠。
余秀珠讲述,根据2016年人口普查显示:香港有73000多户单亲家庭中,56000多户是单亲妈妈。
在她所接触过的单亲家庭个案中,于单亲妈妈而言,最大的麻烦在于心理能量不足。
畏惧和迷茫,以至于连孩子日常生活都照顾不了。
说到这里,许宗慧的经历可能会给予单亲妈妈们更多鼓励。
除了是一位单亲妈妈,许宗慧还是一位乳癌康复者,更是一位自闭症患儿的母亲。
12年前,被确诊乳癌后,许宗慧的一边乳房被切除,同时还接受了长时间的化疗。
就在注射完最后一支化疗针,她以为自己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没想到,还有另一个更加艰难的难关在等着她——
经过评估,她当时3岁的儿子加加被确诊患有自闭症,需要一天24小时不离身的监护。
许宗慧便辞去了工作。
很多专家都认为,有一部分自闭症患儿非常专注,有惊人的智商。
主持人问起加加的情况时,许宗慧无奈地说,他在作弄妈妈这方面的确很厉害。
加加常常做出匪夷所思的行为。
比如,8岁时,他偷偷藏起家里的一把螺丝刀。
每天趁妈妈洗澡的时候,就跑去拧下门锁的一颗螺丝。
坚持拧了四天,门锁成功脱落。
又趁着妈妈洗澡,加加大摇大摆地走出了家门。
他知道搭乘电梯会被监视器发现。于是,果断选择走后楼梯。
这个小男孩还记下了整栋屋苑的所有后门。
下楼时,挨个走了个遍不说,还拿着手机录下了全过程。
被妈妈找回家之后,立马重温自己偷跑出门的视频。
因为儿子常常这样,她要整天满大街追着儿子跑。
许宗慧形容自己如同“疯妇”一样。
但即便困难重重,这位妈妈依然坚持带儿子出去玩,带儿子短途旅行。
她希望其他小朋友能享受到的快乐,她的儿子也能享受到。
因为总是感觉很孤单,连与儿子合照的机会都没有,她便自行组织其他自闭症小朋友的家长一起活动。
也因此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妈妈们,互相帮助,彼此支持。
她曾自问:为什么自己有这样的处境和遭遇?
自我挣扎之后,只能用“我一定不是最惨的那个”来宽慰自己。
她说,如果她能把自己的故事说出来,能够鼓励到处境和她一样的人。
这就是她的人生意义。
从单亲妈妈、罕见病患儿妈妈、老年妈妈,到寄养家庭妈妈、二婚妈妈……
这些现实问题,鲜少被人注意和提及,而《日日妈妈声》都关注到了。
形式上来看,《日日妈妈声》实在“枯燥”。
不设定故事剧本,也没有亲子互动,简单到就是聊天。
但也正因如此,话题才更有聚焦性。
如主持人在节目一开场反问的:
“究竟妈妈这个角色好不好当?有多少人能了解妈妈的苦况?又有多少人能听到妈妈的声音?”
三个问句,就是节目传递和表达的核心。
04
内陆五花八门的“妈妈综艺”,都是试图用俗套的“剧情”,打造一位或几位明星妈妈的人设,去代表生活中妈妈这个大群体。
最后落脚于一番沉窠烂臼——“贤妻良母”,继而夸赞母爱伟大。
事实上,以个体代大部分或全部,于普罗大众而言,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疏离感。
更无法具象展示和探讨绝大部分妈妈的具体困境,倾听和纾解妈妈们心底的情绪,切身关切她们的感受。
反倒更像是一种“捧杀”。
捧杀这个词,源于《风俗通》。
说的是一位御马者,因旁人一直夸赞他的马跑得快,便在赞美声的力捧之下,想方设法不断加码,提升马奔跑的速度,最终马被累死了。
《透过性别看世界》一书里,作者沈奕斐就用“捧杀”这个词附加解释反向歧视的过程:
“最近流行的一个词汇:捧杀,似乎能很确切地描述反向歧视的过程。”
“对女性的过度赞美通常使得普通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和一个其实并不存在的"自我’所斗争,这个自我是如此完美:温柔、善解人意、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并且还有一定的超能力。
当现实中的女性无法体现或完成这个"自我’的时候,她就收到了指责和压力,被贴上"不是一个好女人’的标签。”
要成为“好女人”“好妈妈”,牺牲和付出就是理所当然。
自然没人再去关心妈妈在成为妈妈之前的生活,也不想知道妈妈在成为妈妈之后的喜怒哀乐。
大家应该还记得,
3月15日,邓伦因偷逃税翻车当天,
B站一个年轻女孩上传了一条视频《我妈塌房了啊,哈哈哈哈哈哈》,引起过热议。
▲视频已被删除
评论区一时间因此成了“围猎”这位妈妈的公开处刑现场。
很多人不了解的是,为了平息风波,这位女儿后来上传了另一段视频:《我妈塌房后续,关于我被忽视的那几年》(视频已被删除)。
这则视频,补充说明了这位追星妈妈的一生:
妈妈在十八九岁时失去了双亲,靠自己的努力养大了弟弟妹妹。
结婚之后,生了两个孩子的妈妈又放弃了个人事业,成为全职主妇。
女儿上高一时,妈妈出现了精神问题,一直需要入院治疗并服药控制病情。
后来又为了照顾当时上高三的女儿,妈妈选择减少了治疗次数,更多地照看家庭……
所以,追星,无疑是这位一辈子都在为孩子和家庭付出的妈妈的精神生活里,一片最轻松,最惬意的世界。
为了守住自己的精神领地,妈妈“其实在追星上没怎么花过钱,只是看看电视剧综艺而已”。
而女儿却觉得,是“邓伦分走了妈妈对她的爱”。
所以,当她看到邓伦出事后,她第一反应就是告诉妈妈:
“你看,我就说你做的事不对”。
可是,比起女儿说到的“邓伦分走了妈妈对她的爱”,我更想知道的是,是谁分走了家人对妈妈的爱?
以至于他们清楚地知道妈妈的经历,却从未察觉和理解妈妈在情感上的缺失。
这就是很多妈妈的现实处境:
生活里充斥着一堆的“该做的事与不该做的事”。
以至于取悦自己之前,先要被质疑自己是对,还是不对。
一旦遭到否定,就要放弃。
至于妈妈的感受何为,无人问津。
一部日本电影里,丈夫对妻子说:
“完美的妻子就像空气,谁也不会注意到她,但没了她又不行。”
都知道“空气”重要,但谁会去在乎“空气”的感受?
“您的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青榄家长地带(ID:educool):100万中小学生家长聚集地,传播科学的教育理念、实用的教育方法,让育儿变得更轻松;研发并提供各学科趣味小课,让孩子爱上学习。作者:青榄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