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热文

死读书与死做人,相通

时间:2022-09-18 05:21:42 热文 我要投稿

定位原创  作者| 杨欲楼  图|微博

周末随笔

读书就会能变得更知识、更智慧和更博学吗?其实未必!

“尽信书不如无书”—— 开卷,未必有益。

在现实生活中,死读书、把书读死的人,比比皆是。

比如,只会引用,不会思考;只会思考不会变通。

把书读死往往有两个特性:

1)喜欢抠字眼

2)习惯“搬运佐证”

这就好比两个人吵架,理屈词穷的一方,往往习惯性地去旧事重提、以及挖对方的祖坟,从而达到反败为胜的目的。

表面上,我们很多人看似博览群书,实际则是困于书。

就拿营销学中的经典著作《定位》来说,这本书提出两个核心观点:

1)反对多元化经营

2)反对品牌延伸

那么企业是不是绝对的不能搞多元化经营和品牌延伸?其实并不绝对。

但定位理论之所以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可,主要是基于它的理念,具有很好的逻辑支撑和事实背书。

而不是流于字面意思。

要知道,我们学习的诸多知识、理论,并不可以直接拿来当作实际的行动指南和直接工具。

原因很简单——理论和理念本身,并不是具体的工具。

(正确的)理论/理念的内核是“道”,而非工具类知识的“术”。

这就好比读哲学书跟工具书,是完全不一样的。

哲学并不直接指导人,具体什么事情可为、什么事情不可为。

理念内核就如哲学一样,不是具体的工具指南,所以 不能“遵照”其字面意思去应用和执行。

它是一种思想,指明的是一种方向(有时候是趋势)。

而不谈论具体之事的“可”与“否”。

具体之事的“可否”,需要综合判断。这里的“综合判断”是基于当事人的知识构成以及对事件的认知。

还有一种普遍的情况是——外界环境、实际情况随时会发生改变,所以我们对理念的理解也就会有所改变(更新)。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说。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永恒不变的、与 事实一一对应 的真理的原因所在。

再比如 “人是环境的产物 ”,这同样不是执行层面的一句话。

和定位理论一样,它代表一种理念。

从字面上理解“人是环境的产物”,你可以列举出诸多的反例来证明“人不是环境的产物”。比如有人就是“出淤泥而不染”。

但是,如果从理念层面看这段话,其实完全正确和符合逻辑。

因为这里的“环境”,并不指具体的某一个环境——比如自己的朋友圈、接受的教育、或者原生家庭等。 更指人的心理环境,比如认知和信仰。

也不具指局限的某一段时间、某一时期的环境。

... ...

为什么尽管开卷未必有益、“尽信书不如无书”,我还倡导多读书?

原因是“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的理念内核是正确的。

也就是 —— 秉持开放性和独立思考,读书就会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

死读书不可取,死做人更是如此。

二者相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