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辑:微澜、十一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一天时间里,苏州和上海相继在房子上出现了大动作。 先是苏州,1月30日,据凤凰网房产苏州站消息,苏州买房不再做购房资格审核。 可以说,被誉为“中国最强地级市”的苏州全面放开限购了: 全面取消住房限购,不限面积、不限套数、不限户籍。 紧接着,当天下午,上海又宣布在本市社保满5年的非沪籍居民,可在外环外区域 (崇明区除外) 限购1套住房。 一天时间,两座城市,两道重磅政策,这背后传递的信号是什么? 一、房地产,触底了? 其实,放开限购早有预兆。 去年11月14日,广州就明确了“认房不认贷”。 今年1月27号,广州更是大幅放松限购政策,打响了一线城市放松限购的“第一枪”。 要知道这是2015年以来, 第一个对限购实现全面优化的一线城市。 苏州全面放开限购值得关注,但广州、上海这两座一线城市先后松绑限购更具有 里程碑意义。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在去年苏州其实已经松绑限购了,只是留了个“小尾巴”,昨天把这个小尾巴取消掉也是顺势而为。 这里,我们可以先捋个取消限购时间线: 2022年,大部分三四五线城市已经没有限购的措施了; 2023年9月,金九银十,二线城市纷纷取消限购,主要包括南京、合肥、济南、青岛等12个强二线和省会城市; 2024年1月,一线城市广州接近全面取消限购;
1月30日,强二线城市苏州全面取消限购;上海优化调整限购政策。
目前,还没有全面取消限购的城市有: 一线城市,北上深;二线城市,天津、成都、西安、杭州。 而随着它们逐步取消限购,才是真正考验楼市含金量的时候了。 再来看下广州放开限购政策的要点总结: 1. 面积120平以上的房屋全市解除限购,鼓励外地人来买改善房; 2. 广州居民实质上完全不限购了,把原有的房子挂租或者挂牌出售后,就可以继续买,不受面积限制; 3. 商业公寓不限定转让对象。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广州限购政策发布的还有一点,很重要但也很容易被人们忽视: 进一步完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供应结构和政策体系 。 意思是: 不希望外地人进来把刚需房价炒起来,让更多打工人能够扎根广州,同时欢迎更多的外地人来到广州,共同参与城市建设,分享发展红利。 而这背后是政府有意践行学习新加坡的“双轨制”,通过划分房子的属性,让房地产充分市场化。 那么,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来了。 一线城市也开始全面放开限购,意味着2024年房地产要触底了? 著名宏观经济学家高善文在前几天的一篇文章中指出: 目前的房地产市场,无论是投资额,还是对应的住宅销售面积,都已经明显低于它的长期合理中枢。 也就是说,房地产市场仍然处于调整期,但房地产过度下调引发市场的过度反应,导致房地产市场低迷。 在高善文看来, 在理想的条件下,一部分头部房企能够以正常的市场化的条件恢复筹资,筹资性现金流能够恢复正常,这个是流动性危机阻断最可靠的标志。 房地产市场需要一定的恢复期,但并不能确定已经见底。 另外,如果拉长时间来看,2035-205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要求达到75%-80%,以及横向对比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进程。 中国房地产无疑还将迎来大分化时代。 二、放开限购, 意味着躺平、回归“老路子”? 或许,可能很多人还会有疑问: 广州、上海这种一线城市都陆续放开了限购政策,包括1月2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提出, 充分赋予城市房地产调控自主权,各城市可以因地制宜调整房地产政策。 这是不是意味着放弃了过去提的“房住不炒”理念? 我们又要重新走老路子,回归房地产的传统模式? 首先明白一点。 广州这次放开大户型限购,就是让房子回归市场,回归商品的属性。 房住不炒的理念, 就是要让房子成为市场商品,满足市场的供需平衡, 而不是说只是单纯的管控,导致管控越多,反而让房子出现一种非理性的泡沫估值。 所以无论是过去的管控,还是现在的放开,都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本身,还是对“房住不炒”这一主线的贯彻。 到了今天,房地产的基本面其实已发生了变化: 中国进入一个房地产行业大的结构转型期, 即买房作为投机、实现一夜暴富的时代已经过去,房子回归住房和投资价值的属性。 如果这时,很多人还沿袭过去房地产传统发展模式的思路,这种思路是注定不可持续的。 过去, 房地产传统发展模式 逻辑 就是把房子造好,然后出售赚差价, 至于其它 ,都是支持这一逻辑的手段。 这就要求大部分房企不断买地,然后建造 并出售 房屋。它除了需要真实的居住需求外,还需要房价不断上涨。 而房价的不断上涨,又催生了许多负面效果: 一方面,房子的投资属性转为投机属性。 很多加杠杆的人,可能买了长期看价值不高的资产,一旦经济基本面、环境、人口因素发生变化,这些资产就会贬值; 另一方面,房地产作为重资产,天生具有金融属性,地方监管稍有放松,可能就与金融发生过度的结合与联动,从而导致多种风险: 地方政府会过度依赖土地财政; 实体经济无法安心做实体经济,也想投资投机房地产; 青年人面临巨大的购房压力,在择业、婚姻等方面也有更多压力。一些低收入行业就不考虑了,这也会挤出实体经济获得资源的能力; 高房价会提高企业的用工成本/负担;
……
传统发展模式的背后是 “地产-地方政府-金融”的三角关系,而这三个主体的利益共同点,是土地价格与房地产价格的不断提高。 只有这个逻辑不变,才有可能延续旧发展模式。 但今天我们看到, 为了对房地产行业有效管控,形成的三道红线、银行贷款集中度限制、土地集中供应的管控格局,已经推动了 房地产行业进入大的结构转型期。 房地产行业注定回不到过去的模式与方法,如果妄图走房地产的“老路子”,那无疑于“饮鸠止渴”。
三、房地产,未来的三个阶段 尽管在房地产不可能回归“老路子”这一点上,大多数人已经形成共识。 但如何找到新的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带有中国特色的房地产行业转型发展道路,还需要政府、企业、金融体系和监管机构等的群策群力。 而这其中又需要考虑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的短中长期阶段: 第一阶段 (1~3年) : 即期/短期,围绕居住市场初探新发展模式 这一阶段,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共识, 即“旧的发展模式”仍然是基础,要在转型发展中扮演支持角色。 从监管机构及国家角度来看, 房地产市场短期目标是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因此,一方面,整个房地产的底线是不能发现系统性风险,出现“硬着陆”; 另一方面,也不能因为防范风险而放松政策,导致引发新一轮的房价上涨,或者进一步加大金融与房地产的绑定关系,进而形成新的系统性风险。 从房企及地方政府等市场参与主体的角度来看, 在防止系统性风险出现的前提下,可以率先围绕住宅市场来试水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比如租赁住房、老旧小区改造、物业及社区服务等; 然后进一步进行广泛尝试、应用“轻资产”模式,增加自身的服务业维度,围绕社区/居住物业提供的基础物管以外的增值服务以及资产管理。 无论如何, 目前的形势,仅靠自下而上的、纯粹市场化的力量、纯粹靠金融政策,或不足以解决问题。 一是需要中央对情势有比较清晰、统一的认识,自上而下地牵头各部委及地方统筹协调完成各项目标。 二是地产行业也不能“独善其身”,需要宏观经济基本面平稳向好。目前地产行业已陷入一些负面循环,例如:“地产不好,经济也不好,经济不好,地产也不好”…… 行业的向好,最终需要居民购房能力与意愿的提升。 行业 仍 需要 依赖“旧的发展模式” 造血 ,才 能避免行业“ 硬着陆”,帮助中国房地产 行业顺利过渡至“新发展模式”。 第二阶段 (3~5年) :中期围绕广义不动产行业探索“新发展模式” 至于第二阶段, 首先,整个房地产市场解决了行业存在的系统性风险问题,进入平稳健康发展及良性循环阶段。 一方面,房地产市场构建起多元化、多层次、多主体、多形态、能够满足居民刚性及改善性等合理需求的住房供应模式; 另一方面,在租购并举层面,也形成了一个符合“长效机制”、满足最广泛人群利益的住房供应结构及模式,即租与购的比例相当,或者逐渐接近,并且在住房的存量供应里,租的比重不断增加。 其次,整个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在广义不动产领域探索“新发展模式”。 在“居住”方面,对租赁住房、住宅物业进行探索,以及对城市的老旧小区持续进行改造,并建立一套能够自负盈亏、良性循环的业务模式。 在“非住”方面,则大力转向一切服务“新发展模式”的业务、业态、赛道和领域。 这里可以先从国家政策支持的不动产领域开始,比如 仓储、产业园等 基础设施;并进一步在购物中心、写字楼、产业园等不动产,构建起轻资产的服务能力,包括代建、代运营、租金及基础物管以外的增值服务、资产管理等。 同时,在金融领域上也要加大资源投入和支持。 当房地产市场进入稳健康发展及良性循环阶段,并且“新发展模式”的路径更明朗后, 在监管的主导下,金融体系也要开始探索对其他不动产业态领域提供融资政策支持。 第三阶段 (5~10年) :长期完成在广义不动产领域构建“新发展模式”
到了这一阶段,房地产已实现总体的良性循环及平稳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主要市场主体也都找到各自的新角色、赛道、定位,进入比较平稳的增长通路,能够依赖“新发展模式”进行可持续的发展,房地产行业在几大领域实现了转型及“平衡”:
1 .住房供应及结构方面:“租”与“购”之间的平衡,照顾最广泛的人群;
2.政策面:在住房调控 (房住不炒) 及针对广义不动产的政策之间要找到平衡,不致因为“房住不炒”政策而影响到其他不动产业态的投融资及业务发展;
3.与资产的关系:在“轻”与“重”找到平衡,更大比例的业务是轻资产化的;
4.在增量与存量、制造与服务的关系上:由增量/房地产/不动产,转型为存量/不动产及社区运营及服务,市场主体在两种业务模式与类型间要找到平衡。
而在金融领域,对房地产的资源投入与支持也要匹配“新发展模式”,实现转型:
首先,摆脱对新房开发销售模式的依赖,面向广义不动产的开发、投资及运营服务,为不同类别的业务、业态、模式 (重vs轻、制造vs服务、住vs非住等维度) 等提供金融支持;
其次,在股、债融资上实现更好的平衡,助力不动产行业实现整体的“去杠杆化”。
金融与房地产的联系始终要明确,是要有效率的、市场化的、严守金融风险底线思维的、符合房地产行业政策纲领的,以及服务国家战略的。
从市场主体/参与者、监管机构到全社会,其实都需要思考未来一到两年、三到五年、五到十年,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思考中国房地产的新发展模式是什么,以怎样的速度和节奏转型、发展至怎样的方向。
或许房地产未来情况的演化,依旧存在许多的变数,有着许多不确定性,但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依旧能怀抱信心,穿越行业的周期。
毕竟,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参考资料: [1].《房地产转型与重塑:探寻中国房地产新发展模式 》,兔主席,中信出版社 [2]. 《房地产,大变局! 》,正和岛 [3]. 《又一个,光取消限购,恐怕还不够 》,中产先生 [4]. 《一线城市,放开限购!》,子木聊房 排版 | 冉润 编辑 | 十一 轮值 主编 | 夏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