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基础理论(Export Base Theory)
目录 |
输出基础(Export Base)概念最先由城市规划者们所采用,他们用它来预测地方化城市经济的短期变化趋势。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曾建立了一种能定量地对城市经济进行预测的理论模型。在这种模型中,经济被划分为两个部门,即一个输出基础部门(包括所有的城市外部需求导向的产业活动)和一个自给性部门(包括所有的城市内部需求导向的产业活动)。在这种模型中,通常假定自给性部门不具备自发增长的能力。但是,随着外部需求的扩大,输出基础部门的扩张、并为地方经济带来额外收入时,这些部门也会随之相应扩张。
输出基础思想后来被著名经济史学家、1993届诺贝尔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思(Douglass North)用来预测区域经济的长期变化趋势,从而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输出基础理论。诺思在其1995年所发表的《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增长》一文中,根据把太平洋西北岸作为其实证研究的基地而得出结论:区外对木材、毛皮、面粉、小麦等产品需求的扩大,不仅会影响到那里的绝对收入水平,而且也会影响到诸如辅助性产业的特征、人口的分布、城市化模式以及收入与就业波动范围等。他进一步指出,对区域输出需求的增加能对区域经济产生乘数效应,这不仅会导致输出产业投资的增长,也会导致对其它经济活动的投资增长。因此,按照诺思的观点,一个区域要求得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在该区域建立起输出基础产业,而特定区域能否成功地建立起输出基础产业,又将根据它在生产和销售成本等方面对其它区域所拥有的比较利益而定。
是美国经济学家诺思首先提出的,后经蒂博特(Charles M. Tiebout)、罗曼斯(Romans)、波洛夫以及博尔顿(Bolton)等人发展完善。它的基本思想是:区域外生产需求的扩大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区域经济的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业的增长。因而,增加区域的输出基础即区域所有的输出产业和服务,将启动一个乘数过程,其乘数值等于区域输出产业与非输出活动的收入或就业量之比。
与诺思的输出基础理论相对应,蒂博特在其于 1956年所发表的《输出与区域经济增长》论文中也提出了相类似的“大宗商品输出理论”(the staple export theory)。该理论认为,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往往开始于该区域发现了一种诸如矿产品等特殊的自然资源,或者因为其自然条件特别适合于生产某种出口作物,在世界市场商品价格为既定的条件下,资本甚至劳动力将输入该区域,于是供出口的“大宗商品”生产将发展起来,而地方工业和地区市场是随着出口品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因此,按照该理论,特定区域要取得发展,必须以建立外向型的“大宗商品”出口产品基地的方式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大宗商品输出理论”可以被看作为输出基础理论的一种变种,也可以将其归之为广义的区域输出基础理论之列。
输出基础理论解释了由输出引致的收入提高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循环过程,建立了输出基础模型,为区域增长研究提供了一个分析工具,对区域政策的制定也有一定帮助,但存在着局限性:
第一,它只单方面考虑了需求的作用,忽视了区域的供给因素即生产潜力。同时,对需求的分析也是片面的,只考虑了输出需求,没有研究区域内的需求对增长的作用。
第二,输出需求本身被视为外生的,没有在模型内得到解释,而这恰恰是区域增长的决定因素。
第三,它的适用范围有限,只适合解释相对较小区域的经济增长,当区域的空间范围过大时,就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