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效应(Induced Effect)
目录 |
诱发效应是指经济系统内各最终需求项目(如消费、投资、出口等)对各产业生产的影响程度和对生产的诱导作用,即当社会经济系统中的最终需求额增长时,通过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产业波及效应所激发各产业生产的作用力大小。
反映产业生产诱发效应的基本工具是产业生产诱发系数,生产诱发系数表示某一单位最终需求所诱发的各个产业部门的生产额,说明各产品部门的生产受各需求项目影响程度。某一项需求的生产诱发系数越大,表明它对产品部门的生产波及效果也越大。从生产诱发系数看,三大需求对不同行业的影响有较大差别。
根据方程X = (I − A) − 1Y,可以用里昂惕夫逆矩阵(I − A) − 1中某一行的数值分别乘以按项目分类的列向量即包括投资列向量、消费列向量和净出口列向量,便得到由各种最终需求项目所诱发的各产业的生产额,即最终需求生产诱发产值额,记作
(i=1,2,……,n;s=1,2,3)
式中,表示第i产业由第S项最终需求所诱发的产值额;Cik表示(I − A) − 1中的元素;表示第k产业第s项的最终需求额;S=1,2,3分别表示投资、消费和出口三个最终需求项目。
生产诱发系数是某产业的各种最终需求项目的生产诱发产值额除以相应的最终需求项目的合计所得的商,即
式中,表示第i产业第S种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系数;表示各产业第S种最终需求的合计数。
我们根据2002年全国42个产业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分别计算了全国42个产业的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出口的生产诱发产值额,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了生产诱发系数,S=1,2,3.分别表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出口),如表1所示,并据此来分析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出口三大最终需求的变动对各产业部门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根据最大的各项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系数将各产业加以分类(具体见表2),即各产业的具体归属于哪类产业,以及各产业的最终需求对生产的波及和影响主要由哪类需求诱发的。
根据我们计算,最终消费的生产诱发系数排在前10位的产业分别为:农业、化学工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教育事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些产业都具有较明显的消费拉动的特征,属于典型的消费拉动型产业部门,其生产主要是通过消费需求诱发的,即最终消费需求对这些产业产生了较强的波及效应和生产诱发效应。其中最终消费对于农业的生产诱发系数达到0.2878,即社会最终消费每增加1亿元,农业将诱发约2878万元的产出。说明最终消费对于农业的产出能力诱发作用非常明显,大大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投资的生产诱发系数反映的是投资对各部门所有直接和间接的总产出扩张效应。投资的生产诱发系数排在前10位的产业分别为建筑业、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农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以上产业都具有较明显的投资拉动的特征,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产业部门。其中,投资对建筑业的生产诱发系数最高,达到0.6069,即投资每增加1亿元时,可以诱发建筑业增加6069万元产品的生产,说明投资对于建筑业的推动作用较为显著,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出口的生产诱发系数排在前10位的产业分别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纺织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农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造。以上产业具有明显的出口拉动特征,属于典型的出口拉动型产业。其中属于高技术产业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出口诱发系数达到了0.3736,说明出口需求每增加1亿元,可以拉动该产业3736万元的产值额,而2002年该产业的出口量也排在第一位,并有效地拉动了该产业的生产。
我们特别发现,化学工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农业和属于高技术产业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产业部门三大最终需求的生产诱发系数都较高(均排在前10位),同时属于消费拉动、投资拉动和出口拉动型产业部门,说明这些产业部门受到国民经济最终消费、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的诱发作用较强,当前刺激最终需求可以加快这些产业的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