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气泡(The Filter Bubble)、过滤泡泡
目录 |
过滤气泡是社会活动家兼作家伊莱·帕里泽( Eli Pariser )2010年在他的著作《别让算法控制你》(或称过滤气泡 The Filter Bubble )中提出,他认为社交网络的依赖会影响人们世界观的形成,人们在网上冲浪所处的个人化的信息世界,是由一系列个性化的过滤器为网络用户构造出来的独特环境,而这些过滤器盛行于互联网。过滤气泡是指基于大数据与算法推荐为底层架构,根据用户的使用时间、地区以及浏览习惯生成用户画像,并通过算法技术为其呈现独一无二的界面体验。这种网络针对个人化搜索而提供筛选后结果的推荐算法,被称为“过滤气泡”。
在著作《过滤气泡》中,作者开篇就讲述了自己试图将从社交媒体获得的信息扩散给朋友的经历:“政治上,我是偏向左翼的,但我很愿意了解保守主义者的想法,于是我与他们中的有些人成了朋友,同时关注了他们的Facebook账号。我想要知道他们会发送什么样的链接,我会浏览他们的评论,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过这些链接从来不会出现在我的置顶帖子里。”
由于Facebook运行优势排行( EdgeRank )的算法,置顶帖子的页面是按照一定优先顺序排列的,因此帕里泽的保守主义者朋友无法显示在置顶面里。你看到的帖子具有时效性,受更新类型的影响(留言往往比评论更醒目) , 同时也取决于你与发帖人的“亲密度”。后,你与发帖人互动的频率也是重要的因素,包括多久访问一次他的主项或是否经常给他发消息。相此于少有互动的高中同学,那些每天与你有信息往来的人自然更受关注。帕里泽与朋友圈里的保守主义者朋友亲密度较低。
帕里泽表示:“Facebook就像在做数学运算,它留意到我常常关注激进的朋友发布的帖子,却很少点击保守主义朋友转发的链接…于是,从来不向我推送保守派的链接。”帕里泽担心,优势排行等个性化技术的发展,会减少我们收获意外惊喜的机会,世界会变得越来越狭小,这还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搜索引|擎等个性化工具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让帕里泽担忧,我们原本希望看到和其他人一样的搜索结果,但实际上看到了为我们量身定做的内容。他的担忧或许有些言时过早,因为大多数此类服务是可以关闭的,谷歌的工程师也对他的《过滤气泡》做出了回应,称个性化技术的影响,远没有他列举的那么显著。
信息茧房是由于自身主动的信息接触行为产生的,回音室效应是封闭环境内相同或者相似观点的重复产生的。即,信息茧房是主观原因造成的,回音室效应是客观原因造成的。而过滤气泡与信息茧房和回音室所指涉的主体不同,过滤气泡更多的是指向技术与平台,而信息茧房与回音室指向的更多的是受众。
主观原因造成的信息茧房和由平台造成的过滤气泡,让人沉在自己偏好的信息世界中,使相同或者相似的声音积聚,这声音经过二次发酵,就会容易催生回音室效应,进而容易引起“群体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