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常娟 通讯员 王磊)近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东院区院前急救团队与多学科团队应用ECPR(体外心肺复苏)技术,成功救治一名心源性休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创造了生命奇迹。
当日上午10时29分,52岁的谭先生突发心跳骤停,跌倒在地板上,其朋友立刻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在郑大一附院急诊科医生的指导下立即对谭先生进行胸外按压。
10时36分,郑大一附院急救团队到达现场,当时谭先生呼吸心跳停止,医务人员初步判断其无灌流时间约5分钟,迅速对其进行抢救。急救医师王天龙即刻接手继续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急救护士李星珠、马英丽迅速连接心电监护仪、建立静脉通路,持续每三分钟推注一次肾上腺素等抢救药物;急救医师焦域检查患者气道,清理口鼻异物,立即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并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氧饱和度维持93%左右),同时对患者的头部进行亚低温治疗。
虽然急救团队一直对患者持续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但患者没有恢复心跳和自主呼吸,无法转运至医院。焦域意识到患者情况非常危急,需要实施体外心肺复苏争取生机,当即联系医院体外膜肺氧合(ECMO)团队,请求现场上机抢救。
11时06分,由4名医护人员组成的ECMO小队携设备抵达现场并立即着手建立ECMO通道,在超声引导下,ECMO小队人员准确定位,消毒、穿刺、置管......每一个环节干净利落,有条不紊、默契配合。
11时25分,ECMO团队与急救团队终于打通“生命通道”,为患者成功联机ECMO,人工肺机器运转起来了,从开始准备穿刺到体外循环运转,仅用时19分钟,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生机。
由于患者家里的楼梯和电梯都很狭窄,为了能够将患者转移至医院,急救团队的所有人员集体上阵,齐心协力将患者从7楼安全转运至救护车。11时36分,在返回郑大一附院途中,焦域已提前通知抢救室开通绿色通道,做好充足准备,相关科室会诊专家已到抢救室等待患者。
11时41分,患者被运送至郑大一附院抢救室。11时48分,患者恢复生命体征,心率达到101次/分,呼吸机辅助呼吸,血压维持在95/40mmHg,相关科室会诊后送入郑大一附院心内科重症监护室进行后续治疗。目前,患者正在逐渐康复中。
据焦域介绍,体外心肺复苏是指利用体外膜肺氧合进行心肺复苏的技术,它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建立体外循环,并根据不同疾病采用不同的转流方式,为患者提供一定的氧供及循环血量, 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
据相关文献报道,该技术可以将院前患者生存率从1.0%提高至38%-43%。郑大一附院是全国为数不多开展院前体外心肺复苏技术的医院,该院急诊医学部将急救工作的救治起点提前到院前,在抢救现场搭建救治平台,极大缩短了心跳骤停患者的大脑缺血缺氧时间,谭先生的成功救治,充分体现了急救团队的急救技术和多学科团队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