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热点 juredian

《黄帝内经》:后天之本——脾胃保健(三)

三、脾胃病证的防治 (一)脾不统血病证的防治

脾不统血,是指脾的功能失常,不能统摄血液在血管中正常循环流动,从而发生各种出血性的疾病。如吐血,牙龈出血,流鼻血以及尿血,便血,皮下出血。在女性还可发生月经淋漓不止,经期过长,经量过多,或者发生突然的大量出血等等。这些出血性疾病,都会损害人体健康,应该积极治疗

中医学认为,血有营养滋润全身的作用。人体任何一个器官,任何一个部位能够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都依赖血的营养滋润。《内经》指出,肝得血,人的眼睛才能看东西;足得血,才能行步;手掌得血,才能屈伸握物。而人的精神意志活动、思维、记忆等能力,包括人的喜怒哀乐,虽然都在人的大脑中完成,但也无不是以足够的血营养滋润大脑才能进行。我国历代医学家都尽了很大的努力,不断探讨出血的病因、病理和治疗的方法、药物。明确提出脾不统血,是发生各种各样出血病症的重要原因之一。脾的功能减退,在中医学术语称为脾气虚弱。脾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中正常循行流动,而不溢于脉管之外的作用。脾气虚弱,不能统摄,可造成各种各样的出血症,统称为脾不统血。

1.脾不统血的证候

脾不统血可以导致各种出血的病症。下面分别叙述。

(1)吐血

又称呕血。指胃中出血。经口吐出或呕出,血的颜色暗而浅淡,常常挟有食物残渣,多数病人常常有胃痛病史,吐血前后胃痛比较明显。大便稀软色黑。伴有的症状表现:面色咣白,口唇指甲颜色浅淡,精神疲倦,四肢无力,心慌,头晕,劳累后加重。多属于西医学上消化道出血,主要包括食道出血,胃出血,十二指肠出血。

(2)鼻孔出血

中医术语称作鼻衄,是出血病中常见的一种。症状表现为鼻孔出血,兼见牙龈出血和皮下出血,伴有面色咣白,精神疲乏,头晕,耳鸣,心慌,失眠多梦,手足无力,气短懒言等。多属于西医学慢性鼻炎、血小板缺乏症、维生素C缺乏症、维生素K缺乏症、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病等。

(3)牙龈出血

中医术语称作齿衄。症状表现为牙龈出血,可兼见鼻孔出血,出血量比较少,吐涎时偶然发现涎沫色红、浅淡,无明显疼痛,伴有脾虚面色咣白,口唇指甲色淡,精神疲乏,气短无力等症状,劳累后加重。多属于西医学血小板缺乏症、维生素C缺乏症,维生素K缺乏症等。

(4)尿血

症状表现:小便中混有血液,尿色淡红,排尿时无疼痛,或者只有轻微疼痛。可以发生在久病身体虚弱的病人,或平时脾胃虚弱的病人,伴有的症状:面色苍白无血色,身体疲倦无力,气短不续,言语声低,或兼见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等。多属于西医学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泌尿系感染、肾病综合征等疾病。

(5)便血

症状表现:血从肛门出。无论在大便前或大便后下血,或纯为下血,或与粪便混合而下,都属于便血。血色淡或紫暗。有的为柏油色黑便,伴有腹部隐隐疼痛,时作时止,面色苍白,精神疲倦,身体乏力,懒言声低,大便溏软等症状。其中黑色大便多属于上消化道出血,红色大便多属于西医学下消化道出血,常见的有慢性肠炎、痢疾、痔疮等。

(6)皮下出血

指皮下肌肤之间血管出血。症状表现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片状斑块。常发生于久病体质虚弱,气血大亏之人,可以反复出现。多伴有久病体虚的病史。精神极度疲乏,身体无力,头晕目眩,易汗出,面色苍白或萎黄,饮食量少等。多属于西医学血小板缺乏症、维生素K缺乏症,过敏性紫癜等疾病。

(7)经血过多

指女性月经淋漓不断,经期过长。中医学称作漏证。有的女性在经期内月经过多,叫作经量过多。有的会发生突然的大量出血,称作崩证。症状表现伴有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倦怠,四肢无力,气短懒言,心慌头晕,失眠,健忘,烦躁等。如果发生崩证,突然大量出血不止,还会有大汗出,手足发凉,气息微弱作喘,精神极度疲乏,甚至会有神志模糊或者昏迷。是女性月经病中最危急的病种,必须立即救治。多属于西医学卵巢功能不全、子宫慢性炎症、血小板缺乏症等疾病。

2.脾不统血证的治疗 (1)治疗原则

治疗应针对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正常循环流动这个根本病因,确定治疗方法和处方用药。一般可取得满意的效果。人参归脾汤是治疗脾不统血引起各种出血病症的代表方剂。重点在于它的补气健脾,能使脾气恢复,改善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的状况,达到治疗目的。在应用本方时,要适当加用止血药,增强止血作用。但要注意,应用止血药用量不可过大,防止造成瘀血,不可犯顾此失彼的错误。因为瘀血在体内会阻碍气血的畅行,气血不通,瘀滞不畅又会造成其它病症。并且会因瘀血在里而产生新的出血,而且是更严重的出血。例如女性月经不止而漏血,若止血不当造成瘀血,往往会发生突然的大量出血,所以要注意掌握适度的原则。此外,在出血止血之后,应服一些养血调血的方药,可助人体损耗的血液恢复。一般可用人参归脾汤,减去止血药,加用鸡血藤15克,红花5克即可。

(2)治疗方剂

①吐血的治疗:治法:健脾补气止血。

方药:黄芪15克,人参10克,白术12克,枣仁12克,远志10克,炙甘草12克,当归10克,血余炭10克,白芨10克,三七面6克,水煎服(后同)。

如果病人吐血不止,是危险的证候,应急送医院抢救,止血输血。送医院不便的病人,应紧急救治,可用以下方药:

人参150克,水煎频服。

或用人参30克,炮附子10克,水煎频服。

方中可加用三七粉10克,山萸肉20克,阿胶15克。

②鼻孔出血的治疗:治法:益气止血。

方药:黄芪15克,党参12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当归10克,仙鹤草15克,地榆炭12克,阿胶12克。

鼻孔出血并可用外部止血法:以棉球塞鼻孔中压迫止血,用云南白药末撒在棉球上疗效更好。

⑧牙龈出血的治疗:治法:益气健脾止血。

方药:黄芪10克,党参12克,白术20克,炙甘草10克,当归12克,牛膝5克,仙鹤草15克,阿胶12克。

④尿血的治疗:治法:补脾益气止血。

方药:黄芪20克,人参10克,熟地黄18克,阿胶12克,藕节12克,仙鹤草15克,血余炭10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远志5克,砂仁5克。

⑤便血的治疗:治法:健脾益气,止血养血。

方药:黄芪15克,人参10克,白术10克,熟地黄15克,阿胶10克,炮姜炭12克,棕榈炭10克,葛根6克,炙甘草10克,神曲10克,木香5克。

便血者如有脾胃虚寒症状,大便稀溏,腹痛腹满,四肢发凉,身体明显怕冷,可加用干姜8克,炮附子10克,可起温经止血的作用。

⑥皮下出血的治疗:治法:益气补虚,止血消斑。

方药:黄芪30克,人参10克,白术10克,阿胶10克,当归12克,仙鹤草18克,血余炭10克,蒲黄炭10克,旱莲草30克,砂仁5克。

⑦经期过长和经血过多的治疗:治法:益气补虚,止血调经。

方药:黄芪20克,人参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熟地30克,阿胶15克,血余炭12克,侧柏叶10克.三七面5克,山萸肉12克。

3.脾不统血的预防与康复

如上所述,脾不统血可造成多种出血病症,伤害身体。如果做好预防,就可以避免发病,免受伤害。而对发生出血病经过治疗好转的患者,做好病后康复,预防再次复发,是有积极的意义的。

(1)脾不统血的预防

脾气虚弱是脾不统血的根本原因,预防的关键就是避免发生脾气虚弱。如果已经出现脾气虚的现象,要及时治疗,使病情得到改善,能有效地避免脾不统血病证的发生。

预防脾气虚弱的方法要从引起脾气虚的因素着手。中医学认为引起脾气弱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饮食失调伤害脾胃。饥饱无度,饮食不洁,偏食生冷瓜果,多喝冷饮、浓茶等。预防应饮食适度,保持饮食的时间规律,不吃不洁饮食,适量食用生冷瓜果,冷饮不宜过多,不饮过浓的茶水。保持脾胃功能健旺,就不会造成脾气虚弱。

第二,感冒受凉,流行病,传染病病邪可以内传伤及脾胃。预防感冒受凉,预防其它流行病、传染病,同时也保护了脾胃

第三,情志过度,可以使脾胃的功能失调,造成脾气虚弱。包括忧愁,思虑,焦急,紧张,精神压抑,可使脾胃气机郁结不畅,功能紊乱。气愤,恼怒太过使肝气克犯脾胃,气机不能平和调畅。过度的精神创伤,惊吓恐惧,使神经调节功能紊乱而累及脾胃。其中以忧思恼怒发生率最高,对脾胃的影响也最常见,是导致脾气虚弱的多发因素之一。平时注意保持自己精神、情绪的平和,正确对待自己与周围环境,心胸放开阔些,不要狭隘、偏激、急躁、孤傲,学会宽容别人和安慰自己,就会有利于自己精神情绪的安静、平和。这不仅有利于维持脾气的正常状态,也有利全身其它方面的正常功能,维持身体的健康。

第四,劳逸过度。包括过度的劳累和过度的安逸懒惰。过度的体力劳动,不但消耗全身的气力同时也消耗脾胃的功能。又有过度的脑力劳动,属于思虑伤脾,其实也消耗脾胃之气,导致精神倦怠,目光迟钝,肢体乏力,饮食减退等。而过度的安逸懒惰,使人体气血长期处于运行迟缓状态,体内的营养利用过少,导致营养蓄积而过胖,代谢废物排泄过缓,毒物留存体内,既有害全身的健康,也不利脾胃的功能强健,最终导致脾气虚弱。预防方法是不使劳逸过度,劳动要注意安排休息。安逸要注意进行一些体力活动。保持身体气血的动静协调,使身体健康,也使脾胃之气保持良好状态。

第五,人体其它部位,其它器官有了病变,可以传变到脾胃,致使脾胃受到伤害。不必说多么复杂、多么严重的疾病,如心脏病、肝炎、肾炎等,即使气管炎、消化不良之类的小病,也会损害脾胃功能,导致脾气虚弱。积极治疗原发病,也是预防发生脾气虚,不使脾不统血发生的重要措施。

(2)脾不统血证的康复

脾不统血造成的各种出血证,经过治疗后,即使没有再出血,也应做好康复工作。

第一,使用活血化瘀,益气养血方药。出血停止后,出血的血管处和出血在体内流经的部位仍存留有瘀血。一方面出血处是血管制约血液的薄弱处,有待于加强加固:另一方面,存留的瘀血会阻碍这个部位的正常愈合,容易使这个地方的血管再次破损而出血。此外,存有瘀血的局部组织气血阻滞,不利于局部组织进行正常的生理代谢活动及修复。所以止血之后必须重视康复。方法是继续服用有康复作用的药物。这类方剂的制定是以益气养血为主,配合少量止血、较多活血化瘀药为原则。

基本方剂:黄芪12克,党参10克,熟地黄12克,旱莲草15克,仙鹤草15克,蒲黄炭6克,三七面5克.当归10克,红花5克。水煎服(后同)。

简易方剂:旱莲草20克,仙鹤草12克,益母草10克。或用藕节12克,红枣15枚。

第二,使用健脾益气方剂。脾不统血症血止后,出血的根本原因——脾气虚弱并没有完全恢复到健康程度。脾气虚弱没有恢复,脾统血的功能仍然低下,脾不统血的出血就会再次发生。所以恢复脾胃之气,是进行康复的最重要的内容。

基本方剂:黄芪12克,人参6克,白术10克,生山药15克,当归10克,熟地黄15克,旱莲草12克,益母草10克,桂元肉10克,炙甘草6克,大枣10枚。

以康复脾气为主的方剂:炙黄芪10克,人参3克,白术5克,生山药12克,煨葛根5克,益智仁10克,茯苓5克,砂仁3克,神曲10克,大枣9枚。

第三:适当休息,调养。这也是很有效的康复措施。

(二)脾胃阴虚病证的防治

脾胃阴虚,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脾胃的阴血津液不足,不能正常滋养脾胃,造成脾胃失养失调而发生各种脾胃阴虚的病证。如口疮,口味异常,纳呆,呕吐,呃逆,胃痛,腹胀等病。

阴血津液相对于阳气而言,其性质属阴,不但滋养濡润脾胃和其它脏腑组织,而且是脾胃和其它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并且也有化生阳气,制约阳气的作用。化生阳气,使被消耗的阳气能不断得到补充;制约阳气,使之不过于亢盛。阴阳保持动态平衡。即可保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脾胃阴虚,一方面导致脾胃失养、失润,脾胃阳气偏亢的阴虚热盛的病变表现。可有口舌干燥或口疮,饥不欲食,或干呕呃逆,胃脘痞闷不畅甚至烦躁,失眠,手足心热,皮肤枯燥,胃痛,消渴,大便干结,小便短少等症状。另一方面,脾胃阴血津液亏少,不能化生脾胃的阳气,造成脾胃阳气虚弱。除上述症状表现外,还可出现消瘦,食后胃脘胀满,大便或干或溏,或先干燥秘结难下,随后稀溏,伴有精神疲乏,四肢无力,面色萎黄,身体情况明显减退。既有时低热,又有时发冷等病症。下面我们选择一些多发、常见的病证,从证候表现、治疗方法、预防康复方面加以介绍。

1.脾胃阴虚的证候

如上所述,脾胃阴虚的病变可有十几种证候表现,但对每一个脾胃阴虚的病人来说,常常不会具备所有的症状表现。而且,脾胃阴虚本身可以造成人体发生多种新的疾病。对这些新的疾病的治疗,要针对脾胃阴虚这个根本的病理变化来确定治疗用药。同时,在中医学的许多疾病证型中,都有属于脾胃阴虚的病理因素,因而具有脾胃阴虚的证候表现。诊断、治疗时,应结合脾胃阴虚的治疗方法,再按照具体病情适当选用药物,才能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1)口疮

指舌和口腔粘膜上生有黄白色或红色的溃疡点或斑块,重者可导致溃烂、局部疼痛。由于阴虚虚火上炎,症状特点是舌红干燥不润,舌面皂裂,伴有口燥咽干,手心足心发干发热,纳食不香,大便秘结不畅,小便黄,量少等症状。多属于西医学复发性口疮、口腔溃疡等口腔病。

(2)口味异常

脾胃阴虚型常有口苦,口酸,口辣,口涩等异常口味。由于阴虚口舌失润,致使味觉异常,伴有口舌干燥,纳食不香,手足心热,精神烦躁,便干尿少等症。多属于西医学味觉缺乏症、味觉减退症、味觉障碍症以及糖尿病、维生素缺乏症等。

(3)纳呆

是指以不思饮食,食量减少,不觉饥饿,饥而食少,或食不知味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脾胃阴虚纳呆,特点为饥不思食,胃脘部位嘈杂不舒,伴有口干舌红,手足心发干发热,大便干燥不畅,小便黄色量少。多属西医学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以及其它慢性疾病过程中或恢复期。

(4)呕吐

指饮食入胃后呕吐而出,脾胃阴虚型呕吐特点:呕吐反复发作,常常干呕,伴有口燥咽干,有饥饿感而不欲饮食,尤其不喜欢干硬的食物,好吃稀软食物,舌干无苔,手、足心发干,皮肤发枯干燥不适,精神疲倦,四肢无力。多属于西医学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症、十二指肠壅滞症、贲门痉挛、幽门痉挛症等疾病。

(5)呃逆

指膈肌有气上冲,呃逆连声不能自己控制的一种病症。脾胃阴虚型呃逆,呃声急促而不连续,口干舌燥,饮食不振,脘腹胀满,伴有阴虚烦躁,手心足心发干,形体消瘦,脉弱无力,舌红少津等症状。多见于西医学中慢性胃炎、胃扩张、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6)胃痛

指上腹胃脘部位发生疼痛的一种病症。脾胃阴虚型胃痛的特点:胃痛隐隐发作,反复发生,饮食量少,食入干硬食物后,胃痛加重明显,喜饮而饮入不多。伴有口燥咽干;心情烦躁,形体消瘦,皮肤干枯不润泽,面色发黄,颧部潮红,四肢乏力,不耐劳作等症状。多见于西医学中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病。

(7)腹胀

指脘腹胀满不舒的一种病症。阴虚腹胀属于大肠津液亏少。中医学大肠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属于脾胃的范畴。大肠津液亏少的腹胀,症状表现除腹胀外,伴有口中干燥,大便秘结难通,兼见形体瘦弱,精神烦躁,自觉有热感等。多见于西医学中慢性胃炎、胃下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等疾病。

2.脾胃阴虚病证的治疗

治疗脾胃阴虚病证,首要需要确认脾胃阴虚证。确认的证候一是纳差,饥不欲食,消化功能减退。二是具有口舌干燥,手心足心发干发热,大便秘结,尿少尿黄等阴虚症状。抓住这两个特点,结合具体病人以哪一病证为主,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就可以取得疗效。但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从阴血津液不足这个最重要的病理出发,选用滋阴生津液的药物,使脾胃阴血津液恢复,切忌应用温燥通渗利尿的药物,那会重伤津液,反使病情加重。二是慎重选用行气药与消食药,不宜使用辛香峻烈的行气理气药和消积消导药。

在中医学临床诊治中,有许多其它的疾病在病理演变中,常可伤及脾胃三阴,可以表现为脾胃阴虚的症型,用药时要结合原发病史,综合当时的具体情况,恰当用药。不能只看到脾胃阴虚,还应照顾到对原发病的治疗

(1)脾胃阴虚型口疮的治疗

治法:滋阴降火。

方剂:知母10克,生地黄15克,麦门冬12克,牛膝10克,元参15克,生甘草6克,公英15克,佛手6克。水煎服(后同)。

(2)脾胃阴虚型口味异常的治疗

治法:育阴生津,和养脾胃

方剂:生地15克,麦门冬12克,知母10克,生甘草6克,玉竹12克,白芍10克,香橼6克,谷芽6克。

(3)脾胃阴虚型纳呆的治疗

治法:养阴生津,和胃消食。

方剂:沙参10克,麦门冬12克,玉竹10克,生地15克,甘草6克,焦山楂10克,炒麦芽10克。

(4)脾胃阴虚型呃逆的治疗

治法:育阴生津,养胃止呃逆。

方剂:太子参15克,沙参12克,麦门冬12克,玉竹l0克,生地15克,柿蒂10克,竹茹l5克,枇杷叶12克,焦山楂10克。

(5)脾胃阴虚型呕吐的治疗

治法:养阴生津,润燥止呕。

方剂:太子参15克,麦门冬12克,玉竹12克,半夏10克,竹茹12克,炙甘草10克,粳米l5克,大枣3枚。

(6)脾胃阴虚型胃痛的治疗

治法:养阴益气,和胃止痛。

方剂:沙参15克,麦门冬10克,生地10克,玉竹12克,佛手6克,生甘草10克,绿萼梅10克,甘参12克。

(7)大肠津液亏少型腹胀的治疗

治法:滋阴生津,润肠通下。

方剂:麻子仁30克,沙参12克,麦门冬10克,当归15克,元参15克,杏仁10克,大黄6克,芒硝6克,枳实10克。

本型腹胀主要因为津液亏少,肠内粪便干燥而秘结不通所致。治疗在滋阴生津润肠通便中,加大黄、芒硝、枳实为通下粪便而用0如果服药后大便解下,要立即去掉大黄、芒硝、枳实这三味药,防止通下太过,会更加使大肠津液亏少。需要继续服药恢复大肠津液,用此方去掉这三味药即可,或改用麻子仁丸。

3.脾胃阴虚病证的预防与康复

脾胃阴虚损害的是脾胃功能,久之因脾胃失养失调可造成脾胃的器质性损害。并可弓l起身体其它的病变,所以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注意预防不使发生脾胃阴虚,则是保护身体健康的更有效的手段。

(1)脾胃阴虚的预防

预防脾胃阴虚病症的发生,要从引起脾胃阴虚的因素着手。能够引起脾胃阴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预防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饮食因素:偏食辛辣食物最易燥伤脾胃阴津。多食苦、成的食物或嗜食粗糙干硬的食物,极易损伤脾胃阴津。平时应知预防。饮食物不洁或变质,或有毒食物导致大吐大泻,诱发脾胃阴虚最速。预防应注意饮食卫生。另外长期服用阿斯匹林、APC、去痛片等药物成瘾的人,或长期服辛热温燥中药,也会耗伤脾胃阴血津液,导致脾胃阴虚。应适当服用一些养阴生津的药物,可以起到预防作用。

第二,情志因素:以思虑、忧愁、焦虑这些精神情绪过度为主,可导致化火,耗伤脾胃阴津。应保持自己的平和心态.预防情志过度,精神过耗引起的情志化火伤耗脾胃阴津。

第三,疾病因素:感冒或其它流行病,传染病,及一些内伤,发热性疾病,能严重损伤全身的津液以致阴虚。应及时有效地治疗这些原发病,使身体早日康复,也可避免伤害脾胃的阴血津液,达到预防的目的。

(2)脾胃阴虚的康复

第一,继续服用调养脾胃阴血津液的药物。前人曾总结说“有形之血不能骤生。”所谓“骤”,指的是迅速。脾胃阴虚经治疗虽然好转,但不是很快就能恢复,只能经过一定时日,在药物的辅助下逐渐恢复正常。并且阴和阳、气和血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不仅是互相制约,还有互相化生作用。在病理上则又互相累及耗损。脾胃阴虚还会使脾胃之气耗损而受到削弱。在脾胃阴虚康复过程中,脾胃之气也有待恢复。继续服药,滋脾胃之阴,也补脾胃耗伤之气,以利于脾胃阴虚的康复。

基本方剂:

人参6克,麦冬10克,玉竹12克,桂元肉12克,乌梅5克,生山药15克,佛手6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

如果脾胃阴虚证候口舌干燥,舌红无津液,或有发烦,手足心热等症状仍明显的,可以加生地黄15克,知母10克;如果食欲仍差,或食后胃部不适,可加神曲6克,生山楂10克继续服用。

第二,日常生活中注意食用性味平和的饮食,适量食用有营养又易于消化的食物,以饮食调理康复。尽量不食用或少食辛辣、苦成、粗糙干硬食物和对脾胃有刺激有伤害的食物。注意休息有规律,有节制地从事脑力和体力的劳动,不过于劳倦,安定情志,对于未愈的疾病继续治疗。中医学认为清淡的食物可以补养脾胃,因此饮食应以清淡的食物为主,适当吃肥甘之物,对于健康来说是有好处的。

(三)脾气不升病证的防治

脾气不升,指脾的功能减退或失常导致脾主运化升清、制水化湿功能失常。以及不能与胃气顺降相协调,造成人在受纳、消化、水谷饮食和吸收运输、布散水谷饮食物中的精微物质方面的各种病证。也包括脾气不能统摄血液循行,以及不能升提固摄保持内脏正常位置的两种病证。因脾不统血,脾气下陷在本书中都有专题介绍,在此不赘述,仅将脾气不升所导致消化系统的各种常见的病证作一介绍。

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运就是运输、输送;化,是消化、变化。升,是指上升;清,是指饮食物中的精微,用现代医学的话讲,就是被消化吸收了的饮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包括被吸收的水分。脾主运化,是指脾气对胃、小肠、大肠这些消化器官,在消化水谷饮食,吸收水谷精微过程中,起主导的作用。并使精微变化为适合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如变化为血,变化为津液等,输送到人体的各部位,脾主升清,一是把吸收后的饮食物中精微,依靠脾气的升提作用输送到肺,化为宗气,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布散到全身各处,达到营养全身的作用。二是胃、小肠、大肠直接进行食物消化吸收的器官,统称为消化道,特性是顺降下行,如果没有脾的升提作用配合,气机只降不升,饮食物在胃、小肠、大肠中不能保存一定时间,就不能进行正常的消化吸收。

而脾气因各种原因受到削弱后,主运化、主升清的功能失常,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疾病,影响身体健康。从中医临床来看,因脾气不升导致的病证,常见的有纳呆、痞满、痰饮、腹胀、泄泻等。

1.脾气不升的证候 (1)纳呆

纳,指受纳饮食;呆、指呆滞。指食欲减退,食量减少,不饥不纳或食不知味,食后即大便,便下清稀、完谷不化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常伴有气短,乏力,胸部、胃脘沉闷不舒等症状。多属于西医学中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疾病。

(2)痞满

又称痞症。指胸膈部位满闷不舒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脾气不升型痞满的特点是胸脘满闷时轻时重。伴有食纳不佳,气短,嗳气,精神疲乏,身体乏力,大便溏软不成形,或大便不畅等表现。多见于西医学中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疾病。

(3)痰饮

指水饮不能蒸化为津液,停积于胃肠、水湿内蓄的一种病症。脾气不升型痰饮特点为脘腹满闷不畅,并可有水声漉漉,口干不欲饮、饮不解渴,或呕吐清水,或口吐痰涎,大便溏软或稀溏为主症。伴有头昏头重,精神困倦,气短懒言,身体疲乏懒动,形体逐渐消瘦,舌苔白滑或厚腻。多见于西医学胃肠功能紊乱症、慢性胃炎、慢性腹泻疾病。

(4)胃缓

指以脘腹痞满,或胀疼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多由脾胃功能减退,脾气升清与胃肠顺降之力失调所致。属于现代医学所讲的胃下垂、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病。脾气不升型胃缓,伴有气短不续,面色萎黄,精神倦怠,食后脘腹痞满加重,腹胀有下坠感,大便不畅,形体瘦弱,并可有嗳气、太息、口干不欲饮,饮不解渴等表现。多见于西医学中慢性胃炎、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等疾病。

(5)腹胀

是以腹部胀满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脾气不升的腹胀特点:自觉腹部胀满,终日不减,伴有脘腹坠胀这些表现,并常有头晕,头痛,健忘,烦闷,口淡无味,不思饮食,食后加重,呕呃嗳气,身体乏力,少动懒言,大便稀溏等病史。如西医学中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慢性结肠炎等病多属腹胀病证。

(6)泄泻

指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溏或如水样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脾气不升泄泻的特点是食后即泻,便下稀溏,或完谷不化,泻如水样,伴有脾气不升的特点,如气短不续,身体疲乏,精神倦怠,腹中隐痛绵绵,喜温喜按,不欲饮食,身体消瘦等。多见于西医学中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小肠吸收不良疾病。

(7)低热

指无外感或其它发热性疾病而自觉发热的一种病症。脾气不升型低热特点以低热常在劳累后发生或加剧,热势或低或高为主要表现。伴有气短不续、头晕目眩,精神有时烦躁,有时困倦,自汗出,面色萎黄,四肢酸软无力,以及饥不欲食,脘腹满闷或有饱胀感,或伴有耳鸣,耳聋,视物不清等症状。在西医学胃肠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失调、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病中多见。

2.脾气不升的治疗

治疗用药要兼顾改善胃肠功能。选用药物多以甘温、微温之品作为首选药。不要使用苦寒药,防止进一步损伤脾胃之气,使病情加重。对于痞满、痰饮、胸胁脘腹满闷等症状明显的病人要慎用沉降药,如代赭石、枳实等,防止影响脾气的上升。而且理气消胀的药物也不宜量大。不要用猛烈的理气药物。因脾气不升终归是脾胃功能减退,脾气虚弱的病症。大量使用理气药,会耗散脾胃之气,即使一时消满除胀明显取效,也会很快复发,还会越来越重。以下的治疗方剂,兼顾正邪两个方面,取效可以缓慢一些,然而却可以使脾胃的功能逐渐恢复,疾病亦不致复发.

另外,对由于其它疾病导致脾气不升的病人,要注意了解病史。治疗用药兼顾到其它疾病与脾气不升的关系。用药中总以有利于脾气升清功能的恢复为要。尤其在慢性病中,用药能兼顾到使脾气升清功能改善,会有助于对慢性病的治疗、促进早日恢复健康的作用。

(1)脾气不升纳呆的治疗

治法:益气健脾,升清化食。

方剂:人参8克,干姜6克,白术10克,神曲12克,砂仁6克,炒麦芽10克,陈皮6克。水煎服(后同)。

对纳呆食后完谷不化,食后即便,大便稀溏者,可加葛根10克,生山药15克,并可参照脾气不升型的泄泻治疗方药。

(2)脾气不升型痞满的治疗

治法:益气健脾,升清消痞。

方剂:黄芪12克,人参10克,白术15克,升麻5克,柴胡5克,枳壳10克,神曲10克,砂仁5克。

痞满明显,可加干姜8克,半夏12克,乌药15克,以加强消除痞满作用。如果舌苔厚腻,湿邪明显,加藿香10克,茯苓12克,厚朴10克,或参照本书中脾胃寒湿章节,给予用药治疗

(3)脾气不升型痰饮的治疗

治法:益气升清,温化水饮。

方剂:黄芪12克,干姜8克,桂枝10克,柴胡6克,半夏15克,茯苓12克,白术15克,川椒目10克,陈皮10克,厚朴6克。

(4)脾气不升型胃缓的治疗

治法:补气健脾,调和胃肠。

方剂:黄芪12克,党参10克,白术18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白芍10克,升麻5克,香附12克,桂枝6克,干姜8克,神曲12克,乌药15克。

(5)脾气不升型腹胀的治疗

治法:益气升清,运脾消胀。

方剂:黄芪15克,党参12克,白术15克,柴胡10克,桂枝6克,干姜8克,乌药12克,神曲10克。

(6)脾气不升型泄泻的治疗

治法:益气升阳,健中止泻。

方剂:黄芪20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升麻6克,柴胡6克,茯苓8克,芡实12克,生山药30克,补骨脂8克,葛根15克,神曲10克,炙甘草10克,大枣10枚。

如果脾气不升,久泄不止,可加收涩药诃子肉10克,赤石脂12克,加强止泻作用。

(7)脾气不升型低热的治疗

治法:甘温除热,升清健胃。

方剂:黄芪12克,人参6克,白术12克,炙甘草10克,升麻6克,柴胡6克,桂枝10克,陈皮6克,神曲12克,大枣5枚。

如果自汗出多者加浮小麦30克,麻黄根10克,生牡蛎15克,加强止汗作用;如果脘腹胀满明显,加苍术10克,厚朴6克;如果四肢无力明显,加仙鹤草20克。

3.脾气不升病证的预防与康复

从中医临床来看,脾气不升各种病症的发生,多是由于各种原因逐渐损伤脾胃功能所致,发病缓慢,逐渐形成。发病之后则为慢性逐渐加重趋势。虽然属于慢性疾病,但对于损害身体健康却是很明显的,而且治疗恢复也较慢。所以应该注意预防脾气不升病证的发生。

(1)脾气不升病证的预防

第一,饮食因素:不宜过食寒凉沉降之品。

第二,情志因素: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精神情绪,安定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对防止发生脾气不升是有意义的。

第三,疾病因素:久泄、久痢导致脾气升举无力。久病哮喘,肺气耗伤,伤及脾气,而致脾气不升。预防要及时有效治疗泄泻、痢疾、哮喘这些病症,不使伤及脾胃之气。

第四,药物因素:对于沉降、攻伐的药物要正确选择,适当应用。不使伤及脾胃之气,以免造成脾气不升。

(2)脾气不升病证的康复

第一,改善脾、胃、小肠、大肠低下的生理功能,促进脾气升清功能的恢复,应继续服用调补脾胃功能的方药。

基本方剂:黄芪6克,人参6克,白术6克,茯苓5克,玉竹10克,山药12克,莲子10克,葛根5克,砂仁4克,炙甘草5克,大枣4枚。

第二,改善因消化吸收功能减退,导致的气血不足,身体失养,康复方法宜继续服用药物。可按上述基本方加熟地黄12克,何首乌12克,当归6克继续服用。

(四)胃气不降病证的防治

胃气不降病症指由各种因素导致胃气通降下行的生理特性失常而发生的各种病症。影响小肠、大肠气机通降下行失常发生的各种病症,属胃气不降病症的范围。包括呃逆,呕吐,痞满,反胃,胃痛,腹痛,纳呆,便秘等。

胃气的生理特性主通降,以降为和。饮食入胃后,经胃的腐熟消化,还必须下行小肠。经小肠泌别清浊,才能吸收饮食物中营养精微——清。经脾的升温作用,被吸收的营养精微输送到肺。再经肺的宣发肃降,营养全身。而剩余糟粕——浊,要下行至大肠,经肛门排出体外。这就是胃、小肠、大肠整个消化道完成消化吸收营养精微,排出糟粕废物的全过程。在病理上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胃气通降失常而不降,不仅影响饮食物受纳,发生纳呆的病症,还会造成小肠、大肠气机阻滞不能通畅,饮食物向下的传递失常,从而导致痞满,胃痛,腹胀,腹痛,便秘等病症。并且胃气不降还会逆而上升,导致呃逆,呕吐反胃等病症。

1.胃气不降病证的证候 (1)纳呆

纳呆在中医临床上有属虚属实的不同,前述脾胃阴虚型,脾气不开型纳呆,属于虚,不再重复介绍。实证的纳呆有饮食停滞型,湿困脾土型。湿困脾土型还将在以后的脾胃寒湿病证中介绍。现介绍饮食停滞型纳呆的证候。本型纳呆的症状表现是食欲明显减退,胃脘腹部满闷,甚至疼痛。口中上泛酸腐之气或口臭,大便臭秽不畅,舌苔厚腻。多属于西医学中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十二脂肠溃疡病等。

(2)呃逆

过饱多食,而饮食停滞导致胃气不降,发生呃逆的症状表现。自觉胃脘中饱闷,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呃声有力,呃出为快,有酸腐之气随呃逆而出,伴有嗳腐吞酸,胃脘腹部胀满,进食后加重,如果吐出感觉有些舒适。多见于西医学中胃肠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胃扩张疾病过程中。

(3)呕吐

过饱伤食而饱食后饮食停滞,导致胃气不降发生呕吐的病症。表现为呕吐物有酸腐气味,胃脘部胀满不舒,厌食,食后加重,吐后觉满闷减轻,大便溏软,或大便秘结不畅。多见于西医学急性胃炎、十二指肠壅滞症、胃粘膜脱垂症等疾病中。

(4)痞症

由于饮食失调而停积滞留不下,导致胃气不降发生痞症的症状表现。胃脘部满闷及于胸膈、喜按、按之不痛,口气酸腐、不思饮食、食后胃脘满闷加重,可伴有呃逆,恶心呕吐的症状。多见于西医学中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症疾病等,而属于中医学痞证。

(5)反胃

由于饮食失调停积胃中,久留不去导致胃气不降,发生反胃症的症状表现。反胃呕吐不同于单纯呕吐。单纯呕吐为食后即吐或不食亦吐;反胃呕吐特点是进食后不立即吐出,而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没有消化的食物和混浊酸臭的稠液,伴有胃脘满闷、烦躁口渴、尿赤便秘等症状。在西医学中的幽门梗阻、十二指肠郁积症、胃粘膜脱垂症、胃部肿瘤疾病中多见反胃病证。

(6)胃痛

饮食过量伤胃、食停气阻导致胃气不降发生的病症。症状表现为胃脘、腹部饱胀疼痛,厌食拒按,食后加重。伴有嗳气酸腐,恶心呕吐,吐后胃脘胀痛减轻,大便不畅等症状。多为西医学中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胃痉挛、胃癌等疾病。

(7)腹痛

食积糟粕滞留肠中,胃肠气机不能通降下行所导致腹痛的症状表现。腹部胀满疼痛,日落前后阵阵发热,矢气后或大便后减轻,大便不畅。多伴有气粗如喘,胸部满闷,烦躁发热,口苦等症状。多属于西医学中胃肠神经官能症、急性或慢性肠炎、结肠炎、急性胃炎等疾病。

(8)便秘

饮食过用辛辣、肉食、肥甘等,胃肠积热,热伤津液,糟粕干结,胃肠之气不能通降下行,导致便秘的症状表现。以大便干燥难解为特征。伴有腹胀腹痛,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小便黄赤、量少等症状。多属于西医中的习惯性便秘、肠神经官能症、直肠炎等疾病。

2.胃气不降病证的治疗

关于胃气不降各种病症的病机,中医临床多见以饮食失调,过饱伤食,或偏食辛辣肥甘厚味为发病原因。治疗以消食导滞,理气降逆为治法。选用方药治疗时,不仅选用消食药,还往往用攻下消导,行气降逆的药物。也必须在止住上逆后即停用攻伐性药物,如大黄、枳实之类,以免损伤胃肠之气。应以平和益胃之品调补脾胃,不使胃气受到损伤。

(1)胃气不降属饮食停滞型纳呆的治疗

治法:消食导滞,和降胃气。

方剂:枳实10克,大黄1()克,黄连6克,白术1()克,木香6克,焦山楂10克,神曲10克。水煎服(后同)。

(2)胃气不降属饮食停滞型呃逆的治疗

治法:消食导滞,降逆止呃。

方剂:焦山楂12克,神曲10克,炒麦芽10克,炒菜菔子12克,半夏12克,竹茹10克,枳实8克,陈皮l()克。

饮食停滞导致胃气不降引起的呃逆,如果为肉食过饱所致,焦山楂偏消肉食,用量可加大到15克。如果为面食过饱,神曲偏消面食,用量可加大到20克。如果为脾胃气虚消化力弱,食后不化,停滞胃中致胃气不降而呃逆,加党参10克,白术12克。

(3)胃气不降属饮食停滞型呕吐的治疗

方剂:焦山楂10克,神曲10克,炒莱菔子12克,半夏12克,竹茹10克,枳壳10克,连翘12克,陈皮10克。

(4)胃气不降属饮食停滞型痞症的治疗

方剂:焦山楂12克,神曲10克,炒麦芽10克,焦槟榔10克,半夏12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

(5)胃气不降属饮食伤胃型胃痛的治疗

治法:消食理气,降逆止痛。

方剂:鸡内金l()克,焦山楂10克,神曲10克,炒麦芽6克,大黄8克,枳实6克,竹茹2克,半夏10克,陈皮8克。

(6)胃气不降属胃中积热型反胃的治疗

治法:清泄积热,降逆和胃。

方剂:大黄8克,黄连10克,焦槟榔10克,神曲12克,半夏10克,竹茹12克,枳壳10克。

(7)肠道积滞型胃气不降腹痛的治疗

治法:消积通肠,降逆止痛。

方剂:大黄10克,芒硝12克,枳实12克,厚朴15克。

肠道积滞腹痛应用本方时,大便通下后,不可继续服用。防止损伤胃肠之气。可改用下方调和肠胃:

党参6克,白术l0克,玉竹12克,麦冬10克,神曲10克,炒麦芽12克,炙甘草6克,香橼皮6克,大枣4枚。

(8)胃气不降属胃肠积热伤津型便秘的治疗

治法:生津除积,润肠通便。

方剂:生地15克,元参15克,麦门冬12克,麻子仁12克,大黄8克,芒硝10克,生甘草10克,枳实10克。

服用本方大便通下后,要去掉大黄,芒硝、枳实,加焦槟榔8克,神曲10克。

3.胃气不降病证的预防与康复 (1)胃气不降的预防

引起胃气不降病症的因素有多种,如饮食因素,情志因素,其它疾病因素等。其中,以饮食因素中过饱伤食为最多见。其次为偏食辛辣肥甘厚味。因此,预防方法也就是要注意饮食不使过饱,不过食辛辣肥甘厚味食物。避免发生胃中停食积滞,导致胃气不降病证的发生。在情志因素中,以情绪抑郁,或恼怒为多见。读者可参考脾胃与肝的章节。由其它疾病因素也可导致胃气不降病证发生,如外感发热疾病内传到胃,到肠等。治疗要针对原发病证,也可以起到预防作用。

(2)胃气不降病症的康复

胃气不降病症经治疗好转后,在康复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康复的重点是调适饮食,以平淡易于消化的食物为宜。禁忌干硬,或肥腻辛辣的食物。

第二,继续服用药物,恢复受伤害的胃肠之气。基本方剂如下:

人参5克,玉竹10克,白术20克,葛根5克,神曲6克,炒麦芽5克,炙甘草3克,砂仁4克,佛手6克,大枣4枚。

第三,调适冷暖,注意休息,心情安静。不要思虑过度,或忧虑、郁闷,恼怒等。保持身心的平和状态,起居作息有规律,对于胃肠功能恢复是很有益处的。

(五)脾胃湿热病证的防治

脾胃湿热,指湿热之邪困阻脾胃气机,导致脾胃功能失常和湿热之邪蕴蒸于内并见而发生的各种病症。如口糜,纳呆,痞满,呕吐,胃痛,腹痛,腹胀,痢疾,泄泻,水肿,淋症等病证。

湿热,指湿与热结,脾胃湿热,指脾胃停湿蕴热,留蓄不走。一方面影响脾胃受纳,腐熟,运化水谷的功能,一方面表现有湿热病的症状特点。一般说,脾胃湿热以影响脾的功能为主,因脾主运化,不仅运化饮食物中水谷精微,还有利水化湿的功能。中医学认为“脾喜燥恶湿”,那么湿是什么呢?首先,湿属于水的一类。人体饮食物中属于水的内容,经脾运化升清,化生为津液,对全身起滋养濡润的作用。如果脾的运化升清功能减退,饮食物中水分不能正常化生为津液而停蓄于体内,就称作湿邪或饮邪,或称作湿饮。所以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又为一种致病因素,可引起与湿有关的其它一些病症。在中医学临床诊治中脾胃湿热是一种非常多见的证候类型,在多种病症中可以出现,治疗上或以脾胃湿热为主或兼治脾胃湿热。在证候辨别,治则立法,选药处方中,有着极多的变化。在此我们选择介绍脾胃湿热直接导致的常见病症的证候表现、治法用药、预防与康复。读者前后参照,可以对脾胃湿热病症有一个较明确的了解,对以后的养生保健会有所帮助。

1.脾胃湿热的证候

脾胃湿热在中医临床中是一种常见的症型,既可以引发多种病症,又可由其它疾病演变如脾胃湿热,在证候表现上多种病症既有共同性,又各有特点。

(1)口糜

指口腔粘膜糜烂,散见白色糜点,形如苔癣,或满口赤烂如米粥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表现症状即满口糜烂,颜色鲜红,粘膜上覆盖有白色腐秽的表膜。伴午后身热,身体倦怠,口干不欲饮水,不欲纳食,小便黄,大便溏软不成形。多属于西医学中的各种感染性口炎,如疱疹性口炎、球菌性口炎等口腔炎症疾病。

(2)纳呆

脾胃湿热型纳呆症状特点:不觉饥饿,不欲饮食,伴有身重倦怠,头昏头重,胸部胃脘部满闷不畅,恶心欲呕吐,或有时少量呕吐,小便黄少,大便溏而泻下不畅等表现。多见于西医学中的急性或慢性胃炎、肠炎、溃疡病等疾病过程中。

(3)痞症

脾胃湿热型痞症症状特点:胃脘满闷,胸膈不舒,不欲饮食,口甜发腻,恶心呕吐。伴有午后身热低烧,身体倦怠,懒动乏力,语声重浊,头重头昏,时时欲呕吐而不呕吐,小便黄少、大便溏等表现。多见于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过程中。

(4)呕吐

脾胃湿热型呕吐症状特点。呕吐时发时止,以恶心欲呕吐为主,伴有胃脘痞满,胸膈不畅,头重身重,不思饮食,食后易发恶心欲吐感,口干不欲饮,倦卧多睡,懒动懒言,小便黄少,大便不畅。多属于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胃粘膜脱垂症、十二指肠壅滞症等疾病的过程中。

(5)胃痛

脾胃湿热型胃痛的症状特点:胃脘疼痛,口苦口粘,或口干而苦,饮而不多,伴有低热或午后身热,头重昏沉,身体困重,胸部胃部痞满,或腹胀,不思饮食,食后欲呕,小便黄少,大便不畅等表现,西医学中的急性或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十二指肠炎等病均属本证。

(6)腹痛

脾胃湿热型腹痛的症状特点:腹痛拒按,疼痛可连及胃脘部位,伴有身热,以午后身热发作明显,头身困重,不欲饮食,食后欲呕吐,或食后腹痛加重,大便稀溏不畅或大便秘结,小便黄少等表现。西医学中的急性或慢性胃炎、肠炎、结肠炎、肠系膜淋结炎、腹型癫痫等病均属本证。

(7)腹胀

脾胃湿热型腹胀的症状特点:腹胀满闷,可连及胃脘与胸胁部位。以腹部胀满为明显特征,不欲饮食,恶心呕吐,伴有头重神烦,四肢困重,小便黄少,大便不畅而溏。西医学中的急性或慢性胃炎、肠炎、胃下垂、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病以腹胀为主者,均属本证。

(8)痢疾

是一种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下痢赤白脓血为临床表现的病症。脾胃湿热型痢疾的症状特点: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脓血,稠粘气臭,肛门灼热,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小便黄少,大便次数增多等表现。西医学中的急性或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等病属于本证。

在前文胃气不降内容中,曾讲过小肠大肠生理功能属于胃,而且脾胃湿热常致小肠大肠湿热,所以,痢疾一病在病位上以小肠大肠病变为主,但也多以脾胃湿热称代之。

(9)泄泻

指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质量改变,稀溏或如水样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脾胃湿热型泄泻的症状特点:腹痛,痛即泄泻,泻下急迫,大便稀如水样,肛门有灼热感,伴有发热,精神烦急,口干而渴,或有呕吐,小便黄赤量少等表现。西医学中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小肠吸收不良、肠功能紊乱等病均属本证。

(10)水肿

指体内水液泛溢肌肤,引起头面、四肢或全身浮肿的一种病症。脾胃湿热型水肿症状特点:全身浮肿,皮肤绷紧光亮,伴有精神烦急,口干渴饮而不多,胸部胃脘痞闷不畅,小便色黄量少或有血尿,大便秘结等表现。在西医学中的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肝肾综合征病多属本证。

(11)淋症

指小便频数,尿下不畅,尿时疼痛或尿血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为脾胃湿热下注于膀胱所致。这种淋证的症状特点:小便急迫而尿时不畅,并有尿痛或血尿,伴有小腹紧急胀痛,口干口苦,发冷发热,大便干燥等表现。在西医学中的急性或慢性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细菌感染性疾病以及泌尿系结石、乳糜尿等病多属本证。

2.脾胃湿热病证的治疗

治疗脾胃湿热病症不只是要改善脾胃的受纳,消化,吸收饮食物功能,还必须去除“湿热”这个病邪。具体治疗用药时应掌握以下几个要领:一是湿热相互结聚,性质重浊粘腻,治疗应化湿、利湿的药物和清热的药物同用。如果单纯用去湿的药物,则热邪不去,热邪会更炽盛,导致热伤津液营血的病症。如果单纯用清热的药物,则湿邪不去,热邪也不会清除。而清热利湿化湿并用,可达到热随湿去,湿随热除的效果。二是湿热为病,有湿重热轻、热重湿轻、湿热并重的三种区别。临床要注意,一般发热明显的为热重,用药加重清热药;有发热而不甚明显的为湿重,应少用清热药,多用利湿药。对湿热并重者主要参照后面各病症的治法用药。三是治疗湿热病不可滥用发汗药解热,或用攻药去湿热实邪,也不可用滋腻的养阴药。发汗药如麻黄、桂枝等,攻下药如大黄、芒硝等,滋腻药如生地、知母等,都会造成变病、坏病,加重病情。应用清热药不宜太过寒凉,如生石膏、黄芩、黄连之类,反而使湿邪不易去除。四是湿热病程多较长,经治病好转后,不宜很快转用补益药,如人参、黄芪、熟地等,防止湿热余部缠绵不去。五是适当加用调理脾胃的药物。调理脾胃,使脾胃功能逐渐改善的同时,也有利于湿热邪气的祛除。在以下病症的治疗中,就多数情况而言兼顾了这几方面。在病情减轻后除加了说明的方剂,可按1/3或1/2的比例减少药量,继续服用3~5天外,还应针对具体情况,酌情改变方药。

(1)脾胃湿热型口糜的治疗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消糜。

方剂:藿香10克,佩兰10克,滑石18克,木通5克,黄芩10克,连翘10克,双花10克,丹皮12克。水煎服(后同)。

(2)脾胃湿热型纳呆的治疗

治法:消化湿热,?脾开胃。

方剂:藿香8克,佩兰10克,白蔻6克,通草5克,半夏10克,苍术10克,菖蒲12克,厚朴6克,谷芽10克。

(3)脾胃湿热型痞证的治疗

治法:清热化湿消痞。

方剂:杏仁12克,白蔻6克,薏苡仁8克,佩兰10克,滑石18克,通草5克,半夏12克,黄芩10克,厚朴8克。

(4)脾胃湿热型呕吐的治疗

治法:清化湿热,和中止呕。

方剂:佩兰10克,菖蒲12克,炒栀子10克,半夏12克,竹茹15克,厚朴6克,滑石18克,通草5克。

(5)脾胃湿热型胃痛的治疗

治法:清化湿热、和胃止痛。

方剂:滑石18克,生甘草6克,佩兰6克,香橼皮10克,通草5克,竹茹12克,双花12克,生谷芽6克,厚朴6克。

(6)脾胃湿热型腹痛的治疗

治法:化湿清热,通腹止痛。

方剂:佩兰10克,厚朴12克,大黄12克,枳实l0克,苡仁15克,栀子10克,败酱草15克,黄芩10克。

脾胃湿热型腹痛,多为湿热之邪下传壅滞肠中。用大黄、芒硝、枳实攻逐,湿热实邪由下而出,属于因势利导之法。若大便秘结不下,还可加芒硝软大便之燥结,使湿热实邪与肠中糟粕粪便一并祛除。但需注意,一旦大便通下,大黄、枳实以及芒硝等攻伐之药不宜再用,防止损害胃肠之气。可用下方作基本方随症加减。

基本方剂:

党参6克,佩兰5克,佛手10克,败酱草12克,通草5克,白芍12克,玉竹10克,苡仁12克,黄芩6克。

(7)脾胃湿热型腹胀的治疗

治法:清化湿热,运脾通腑。

方剂:黄芩10克,栀子6克,大黄10克,枳实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佩兰6克,厚朴6克。

治腹部疾病属实症者,多用大黄通导肠腑,使邪外出。大便通后气机得舒,腹胀可止,大黄、枳实也应停用或改小剂量应用,防止损伤脾胃正气。

(8)脾胃湿热型痢疾的治疗

治法:清热化湿,调肠止痢。

方剂:黄芩12克,黄连10克,大黄10克,白头翁15克,苦参12克,秦皮10克,木香6克。

(9)脾胃湿热型泄泻的治疗

治法:清热利湿止泻。

方剂:黄芩12克,黄连10克,葛根12克,滑石18克,茯苓10克,扁豆12克,薏苡仁8克,苍术10克。

泄泻病位主要属大肠,病机为脾胃湿热下注,迫于大肠所致,所以称为脾胃湿热型泄泻。

(10)脾胃湿热型水肿的治疗

治法:利湿清热消肿。

方剂:猪苓12克,茯苓10克,车前子15克(包煎),通草5克,秦艽15克,槟榔12克,桑皮15克,大腹皮10克,连翘15克。

(11)脾胃湿热下注膀胱型淋证的治疗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剂:扁蓄12克,瞿麦10克,石苇15克,木通5克,滑石18克,车前子12克(包煎),公英15克,连翘12克,生甘草5克。

3.脾胃湿热病证的预防与康复 (1)脾胃湿热病症的预防

要从引起脾胃湿热的因素着手。中医学关于脾胃湿热诱发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预防也要从这些因素着手。

第一,饮食因素。要调节自己的饮食,冷饮料、浓茶水、酒、生冷瓜果及肥甘厚味的食物,以适度为宜。不仅可以避免由于饮食失调造成内生的脾胃湿热,也可避免损害脾胃功能,还可预防因脾胃功能失常导致的其他脾胃病症。利于身体健康。

第二,气候因素。暑季及初秋季节,天气酷热,地湿上蒸,湿热之气侵于肌表内传于脾胃,或邪从口鼻入于脾胃,导致脾胃湿热。属于湿热由外内传所致。预防方法主要是防暑热,避淋雨,改善居住条件。

第三,环境因素。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居住环境潮湿,久处湿地,或森林雾瘴之地。如江南、岭南、沿海地区或其它潮湿地区又不甚习惯者,即可感受外湿,并影响体内阳气:包括脾阳、脾气。内外相引导致脾胃湿热。预防方法即尽力改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或居住环境。尽可能避免感受潮湿。

第四,疾病因素。如脾胃虚弱导致水饮不化,脾不胜湿,湿停气郁,导致脾胃湿热。又如肝病、肾病也常可影响脾气化湿功能,造成湿热。预防方法,积极治疗原发病,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注意照顾、保护、调理脾胃功能。

(2)脾胃湿热病证的康复

在中医临床上,脾胃湿热的发病特点是起病缓慢、发病时间长,病情迁延,需要比较长时间的治疗。所以做好脾胃湿热病症的康复就很重要。

第一,坚持治疗脾胃湿热病症好转后,坚持继续服药治疗,以使湿热余邪退尽。并在清除湿热余邪的同时,酌情加用调补脾胃的药物,使脾胃功能逐渐强旺。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调补脾胃的药物有黄芪、党参、白术、苍术、葛根、神曲、鸡内金、玉竹、石斛、沙参、砂仁等。可针对脾胃气阴受损程度酌情选择,配合清化湿热余邪的药物应用。

第二,饮食调理。常常有一些病人,在病情好转、湿热邪气渐退,脾胃功能逐渐恢复后,刚刚改善了食欲,食后痞满减轻等情况,即以为应该多吃一些富y-营养的肉、蛋、鸡、鱼以补身体,按一般道理讲是不错的,而从中医学的角厦说,也应当在病证转归后采用食补的方法。但是就脾胃湿热病证来说,病情好转,食欲增加后,仍应以素食为主.口味较平淡为宜。在湿热邪气大去,脾胃功能明显恢复之后,尤其注意不要吃大鱼大肉,也不要饮酒,因湿热之邪粘腻不易去除,骤用肥甘厚味食补,不仅未尽之邪不退,还会使湿热之邪再生,病情复发。所以在康复过程中,注意饮食调理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饮食还应以平淡素食为宜。巩固以后,可少量地逐渐增加高营养食物。

第三,情志和一般生活方面。调适自己的情志,不要过度忧思、恼怒,有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

(六)寒湿困脾病证的防治

寒湿困脾,指寒湿之邪困阻脾胃阳气,导致脾胃功能失常和寒湿之邪停蓄于内并见而发生的各种病症。如呃逆、痞满、呕吐、吞酸、胃痛、纳呆、腹胀、腹痛、泄泻、水肿等病症都有寒湿困脾所造成的证型,从而损害身体健康。

寒湿,指湿而兼脾胃虚寒。寒湿困脾,即脾胃虚寒,水湿不化,停留于中焦,一方面脾胃受纳、消化吸收水谷饮食物功能减退;一方面表现有寒湿内停为病的症状特点。一般说,寒湿困脾,多为脾胃的阳气不运,阳虚而内寒不能正常腐熟食物和蒸化饮食物中的水液化生为津液,脾的运化制水功能减退。水液成分停蓄于中焦脾胃部位,进一步困阻脾胃阳气,而导致既有寒又有湿,并有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受纳消化吸收饮食物功能失常的证候。在治疗上既要治疗脾胃阳气不足之虚寒,又要治疗停蓄不化之湿邪,才能达到有效治疗寒湿困脾等各种病症的目的。在中医学临床诊治中,寒湿困脾也是一种常见的证候类型,可以引起多种病症。也可以由其它疾病演变而成。以下选择寒湿困脾直接导致的常见病症的证候表现、治疗用药、预防与康复作一介绍。

1.寒湿困脾的证候

寒湿困脾属于湿而兼寒,湿为寒化与脾的阳气受寒湿困阻,乃至影响整个消化系统包括胃、小肠、大肠的正常生理功能而出现的各种病证,都具有寒和湿的共有特点。此外也可以影响人体其它脏腑器官的功能,进一步损害人体健康。读者可参考其它有关章节以加深了解。在此只着重对寒湿困脾造成脾胃、肠道的有关病症进行介绍。

(1)纳呆

寒湿困脾型纳呆的病症情况:饮食呆滞,纳少,胃脘、腹部满闷不舒,伴有口不知味,口泛酸水,有时呕出清水,身体乏力,怕冷,手足发凉,小便清长,大便稀溏,便次增多等表现。多见于西医学中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溃疡等疾病。

(2)呃逆

寒湿困脾型呃逆特点:呃逆连作,常于进冷食后发作。胃脘满闷,有时呕出清水口中无味,喜温热饮食。伴有气短乏力,怕冷,手足不温,大便稀溏,小便清长等表现。西医学中膈肌痉挛、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等病中常见。

(3)痞症

寒湿困脾型痞症的症状特点:胃脘痞满不畅,上可连及胸部沉闷,下可连及腹部胀满。饮食量少,吃冷饮食后加重。恶心呕吐,口泛酸水,伴有身体困重,头昏重,精神疲乏,喜热食,口干而饮水量少。畏寒肢冷,大便胀急而便之不畅,便后清稀,小便清长等表现。在西医学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胃扩张等病中可常见。

(4)呕吐

寒湿困脾型呕吐症状特点:呕吐清水,往往伴有恶心,常伴有呃逆。胸部胃脘满闷,面色苍白,精神不振,身体疲乏,不欲饮食,畏寒肢冷,大便稀溏,小便清长等表现。在西医学中急性胃炎、幽门痉挛、贲门痉挛、十二指肠壅滞症等疾病中可常见。

(5)吞酸

寒湿困脾型吞酸症状特点。酸水由胃中上泛,随后咽下,或口中无味,上泛清水伴有胃脘胀满,有时呕出清水,进凉食后增多,饮食量少,常有胃痛,胸胁满闷,大便稀溏,小便清长等表现。多发于西医学中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和消化不良等疾病中。

(6)胃痛

寒湿困脾型胃痛症状特点:胃部隐隐作痛,有时加重。于吃进冷饮食后加重明显。伴有胃脘、腹部胀满,矢气后减轻。身体无力,精神疲乏,怕冷,手足发冷,饮食量少,喜热食,腹部喜按,大便稀溏,大便次数多,小便清长等。西医学中的急性或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出血等疾病均可归属本证。

(7)胃缓

寒湿困脾型胃缓的症状特点:胃脘胀满疼痛连及腹部,喜温喜按,胃脘腹部有水声漉漉作响,遇凉加重。伴有呕吐清水,呃逆,精神不振,身体困重,懒动无力,手足不温怕冷,大便胀急稀溏而排遗不畅,小便清长等。在西医学中的胃下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胃扩张等病中常可属于本证。

(8)腹胀

寒湿困脾型腹胀的症状特点:腹胀绵绵不止,有时加重。饮冷食或遇寒后加重,得温胀减,喜按。伴有胃脘、腹部满闷,呕呃或矢气后稍减轻,身冷肢凉,大便胀急而便下稀溏不畅,小便清长等。在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下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结肠炎、消化不良病常见有本证。

(9)泄泻

寒湿困脾型泄泻的症状特点:泄泻清稀或水样,腹痛腹胀,肠中水声鸣响,泄下大便无明显臭秽,进冷饮食或遇寒加重。伴有脘腹胀满,泻下后减轻,口干不欲饮,头重身痛,恶寒畏寒,身体倦怠,小便清、量少等。西医学中的急性或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小肠吸收不良、肠功能紊乱等病多归属本证。

(10)水肿

寒湿困脾型水肿的症状特点:全身浮肿,以腰下浮肿为重,按之凹陷。伴有腹部胀满,身体困重,精神倦怠,畏寒怕冷,头昏头重,面色晦暗,手足不温,纳呆呕呃,大便稀溏,小便清、量少等。西医学中的慢性肝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病中多归属本证。

2.寒湿困脾病证的治疗

寒湿困脾的基本病理有二:一是寒湿邪气,一是脾胃阳气不足,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胃阳气不足易感寒湿.而湿为实邪。治当健补脾胃阳气。顾名思义,即为温化寒湿。用药以温药为主。如干姜、炮附子、补骨脂、桂枝等品。这些温热药具有祛寒,散寒化饮的功效。同时有健补脾胃阳气的作用。脾胃阳气逐渐恢复,能够蒸化运行水湿,也有利于利湿药更好地发挥作用。就病理来讲,如果脾胃阳气不虚,能够正常蒸化运行水湿,便不会发生寒湿停于脾胃,困阻脾胃阳气的病证。所以在中医临床上,寒湿困脾病症,虽然有多种不同区别,常是以脾胃阳气不足为病本,而后停湿寒化导致寒湿,造成寒湿反过来更伤脾胃阳气,困阻脾胃阳气。寒湿愈甚,脾阳愈伤,病证表现也逐渐加重。因此治疗用药以湿热为立法,兼以渗湿利尿;健补脾胃,兼以行气,利于寒湿的消散。临床上也有脾胃阳气本不虚弱,而寒湿邪气盛实的病人。多为骤然大量吃进凉食,遇寒或感受体外寒湿之邪所致。治疗用药也要以温热药散除寒邪。辅以渗利水湿的药物,佐以行气之品。总之不能用寒凉的药物治疗阴寒邪气所致的病症。

(1)寒湿困脾型纳呆的治疗

治法:温化寒湿,健脾增纳。

方剂:干姜10克,桂枝12克,补骨脂10克,党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厚朴i0克,砂仁6克,神曲10克。水煎服(后同)。

(2)寒湿困脾型呃逆的治疗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降逆止呃。

方剂:干姜10克,桂枝10克,半夏12克,茯苓10克,党参12克,白术10克,丁香5克,厚朴10克,砂仁5克。

(3)寒湿困脾型痞症的治疗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行气消痞。

方剂:干姜10克,荜拔10克,桂枝6克,半夏15克,党参10克,白术15克,茯苓12克,乌药12克,厚朴10克。

(4)寒湿困脾型吞酸的治疗

治法:温中散寒化湿,健脾和胃制酸。

方剂:干姜10克,桂枝6克,半夏12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木香8克,吴萸6克,砂仁6克,黄连3克。

(5)寒湿困脾型胃痛的治疗

治法:温中散寒化湿,健脾和胃止痛。

方剂:干姜10克,补骨脂8克,白芍6克,炙甘草5克,党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陈皮10克。

(6)寒湿困脾型胃缓的治疗

治法:温化寒湿,健脾强胃。

方剂:干姜10克,补骨脂8克,桂枝6克,党参1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乌药12克,厚朴8克,砂仁6克。

(7)寒湿困脾型腹胀的治疗

治法:温化寒湿,健脾理气消胀。

方剂:干姜10克,炮附子8克,桂枝10克,茯苓12克,苍术10克,党参12克,厚朴i0克,木香10克,砂仁6克。

寒湿困脾型腹胀,有时发生呕吐,或欲呕吐而不呕吐.或呃逆。因肠中气机为寒湿困阻不通,致胃气不能通降下行,逆而欲呕,或呃逆可加半夏15克,降逆止呕恶。但应去掉炮附子,改用补骨脂10克。因炮附子与半夏相反,须防止发生药物中毒。

(8)寒湿困脾型腹痛的治疗

治法:温化寒湿,行气通肠止痛。

方剂:干姜8克,补骨脂10克,桂枝12克,半夏15克,茯苓10克,党参12克,乌药15克,厚朴10克,白术10克。

(9)寒湿困脾型泄泻的治疗

治法:温散寒湿,健脾止泻。

方剂:干姜10克,补骨脂10克,桂枝12克,茯苓12克,猪苓10克,苍术10克,白术12克,党参10克,厚朴8克,砂仁6克。

(10)寒湿困脾型水肿的治疗

治法:温化寒湿,健脾消肿。

方剂:干姜10克,炮附子10克,桂枝12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党参12克,白术10克,厚朴10克,大腹皮12克,砂仁6克。

3.寒湿困脾病证的预防与康复

寒湿困脾可以引起多种病症,也可因其它疾病演变或治疗失误致寒湿困脾,损害身体健康。加强寒湿困脾病症的预防,以及发生寒湿困脾病症后,及时有效的治疗,并继之以康复手段,可有助于人体养生保健。

(1)寒湿困脾病证的预防

第一,饮食因素。一般说,脾胃阳气健旺能够正常蒸化输布。饮食入于胃内,饮食物中水液成分化生为津液,则不致发生寒湿困脾病症。饥饱适度控制食量,尤以暑热季节和冬季严寒季节,生冷瓜果冷饮凉食不过量,不使伤害脾胃阳气,保持脾胃功能正常,可以有效预防寒湿困脾病症的发生。

第二,环境因素。改善生活环境或工作环境,改善居住环境中明显潮湿状况,可以预防寒湿困脾病证的发生。

第三,疾病因素。如脾胃虚弱致水湿不化,慢性气管炎的脾肺两虚型,慢性肝炎的肝脾失调型,慢性肾炎的脾肾两虚等,都可导致寒湿困脾病症发生。及时有效地积极治疗这些慢性病,可以预防演变为寒湿困脾或导致寒湿困脾病症发生。另外,有些疾病治疗有误,也可导致寒湿困脾病症发生。如对一些发热性疾病过用寒凉药物,误伤脾胃阳气,以致寒湿内生,消耗脾胃阳气等。防止误治误用药物也是一个重要的预防内容。

(2)寒湿困脾病证的康复

第一,在寒湿困脾病证康复中,饮食调理是非常重要的。饮食调理的内容包括忌服凉食、冷饮,少吃瓜果、肥甘油腻和粘硬不易消化的食物。食量适度,吃有营养、易于消化而且不寒凉的食物。

第二,情志调理。调节情绪,保持乐观有助于脾胃气机的升降。在康复过程中,忧思恼怒等情绪不可太过。

第三,改善或避开阴冷潮湿环境。

(七)脾胃气虚病证的防治

脾胃气虚,指由于多种因素造成脾气和胃气不足,导致以脾胃功能减退为主要表现的各种病症。如纳呆,痞满,呕吐,胃痛,胃缓,腹胀,腹痛,泄泻等病症,都可因脾胃气虚直接引起,并可以导致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影响人体健康。

在中医临床诊治中,脾胃气虚是一种常见的证候类型。既可以导致各种病症,又可以在多种疾病演变中发生,是整个消化系统病证中最基本的病理变化。如我们以前所讲的脾不统血,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脾胃湿热、寒湿困脾以及以后要讲的脾气下陷,慢性胃炎等脾胃病证型,几乎都是由脾胃气虚所导致,并且这些病症在发病过程中都可以使脾胃之气更加虚弱,进而引起其它更严重的疾病。所以,了解脾胃气虚病症的证候,积极治疗脾胃气虚病症,以及做好脾胃气虚病症的预防、康复,是养生保健措施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

1.脾胃气虚的证候

脾胃气虚病变的各种病症在证候表现上,主要为脾和胃的功能活动失常以及脾和胃的生理特性失常。同时伴有小肠或大肠生理功能失常症状的共同特点和各病症特殊之处。

(1)纳呆

脾胃气虚型纳呆病症特点:食量少而不觉饥饿,纳食不香,胃脘不舒,食量稍多或食入不易消化食物即觉胃中胀闷,伴有气短乏力,精神不振,不耐劳作,大便溏软等表现。西医学中的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急性或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等病均可见本证。

(2)痞满

脾胃气虚型痞满病症的特点:胃脘满闷及胸中沉闷,饥而不欲食,食则量少,腹部胀满,时轻时重,食量稍多或食入不易消化食物、凉硬食物、饮冷后胃脘满闷和腹胀加重明显。伴有面色萎黄或苍白,形体逐渐消瘦,气短,四肢无力,胃脘及腹部喜温喜按,大便溏软,或稀溏等表现。多见于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胃下垂、胃扩张病常可见本症。

(3)呕吐

脾胃气虚型呕吐特点:呕吐时作时止,饮食稍多或食入不易消化食物、寒凉粘硬食物时呕吐易于发生。厌食,胃脘腹部满闷不舒等。伴有面色苍白,精神倦怠,头昏耳鸣,畏寒怕冷,四肢发凉,大便溏软或稀溏等表现。西医学中的急性或慢性胃炎、十二指肠壅滞症等病多见本症。

(4)胃痛

脾胃气虚型胃痛证候特点:胃脘部位隐隐作痛,喜温喜按,食后加重。尤其多食和食入冷凉、干硬、性粘的食物后加重明显。厌食,食少,伴有气短嗳气、叹气,精神困倦、四肢无力发凉,懒动懒言,语声低,大便溏软等表现。西医学中的急性或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溃疡、胃下垂等病常属本症。

(5)胃缓

脾胃气虚型胃缓的病症特点:胃脘腹部闷胀,有时疼痛,食入凉冷饮食及粘硬食物后加重,打嗝或矢气后减轻。腹部喜温喜按,伴有面色少华不明润,精神沉闷发烦,食欲不佳,身体疲乏,懒动不耐劳作,大便不畅,便质溏软等表现。西医学中的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胃下垂、胃扩张等病多属本症。

(6)腹胀

脾胃气虚型腹胀病症的特点:腹胀,胃脘满闷,有时隐隐作痛,冷饮凉食或食入粘硬不易消化食物后明显加重。见食不欲吃,喜温喜按,遇寒加重等。伴有面色少华不明润,精神消沉,易于烦闷,对外界事物少兴趣,体力减退,懒动不耐劳作。易于怕冷,懒言声低,欲大便而大便不畅,便质溏软或稀溏等表现。多属于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结肠炎、小肠吸收不良疾病。

(7)腹痛

脾胃气虚型腹痛病证的特点:腹痛绵绵,时作时止,有时胀满不舒,矢气后减轻,喜温喜按,得热得按后疼痛减轻或感舒适,遇寒凉食物加重。伴有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疲倦消沉,不思饮食,食之量少,形体消瘦,体力减退,不耐劳累,四肢发凉喜温,小便色清量多,大便稀溏或溏软等表现。西医学的慢性肠炎、慢性痢疾、胃肠神经官能症、肠痉挛等病多归属本症。

(8)泄泻

脾胃气虚型泄泻病证特点:大便稀溏,时溏时泻,水谷不化,腹胀隐痛,肠中鸣响,稍进油腻或冷凉饮食即发泄泻等。伴有胃脘胀满,纳呆少食,有时呕吐,精神倦怠,面色苍白或萎黄,身体疲乏,畏寒喜温,手足发凉,小便色清量少等表现。西医学中的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小肠吸收不良等病多见本症。

2.脾胃气虚病证的治疗

具体运用治法方剂的原则是,补益脾胃之气以恢复脾胃的功能是根本大法。然后针对具体病证特点,灵活运用药物。例如呕吐加半夏,痞满腹胀加厚朴、木香、白芍等。又如脾胃之气虚弱不但食物消化功能差,水饮化生津液功能也不足,常有程度不同的湿饮内停,用药中加茯苓等药物,以助化湿除饮。总起来说,脾胃气虚病症的治疗用药不太复杂。

(1)脾胃气虚纳呆的治疗

治法:益气健脾,强胃增纳。

方剂:人参8克,白术12克,茯苓6克,炙甘草6克,神曲12克,砂仁5克,炒麦芽10克,大枣5枚。水煎服(后同)。

(2)脾胃气虚型痞满的治疗

治法:益气健脾,和胃消痞。

方剂:黄芪12克,人参6克,白术12克,当归10克,升麻5克,柴胡5克,砂仁5克,神曲12克,炙甘草8克,枳壳10克。

(3)脾胃气虚型呕吐的治疗

治法:益气健脾,和胃止呕。

方剂: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半夏12克,砂仁5克,神曲10克,鸡内金6克,生姜10克,大枣5枚。

(4)脾胃气虚型胃痛的治疗

治法:益气健脾、和胃止痛。

方剂:人参8克,白术10克,茯苓8克,炙甘草10克,白芍12克,神曲10克,鸡内金6克,木香6克,砂仁5克,大枣5枚。

(5)脾胃气虚型胃缓的治疗

治法:益气健脾,和降胃气。

方剂:党参15克,黄芪10克,白术12克,干姜6克,桂枝6克,茯苓8克,半夏10克,乌药12克,神曲12克,炙甘草5克,厚朴6克。

(6)脾胃气虚型腹胀的治疗

治法:健补脾胃,理气调肠消胀。

方剂:党参15克,白术18克,茯苓8克,干姜8克,桂枝10克,神曲12克,砂仁6克,木香10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

(7)脾胃气虚型腹痛的治疗

治法:益气健脾,补胃调肠止痛。

方剂:党参15克,白术20克,干姜8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乌药12克,木香10克,神曲10克,砂仁6克,炙甘草5克,大枣5枚。

(8)脾胃气虚型泄泻的治疗

方剂:党参20克,白术15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生山药15克,莲子12克,葛根6克,芡实12克,羌活5克,神曲12克,大枣7枚。

3.脾胃气虚病证的预防与康复

脾胃气虚,不能正常受纳运化水谷饮食物,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供给不足,就会使正常的生理活动衰退。而脾胃气虚还会引起多种病症,影响人体健康。因此,预防脾胃气虚的发生,积极治疗脾胃气虚,重视病后康复问题,也是人们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

(1)脾胃气虚病证的预防

第一,饮食因素。预防方法,调节饮食习惯,不使过饥过饱,不暴饮暴食,保持有规律的饮食时间,改掉偏嗜习惯,饮食不过凉过热,荤菜素菜搭配,干稀搭配,少吃或不吃粗糙干硬粘滑的食物,更不食用不洁食物,不使饮食伤害脾胃,可以起到有效地保护脾胃功能的作用,避免发生脾胃气虚。并且还能防止其它的脾胃病症,以及其它的疾病发生。

第二,生活和工作因素。预防的方法: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劳逸结合,起居有时间规律,适当做体育锻炼。注意保持自己的精神,精力不要过于消耗,对于防止脾胃气虚是很有作用的。

第三,疾病因素。脾胃气虚可以引起多种病症,并加重脾胃气虚。其它脏腑的疾病,也会影响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脾胃气虚。如心脏疾病、肺脏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都可以对脾胃的生理功能造成伤害,使脾胃功能之气不足,甚至造成脾胃更严重的疾病。所以积极有效地治疗其它疾病,不仅是保护身体健康的有效措施,同时也保护了脾胃的正常功能。

(2)脾胃气虚病证的康复

脾胃气虚病症经治疗好转后,应进一步采取措施,促进脾胃功能康复。

第一,继续坚持药物治疗脾胃气虚病症经治疗好转后,脾胃功能之气常常不会随着病症的好转而恢复到正常的水平。所以应继续服用益气健脾,健胃调肠帮助消化的药物,对于脾胃气虚的康复可以起促进作用。如中成药参苓白术丸,或补中益气丸均可。如果仍有食后胃脘满闷,或食欲不振等,可加用加味保和丸。帮助加强脾胃消化。又如胃痛或泄泻后,可加用养胃舒继续治疗

第二,饮食调理。在脾胃气虚康复过程中注意饮食调理是很有必要的。饮食调理的措施可参照本病饮食预防内容。并适当增加营养,吃易于消化的饮食,食不过量。

第三,情志调理。不使情志过激。对生活中、工作中、家庭中或社会交往中的一些问题能平静待之,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振奋而又平和的精神。

(八)脾气下陷病证的防治

脾气下陷,又称“中气下陷”,“气虚下陷”。指由脾气虚弱不足,脾气不升进一步加重为虚而下陷的病理变化所造成的各种病症,如腹胀,泄泻,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肛门下垂等病症,以及造成脾不统血出现各种出血的病症等。

脾主运化升清,一方面对胃、小肠、大肠消化器官的生理功能起主导的作用。一方面对人体的脏腑器官有升提托举的作用,不使脏腑器官下垂下移,对维持脏腑器官的正常生理机能有重要的意义。脾气下陷的病理变化重于脾气虚弱和脾气不升。脾的运化升清功能严重减退,脾、胃、小肠、大肠受纳、消化饮食物,吸收、输运饮食物营养精微的机能更差。在病症表现上,胃脘、腹部不仅痞满疼痛,而且有坠胀感,纳食更少,大便滑泄。脾气下陷使脾气不能升提托举某些脏腑器官,造成某脏腑器官下垂下移。从而导致下垂下移的脏腑器官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机能,出现相应的证候表现。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等。同时在全身也表现营养不良,气血不足,阴阳亏虚,脏腑机能衰退,身体消瘦,体质明显下降等虚劳证候。并可引发脾不统血的病理演变,造成各种出血失血的病症。可见,脾气下陷是脾气虚弱病理的进一步发展,病症表现更重,严重削弱人体健康。

1.脾气下陷的证候

脾气下陷病理演变可以出现多种病症,各种病症虽各有不同的病证特点,但是都具有共同的脾气下陷的病理特征。这里选择比较常见的重点病症进行介绍。关于脾气下陷造成的脾不统血导致出血失血病症,脾气下陷造成的受纳、消化饮食物功能减退的病症,读者可参考脾不统血.脾气不升,脾胃虚弱有关章节。

(1)腹胀

脾气下陷型腹胀的特点:腹部胀满终日不减轻,并有胃脘和腹部沉坠感,食后即觉胃脘胀满异常,食量减少明显等。伴有精神疲乏,头目眩晕,面色苍白或暗黄,语声低弱,气短不续,形体消瘦,畏寒肢凉,小便色清,大便稀溏等表现。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胃下垂、胃扩张等病多归属本症。

(2)泄泻

脾气下陷型泄泻的症状特点:腹泻便质稀溏,日久不愈,食后即泻,完谷不化,腹部和肛门有坠下感,不食则感脘腹空虚而觉饥饿,饮食少量便觉胃脘腹部胀满欲大便,便则稀溏,或为水样便夹有不消化食物等。伴有精神衰弱,形体消瘦,疲乏无力,气息不续,胸部、胃脘痞满,口干不欲饮,饥饿而食之量少,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动则头晕目眩,心悸不安,懒动少言,语声低微等表现。西医学中的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均可见本症。

(3)胃下垂

脾气下陷使胃腑弛缓,失于升举固托,胃体下垂,致使胃的生理机能减退。病症特点胃脘痞满疼痛,有重坠感,并可有腹部坠胀疼痛,食后加重,食入冷凉粘硬食物则胃脘满闷疼痛坠胀更甚。伴有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形体消瘦,疲乏无力,气短叹息,易饥而不欲食,食而量少,大便溏软或稀溏等表现。胃下垂属于西医学病名,中医学多按脾气下陷治疗

(4)肾下垂

脾气下陷,肾失升举固托,肾体弛缓而下坠下移。表现有肾气虚弱症状,有腰部沉坠感,酸软无力,隐隐而痛,下肢浮肿,尿频尿多,甚则小便失禁等。伴有精神倦怠,面色萎黄或晦暗,形体消瘦,畏寒喜温,不能耐受行、立和劳作,活动稍多即气息作喘,还会有阳痿、遗精或滑泄,或胃脘、腹部满闷坠胀,大便溏泻等表现。肾下垂为西医学的疾病名称,中医学认为多因脾气下陷所致,伴有肾气虚的症状特点。

(5)子宫下垂

又称子宫脱垂,阴挺,阴脱。指妇女子宫下脱,垂于阴户之外的一种病证,由于脾气下陷致使子宫失于提举固托,下垂于阴户之外。病证特点:子宫下移或垂脱于阴道口之外,常在劳累时发生。多伴有气短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腰腿酸软,小腹下坠感,带下量多,月经失调,小便频数等表现。子宫下垂为西医学病名,中医认为多因脾气下陷所致。

(6)肛门下垂

又称脱肛。指直肠或直肠粘膜下脱于肛门之外的一种病证。由脾气下陷,直肠失于固脱所致。病证特点:直肠脱垂于肛门之外,初起仅在大便时脱出,日久加重,即使咳嗽、行路、站立或排尿时稍用力就会脱出。伴有面色白光白,疲倦乏力,头晕心慌,气短声低,食少便溏,肛门部位常有下坠感等表现。本病为西医学的疾病名称,中医学认为由脾气下陷所导致。

2.脾气下陷病证的治疗

脾气下陷属于脾气虚弱长久不愈而久虚下陷。在病理上重于脾气虚弱,并可导致脾阳虚亏或肾阳不足。因此在症状表现上不仅有脾气虚弱的症状,而且常常会有全身的生理机能减退,气血虚亏,阴阳不足,形体衰弱,肌肉消瘦等表现,严重损害身体健康。治疗中要掌握以下几个要领:一是要以补气健脾为主法。因脾气下陷是由脾气虚弱逐渐加重而致下陷,所以脾气下陷的实质是脾气虚弱到非常严重的程度,脾气运化升清和维系升举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虚弱之极,从而表现为应升而不升,坠陷而下的各种证候。所以,补气健脾使脾气恢复健旺,是治疗的根本大法。二是辅助以升提上行的药物以升提下陷的脾气。经中医临床证实,升麻、柴胡、桔梗、桂枝有升举下陷脾气的作用。三是酌情适当加用温补脾阳、肾阳的药物。因脾气久虚,气虚及阳,可致脾阳不足和肾阳不足,会使脾虚气陷更重。加用温补脾阳、肾阳的药物,如干姜、补骨脂、炮附子、肉桂等药物,使脾气得温而有利于恢复,还可使阳虚虚寒得到有效的改善,而脾、胃、小肠、大肠的生理机能易于好转,畏寒怕冷,腹胀泄泻等症状容易纠正。四是禁用重坠滑降通下的药物和攻伐的药物,如代赭石、牛膝、麻子仁、大黄等,不利于脾气下陷的回升,也不利于下垂下脱病证的升提回举,还会加重脾气下陷,使下垂下脱的病症加重。五是脾气下陷病久体虚,气血不足,阴阳失充失调,治疗用药应加用调补气血阴阳的药物,利于全身状况的改善,对脾气恢复有促进作用。

以下介绍的治法用方基本遵守了这几个要领,可供读者运用或参考。

(1)脾气下陷型腹胀的治疗

治法:补气升清,健脾清胀。

方剂:黄芪18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干姜8克,补骨脂6克,升麻5克,柴胡5克,乌药10克,砂仁6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后同)。

(2)脾气下陷型泄泻的治疗

治法:补气健脾,升陷止泻。

方剂:黄芪24克,人参8克,白术12克,干姜8克,补骨脂10克,柴胡6克,桔梗6克,茯苓12克,生山药30克,砂仁6克,炙甘草10克。

(3)胃下垂的治疗

治法:补气健脾,升陷举胃。

方剂:黄芪18克,人参6克,白术10克,升麻6克,柴胡6克,桔梗6克,干姜5克,陈皮6克,神曲10克,炙甘草5克。

(4)肾下垂的治疗

治法:补气健脾,升陷举肾。

方剂:黄芪2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柴胡6克,桔梗6克,桂枝6克,补骨脂8克,巴戟天12克,桑寄生15克,砂仁5克,肉豆蔻6克。

(5)子宫下垂的治疗

治法:补气健脾,升举胞宫。

方剂:黄芪24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升麻6克,柴胡6克,桔梗10克,桑寄生18克,炮附子5克,白芍12克,金樱子10克,乌药10克,炙甘草6克。

(6)肛门下垂的治疗

治法:补气健脾,升陷固脱。

方剂:黄芪24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升麻6克,柴胡6克,补骨脂8克,诃子肉10克,乌梅10克,五倍子10克,炙甘草6克。

总之,脾气下陷为脾气虚弱久而加重所致,病程长,治疗时间也长。在应用补气升提药和温阳药物时,要注意身体寒热虚实的变化。特别是应用温阳药使阳气回复之后,要及时减量或停用,以免化热伤阴。也可加用养阴药,如沙参、玉竹、白芍、山萸肉、熟地黄等,以监制温阳药燥热伤阴。另外,在治疗中可配合外治方法帮助提高疗效。如用五倍子30克、枯矾15克,共研细末,用温开水将脱出下垂的子宫或直肠洗净后撒上药末,轻轻上托复位后,侧卧半小时。可以帮助固脱。

3.脾气下陷病证的预防与康复 (1)脾气下陷病证的预防

脾气下陷为脾气虚弱日久愈虚,造成脾气不升,渐至脾气虚弱之极而下陷,层层深入,虚而愈虚,病证表现也是甚而愈甚,病理演变重而愈重。预防这一病理演变发生,根据治病求本,防病求因的规律,预防措施以避免发生脾气虚弱为根本。如果发生脾气虚弱或脾气不升的病理改变,及时有效地给予治疗和康复,使脾气健旺,则不致脾气下陷,同时也使气血阴阳亏虚得到改善,不致影响身体健康。预防的方法,与前文所讲脾气虚弱和脾气不升的预防内容相同,读者参照去做,就可避免脾气下陷病证发生。

(2)脾气下陷病证的康复

脾气下陷病理改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脾为主,胃和肠道受纳消化饮食物和吸收、输运饮食物营养精微的生理功能严重衰退;二是脾气下陷各种病证反应出来的具体证候;三是脾气下陷对全身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身体素质的严重影响。所以关于脾气下陷病证的康复,主要从这三个方面采取措施。康复的方法,一是参照脾气虚弱和脾气不升病证康复方法的内容。二是必须坚持治疗,在经过治疗好转后,继续进行巩固治疗,使脾气切实恢复到正常的水平或接近正常的水平。三是预防其它疾病发生,避免影响脾气,如感冒、肝炎、胃炎等病。同时针对具体病患者的身体状况,酌情加用调补气血阴阳的药物,改善身体素质,可促进康复。

(九)胃火上炎病证的防治

胃火上炎,指由各种因素造成胃中生热化火导致胃中火热上炎的各种病症。口疮,口糜,舌疳,口臭,反胃,牙龈肿痛,鼻衄,齿衄,吐血等病症,都是胃中火热上炎能够引起的病症。

在中医临床上,胃火上炎是一个常见的病症类型。这是由于胃为阳腑,易于生热化火。火为热之极,火邪为病,其性上炎。胃的生理功能不仅受纳水谷饮食物,而且还必须进行消化腐熟水谷。如果胃中热量超过了正常的限度,极而化火则导致胃火上炎,易出现人体上部的病证。然而在人们生活中,饮食失调,情志不遂,过度疲劳等因素,不只会造成脾胃气虚,脾胃湿热,脾胃寒湿等病症,如饮食肥甘厚味或辛辣助热之品,使胃热过盛化火,同样会造成胃火上炎的病症。其特点为一是发热为病的阳性特征,如发热恶寒,面赤等表现;二是火性炎上的特点如口疮,口臭,面赤口渴,鼻衄,齿衄,牙龈肿痛等表现;三是胃中火热盛实,伤津耗液,胃肠燥热如胃中嘈杂,恶心欲吐,反胃胃痛,便秘等表现,在治疗用药上也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1.胃火上炎的证候

胃火上炎病症症状表现有共同的火热盛实的特征,但发病的具体病症不同,又各有不同的表现。

(1)口疮

胃火上炎型口疮的症状特点:口疮溃烂范围大,溃疡-面局部红肿疼痛明显,有灼热感;起病急,伴有面赤心烦,口干而渴,口苦或口臭,胃中嘈杂,大便干,小便黄少等表现。西医学中的各种感染性口炎,如细菌感染性口炎,疱疹性口炎等,以及口腔粘膜溃疡均可归属于本症。

(2)口糜

胃火上炎型口糜的症状特点:口腔粘膜红肿糜烂,上覆黄色腐膜,灼热疼痛。伴有发热恶寒,口苦口臭,渴喜冷饮,面色红赤,精神烦燥,大便秘结,小便量少色黄等表现。西医学中的各种感染性口炎,如细菌性口炎,口腔白色念珠菌病、坏死性口炎等口腔炎症疾病,均可归属本症。

(3)舌疳

指舌上生肿点,初起如豆,渐大如菌,头大蒂小,疼痛红烂无皮膜的一种病症。胃火上炎型舌疳的症状特点:肿硬疼痛,渐至溃破红烂,并向周围和深部蔓延,触易出血,舌活动受限,言语和饮食更加疼痛等。伴有发热,面赤,口苦,口臭,心烦不宁。呕恶不欲饮食,胃脘嘈杂易饥,大便秘结,小便量少黄赤等表现。西医学中的舌上炎症和舌癌均可出现本症所表现的症状特征。

(4)口臭

胃火上炎型口臭的症状特点:口味臭腐,口干口苦,不思饮食,胃脘嘈杂等。伴有面色潮红,头胀头昏,精神烦躁,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燥,秘结,小便黄少等表现。西医学中的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糖尿病多可见到本症表现。

(5)反胃

胃火上炎型反胃的症状特点: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胃中不消化的食物及酸腐的稠黏液体,胃脘满闷.口干渴喜冷饮等。伴有面色潮红,精神烦躁,小便色黄量少,大便秘结不畅等表现。西医学中的幽梗阻、急性或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郁积症等病均可见到本症。

(6)牙龈肿痛

指以牙龈红肿疼痛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其特点为牙龈红肿疼痛,伴有口干口苦,渴喜冷饮,易饥而不欲食,小便黄少,大便秘结等表现。西医学中的口腔感染性炎症、牙周围组织炎、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疾病可见本症。

(7)吐血

胃火上炎型吐血的症状特点:吐血为咖啡色,重点为鲜血,往往混合有食物残渣,胃脘部位胀满灼热而疼痛等。伴有面色红赤,精神烦躁不宁,以及口干口臭,渴喜冷饮,小便黄少,大便秘结不畅,大便下呈黑色等表现。西医学中的急性或慢性胃炎、上消化道出血等疾病常可见本症。

(8)鼻衄

胃火上炎迫血妄行导致鼻中出血。血色鲜红,鼻道发干而疼痛。伴有口干口渴,喜冷饮,精神烦躁,小便黄,大便秘结等表现。西医学中的急性或慢性胃炎、鼻腔粘膜炎症等疾病均可见本证。

2.胃火上炎病证的治疗

胃火上炎的基本病理变化,首先是胃中热盛化火,火热实邪为病;其次是胃火上炎,表现头面之口、舌、牙龈等火热为病;三是火热邪盛致病,耗伤津液阴血,表现津伤燥热的特点;四是胃火上炎大多表现精神烦躁,甚则发狂不宁,这是由于火热扰动心神上干于脑所致;五是胃中火热盛实。虽然火性上炎以头面、口、咽等上部症状为主,但也会影响肠道以及其它脏腑的功能,而出现肠道或其它某脏腑的症状,治疗立法的基本原则是以清泻胃中火热盛实为根本。所以在用药上以寒凉性味的药物为主。第二个原则是火性炎上造成头面、口、舌、牙龈等病症时,加用清上部火热实邪的药物。第三是火热邪气伤津液阴血,用药中加用生津液凉血清热类的药物,以改善津液阴血被火热邪气耗损的情况。第四火热邪气又称毒热,使致病部位发生炎性红肿疼痛,并可化脓溃烂,此时宜加入解毒作用的药物以解毒消肿,使炎肿消退。第五胃肠津伤最易导致大便秘结,应用大黄、芒硝泻下通便,使胃中火热实邪从下有路而出,有利于胃中火热实邪的消退。下面治疗方法和处方基本遵循了以上五个原则。

(1)胃火上炎型口疮的治疗

治法:清胃泻火。

方剂:生石膏24克,升麻8克,黄连10克,知母10克,生地12克,丹皮12克,公英1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后同)。

(2)胃火上炎型口糜的治疗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消糜。

方剂:黄连5克,黄芩10克,炒山栀10克,生地15克,知母10克,水牛角15克,丹皮12克,双花15克,木通5克。

(3)胃火上炎型舌疳的治疗

治法:清胃清心,泻火解毒消疳。

方剂:水牛角15克,黄连6克,大黄10克,芒硝8克,丹皮12克,赤芍10克,紫花地丁15克,连翘12克,生甘草10克。

(4)胃火上炎型口臭的治疗

治法:清胃通肠,泻火除口臭。

方剂:大黄10克,黄连8克,黄芩10克,生石膏18克,元参15克,连翘12克,薄荷(后下)6克,元明粉6克,生甘草5克。

(5)胃火上炎型反胃的治疗

治法:清胃泻热,消食降逆和胃。

方剂:代赭石30克,竹茹15克,黄连10克,焦槟榔10克,焦山楂12克,半夏10克,枳壳12克’,陈皮10克。

(6)胃火上炎型牙龈肿痛的治疗

治法:清胃泻火,解毒消肿。

方剂:生石膏18克,黄连10克,连翘15克,升麻10克,生地15克,丹皮12克,赤芍10克,枳壳10克。

(7)胃火上炎型吐血病证的治疗

治法:清胃泻热,凉血止血。

方剂:生大黄12克,黄连10克,生地黄15克,丹皮12克,三七(面)6克,茜草根10克,生甘草12克,焦山楂10克。

(8)胃火上炎型鼻衄病症的治疗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剂:生石膏24克,知母18克,生地12克,牛膝10克,芦根30克,藕节15克,丹皮12克,生甘草5克。

总之,胃火上炎导致多种病症,治疗中清泻胃火为主法,兼顾具体病证用药已如前述。在此特别指出,胃火上炎各种病症中均可有大便干燥秘结不通,使胃火不能下泻而出,用药中往往以大黄、芒硝、通泻以导胃肠热邪外出,属于中医因势利导的方法。但是,具体用药时应注意两点:一是用大黄、芒硝使大便通下后应停用大黄、芒硝,不可使再泻下损伤脾胃之气,不可攻伐太过。二是病症均为火热阳邪亢盛,治疗用药多有苦寒性味,应注意不要使药量太大或太过,避免刚刚泻火清热又发生脾胃虚寒。用药的剂量应根据病情的轻重酌情增减,并适当加用健脾和胃,养阴生津的药物,以保护脾胃

3.胃火上炎病证的预防与康复

本病预防与康复原则方法一致,故一并叙述。

第一,饮食因素。胃火上炎患者,大多由于平素过食辛辣、烧烤之品及过量饮酒,导致胃中积热,热邪上扰出现种种证候。因此首先要把好饮食这一关,少食辛辣之品及烧烤食物,少喝酒。尤其是阳盛体质的人,平素容易上火,饮食更宜清淡。多食青菜、水果,保证维生素的供应。同时须注意饮食结构。有些儿童常食巧克力、饼干、面包、香肠一类食品,餐时反而吃不进去,且不吃蔬菜。常此以往,会导致大便秘结,胃火内生,会发生一系列病症。故预防与康复均应注意饮食结构,适当吃一些水果、蔬菜,并应吃一些粗粮。对于老年人来讲,饭后适当运动如散步等,可以促进消化,防止便秘。对于长期便秘患者应喝一些蜂蜜水,或番泻叶沏水代茶饮。

第二,在情志因素方面,中医有“气有余便是火”之说,说明肝气不舒,急躁易怒者则容易导致胃火上炎。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心情舒畅,不计较小事小非,与同事及亲人均能和睦相处,便不会发生上火的症状。反之心胸狭窄,动辄大怒不已,与他人争吵则易见肝火上炎导致胃火上升而见头痛、牙痛、衄血等证。因此情志的预防与康复也很重要。

第三,某些疾病也可引起胃火上炎。如肝胆火旺,肺中燥热,肝肾阴虚等。其火热之象均可影响到胃,使胃火上炎。所以在其他脏腑有热时应抓紧时间治疗,以免影响到胃。这也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

(十)慢性胃炎的防治

慢性胃炎指胃部长期炎症,迁延不愈,胃粘膜损害,导致以胃脘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在临床医生诊治疾病中,慢性胃炎非常多见。发病率高,发病地域广,病程长,缠绵难愈,并且易于复发,危害人体健康。

1.慢性胃炎的病因

急性胃炎失治、误治、或治不彻底而迁延不愈是发生慢性胃炎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还有许多因素对胃造成伤害,缓慢发生,逐渐加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饮食失调

胃为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之一,饮食失调首先伤害胃。饮食失调包括饥饱无度,暴饮暴食,或长期过食酸、辣、生冷、黏腻、肥甘厚味,或其它有刺激性的食物,或粗糙干硬不易消化的食物,或腌制品、发霉、腐烂变质的食物,或污染不洁的食物,或有毒害作用的食物等等。

(2)情志因素

人的情志过度,喜、怒、忧、思、悲、恐、惊都可使胃的受纳消化饮食物功能和胃气以和降为顺的生理特性失常,并可化火伤及于胃。其中以恼怒、郁闷、忧愁、思虑过度伤及于胃,造成慢性胃炎为多见。恼怒使肝气横逆,为肝气疏泄太过。郁闷使肝气郁结,为肝气疏泄不及。因肝主疏泄条达,包括调畅脾胃气机的升降。肝气横逆疏泄太过,会克伐脾胃之气。肝气郁结疏泄不及,使脾胃气机郁滞。均可导致脾胃气机失调,升降失宜,并使气郁化火,伤克脾胃,胃受其害,久而引发慢性胃炎。忧愁、思虑太过,既可使脾胃之气郁结不畅,又暗耗脾胃之气,导致脾胃生理功能减退和生理特性失常,久而造成慢性胃炎。

(3)感受外邪犯胃伤胃

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或温热、疫疬外邪,内传或直接入中于胃,都可伤胃,久而不愈导致慢性胃炎。如感受外风邪气入犯于胃,可致胃痛,呕吐,不食,痞满,腹胀,泄泻等胃病症状,中医称为胃风。如果感受寒邪入中犯胃,因寒性收引凝滞,阻遏阳气,使胃中寒凝气滞,血脉凝涩不畅,导致胃中冷痛、痞满,不思饮食,以及恶心呕吐,腹中胀满疼痛等,中医学称为寒邪客胃。如果感受暑邪,多为暑热夹湿,既伤耗胃气阻遏胃气,又伤胃中津液,导致胃中湿热互结,造成胃脘疼痛,恶心呕吐,纳少痞满,腹胀、便溏等,中医学称为湿热伤胃。长夏深秋多雨季节,气候潮湿,或久居湿地,涉水淋雨,或水中作业,感受外湿循经内传,停蓄脾胃,使脾阳受困,胃失和降,因而胃脘痞满,绵绵作痛,头重体乏,腹胀便溏等,中医学称湿困脾胃。晚秋感受燥邪犯肺传胃,燥伤胃中津液,或外感温热、疫疬邪气,内传入于胃腑,热烁胃中津液,都可导致胃中疼痛,口燥咽干,食少便秘,并可伤及胃中血络,迫血妄行,导致吐血、便血等症状发生。这些外邪入犯伤胃,重则造成急性胃炎,轻则不显,久而发为慢性胃炎。

(4)其它因素

脾胃素虚,劳倦过度,久病等,可损及脾胃气阴,使胃阴受损。中焦虚寒,寒湿使脾胃失于温养,久而胃体受损,可造成慢性胃炎。吸烟引起咽喉炎症,不仅向呼吸道蔓延,也向消化道蔓延,长期大量吸烟,往往合并有食道和胃粘膜损伤。中医素有酒为湿热之源的说法,饮酒导致胃肠湿热,可造成慢性胃炎。

2.慢性胃炎的诊断

当今采用先进仪器胃镜进行检查测定,可以明确进行诊断。应用胃镜检查慢性胃炎,按检查所显示胃粘膜损害程度轻重不同,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粘膜显示红肿充血;慢性糜烂性胃炎,胃粘膜显示红肿糜烂,有渗出液,容易发生胃出血;慢性肥厚性胃炎,胃粘膜显示粘膜细胞增生,肥厚;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颜色改变,显示苍白或灰白,灰黄,或灰色,同一部位的粘膜颜色深浅不一致,粘膜萎缩变薄而凹陷,有隆起的小红点和红斑。萎缩粘膜的范围有的呈现弥漫性,有的为局限性。现代消化病学称此慢性萎缩性胃炎为癌前病变,是说易于转变为胃癌。以上的分型说明慢性胃炎曰久不愈,随胃粘膜损害程度逐渐加重,病情越深越复杂,也越难治疗,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越大。所以,积极治疗慢性胃炎,防止胃粘膜炎症损害加重,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

应用中医方法诊断慢性胃炎,是根据证候区分寒、热、虚、实辨证分型。遵照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原则,确定治则治法、处方用药。慢性胃炎的诊断分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饮食伤胃型

胃脘疼痛胀满,有过量饱食或过食不易消化食物的伤食病史,伴有嗳腐吞酸,呃逆或恶心呕吐,吐出不消化食物,吐后或矢气后疼痛减轻,舌质红,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2)肝气犯胃型

又称肝郁气滞型。胃脘胀痛,痛连胸胁,有情志不舒的发病史,或在情志不舒时疼痛加重。嗳气疼痛稍减,嘈杂吞酸,呃逆,恶心,大便不畅,舌质红,舌苔白,脉沉弦。

(3)肝胃郁热型

胃脘疼痛有灼热感,胸胁不舒,有情志郁闷或发怒、焦虑的病史。伴有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渴喜凉饮,恶心不欲食,头晕头痛,尿黄便干。舌质红赤,舌苔黄,脉弦而数。

(4)寒邪客胃型

胃脘痛重难忍,突然发作,恶寒喜暖,得温疼痛减轻,有受寒着凉的病史。伴有胃脘、腹部胀满,口淡不渴,泛吐清水,畏寒怕冷,四肢发凉,小便色清,大便稀溏。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紧。

(5)湿热阻胃型

胃脘疼痛有热感,胃脘和腹部胀满不舒。伴有身体重着懒倦,口苦口粘,纳呆嘈杂,恶心欲呕,肛门灼热,小便色黄量少,大便溏而排出不畅。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6)脾胃虚寒型

胃痛隐隐,胃脘、腹部胀满,可因冷凉饮食或阴寒天气加重。空腹亦疼痛明显,得食疼痛稍减,喜温喜按,病程长,反复发作。伴有形体消瘦,畏寒身冷,口淡涎沫多,纳食量少,下肢轻度浮肿,小便色清,大便稀溏。舌体胖大,舌质淡,脉沉迟。

(7)胃阴亏虚型

胃痛隐隐,时轻时重,空腹时较重,似饥而不欲食,纳呆干呕。伴有形体消瘦,心烦急躁,手心足心发干发热,口干舌燥,大便干燥。舌质红绛,舌上有裂纹,舌干而无津液,无舌苔,脉细数。

(8)瘀血停滞型

又称胃络血瘀型。胃脘疼痛如针刺或如刀割,痛处固定。疼痛发作时间长,呈持续性疼痛,不易缓解。食后和夜间疼痛加重明显,甚至痛彻胸背,痛而拒按。伴有面色晦暗,肢体枯瘦,皮肤发枯不润泽,烦急易怒或情绪消沉,有时吐血,黑色大便。舌质紫暗或暗红,或有瘀斑,脉弦细而涩。

3.慢性胃炎的治疗

中医临床治疗慢性胃炎,根据诊断,辨别证候,分型施用药物,治疗效果良好。下面介绍慢性胃炎的治法用药。

(1)饮食伤胃型的治疗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剂:焦山楂10克,神曲10克,炒麦芽6克,鸡内金6克,枳实8克,大黄6克,连翘12克,丹参12克,佛手10克。水煎服(后同)。

(2)肝气犯胃型的治疗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剂:柴胡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当归12克,川I楝子6克,旋复花10克,香附6克,元胡5克,蒲公英12克,炒麦芽6克。

(3)肝胃郁热型的治疗

治法:疏调肝胃,泄热止痛。

方剂:青皮6克,佛手10克,香橼皮10克,白芍12克,丹皮12克,炒栀子10克,黄连8克,蒲公英15克,生地12克,生甘草5克。

如果热盛伤津液,大便干燥不通,可加大黄10克,元明粉6克清热润燥通大便,大便通后再去掉大黄与元明粉。如果有气虚,可加西洋参6克扶助胃气。

(4)寒邪客胃型的治疗

治法:温胃散寒止痛。

方剂:干姜10克,桂枝12克,炮附子6克,当归15克,白芍12克,乌药12克,厚朴10克,炙甘草6克,神曲10克。

应用温热药温胃散寒止痛,治疗寒邪客胃型慢性胃炎,当寒去痛止之后,温热药需减量应用,不然会化热化燥,又伤胃中津液。所以要随疼痛减轻而随时减量,以至最后可以完全不用温热药,以性味甘微温,或甘平的药物治疗。具体方剂可参考下方:

人参6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玉竹10克,葛根5克,当归12克,陈皮6克,神曲10克,大枣5枚。

(5)湿热阻胃型的治疗

治法:清化湿热,和胃止痛。

方剂:黄连10克,大黄6克,佩兰(后下)10克,荷叶(后下)6克,半夏10克,滑石15克,双花12克,通草5克,厚朴6克。

(6)脾胃虚寒型的治疗

治法:益气健脾,温胃止痛。

方剂:黄芪12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干姜8克,补骨脂8克,当归15克,白芍10克,炙甘草8克,神曲10克,大枣5枚。

(7)胃阴亏虚型的治疗

治法:养阴益胃止痛。

方剂:西洋参8克,沙参12克,玉竹10克,生地黄12克,白芍10克,丹参10克,生甘草5克,蒲公英12克,焦山楂10克,佛手6克。

(8)瘀血停滞型的治疗

治法:活血化瘀,调胃止痛。

方剂:丹参12克,生蒲黄10克,三七面5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玉竹12克,人参6克,香附6克,生甘草5克,佛手10克。

总之,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治法处方都是根据症型而施用。随病情变化,用药处方也随时变化,而不可固定一方不知变通。总的原则是有邪气者去邪,有虚证者补虚;不通者使其通,不和者使其和。既治其本,又顾其标。针对病情,灵活用药,方可获满意疗效。

4.慢性胃炎的预防与康复

慢性胃炎以胃粘膜长期炎症损害为基本病理改变,呈渐进性加重。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到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至胃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并且,慢性胃炎发病率高,地域广泛,病程长而恢复慢,得病容易去病难。所以,做好预防与康复,对人体养生保健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介绍慢性胃炎的预防与康复,供读者参考。

(1)慢性胃炎的预防

第一,及时有效地治疗急性胃炎,不使造成胃粘膜严重损害。当急性胃炎治疗好转后,坚持继续治疗,务使因急性胃炎造成的胃粘膜损伤恢复正常,避免迁延不愈转变为慢性胃炎。

第二,平时注意饮食调理,定时定量,饮食有规律,不过饥过饱,也不饮食过凉过热,或暴饮暴食。对酸、辣、甜、苦、成的食物不偏嗜,对黏腻、肥甘厚味的食物,食入量有控制。以干稀结合,荤素搭配。少食对胃有刺激性的食物和粗糙干硬的食物,以及腌制品。尤其不要食用发霉和腐烂变质的食物,不洁的食物。吃瓜果对人体有好处,因为瓜果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和其它有机物等,但应该有节制,不宜一次性大量食用,而宜少吃勤吃。控制饮酒量,吸烟量。

第三,保持精神、情绪的协调正常。对不如愿的人和-事要能正确看待,保持宽容和大度,眼光放长远,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使恼怒忧愁过度,思虑悲伤至极,惊x-惧恐慌迷乱,而应心态平和宁静,情绪安祥稳定。这样,不仅可以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预防慢性胃炎的发生。

第四,及时有效地治疗原发病,如感冒、气管炎以及心脏、肝脏、肾脏的疾病。不使病情转变损及脾胃,导致胃粘膜受损害,造成慢性胃炎。在治疗用药中兼顾调护脾胃,避免药性过于寒凉或温热,或燥散耗伤脾胃阳气或阴津,维护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防止药源性慢性胃炎发生。

第五,其它方面如生活起居有规律,劳逸结合,保持个人卫生,家庭卫生,和工作环境卫生清洁,随气候变化增减衣物,冷暖适宜,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锻炼。脑力劳动者加强体育活动。体力劳动者注意休息。保护自己身体健康的同时,也有助于预防慢性胃炎的发生。

(2)慢性胃炎的康复

慢性胃炎病程长,呈渐进性发展,对胃粘膜损害逐渐加重。在过去没有胃镜检查的时代,当慢性胃炎造成的胃脘疼痛经治疗消失之后,便认为已经治愈,而停止治疗,结果胃脘疼痛经常反复发作,病情更加难于治疗,常至危及生命而不知其所以。近二十多年来,通过应用胃镜检测.对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病情发展已很明确。慢性胃炎得以控制和消除后,康复问题仍很重要。

第一,必须认识到,经过治疗,胃脘疼痛等症状减轻或消失后,由于胃粘膜长期炎症损害,并没有恢复正常,还会经常反复发作,必须继续治疗,促使受损的胃粘膜顺利修复。到目前为止,无论中药、西药,还没有用于康复受损的胃粘膜百用百效的专方、专药,所以不能为读者列出参考方剂。但是向读者提示康复胃粘膜损伤的用药方法,会有助于继续康复用药。一是要以调补脾胃为主法,进一步改善脾胃功能和脾胃的生理特性。既然是调补,就不只是单纯补气或补阴,而是使脾胃阳气与脾胃阴津相互协调,脾胃与肝、肾、心、肺这些脏腑功能相互协调。如肝气不舒,加用舒肝养肝的药物,肾虚不足,加用益肾养肾的药物,对促进胃粘膜修复有提高疗效作用。二是如果有湿热或寒湿邪气未尽,加用清化湿热或温化寒湿的药物,除其余邪,使不妨碍脾胃功能的恢复。三是加用养血活血的药物,改善受损胃粘膜的血液供给,促进修复。四是处方用药以微甘微温性味平和的药物为主,配合以帮助消化饮食物的药物。总体上是补益通调,养而不伤。具体应用药物读者可参考有关章节。

第二,在慢性胃炎康复过程中,还要加强饮食调理和饮食卫生。以富有营养且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凉热软硬相宜。进食量应少些,可增加一次进食,每天吃四顿饭。调节精神情志,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态。增加休息,工作不使过于劳累。起居有规律,适冷暖。参加有兴趣的文体活动等等。

总之,慢性胃炎康复慢,需要比较长期的时间。患病者一定要有耐心,有信心,按照康复措施认真去做。现在已经有大量的事实证明,即使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粘膜损害到很严重的程度,只要坚持治疗,坚持认真按康复要求做,大多可以达到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

(十一)消化性溃疡的防治

消化性溃疡,简称溃疡病,通常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故又称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位周期性、节律性疼痛,伴有反酸、嗳气、纳差等消化不良症状。本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为多,男性多于女性,起病慢,病程长,不易痊愈,常反复发作,如果防治不当,可以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胃穿孔、大出血、甚至癌变等。因此,积极防治本病对保护生命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作简要介绍。

1.症状表现和诊断依据

(1)症状表现主要为局限于上腹部反复发作的慢性周期性节律性疼痛。胃溃疡疼痛多在剑突下正中或偏左.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多在上腹正中或偏右。起病缓慢,病程多达数年或数十年。周期性与季节有关,以秋末冬初为最多。节律性与进食关系密切,胃溃疡多在餐后半小时至2小时发作,以后逐渐减轻,于下次进食后再次发作。十二指肠溃疡多在两餐之间空腹时疼痛,进食后缓解。如果溃疡较重,疼痛可涉及背部。疼痛特点常隐痛,烧灼样痛,胀痛、刺痛、食后痛或饥饿痛,甚至剧烈性疼痛。常伴有反酸、烧心,嗳气、恶心、呕吐,惧怕进食或不欲饮食等消化系统症状。还可伴有形体消瘦、乏力、失眠等症状。

(2)诊断依据以纤维胃镜辅助检查作为本病的主要诊断方法之一。胃镜下可见胃或十二指肠内面粘膜组织有圆形或椭圆形溃疡面,边缘充血、水肿、上覆白苔。溃疡部位不同,面积不等,溃疡面数量不一,溃疡深度各有轻重。并可按胃镜所见分为溃疡活动期、溃疡愈合期、溃疡瘢痕期,以及鉴别良性或恶性溃疡,在直视下可取病理,即可以确定诊断。并可以配合X线钡餐造影,胃液分析,致病细菌培养等方法,需到医院专门检查。

2.根据症状表现鉴别诊断

(1)与慢性胃炎相鉴别: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均会出现上腹部疼痛及嗳气、吐酸、烧心等症状,但是慢性胃炎的疼痛等症状无一定的规律性,而消化性溃疡所表现的症状则呈现有周期性、节律性。结合胃镜检查是鉴别二者的主要方法。

(2)与胃神经官能症相鉴别:胃神经官能症也常会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等症状,但胃神经官能症多有郁怒忧愁等精神创伤的发病诱因,女性多于男性。主要表现为间歇性上腹痛,间歇时间无周期性、节律性,多在情绪变化后发生,伴有精神失常的症状,如精神抑郁或焦虑忧愁等,以及头痛、头昏,失眠等症状,作辅助检查项目无异常变化。

3.西医治疗方法 (1)止痛药应用:

传统的止疼痛药物有阿托品,654—2、巅茄片、普鲁苯辛均可选用,选用1~2种即可。这些药物虽能缓解疼痛,但副作用较多,促进溃疡愈合作用差,现正逐渐被一种新药名为哌仑西平所替代,副作用小,对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均有较好的疗效。哌仑西平用量用法:每次50~75毫克口服,每日2次,4至8周为一个疗程。

(2)应用抗酸药

胃酸分泌过多是造成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应用抗酸药直接中和或减少胃酸分泌可缓解疼痛,是治疗本病的主要内容之一。常用药物和用法,如氢氧化铝凝胶,每次10毫升,口服,每日3次;乐得胃,每次2片,口服,每日3次;甲腈脒胍,每次400毫克,口服,每日2次;雷尼替丁,每次300毫克,每日1次,睡前口服。选用其中1~2种即可。

(3)应用抗菌消炎药

经过近年来大量研究和临床观察证实,约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60%~70%的胃溃疡与幽门螺旋菌有关,如果能彻底清除幽门螺旋菌可达到彻底根治溃疡病的目的。可选用:

①痢特灵,每次0.2克,口服,每日4次,连用7天为一个疗程,如需再用应停药7天。

②阿莫仙,0.25克,每日4次,餐前和睡前空腹口服。

⑧灭滴灵,每次0.2克,口服,每日3次,睡前加服0.4克,对胃溃疡作用优于十二指肠溃疡。

(4)保护胃和十二指肠粘膜的药物

①硫糖铝,每次1.0克,餐前1小时和睡前口服,4~6周为一疗程。

②丽珠得乐,每次2粒,每日3次口服,4周为一疗程。

③德诺,每次240毫克,每日3次口服,4~6周为一疗程。

(5)治疗合并症的药物

①增强胃的消化食物能力药物可用酵母片,每次1.0克,口服,每日3次。

②增强胃肠动力药,治疗恶心、呕吐等症状,可用胃复安,每次10毫克,每目3次口服。或用吗叮啉,每次2粒,每目3次口服。

③溃疡病常会造成胃或十二指肠出血,出现吐血,大便色黑症状,少量出血可加用维生素K,每次10毫克,每目3次口服。或选用其它止血药物,并且进食易于消化的稀软食物。大量吐血、呕血的出血,需急送医院救治。

(6)关于联合用药

由于溃疡病长期反复发作,病情顽固,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联合用药可有助于提高疗效。联合用药的方法有多种,从最新资料来看,丽珠胃三联,对治疗本病和慢性胃炎的效果比较其它方案的联合用药更可靠,而且见效快。7天内就可得到明显的疗效。用法和用量:餐前半小时空腹服用白色片,每日2次,每次2片;餐后服用绿色药片,每次1片,每日2次;餐后加服黄色片,每日2次,每次1片。均在早、晚餐前、后服用。疗程为一周,丽珠胃三联副作用小,偶有不良反应,如头晕、乏力、恶心、便秘或腹泻,或有过敏反应,出现荨麻疹,停药即可自行消失。

4.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本病主要根据患者所表现的症状特点给予不同的治疗,体现了具体病情具体分析的方法,使治疗更有针对性,因而具有可靠的疗效。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方法,分型给予治疗

(1)肝胃不和型

症状表现为胃脘胀满疼痛,连及两胁,嗳气痛减,伴有反酸、纳呆、常因恼怒愁闷情志因素加重。

治疗方药:柴胡10克,白芍15克,香附10克,木香10克,陈皮10克,元胡6克,川楝子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目1剂。

(2)脾胃虚寒型

症状表现为胃脘隐隐作痛,喜暖喜按,遇寒、进凉食或饥饿时疼痛加重,得暖或进食后减轻,伴有口吐清水,纳呆、精神疲乏,无力,手足发凉,大便溏薄或腹泻等。

治疗方药:黄芪24克,干姜10克,桂枝10克,补骨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人参10克,木香10克,白芍18克,炙甘草10克,大枣4枚,水煎服,每目1剂。

(3)胃阴亏虚型

症状表现以胃脘隐痛或烧灼样疼痛为特征,伴有嘈杂心烦,口燥咽干,纳呆食少,大便干燥秘结等胃阴不足,胃燥津少症状。

治疗方药:西洋参8克,沙参15克,麦冬12克,玉竹12克,生地15克,丹参12克,白芍12克,川楝子6克,佛手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4)气滞血瘀型

症状表现以胃脘疼痛如刺或钝痛,痛处固定,按之疼痛更甚,进食后痛也加重为特点,伴有吐血、黑色大便,反复发作频繁,舌紫黯或有瘀斑、瘀点,皮肤枯燥不润泽等症状。

治疗方药:丹参15克,檀香6克,砂仁5克,白芍15克,三七面5克,人参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目1剂。

用药注意事项:①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选用药物处方是根据症状表现为原则分型治疗,具体用药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分别选用,读者可根据有关章节中的用药介绍灵活掌握。②中药止痛药多用白芍18克,炙甘草10克,有缓急止痛的作用,结合症状分型用药,效果良好,疼痛明显的患者可参考使用。③中药制酸药主要有乌贼骨、煅瓦楞子、浙贝母等,对反酸症状常可加用。④消化性溃疡最易出现食欲减退和食后脘腹不舒症状,处方中可加用神曲12克,鸡内金6克,焦山楂10克,改善胃的消化功能。总之要因人因症选药处方。选药处方愈是合乎症状表现,疗效也愈好。

5.预防与康复 (1)预防

本病预防关键在于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保持自己的情志安和,遇到恼怒郁闷的事,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注意饮食调节,饮食冷热适宜,进食定时定量有规律,不食用对胃有刺激,或不洁、变质的食物,以及粗糙干硬不易消化的食物,不暴饮暴食,不吸烟等。

(2)康复

本病的康复,一是恢复期坚持服药继续维持治疗。二是按照预防的内容避免精神刺激,饮食不刺激伤害胃肠,少食多餐,进食易于消化的食物,最好戒除烟、酒、浓茶。三是如果服用一些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应严格按医嘱,如阿斯匹林、消炎痛、及强地松之类的药物。四是注意增强体质,保持卫生清洁,生活有规律,适冷暖防感冒,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都要适可而止,注意劳逸结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词条  之本  之本词条  脾胃  脾胃词条  后天  后天词条  保健  保健词条  
热文

 丸子头怎么扎不显得土?

我是她她,记得关注我的百科号哦。么么哒爱你哟。下面就给大家说一下怎么扎丸子头才好看哦。丸子头的三大要素:丸子饱满,丸子立挺;凌乱;随意感丸子头要扎的好看,一定是...(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