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期望寿命(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Expectancy,DALE)
目录 |
健康期望寿命是指人们能维持良好日常生活功能的年限,其与普通期望寿命的最大不同在于:普通期望寿命是以死亡为终点,而健康期望寿命是以丧失日常生活能力为终点。
1964年,Sanders首先将伤残的概念引入期望寿命,提出了有效生命年,用生产能力评价健康并比较了不同社区的健康水平。1971年,Sullivan首次在报告中使用了无残疾期望寿命(DFLE),其运用寿命表原理,扣除残疾状态下的生存时间,从而得到无残疾状态下的期望寿命。1983年,Katz率先提出活动期望寿命(ALE)的概念,指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保持良好状态所能维持的预期年限,是评价老年人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同年,Wilkins和Adams指出DFLE的缺陷在于采用二分法权重评分,即无论处于何种状态,只要有残疾,就被赋予零分(相当于死亡),造成在区分人群伤残程度时很不敏感。所以,他们提出对各种伤残水平给以相应权重,确定了某一失能状态的持续时间,将各种状态下的生存年数转化成相当于完全健康状态下的生存年数,最后累加形成了伤残调整期望寿命(DALE)。DALE综合考虑了伤残和死亡对健康的影响,能更加准确地衡量人群健康水平。
WHO在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中将DALE作为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之一;2001年又改进了DALE的计算方法,应用更细的权重分类,并将其更名为HALE,即健康期望寿命。至此,扩大了期望寿命的概念,在关注生命数量的同时,更加关注生命质量。
2001年,Doblhammer和Kytir利用四次0.9%人口抽样调查中的死亡资料和自评健康结果,采用Sullivan法计算了1978—1998年澳大利亚6O~89岁老年人的HALE变化趋势。2002年,Groenewegen比较了荷兰人群出生时和65岁时HALE的地区间差异,并找出影响因素。
中国学者利用HALE进行人口健康研究始于1996年,钟军等首次利用居民死亡资料和1993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病残信息,使用Sullivan法计算了部分城市居民的HALE。2002年,李强等利用老龄化多维纵向调查资料,采用多状态生命表法计算了北京市55岁以上老年人的HALE。顾大男等㈣基于1998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调查数据,使用GOM模型获得其HALE,验证了该方法的优势和弊端。2010年,杨雅平等利用社区居民自报健康调查数据和寿命表资料,采用HOPIT模型校正后,测算了杭州市人群HALE。2011年,彭慧等使用杜克OARS日常活动能力量表和家庭卫生服务调查数据,计算了上海市静安区老年人的HALE,比较了不同社会因素、不同行为方式和不同疾病状态下的HALE,为改进老年人健康保健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