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特·艾萨德(Walter·Isard,1919— )艾萨德被誉为西方区域经济学的创始人,他于1954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区域科学协会、第一个区域科学、第一个区域科学研究所和第一本区域科学杂志,1960年他又出版了《区域分析方法》一书,书中系统阐述了区域开发的理论和方法,标志着区域经济学的正式形成。
目录 |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人。1939年获坦普尔大学学士学位,1941和1943年先后在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56年应聘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创办区域科学系,曾获得欧美多所大学的名誉学位。
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的,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经济结构基本完整,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元。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经济区域内部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是经济区域的实质性内容。
区域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有三个方面:
(1)经济背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域分工不断深化,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如日本的表、里差异,美国的东北部同西部和南部的差异,英国的英格兰与苏格兰、北爱尔兰的差异以及苏联的东、西差异等;二是区域经济问题的显露,如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1933年人均收入只有168美元,不及全国平均收入的一半,英国英格兰的西北部、东北部和苏格兰失业率超过25%,威尔士失业率超过36%,而伦敦和东南英格兰的失业率不到14%。
(2)政治背景,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政府的经济职能加强,政府有能力干预区域经济发展;在东方,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政府是配置资源的主体,政府可以在区域之间配置资源,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要求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包括区域之间。
(3)科技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更先进,与其他经济学科明显不同。
正是在上述三个背景下,形成了区域经济学。
目前关于区域经济的研究对象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特定地理范围的经济学,它与一般经济学并无什么差别,只是其研究范围是区域而不是国家,持此种观点的多为初学者。
(2)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规律,所以又将其称为空间经济学,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诺斯、里查森、胡佛等。
(3)研究区域的主要问题,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诺斯、里查森、胡佛等艾萨德、周起业和刘再兴等。
(4)研究区际差异和联系,持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杜贝。
(5)研究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和相互关系,持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张敦富。
(6)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关关系的决策性科学,持此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栋生、李京文、郝寿义和安虎森等。
区域经济学的渊源是区位论,它的发展经历的三的发展阶段:
60年代末,原苏联著名经济学家H.H.涅克拉索夫院士正式提出区域经济学这一学科概念,标志着社会主义区域经济学的产生。而西方区域经济学形成的标志有有三个:
累积因果循环理论是缪尔达尔于1957年提出的,其基本观点是: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扩大而不是缩小地区间的差别。一个地区的发展速度一旦超过了平均发展速度,它的效率工资就会趋于下降。这样,与那些发展缓慢的地区相比,它就可以获得累积的竞争优势。发展快的地区发展越快,发展慢的地区越慢。
核心边缘区理论是赫什曼于1958年提出的,基本观点是:在区域中,核心部分的发展固然会凭借扩展效应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带动边缘区的发展,起着一种有利于缩小地区差别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劳动力与资本却会从边缘区流入核心区,以提高收益,从而加强了极化效应,进一步促进核心区的发展,又起到扩大地区差别的作用。要缩小地区差别,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加强国家的干预。
关于区域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还未形成统一的观点,目前,主有三种观点: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