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受性(Tolerance)
目录 |
耐受性是指原来能够产生一定药理现象的药物和剂量,经过多次应用后,不能再产生这种药理现象,或是有了量的区别。
1.苯二氦卓类药物。此类药物属于镇静催眠药,包括地西泮、劳拉西泮、氯硝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三唑仑、咪达唑仑等。此类药物引起耐受性的机制尚未明了。临床研究发现,人们若长期服用同一剂量的此类药物进行治疗,可出现血药浓度下降的现象。
2.药酶诱导剂。药酶诱导剂是指能诱导药酶活性增加或加速药酶合成的药物。保泰松、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卡马西平、眠尔通、导眠能等药物可使肝药酶活性增加。肝药酶活性增加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会加快,可使血药浓度和药效降低。
3.胰岛素。糖尿病患者体内可产生胰岛素受体的抗体,此抗体可妨碍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的结合,使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导致人体出现对胰岛素的耐受性。
4.硝酸酯类药物。人们若连续应用硝酸酯类药物2周左右可出现耐受性。对于人们服用硝酸酯类药物产生耐受性的原因,目前尚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长期服用硝酸酯类药物可以增加交感神经的活性,使水、钠潴留、血容量和心脏的负担加重,从而削弱该类药物对心绞痛等疾病的治疗作用。
5.阿片类药物。阿片类药物包括吗啡、可待因、丁丙诺啡、哌替啶、芬太尼、美沙酮等。长期服用阿片类药物易产生耐受性,需要适时增加剂量才能达到原来的疗效。
临床上,要避免药物耐受性的出现,关键要做到合理用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需要使用药物。患者若需长期服药,则应从小剂量开始,然后逐渐加量。若已经产生了耐受性,患者可以通过增加药物的剂量、更换药品等方法继续治疗,也可以根据病情,暂停使用某些药品或等机体恢复了对这些药物的敏感性后再使用这些药物。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变某些药物给药的时间来避免耐药性的发生。例如,硝酸酯类药物可以采用间歇给药的方法用药,即患者在服用硝酸酯类药物时,每天可使自己的体内至少有6~8小时的时间处于没有此类药物或含有低浓度此类药物的状态。